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前“尖底炊具”考略

史前“尖底炊具”考略(上)

关键词 

尖底瓶、史前炊具、古陶文物、古代文明。

摘 要

6000年以前,在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上,智慧人类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考古先后在渑池、西安、临潼、宝鸡、大地湾等地,发现了数以百计,希奇古怪的腹鼓、耳低、小口尖底瓶(简称尖底瓶),被誉称为时代的标志和璀璨的明珠,却一直没有确切的用途可言。(详见以下附图)




智慧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普遍有谷粟收藏和加工。按古陶器的材质和造型而论

尖底瓶的“尖”,应是锥插的头、转动的轴、摇动的支点。

陶器是高温烧制而成,急冷急热易裂,转动煨火是其不裂的诀窍。

低耳小口尖底瓶,应是免支撑、不悬挂、锥插转动,均匀受火的炊具。

古人类是用陶器,创造了煎、煮、焙、炕等,饮食文化与文明。

(一)古陶炊具的奥妙在“尖底”

以往对古陶容器的研究,一直不知“尖底”何用!而片面追求其非耐热性用途。就连西安半坡的夹砂陶尖底瓶,也笼统被列入水器。又把夹砂陶戴甑罐,夸张成为汽蒸食物的“蒸具”。其他地区出土的多种形式的尖底瓶,均套用西安半坡型尖底瓶之说,均有取水、葬器、祭祀器等,十分抽象和不够确切的用途。(详见“尜壶”示意图)


在没有“烟炱”作证的前提下:探讨尖底瓶烟炱的消失?尖底瓶能不能汲水?古人是否用尖底瓶汲水?研究尖底瓶能不能烧水?古人用不用尖底瓶烧水的问题,很有必要。

1.1对“唯烟炱论”的反思!

陶器能不能烧水,是个材质问题,文物(火坑、陶窑)的烟炱,只是个受火过程的见证。可作为认定炊具的参考,而不能当作唯一的标准。否则唯烟炱而论,对无烟炱的金属容器,也可以说是无烧水之能!故说明唯烟炱论,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新石器时代文物的烟炱,已普遍消失。唯烟炱论是文史范畴脱离实际,认定古陶炊具的一个误区。

众所周知,殉葬的陶器,并不一定具备生成烟炱的条件。在类似山前冲积扇地带的开放体系中,经过6000多年雨水、河水的冲刷侵蚀和在微生物的分解,西安半坡遗址中陶器上的烟炱,普遍剥落,烟炱的消失,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何况,戴甑罐、火坑、陶窑都是在无烟炱的情况下认定的。可见,以材质造型认定受火文物,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杭州考古发现8000年前的煎药罐,是在低于海平面1米处,而且埋在6米深的泥塘底部,其烟炱能保留下来,十分罕见。唯烟炱而论,误把夹砂陶尖底瓶,一并列入水器,还以夹砂陶器,否定非夹砂陶器的烧水之能,这无疑是不妥当的!

1.2.尖底瓶不是欹器 应是[危支]

孔子所论宥坐之欹器是一何物!满则覆者是怎样打水的问题?古今一直未曾定论。问题的实质是不知欹器是挹水的戽斗!何况尖底瓶,根本就不是欹器!(详见附图一)

孔子论器——试验附图(一)


欹器的物理属性说明,汲水是个自动流入的过程,雷同于吸水而不是舀水。勺、瓢、碗、钵是舀水,而尖底瓶是给注水。可见汲水之器必然是口大、耳高、在水中易倾倒。以往,尚未否定古人用竹筒、皮囊、坛、罐取水的可能性,并不知欹器何物与何用的情况下,轻易把尖底瓶,当成水的欹器而论,没有起码的依据,而倍显牵强。

半坡型尖底瓶口径,最小的仅有5毫米左右,只说口小水洒不出,却不言口小水汲不进入!长期陷入以不知论不知的文字纠葛之中。苛求尖底瓶汲水之巧妙!论证尖底瓶与欹器的所谓渊源关系!其实,欹器是“钟形”挹水的戽斗,而尖底瓶就不可与之相比拟。器物拟人化有口、耳、腹、足、尖底非臀亦无坐。所谓宥坐,就是圜底的不倒翁、逍遥椅之宽坐。现在以作用力点与重心的关系,破解宥坐,这才是正确认识“器”的关键

体长无足“圜底”之器——倾易覆者,称为不会坐或不能坐。

体短无足“圜底”之器——摆动不倒者,如不倒翁,逍遥椅等,称宽之宥坐,

《辞源》注[攲器]倾斜易覆之器。荀子宥坐:孔子观鲁桓公之庙有攲器焉。……此盖为宥坐之器。其中宥坐与倾攲易覆互相矛盾,因不引人注目而被忽视!

