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片棕叶成一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故事

  

  王文定,籍贯湖南,1952年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95年,她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0年其作品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第六册

  上刊登;1994年作品《棕编》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1996年在由湖南省妇联主办的潇湘巾帼手工艺品展中获得一等奖;2000年在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旅游局主办的湖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品大奖赛暨精品展上获得金奖。

  民间艺术,长沙有“三绝”:一曰湘绣,二曰菊花石雕,三曰棕编。

  湘绣名列“四大名绣”之中,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2000多年前的刺绣珍品,可谓源远流长,闻名天下;菊花石雕取自浏阳河底石丛之中,其花纹生成于两亿多年以前,清代乾隆年间已成宫廷贡品,1915年菊花石雕“梅、兰、竹、菊”横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以“石头会开花”享誉全球;唯独这棕编,长沙一带民间虽然历来就有以棕榈叶编制玩赏小品的习惯,但多自编为乐,最多不过是街头艺人借以吸引孩童的小玩意儿,何以能跻身“长沙三绝”?

  拿这样的问题问王文定,似乎有些“大不敬”,但王文定并不以为忤。“没错,棕编是最‘土’的民间艺术”,她像面对一个并不懂事的孩子一样宽容,“这种‘土’不正是最浓郁的民族特色吗?我的作品追求的就是纯正的乡土气息,乡土味越浓就越受欢迎。”

  与湘绣、菊花石雕相比,棕编看起来缺乏历史的底蕴,似乎也很难和高雅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王文定笑笑说,那是人们在天桥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棕编小动物误导下的偏见,“看了我的作品,人们只有惊叹。”平和的话语中自信显露无遗。

  不过,棕编工艺上升为一种民间艺术,历史并不久远。上世纪30年代,湖南民间艺人易正文精研棕编技艺,才开始出现商品生产,棕编的品种、技艺得以发展。易正文对棕编兴趣浓厚,相传除认真学习他人技法外,他常伏草丛树下,观察昆虫、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觅食、争斗等各种活动姿态,刻苦钻研,所编蝗虫、螳螂等品售诸市上,颇受欢迎,被誉为“湖南棕编易”。这恐怕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棕编“鼻祖”了。

  即便是现在,搞棕编的人也寥寥无几。“湖南历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18个,12个是湘绣大师,搞棕编的只有我一人”,王文定说这话的语气,伤感当中带着坚定,“我不把这么好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谁来做这个工作?”

  从14岁开始学做棕编,在这个缺乏关注的领域,王文定已经整整走了40年。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硬是凭一己之力影响和改变着棕编这个行业。她说,余下的生命,恐怕都要献给棕编了,但愿自己走得不要太孤单。

  百里挑一

  难得一个好徒弟

  王文定并不是舍不得向别人传授技艺。恰恰相反,她曾经广收徒弟。

  从小,王文定就跟着心灵手巧的哥哥学编蚱蜢。后来哥哥教不了她了,她就自己琢磨编其他小动物。那个年纪别的孩子爱玩爱闹,她坐下来静静地舞动手中的棕叶,看它们神奇地舞出小动物的千姿百态,却也乐在其中。

  “那时就是为了好玩,没想到一玩竟玩出了不解之缘。”王文定说。1972年,长沙湘绣总厂为了扩大棕编生产,从社会上招收了一批会棕编的临时工。待业在家的王文定以娴熟的棕编技艺被招收进厂,直接成了教棕编的老师,第二年转正成为正式职工。

  到湘绣厂当了老师之后,王文定很珍惜这份工作,“当时找工作很困难,厂里收了我,还让我一个临时工去教徒弟,我心里很感激。”王文定说得很朴素。那时候长沙湘绣总厂的棕编产品有一定的出口,但苦于会棕编技艺的工人太少,厂里便派王文定到望城县茶亭公社去教棕编。

  棕编要学会很容易,但要学好太难。当初湘绣厂的学徒大都是周边的农民,靠的是心灵手巧,“能来学棕编的,手上功夫都很巧,但是有的吃不了苦,有的缺乏灵性,只会编点简单的小动物。”王文定说,棕编入门的基本功是编蚱蜢肚皮,“这种单调的动作至少得练上半个月,有的人编得想吐。”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考验,“耐性、悟性、灵性,要学好棕编,这几样一样都缺不得。”一年下来才能算出师,接下去就要靠自己慢慢领悟和创造了。

  “几百个人学,要挑出一两个真正能学好的都不容易。”王文定说,即便是这几百个当初下了功夫学的徒弟,现在仍然在从事棕编艺术的,屈指可数。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沙湘绣总厂停止经营棕编业务,这些徒弟有的改做湘绣,有的甚至离开了湘绣厂改做他行了。

