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诗文阅读(一)
本站文章非会员原创,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13978471165
作者:佚名    优秀教案来源:不详    点击数: 110    更新时间:2010-1-13
-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建议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从1995年开始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不再设专门小题,而是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材料都来自课外。1995年至2003年高考所考实词共54个,其中在课文中出现过的仅有46个,占86%。考查侧重于实词意义的理解,而且偏重于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对其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一般不涉及。这样的考查充分体现了“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思想,这种趋向估计会长期保持。
 
本专题复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确文中哪些是常见实词,促使学生平时加强积累,形成实词知识系列以备用;二是使学生明确在高考考查中经常涉及到的是哪些类型的实词,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答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能力。
 
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活用词。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所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考点涉及的知识设题,意在让学生经过思考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同时能在思考中引出问题,为后面的探究作铺垫。使用时要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并思考,暴露出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再补充几个思考题加以拓展,教师在点拨中可初步引出相关的知识和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孔子对晏子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点拨】此题看起来是考查人物的态度,实际上是考查古今异义,即考查“信”和“进”这两个实词,这两个实词在中学教材中已涉及到,可以先通过回忆课文中的用法,再结合语境明确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信”在文中应解释为“确实、实在”,这说明孔子是赞同晏子的观点的,认为他说的符合事实。“进”在此处应解释为“进用、采纳”。孔子也认为善言被采纳,那么谗言就无从谈起,一旦谗言被采纳,那么善言就无从谈起,所以分清善恶是为政的关键。
 
2、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是不是儿子做了坏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
 
丈人:____    苦:_____   道:_____  责:____
 
【点拨】“丈人”古今意义差距较大,古文中解释为“老年人”,下文有“吾为汝父也”一句,学生更容易误解。“苦”为形容词,而后面却带上了宾语“之”和“我”,由此推断“苦”一定活用为动词,结合语境是“使我苦”之意。“道”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作“苦”的状语,译成“在路上”为妥。“责”如果简单地译成“责怪”显然不合乎语境,可考虑是否为通假字,通“债”即“讨债”之意。很显然,他的儿子到东邑去讨债了,根本不在丈人回家的途中,全是奇鬼所为。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楚王面有忧色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考查了实词的异读及古今异义。“王”在此处作动词,第四声,释为“称王”。楚王面有忧色的根本原因是担心自己不能称王称霸,成就霸业,直接原因是他与群臣议政,而群臣由于害怕不敢多言,没人能比得上他。此处是考查了“逮”,在现代汉语中“逮”是“捉住、逮捕”之意,在古文中却有“比得上”的意思。
 
4、将下面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译成现代汉语。
 
有子问于曾子①曰:“问丧于夫子乎②?”曰:“闻之矣。‘丧欲①速贫,死于②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注]①有子,名若;曾子,名参;二人与子游都是孔子的弟子。②丧,这里指丧失禄位;夫子,即孔子。
 
①速:____  ②速:_____  有为:_______
 
【点拨】此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及实词在特殊语境中的意译。“①速”应理解为“招致”,“②速”应理解为“快速、迅速”。“有为”在文中意思比较特别,不能简单地译成“有作为”,从文中看来,夫子是说过“丧欲速贫,死于速朽”之言,而此话又是不合乎君子之道的,所以只能理解为是孔子在特殊的环境中“有所指”而说的话。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围绕重点设置了三个案例,承接前一个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解答部分着重从对易失分处的分析引出规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用时应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加深理解,开拓思路,归纳方法,培养能力,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案例。
 
二、案例探究
 
【案例1】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引文见附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解题思路】解释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语境,结合平时课本中所学过的常见意思,逐项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断。A项中的“讽”为“委婉地劝告”。B项中“哂”可能是学生相对陌生的了,它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讥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释得通。C项中的“遇”出现概率较高,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人尽礼”是“以周全的礼节对待别人”之意,显然应解释为“对待”。D项这句是说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务”此处很明显作“致力”解释,
 
【参考答案】D
 
【评点与探究】此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理解比较重要的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四个选项中的加点实词不明意思,或是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实词意思不明,于是乱选;二是对几个实词的常用意思有所了解,但对实词所在句子的句意不了解,当然也只有乱选瞎猜了。其实,此题考查的“讽”“哂”“遇”“务”四个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或读本中都有涉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所以“功夫在课内”,要学好课文;在解题时可以回忆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是怎样解释的,然后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案例2】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12题(引文见附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相同的一项是
 
A.或共帐而寐          B.拜受而已
 
C.出身忧国            D.通达治体
 
【解题思路】B项中“而已”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皆意为“罢了”。从语境来看,孙登心中尊敬徐夫人,徐夫人送来衣服,他一定要沐浴后(极表恭敬)穿上;对徐氏所赐衣服,出于礼节,不能不接受,但只是接受罢了。A项中“或”意为“有时”,与今义不同。C项中“出身忧国”意指全身心为国分忧。D项中“通达”意为“通晓”,此句意为:通晓治理国家的方略。
【参考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现代汉语同形词语的含义理解是近年文言实词考查的一个热点。此类词语中有一部分较显生僻,大量的则需要从语境中去辨析和推测其含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绝不可单独、孤立来,特别是有的实词迷惑性很强,更要注意辨别。本题很容易错选为A,主要是未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首先要把握加点字所在语句的大意,其次用加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去试作解释,看是否语意通畅,通畅的即为与现代汉语相同,不通畅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平时同学们要重视积累课本上、复习材料中出现的古今同形词语,要注意归纳整理,适当识记。值得注意的是,此题考查对古今词义异同的辨别,既包括实词(出身、通达),又包括虚词(或、而已),而且各占一半,这和近几年全考实词是不同的。
 
【案例3】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原文见附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题思路】A项中的“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表示一直到死,犹如“竟日”表示从早到晚一样,与上下文文章十分切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B项中的“将兵”,试题将它解释为并列短语,显然是不妥的。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见是指李广对待部下的关爱,当然是李广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C项中“曲折”是古今异义词,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至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中的“结发”在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句,这里的结发是指到了一定年龄(男20岁,女15岁),开始把头发结起来表示成年了。
 
【参考答案】D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有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词语,同时也给出它们的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这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侧重拓展在文中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应当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这个专题的知识大致包括下面几个小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
 
高中各册语文课本后的《文言常用实词表》所收340个,连同初中所学的200多个实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库存,应切实掌握。但是,通常成为阅读难点的有一种情况是文言实词是我们初见的,但我们也会发现陌生的词常常有我们熟识的意义;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熟识的字词在文中,表现出特殊的使用意义,即临时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是语句中的深层含义及某种修辞格产生的特殊意义,也不易辨析。总之,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供测试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一定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实词处理能力——推断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下: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动作所偏指的一方,句中是“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①句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宅傺
 
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按文中多义实词的含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的判断,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归类编排的,其中前两为重点。力求覆盖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使用时最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同时教师在讲解分析时,要按类来分析,归纳和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务必通过训练和教师的指点,使学生形成语境意识。
 
1.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名望、名声)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说明白)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著名、闻名)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字)
 
【解析】此题是多义实词在句子中含义的理解。通过将提供的意项分别代入原句中判断分析,只有D项“名”解释成“名字”这一名词意义不行,因为原句中“名”的后面有宾语“之”,所以D项的“名”应释为“命名”。
 
【答案】D
 
2.阅读下列文段,比较文后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别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墨子·非攻》)
 
①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②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
 
③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    ④是以知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表格教案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二)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理解推断的复习方略
文言文检测题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