有关史料定义[攲器]倾攲易覆,这与宥坐并不能兼容,故该攲器就不复存在。对此,笔者写有《攲器之“宥坐”属误传》一文,发表于20004516日《咸阳日报》。

《辞海》1999版,把攲字换成了欹字,从而避免了宥坐与倾攲易覆统一于一物的矛盾。即《荀子宥坐》成为“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但仍不知欹器是一何物!满则覆者怎样打水

笔者以“作用力点”为前提,写的《中庸之源——戽斗》一文,被2004年中国哲学大会入选,并参会作了交流。经反复验证,钟型的容器“满则覆”之能最佳。其中明确指出:

攲器——“无坐”是倾攲易覆之器,攲器之宥坐——属误传。

欹器——“宥坐”是满则覆之器,是在运动中挹(戽)水。

[危支]器——耐火土烧制的尖底瓶,应是给其注水,受火烧水的专用炊具——尜壶。

 919《咸阳日报》报导称,“《中庸之源》是一篇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029《陕西电信报》报道“步入中国哲学大会的老电信工程师——韩文彬”。

通过上述事实可以肯定,《辞海》1979年版,给欹器的定义中提到的,攲器是欹器的原型;欹器是攲器的改型之物,很有道理。(1999年版被删除)

将上述斜壁型容器,按体形和用途,可分类如下:(详见附图二)

 

孔子论器——试验附图(二)


上图的事实证明:无坐之攲器,是躺卧“汲水和排水”的灌溉工具——柳罐(筲)。

有坐之欹器,是躺卧“戽水”的灌田之器,由此而得名——戽斗(翻斗)。

倾侧不安之[危支]器——尜壶,进水宥坐或直立,口又小不能汲水或戽水,就与攲器和欹器无缘,故用尜壶(ga hu )定义[危支]器(qi qi),应当是很恰当的。

1.3突破细陶器“不能烧水”的禁区!

细泥陶器不能烧水之说,一直主导着古陶器的研究!可竟然只是口传,没有考证的依据和由来出处,可见是个隐蔽较深,影响很大的“误区”。古陶尖底瓶及专用炊具,在烧水禁区之外,一直没有确切的用途可言,没有闪光之点,也就不见其一缕光辉!

令世人质疑。陶器是人类发明最早的透气吸水、防腐耐热性器材,人类从此由烧烤饮食开始步入煎煮饮食时代。陶器给人类的这一贡献是无可替代的。陶器的耐热性,就与电线瓷瓶和电灯泡相雷同,都是均匀受热不会破裂。

以往,既没有研究古陶炊具与水器通用不分的历史,也未论证细泥陶碗钵,盛装热熟饮食是否破裂!误用“含砂”这一非量化之词,界定水器和炊具。却把加砂陶尖底瓶划入水器。也是错误的以加砂陶器,否定细泥陶器的烧水之能,不但把尖底瓶的研究引入歧途,还把古陶文化推向丧失文明的地步。这就是西安半坡型尖底瓶,甘肃大地湾的尖底瓶,巩义的大口尖底瓶等,多处多件陶质的专用器具,在炊具之外,一直找不到确切用途的根源。

(二)半坡型尖底瓶——煎煮的尜壶

2.1概 述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展现出6700年前人类的历史文化。有150多件陶质的尖底瓶,长约2050厘米不等,普遍口小耳低多为殉葬品,表面未见存留烟炱。这一典型的代表性器物,还被誉称为时代的象征和标志。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讨论仰韶文化器物的用途时,一直将尖底瓶列为水器。

调查当初认定尖底瓶的全部过程,很容易得知“未见烟炱”而把尖底瓶排斥在“炊煮器”之外;不知孔子所论欹器是一何物!又把尖底瓶当欹,而纳入水器。人们对尖底瓶打水质疑已,《半坡型尖底瓶测试》一文证实,半坡型的绝大部分的尖底瓶不能用来“自动汲水”。从此尖底瓶作为水器的基础虽已动摇,只因未正视其材质的耐火属性,一直迈不出水器的门槛,被陷入不能受火烧水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媒体宣传,杨振宁先生曾质疑的问道:打水的器具要“尖底”干什么?