  “现在的年轻人更难得静下心来学习这种精微的手艺了。”王文定说,近年来全国各地也有不少人找到她想拜师学艺,重庆的一位杜先生在网上看到她的棕编作品,感到很有市场,结果跑来一看她的作品,就知道自己学不了;郑州的一位先生在电视上看到她的表演,想学着去国外表演,学了两天,也悄悄地走掉了。

  难学是一个原因,学了没有好的回报也是一个原因。棕编是纯手工活,花一两个星期编出的一件作品,最多也就卖几百元钱,“从来没有指望靠它来谋生计。”话里透着些谁都能听出来的无奈。

  当初带领王文定进入棕编世界的哥哥,后来也和她一起在湘绣厂带徒弟,但在湘绣厂停止经营棕编业务后,哥哥迫于生计转行去做了模具,做得相当不错。

  “凭着这双巧手,做什么都能出色。”

  “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别的?”

  “进入深了,走不出来了。”

  中间并非没有诱惑。在王文定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有人请她去做服装设计,薪酬还很可观。王文定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我不能离开,我有责任把棕编传承下去。”

  这位“走不出来”的棕编艺人,正尽力把自己的女儿————一位大学美术老师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莎莎从小就有天赋,喜欢棕编,手很巧。”说起女儿,王文定的眼睛放出异彩。不过,她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她吃不了苦,现在还编不了复杂的造型。”

  “妈,别老说我了。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了。你的棕编也要改变观念了。”正说着,女儿进来了。在妈妈的影响下,女儿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工业设计,常常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妈妈设计造型,给妈妈的作品赋予更多时代气息。

  四处奔波

  觅棕叶不辞辛劳

  其实王文定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在进入棕编世界之后,她进行了很多创新。

  传统艺人的棕编作品,采用的是新鲜棕叶,容易变形,没有收藏价值。“棕编作品要从地摊上走出来,首先要解决收藏问题,原料要不变形、不褪色,还要防霉变。”在长沙湘绣总厂的时候,王文定就开始琢磨。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王文定总结出了一整套处理棕叶的办法,使之可以防霉变、防变形,便于长时间收藏。同时,在颜色处理上,她改变了原先上油漆的制作工艺,改用老棕叶和嫩棕叶来表现颜色的深浅,保留了棕叶天然的色泽和纹理。

  但这也给她自己出了难题。虽然乡下到处都有棕叶,但叶子宽厚长、质量适宜编织的却不多。每年夏天,老伴熊唯泽就陪伴着王文定下乡四处寻找,做义务搬运工。

  “她像个疯子一样,走在马路上看到棕树就跑过去仔细地察看叶子。”在熊唯泽的印象中,夫妻俩为找到一片好棕叶没少闹笑话。

  有一次,两人在中南大学校园里找到了一处好棕叶,悄悄地跑去剪,结果被学校的保安看到了,“扭送”到学校保卫处。好一通解释,才让人家相信他们采棕叶是为了创作,而不是拿回家扎把棕叶扫帚。还有一次,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去了一趟望城县,结果只带回来一片棕叶。

  “不同的土质,棕叶的质量不一样。土质肥沃,叶子宽、厚、长;土质不好的地方,看着叶子挺好的,采回来一晒就不行了。”王文定说起棕叶来就兴奋,“最难找的是嫩叶,一定要找刚长出来还没分杈的棕芯,长出一半分杈了,剪了就没用。”“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剪,棕芯叶子剪几回,棕树就死了,所以农民不愿意让我们剪嫩叶。”“现在很多地方都把棕树砍了,叶子越来越难找。原来农民都说采吧采吧,不要钱,现在经常要给点钱,或者送点东西啥的。”

  新鲜叶子采回来了,还要经过煮、晒、熏等程序。煮的程序比较简单,只要备上一个大锅就可以,麻烦的是晒。“晒棕叶讲究日晒夜露。每年八、九月份太阳正好,晚上还有露水,正是晒棕叶的好时候。”王文定说,不过长沙的天气,八、九月份雷雨多,棕叶晒在外头,总得挂念着天气的变化,“晚上变天了,就得赶紧起床,睡不了安稳觉。”

  王文定家住在一栋二层老楼的二楼,老伴在楼梯的窗口安了一把梯子,又在屋檐外安上铁架作为栏杆,沿着这20厘米宽的屋檐就能爬上屋顶————这就是王文定晒棕叶的地方。天下着小雨,我提出要上去看看,王文定再三嘱咐小心滑倒。等到我小心翼翼、颤颤巍巍地爬上屋顶,回头一看,王文定夫妇“蹭蹭”两下就上来了,50多岁的人,简直如履平地。

