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没有锅!你知道古人用啥做饭么?最早的主流炊具竟然是长腿的

在天津期间,好朋友李晓璘先生带我去天津博物馆,最先看到是几件陶器,他指着说,这是“鬲”。

鬲(读力),也叫“陶鬲”,很多博物馆都有,虽然形状各异,但是功能与造型是一致的,这是古代最早的炊具之一,是煮食用的。

全新第四代汉兰达耀世登场
广告

在古代早期炊具中,主要有釜、鼎、鬲等,关于“釜”我们知道的较多,其中常用的成语有釜底抽薪、破釜沉舟、釜中之鱼等,还有“豆在釜中泣”诗,非常形象了。

关于“鼎”的成语就更多了,什么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

展开剩余80%

那么“鬲”呢?有什么成语吗?

我费力找到了“胶鬲之困”一句,出自《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之困读拼音是jiāo gé zhī kùn,而胶鬲是一个人的名字。“鬲”在这里也读gé(格)了。

“鬲”字没有成语,早早就被人给遗忘了。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写到:“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在这里所说,“鬲”其实是鼎的一部分,一种细分的叫法。

陶鬲像鼎一样,也是有三个岔开脚,但里面都是空心的。

一些资料介绍说,鬲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这样加热也快。但是李晓璘教授告诉我这个部位做空还有一个智慧的作用,就是谷物中是砂石、泥土会自然沉淀到这里,煮出的饭就不“牙碜”了,米石自然分离了,这是网上资料没有的。

天津博物馆的陶鬲展品不多,下面的陶鬲图片都是我拍自山西省博物馆,那里的陶鬲品种展品非常多,有的甚至很怪异和意想不到,但欣赏很过瘾。

陶鬲是古人在鼎的基础上,发明的陶器(我觉得鼎应该是在釜的基础上发明的),它的作用就是用于煮食,产生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也有资料说4500年前),盛行于商周时期,而终止于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古代使用最长久最广泛的炊具之一。

从出土的陶鬲外表上发现,越是打磨光滑,制作简单的陶鬲年代越早,后期的陶鬲有了花纹和表达,造型也复杂一些。

另外就是腿越长,裆越深,越便于直接在地上烧煮的陶鬲,产生的年代也越早。

而到了春秋晚期灶台的产生与成熟,让陶鬲的腿逐渐失去了作用,不仅腿越来越短,最后干脆去掉,成为锅釜,陶鬲也就消失了。

其实陶鬲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进步而发明的,是人类有了吃熟食、吃煮食的需求而产生的。

在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发明了陶鼎和陶釜,开始煮肉和食物(在之前煮物是使用有凹槽的石头)。

由于鼎有足,比较高,而且三足就可以鼎立,非常的平稳。陶釜要灶台配合或者吊起来,很不方便使用。

在鼎的基础上,人类的智慧开始闪现,人们把腿做大,并将内部掏空,这样在烧煮时可以最大面积的接触火源,受热快,另外还有李教授说的泥沙汇集到脚底功能,于是广泛的使用和传播,成了几千年炊具的主流和导向。

陶鬲出现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看它“长腿”,非常适合“便携”使用,可以随地随处架陶鬲烧柴煮饭。不需要厨房,甚至不需要灶台,而那时还没有出现规范的灶台,陶釜的使用其实麻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安居乐业”,厨房与灶台功能的出现与不断改进,陶鬲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不再方便使用,锅釜又主导了人类炊具的主力。

再后来到铁锅的出现,特别是宋代冶铁技术的发展,铁锅的大量使用,陶釜、陶鬲等历史上最长久的主流炊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在考古中陶鬲却不断被各地发现,也说明陶鬲的使用广泛,时间长久,它也是人类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器物。

而今我们的食物已经非常丰富,做法更是煎炒烹炸,无所不能,面对人类最初的炊具,是不是要感慨万千,感恩前人,感恩这些鬲的漫长熬煮岁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舌尖上的炊器,陶灶、陶魁、陶耳杯,“调羹”指的是啥器具?
老家的土灶
汉代灶具的前世今生,锅台式灶具的普及,大小火眼也是一大创新
灶台发明之前,古人怎么做饭?先民的炊具比我们印象中丰富得多
[精彩朗诵]母亲与灶台【作者:文落莫然 朗诵]
小灶台,大故事,古代灶具的发展和重要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