半坡遗址博物馆的老馆长汝仕安先生称,是他发现尖底瓶汲水能“自动直立”,这就是尖底瓶汲水之先例。并说“尖底瓶质地细硬,乃不解之谜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石兴邦教授,看了《对尖底瓶的物理分析》一文的初稿时,曾经表示:“欢迎自然科学界专家参与考古,考古界就是缺少物理力量。”

这些开发半坡遗址的元老们之众望,就在于开发陶文化明珠上的闪光点。

本人从事通信技术工作,深知电线瓷瓶寒冬暑夏不裂,电灯冬夏可通电的道理。在2001年下半年,在电视上看到用尖底瓶提吊汲水表演,受到启迪开始研究古陶尖底瓶。并坚持认为尖底瓶是“专用炊具”,主要的依据是:

尖底瓶不是欹器,不能汲水更无戽水之能。长期以来尖底瓶在水器领域中,一直没有必然性的主要用途。半坡遗址的烟炱已普遍消失,以往认为细质陶器“不能烧水”,明显是针对尖底瓶之偏见。

尖底瓶锥插入水自动直立,是其稳定度提高,不足为奇。如同尖底舟船在水中直立航行一样,所谓极个别的尖底瓶的汲水之能,其实是汲水不满而直立。这是汲水之器的弊端与大忌。反被称作汲水之“神”!也把个打水的简单问题被复杂化!

用现代技术确认尖底瓶是不是烧水的材质,并不困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热水猛激,看是否破裂!古人用大口罐打水,要比尖底瓶早而且好;用尖底瓶煨火烧水,要比大口罐巧!西安半坡遗址6700年前的夹砂陶尖底瓶、2002年文物报报道的杭州8000年前的煎药以及甘肃秦安大地湾的高足陶器都是炊具,无可争议。民以食为天,其尖必有其用,尖底瓶的奥妙在锥插之“尖”及其“转动”的受火方式。尖底瓶作为宥坐之[危支]器——尜壶。锥插煨火、转动煎煮液态饮食,这完全是可能的。(详见以下附图三)


对尖底瓶非耐热性用途的猜测性的认识,造成负面影响的范围很大。

国家和地方展馆,都按“水器”空谈其汲水有自动直立之神奇;1979年版《辞海》曾给欹器规范其;又载入课本育;西安半坡遗址搏物馆有尖底瓶簇拥直立的群雕;甘肃的嘉峪关、青海的乐都等地,也有将尖底瓶锥插肩头的人像雕塑;特别是一些电视台竟编播尖底瓶提吊打水表演的节目,这怎能不令世人置疑!这于陶瓷王国“古老之文明”,格格不入!

2.2.尖底瓶的造型特点参见以上“尜壶”示意图

以往将半坡型尖底瓶列入水器,问题是尖底瓶不宜背、扛、挎、吊。同时,在无水井的条件下也未曾解释,打水的器具要尖底干什么?尜形的容器,怎样汲水?低耳之器,如何打水提吊?

古陶器的尖是锥插的尖头、转动的轴、摇动的支点。体形均匀对称的尖底瓶,插入水中支撑面加大,而稳定性提高重心下降,如同一叶小舟或不倒翁。

尖底瓶口小既能防尘,又可当作把柄:手握提举并进行锥插和转动操作,另外口越小斜侧放置时的存水越多,这就是口径不能放大的主要原因。

尖底瓶的系耳偏低,这是体形较大陶器的共同特点。古陶器的高耳(肩耳)强度不足,是形成低耳的主要的原因。甘肃、青海有相当数量的低耳陶器,就是双手捧抱的低耳——捧耳,也是捧腹兜底穿绳捆绑之耳。陶器上的绳纹图案,不单像绳也是捆绑容器的示意图,其中锯齿纹、菱形纹、蛙纹、交叉结纹比较典型。