  “听说这里马上就要拆迁了,换了房子,怕是再也找不到这么适合晒棕叶的地方了。”王文定喃喃自语。老伴赶紧在一旁提醒,“跟人家记者说这个干吗。”

  万般变化

  皆是手下真功夫

  王文定的情绪转换得很快,说起自己的作品,马上神采飞扬。

  “棕编就像一幅立体的绘画,不同的是没办法打草稿,只有当一个作品完工后,才知道造型是否成功。”她说,棕编艺术的精髓就是抓形,做每一种动物之前,要先像解剖一样,把它的结构研究透,直到形成大体概念,才能做到“心中有形、手下有神”。一般一种小动物至少得琢磨两三个月,碰上复杂一点的,比如说老鹰,前后得花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为了捕捉各种动物的神态,没上过一天美术课的王文定可没少花心思。“经常上动物园,一看就是半天,忘了回家。”老伴带着些嗔怪的语气说,王文定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看了电视不过瘾,还经常买一些野生动物的画册反复研究,等女儿长大了,她就让女儿拿个相机到处抓拍各种动物的造型。

  看着老伴的神情,王文定直乐呵。“可不一样了,你看丹顶鹤对鸣时,雄鸟头部朝天,双翅频频振动,雌鸟也头部朝天,但不振翅……”在长期细心观察之下,王文定创作了一百只鹤,姿态神情各不相同。

  “不把活生生的动物观察透,编出来的作品就很难有神韵。”正因为如此,王文定总是集中一段时间专门做一种动物,做完一种就“丢掉”,开始研究另一种新的动物。“编织的方法说起来不过是撕、拉、绕、穿、刺等几种,但具体到每一种动物,编织的技法都不一样。过一段时间不做,手就生疏了,抓不住形。”

  原先,棕编作品往往只能编出蚱蜢、蝗虫、螳螂、蜻蜓、青蛙、虾子、蜈蚣、花蛇等小动物,就是因为每创作一种新的动物形象,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其形态,还要琢磨不同的编织技法。上世纪90年代王文定退休后,潜心研究棕编工艺,用针线缝合法改“单肚皮”编织法为“双肚皮”编织法,解决了原先棕编作品身体扁平的问题,使作品更具立体感。这大大地丰富了棕编作品的题材范围,在她的手下,不仅传统的蚱蜢、蜻蜓等小动物栩栩如生,企鹅、孔雀、白鹤、老鹰、猴子、梅花鹿等也独具神韵,甚至连现实中谁也没有见过的恐龙、凤凰等动物,她也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活灵活现。

  “你看这只老鹰,最难把握的就是翅膀和鹰爪。”王文定说,2006年她开始尝试创作老鹰,但翅膀上层层叠叠的羽毛怎么用棕叶来表现,鹰爪的神韵如何传达等问题,着实是个难题。“只能自己摸索着做,第一个不成功,但为第二个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终于,王文定想出了用不同棕叶的色差,来表现羽毛的层次感。最后她花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3件老鹰作品。

  王文定还珍藏着两件精品:一件是只有一厘米高的仙鹤,另一件是高约一米的孔雀。“微型作品和大作品最难编,小仙鹤用的棕叶只有绣花针一般粗细,而编那只一米高的孔雀则花去我半年的时间。”王文定说,棕叶剖成多大合适,很难掌握,主要靠多次尝试积累的经验,“都是手上的感觉。”

  “这些已经创作成功的作品,今后都不会再做了。”王文定说,她要抓紧现在自己还能创作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棕编形象。40多年的时间让王文定钻研出了味道,觉得棕编世界里不断有东西可学,还想不断学深一点。

  一门心思

  只为棕编传世间

  王文定完全“进入”了棕编世界。她居住的那栋二层老楼,楼下杂乱地居住着五六户人家。我连续问了几家,屋里的人对“王文定”的名字都显得非常陌生。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她在长沙市区居住了21年的家。

  楼道口安了一扇铁门,打开铁门,就进入另一个世界。昏暗的楼道里,挂满了棕叶;二楼的走道,也堆满了柜子,余下的空间容不下两人并行。“隔壁就是我妹妹家,这个楼道就成我的仓库了。”王文定有些不好意思。

  进到家里,整洁但显得局促————一间仅放得下一张床、一个衣柜的卧室,一间不大的厨房,一间三个人进去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的客厅,放着一张简单的沙发床。客厅的墙上打出一个横隔断,上面堆着9个大箱子。

  “那是一部分作品,没地方放,只好收在箱子里。”

  “平时在什么地方编啊?”