2.3.尖底瓶的煨火之能参见尖底瓶盛水量图)

西安半坡遗址的戴甑罐、火坑陶窑,都是无烟炱而认定的。可见以材质造型认定陶质的文物,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唯烟炱论,把古陶器推向了毫无文明与文化内涵的地步!西安半坡遗址的夹砂陶尖底瓶,无疑是尖底瓶作为“炊具”的证据。

古人在只有细泥陶的地区和时代,细泥陶碗、钵、盆,罐,必然有着煎煮饮食的历史过程,三足鬲就是证据。以陶质粗细划定炊煮器,既不科学也无具体界线可循。陶器都能烧水,因此以质地粗细,作为非量化标准,划定炊煮器,也就没有啥实际意义!若不是为了烧水,古人又何必不断的改变尖底瓶材质的成分,因此古人用尖底瓶煎煮谷粟是可能的。

古陶文物中的夹砂陶尖底瓶,也可称之为“质量下降”。实际是在不断提高材质的耐热性能。其中采用夹砂的制造工艺,是为了提高透气、吸水、导热性却降低了瓶体的强度,这是炊煮器独特的发展过程。但是,并不能否定细泥陶器的烧水之能。

古人打水盛物除了陶器,毕竟还有竹、木、藤、皮等器材可以使用,而用陶器做炊具,这在当时是无可替代的。可见尜形的尖底瓶,无论有烟炱于否,不论质地粗细或是否夹砂,都是为了加热液态饮食而做,这才是陶文化璀璨明珠上的闪光点!

2.4.尖底瓶的问世与消逝

圆球形容器的容积最大、强度最好,同时圆球状的泥坯成型支撑的能力也最强。陶器是智慧人类发展煎煮饮食重要的物质基础。有了制造陶器的工艺,人类才由烧烤热熟饮食,开始向煎煮饮食文明进化,这里并不排除古人饮用不沸之水的可能性。

智慧人类收藏和用石盘碾磨加工谷粟,必然要解决热熟食用的问题,这必然是在开发陶器的耐热性能与发展煎煮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古人用的是柴火,转动搅拌均匀加热,都是防止陶器受火破裂的有效措施。球形容器其强度和受火状况,已是最佳的造型,故容器的尖底,显然只是为了锥插和转动,均匀受火加热而做。

细泥陶器盛装热熟饮食不裂,则可知用细泥陶尖底瓶盛水均匀加热,就不会裂!在先民们收藏谷粟和使用石盘碾磨的时代,人类煎煮饮食文化与文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显然三足陶鬲无金属绳索悬挂,也不能转动受火。为了有效防止陶器受火破裂,于是锥插转动加热的尖底瓶,便应运而生。

尖底瓶有多种材质,说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在改进耐热性能,这是炊具独特的发展过程。坩泥土之类耐火性较好的材料,何时用于制陶!陕西材质细硬的尖底瓶是否含坩泥土的问题,特别在盛产坩泥的甘肃,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尖底瓶的消逝与制铜工艺兴起的年代相吻合。尖底大口陶器,实际就是坩埚,在金属炊具兴起,而冶金技术又不能制造小口的容器,尖底瓶便必然会消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煮”之器,是可信的。

2.5 .小 结

尖底瓶造型的特点是体圆底尖,口径最小的仅有5毫米左右、耳低甚至于无耳。有充分的依据和充足的理由相信,尖底瓶是不宜背扛挎吊打水和存物,而只能手持给其“灌注装水”,只有做煎煮之器,才比较恰当。

以往坚持把尖底瓶认定为水器,其实质就是将其排斥在“炊煮器”之外,至于是做何用和如何使用?并无论证!长期对尖底瓶的认识,只是在“水器”的范围内打圈子。可见,尖底瓶是牵强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包装,打着欹器招牌的“水器”。误把尖底之器当满则覆之欹器,又论证低耳之器打水之妙。既把个打水问题复杂化,也把尖底瓶引入提吊打水之歧途,造成误导和引起不断的猜测而延续至今。

尖底瓶不能烧水之说,就对其材质的耐热属性就未作考证!又提出细质陶器不能烧水之说,这显然是由尖底瓶而生,也是只针对尖底瓶之偏见,难免有其片面性。反言之,若尖底瓶不能烧水,则细陶质的碗、钵、盘、盆,盛装热熟饮食就必然破裂?这与陶器的文明格格不入!陶器在当时是无可替代的耐火材质的器具,只是热冷聚激的破坏性较强。煨火烧水并不是“热激”,就不会破。其实烧水对陶器热稳定性的要求并不很高,凡是烧成的陶器,都应有烧水之能。

尖底瓶的奥妙在尖底和倾而不覆以及转动的造型。只要把尖底瓶从“满则覆”和灌溉“欹器”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冲破陈旧的烟炱之“禁区”;按透气、吸水、导热的属性;结合先民们收藏谷粟的时代特点,重新认识尖底瓶已很简单。尖底瓶应是手持给其注水,斜侧放置、锥插使用的瓦罐。是免支撑不悬挂、转动煨火、煎煮液态饮食,无足宥坐之器——[危支]壶(尜壶)。这才是古老陶文化璀璨明珠上的闪光点,如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参考资料

《半坡型尖底瓶测试》,《文博》1988年第1期(p24/18

欹器与尖底瓶考略,《文博》1990年第4期。

半坡母系社会》,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0月出版

《荀子·宥坐篇》

《康熙字典》1996年版,二三七页——宥字

《辞海》1979年版,3493页——欹器

《辞海》1979年版3039页,攲(qi.gui.yi) 通(qi.gui亦作欹(qi.yi)

《辞源》1988年版,qi.gui)倾侧不安也。攰(gui)筋疲力尽也,

《康熙字典》1996年版,四三九页,qi.gui) 瘦极。 累也一日一也

《辞海》1979年版,3606页——戽斗

《对西安半坡遗址小口尖底瓶的考察》,中国科技史料.1989.7卷。

《攲器之宥坐属误传》,咸阳日报2004516周末版。

《中庸之源——戽斗》,2004中国哲学大会,入选交流文件。

 

寒宫2007\8\12

 
 

史前“尖底炊具”考略(下)

关键词 

尖底瓶、史前炊具、古陶文物、古代文明。

摘 要

6000年以前,在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上,智慧人类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考古先后在渑池、西安、临潼、宝鸡、大地湾等地,发现了数以百计,希奇古怪的腹鼓、耳低、小口尖底瓶(简称尖底瓶),被誉称为时代的标志和璀璨的明珠,却一直没有确切的用途可言。(详见以下附图)




智慧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普遍有谷粟收藏和加工。按古陶器的材质和造型而论

尖底瓶的“尖”,应是锥插的头、转动的轴、摇动的支点。

陶器是高温烧制而成,急冷急热易裂,转动煨火是其不裂的诀窍。

低耳小口尖底瓶,应是免支撑、不悬挂、锥插转动,均匀受火的炊具。

古人类是用陶器,创造了煎、煮、焙、炕等,饮食文化与文明。

.........

 

(三)西安的筛盖尖底瓶

在《中国陕西》等有关的网站,介绍中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一文中称,“半坡人在烹饪中已使用陶制的盆、钵、壶、尖底瓶等多种炊具。”率先使尖底瓶摆脱了“巧妙汲水”之纠缠,迈出了水器的门槛,步入炊具之正道。从而闪耀着古老陶文化与文明的灿烂光辉!

以上陕西党政部门的网站,对半坡文物的介绍中仍称:“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出土的陶甑。陶甑是考古中第一次发现的蒸具”。这个另一个极端的认识,令人置疑。

笔者贸然以为,把个可以排汽和过滤的筛漏之器,称作“甑”不一定妥当。

具体的理由是:

3.1半坡的戴甑罐与尖底瓶有着相同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戴甑罐明显是尖

底瓶家族中的一员,应是半坡先民烧水熬汤的器具。

3.2认为半坡“陶甑”是第一次发现的“蒸具”,其证据有些不足。情况是:

首先,甑与甑箅应有区别,半坡陶甑究竟是带箅甑,还是过滤的漏筛有待考证!甑箅并不需要耐火材料,看来陶甑之说,并未排除甑箅有竹编或木制的可能。

其次,既未否定古人用碗、钵、盆、罐焖之能和可能性,也无依据能肯定半坡人最早使用蒸汽蒸饭!按理说汽蒸饮食文化,应是使用陶釜时代和金属炊具的特长。

再则,此盖作为甑其容量过小,没有很完善的甑盖形不成一定的汽压,谷粟能否蒸熟令人置疑!反言之,如果真是带箅甑,就应当在多处多次发现,古人会用相当数量的戴甑罐作殉葬品。如此数量之少分布范围之小,这与非耐热性的过滤法的简单多样性,完全一致。故带箅陶甑之说,是陶器烧水之能极端夸大化的具体表现。

总之,半坡遗址博物馆的“戴甑罐”,所戴的是耐火型过滤的漏筛,而不是陶甑。

 

(四)巩义“焖饭”的陶筒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43月总第20期刊,刊登有《介绍一件有刻符的大口尖底瓶》。现就介绍的资料,按其材质造型分析如下:

4.1两个被误解的问题:巩义尖器的尖和口的方向,尚不确定,尖还可做帽、尖、头、套、矛等。做为葬具已是水平放置,其尖并非向下之底。对于瓶的正确的理解应当是口小,故将其命名为“大口尖底瓶”,十分牵强也不大妥当。



 

密闭容器留有小孔并不罕见,茶壶盖上的小孔,可平衡壶体内外的气压。联通器和过滤器就有一个或多个孔。瓮棺的小孔有灵魂出入口之说,笔者无意进行评论。对于直口无盖、体形修长的尖头陶筒,用小棍塞住其小孔,就是个尚好的水器,岂能用个小孔来认定葬具。直径18公分的圆桶葬具与其尖,毫无关系也毫无文化内涵。

就其材质造型而论,笔者贸然认为:巩义的“大口尖底瓶”,就是个焖饭“竹筒”的造型!故应称之为“尖头焖饭筒”比较恰当。

4.2操作使用的方法:先堵塞小孔,灌装谷粟和水浸泡。受火前,拔掉小孔的堵塞物排水至小孔,安装竹木手柄堵塞端口,插入火中左右转动受火加热。

4.3各个结构的用途:尖头是锥插的造型;小孔用做透气减压;环耳可显示小孔的位置和圆筒转动的角度,锥插或转动时,能阻挡灰烬,支撑柴禾以免钻进小孔;口边六个竹节形的凸块,水平放置时能防滚,双手捧抱操作时可以防滑。

尖头焖饭筒的奥妙在“小孔”,现代有减压排气孔,位于“最高点”的原则,因此可知,该筒是水平转动方式使用之器。日字图案各笔画,则示意下面堆烧的竹条木棍,提示并告戒使用者——此处向下,否则气孔有被堵塞的危险!

河南巩义的尖头焖饭筒:埋式加热就像甘肃的烧锅子,非埋式受火则与现代爆米花的高压锅,转动加热方法有相似之处。

 

(五)山东的陶尊——坩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有,山东陵阳河出土的灰陶尊,侧面刻画的符号,明显是坩埚水平转动受火的图解说明(正视图、示意图)。要说该尊是焙、炕食物的陶土埚,不无不妥。笔者贸然将此符号,解读为“炼丹之符”不为夸张。如果说炼丹发明了火药,中国就有炼丹生金之说,这证明制陶是冶金的先驱。制陶能冶炼出“铜”完全是可能的。

《辞海》给坩字的定义是——盛物的陶器;瓦锅。从而说明,直口尖底陶器,以及山东陵阳河的灰陶尊,就应当是“坩埚”,而且是冶金的鼻祖。

(详见以下附图及注解)


(六)国内外“大型”的尖底陶器

6.1 陕西医史博物馆(隶属陕西中医学院),馆藏有一个秦朝约1高的会陶尖底瓮(见下图左)。该瓮就是在细质陶器不能烧水“不为炊具”禁区之中,根本找不到确切的用途。现在根据容积的大小而论,尖底一则可以增加强度,二则便于倾倒滚动搅拌。因此认为,秦朝的这一尖底瓮,应是“酿糙”的器具,并无不妥。