  “就这儿!”王文定指指沙发床,“卧室给女儿,这里既是我工作的地方,也是休息的地方。”

  王文定的棕编创作一般在晚上进行,“没人打扰,心必须要完全静下来。”沉浸在其中的她常常忘了睡觉。半夜醒来,灯光下几片棕叶在妻子手上“跳舞”的场景,深深地印在熊唯泽的脑海里。

  聊起来的时候,王文定也会抱怨收入太低————夫妻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不足1000元,住的公房每个月还要交近200元的房租;为了有条件继续创作,她甚至鼓起勇气给长沙市有关领导写信,反映自己和棕编艺术面临的窘境————因为出不起路费,2007年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她都是请另一位参评者带到北京的。但只要拿起棕叶,“她就什么都忘了。”熊唯泽说。

  其实,王文定心里想得可多着呢。她一直在思考棕编艺术怎么走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早些年,很多活动经常请王文定去现场表演。“既能宣传棕编艺术,又有不错的收入,我就很乐意去。”表演完了,经常会有人跟着王文定回长沙,要来买她的作品。

  棕编艺术能不能产业化?王文定曾经动过这个心思。但以她对作品的严格要求,棕编很难实现规模生产。近年来,很多旅游景点卖的工艺品也打出了“棕编”的牌子,这让王文定很生气,“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有的根本就是用塑料绳子扎成的,这是在毁棕编的声誉啊!”现在,连专程上门求作品的客人王文定都不大愿意卖了,“舍不得!卖了就没了。”她犟起来谁也劝不了。

  有一回,王文定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广州一家公司把多位本地工艺美术大师集中起来,作为一个体验式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购买大师的作品,也可以在大师的指点下尝试自己学做工艺品。“这解决了大师们的生计问题,也有利于民间艺术的推广。”王文定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长沙就是没有人来做这个事儿。”

  王文定也很关心其他地方工艺美术大师的处境。“听说北京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可以带两个徒弟,每带一个政府补贴500元钱?”这让她有些羡慕,“有些民间艺术要传承下去,政府就要出力抢救。”说起这个,王文定总显得有些着急,“棕编这样的民间艺术绝活,可不能在我们手上成为‘灭绝’了的手艺活啊!”

  王文定说,等到自己编不动了,就把这么多年的经验写下来,“这么好的东西,总会有人愿意学的。”

  大师评说

  创新赋予棕编新生命

  王文定从14岁开始从事棕编艺术,在从艺的几十年中,不断探索和提高棕编艺术,创新了一整套棕编独特的技艺。

  首先,她把棕叶经过晒、煮、熏等一系列处理后,使之防霉变、防变形,使得作品能长时间收藏;其次,在作品的颜色处理上,改变了以往上油漆的制作工艺,棕编工艺品经过上油漆后往往看不出棕叶原来的纹理和色泽,她用老棕叶和嫩棕叶来表现颜色的深浅,既可以体现棕叶的色泽又可以体现其纹理,还可以在同一件作品中用深浅不同的叶子进行各个部位的编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在棕叶编织方法上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以前的棕编通常采用单肚皮的编织方法,作品身体部分都是扁平的,体现不出立体感,她创新出“双肚皮”编织法,使动物形态更加逼真,解决了身体扁平的问题;最后,在动物的造型方面,突破了以往呆板的造型方式,加入一些新的美学元素,适当地采取了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其更具有神韵。

  作品《鹤》集中了棕编工艺中体积与平面处理的优点,体、面、线的有机构成,完美地体现了棕编材质方面独特的美学效果,几种基本的程式化处理在此件作品中无懈可击,体、面、线的有机构成使鹤的优美、高洁的体态表露无遗。

  (摘自欧新黔主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标题系编者所加)

  

  ①王文定在自家屋顶上晾晒棕叶。

  

  ②原来的“单肚皮”编法有身体扁平的缺陷,王文定用“双肚皮”编法, 使公鸡身体更加立体。

  

  ③如何用棕叶表现鹰翅膀的层次感,让王文定颇费心思。

  

  ④企鹅的造型吸收了女儿的意见。

  

  ⑤王文定创作了一百只形态各异的仙鹤,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熊 莎摄
  

 

“企鹅家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工艺美术家”王文定:用棕编构造“动物世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刺绣
最大人物异绣作品《贵妃出浴》惊艳展出(图)
拿起湘绣针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杨应修大师的主要艺术成就 品绣者湘绣
这里是四川丨新繁棕编:棕叶之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