6.2 以上右图所示,就是“那布勒斯”博物馆,2004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高度在1.2左右的红陶大耳尖底瓶。文物标签上,明确写着“庞贝”出土。用途是,长途运输酒和油。

按照历史资料推断,该瓶应当是从火山灰中,挖掘出来的。问题是却没有受火加热的用途。要说用如此大型的陶器,长途运输酒或油,也是没有依据!现在按照该瓶的材质造型,容量大小。突破细质陶器“不能烧水”的禁区,认定庞贝的大耳尖底瓶。应该是便于滚动“加热搅拌”酿酒的器具,而顺理成章!

 

(七)结 论——“尖底”专用炊具

新石器时代,古陶器的奥妙和特点是尖底。古陶专用炊具,在陶器非耐热领域之中,就没有确切的主要用途可言。陶器是人类创造煎、煮、焙、炕热熟饮食文化物质基础。陶器作为炊具,才堪称古老陶文化的璀璨明珠!

古陶器的“尖”是,锥插的尖头,转动的轴尖,摇动的支点(庞贝尖底瓶)

粗、细材质的陶器,转动均匀受火,是其不易破裂之诀窍。

这个结论也是古陶尖底容器,作为陶文化璀璨明珠的基本条件。陶器能烧水是个专业性的材质属性的简单问题。此外,能证明尖底瓶是炊煮之器的事实还有:

斜壁型的欹器是戽水器,尖底瓶只能给其注水,无汲水之能并与欹器无

细泥陶碗钵盆罐,盛装热熟饮食不裂,人类有水器和炊具通用不分的历史。

西安半坡和甘肃大地湾,有夹砂陶尖底,并未发现水井和河中的尖底瓶。

中医使用陶器煎煮汤药和焙炕药物,杭州发现8000年前的陶罐存留有烟炱。

尖底瓶无彩绘图案,其“尖”是锥插的造型,也是均匀受火转动的支点。

尖底瓶是失传之物,作为殉葬品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使用的尖底瓶则是以

损坏而告终,因而保存下来的较少。尽管如此,非殉葬的尖底瓶,还是有所发现。因此,尖底瓶是古人锥插转动,煎煮饮食的[危支]器——尜壶,应当是可信的。

笔者研究河南巩义仰韶时期的“大口尖底”,应是“尖头焖饭筒”。山东出土的灰陶,刻画有受火加热的符号,应是锥插转动焙、炕食物之器,坩埚的原型。

中国史前的古陶尖底炊具,尖底瓶转动烧水、尖头陶筒转动焖饭、尖底干烧的坩埚,转动炕焙食物。可见转动受火加热,是新石器时代专用炊具的突出的特点。古人在6700前普遍有谷粟收藏和加工。这都可以证明,古陶专用的锥插转动受火的炊具,堪称世界古老的东方,华夏大地上陶文化与文明的璀璨明珠!

参考资料

《半坡型尖底瓶测试》,《文博》1988年第1期(p24/18

欹器与尖底瓶考略,《文博》1990年第4期。

半坡母系社会》,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0月出版

《荀子·宥坐篇》

《康熙字典》1996年版,二三七页——宥字

《辞海》1979年版,3493页——欹器

《辞海》1979年版3039页,攲(qi.gui.yi) 通(qi.gui 。亦作欹(qi.yi)

《辞源》1988年版, qi.gui)倾侧不安也。攰(gui)筋疲力尽也,

《康熙字典》1996年版,四三九页, qi.gui) 瘦极。 累也一日一也

《辞海》1979年版,3606页——戽斗

《对西安半坡遗址小口尖底瓶的考察》,中国科技史料.1989.7卷。

《攲器之宥坐属误传》,咸阳日报2004516周末版。

《中庸之源——戽斗》,2004中国哲学大会,入选交流文件。

寒宫 2007-8-12

0
上一篇 << 尖底炊具      下一篇 >> 史前“尖底炊具”考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始是陶器,现在含义丰富。甲骨文字典说字——曾
谭天宇:半坡遗址
细说汉字:甑
为何中国人习惯喝热水,西方习惯喝凉水?
一场与火的邂逅
杨子赣铭文铜鍪[móu]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