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民居--土窑洞
走近窑洞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
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
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在土窑的基础上,将窑口扩大成拱形,按窑口拱大小加砌3~5尺进深的石拱窑面,也叫挂面子。做圆门窗即成。接口所用石料为不规则石片、石块,以插花墙、平垒做成,后用泥糊住窑面,叫泥糊马面。用规则长方石料接口,窑面不泥,根据石料凿打形式分锤子活、出面子活。泥糊马面接口窑,在过去是中等生活水平农户的居所;现在人们修窑无论接口还是石窑都成出面子活了。接口窑外表像石窑,内则仍是土窑,比土窑坚固了,光线增强了。
石窑靠坡或平地上都可修建,用石块、灰沙垒砌而成;窑面子石用皮条或细凿凿成,垒面石讲究缝隙的横平坚直,错逢有章可循。窑内黄土细泥或白灰粉刷。窑顶加砌花墙,窑沿加穿廊挑石。窑口安装新门亮窗,小窗安玻璃,增加了窑内的光亮度。用磨光的石板、石条砌锅台、坑围、坑沿,外砌门台,更加整齐美观。修建石窑耗资费工,一般农民苦煞一辈子也无力修一院石窑,只能在土窑中度过。农民大兴土木的修窑热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农民迅速富裕,大部分农民都住进了新居。这时新窑的装修也赶上了时髦,铺地板砖、涂料刮墙、贴壁纸墙裙、安壁灯吊灯,一点也不比城里的装修逊色。
近几年,有不少农民在村头道边修起了平房,或是窑洞挂平房面,虽然在窑洞群中有鹤立鸡群的不协调感,但这是绥德人追求新宅居模式的一种尝试,并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道风景线,成为改变民居模式的先行者。
建窑的讲究
窑洞的修建,有许多讲究,俗语说:“子孙出生坟里,富贵出在门里。”是说居宅风水的好坏决定家境兴衰,人生祸福。因此,好多事宜得请风水先生来定夺,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修建民俗主要讲究“风水”的好坏。窑址要选在向阳的山弯间,忌选在山尖、山嘴、刀背梁上,这此地方福浅财薄,生活艰难。背山要雄浑博大,山脉连绵,此主子孙延绵、贵人扶持。面山要宽广平缓,最好有形似笔架、官印的山,平缓宽广主富贵,财源广进;有笔架官印形山,子孙可学业有成,升官发财。面山忌过高过近或烂山破洼,更忌“贼头山”“冲心水”和“冲心沟”,面山太近太高为堂局逼窄,逼窄即后代不旺,人无大志,子孙不聪,难以飞黄腾达。“贼头山”主后人出盗贼等不务正业之徒;“冲心水”“冲心沟”则家中出凶事,常有天灾人祸临门。住宅水口要顺,不顺则流财主贫。居宅要远离庙宇和坟地,百姓怕神鬼,挨的太近,总有不留意时冲撞了他们,怕遭神鬼的惩罚。居宅讲究坐字,即窑洞取适宜坐向而下线,由风水先生根据山形地貌综合定夺。修窑不占子、午、卯、酉四坐字,即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四个坐向,此四字只有庙宇、官衙可居,平民百姓不能占此尊字。其他字都可占,一般用乾山巽、亥山巳、壬山丙、癸山丁、丑山末、艮山坤、甲山庚、辛山乙、寅山申等坐向。选好坐向也不坐正,仍偏左偏右几分。修建破土动工要依择定的坐向看山“空不空”,山空则能动土,不空则不能动土,否则触犯太岁,会出凶事造成灾难。这些习俗中有的是长期经验的积淀,有的则是迷信,不管怎样,至今人们都遵循这约定俗成的习俗。
以窑洞为主体的民居从远古走来,还会向美好的未来走去,窑洞承载着陕北人的辛酸与苦难,窑洞也将记载陕北人的美好未来。
陕西土窑洞
发布时间: 2015-06-26   来源:互联网
陕西窑洞(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黄土高原一些地区上有一种特有的民居形式——窑洞,窑洞是很一种很古老的名居形式,一说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我没有考证过,不过确实和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比较相似,足以看出其古老。由于窑洞有很多优点,故现在仍在被一些人使用。
首先,窑洞按构筑材质大致分为土窑洞和非土窑洞(石质和砖质);按构筑方式大致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锢窑等。
锢窑大多都是非土窑洞,锢窑是在平地用砖石垒砌而成的,锢窑是独立式的窑洞,不需要依山靠崖,但又有窑洞的很多优点。由于其材质的原因,其造价较高,所以这种窑洞的主人一般都比较富裕。锢窑从建筑形式上说是砖石建筑中的拱券式,而非生土建筑,我今天主要说的是生土建筑,故在此不对锢窑做详解。
靠崖式和地坑式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生土建筑中的土窑洞。靠崖式是最常见的一种窑洞形式,将其细分又可分为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窑洞都是以“掏土”而构筑,靠山式就是首先把倾斜的山坡“刷”垂直——此“垂直”并非绝对垂直,为使窑面有更好的直立性一般都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一般视其地理条件将窑面修为“一”字型(一个窑面)和“凹”字型(三个窑面),然后再在刷平的窑面上来打窑洞。
陕西窑洞(图片来源:互联网)
沿沟式是在一边临沟的平地上,从临沟的一方掏土,掏掉一定深、一定高、一定宽的距离(掏掉的空间越大,可以打出的窑洞越多,院子也越大),则成为“槽型”(大多为槽型),则形成“窑面”,然后就可以打窑洞了。
“正窑面”(又叫“庄背子”)(“凹”字型为例)窑洞一般以三、伍、七、九单数出现,但也有双数——视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经济实力不好就有些随意)。正窑面上最中间的窑称为“中窑”又叫“正窑”,由于每孔窑都有“炕”,所以中窑也是可以住人的,一般住家中辈分最高的人,中窑还有一个重大作用就是充当家中的“客厅”,来访的客人就被安排到中窑接待,对客人的尊重,这表现了黄土高原人们的厚道,好客,纯朴。中窑两边的是“偏窑”用来居住的,一般充当卧室和客房,正窑面上最边上的叫“边窑”,左边的边窑大多用做厨房,所以又叫“灶窑”;“翼窑面”(又叫“庄膀子”)窑洞一般比较随意,数量按窑面的长短来定,由于翼窑面高度不规整,所以翼窑面上的窑洞大小也很随意,和正窑面衔接处的窑洞也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住的是家中辈分最低的人,诸如子女之类的,而再往外的窑洞大多不够规格,所以被称为“窑窑”,一般不住人,用于放一些小的杂物等。
在这种庄院里面,基本上一切的一切都以窑洞的形式出现,比如厕所,猪圈,羊圈,鸡窝。但它们都不在庄内,一般都在院外,另外很多庄院都是没有院墙的,我觉得是因为黄土高原的人们很质朴,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偷盗这个概念(院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防盗),我亲眼见人家出门不锁门,基本上没有见过锁子。
地坑式就是所谓“平地窑”(又叫“地坑院”“暗庄子”等)此庄院出现不是很多,主要出现在没有山坡,沟壑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建造比较困难,首先在地上挖一个一定长度、一定宽度、一定深度的方形的地坑,然后四壁就成为窑面,再在四周打窑洞,由于这种完全围合的形式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故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由于这种院落的奇特形式,使之为窑洞更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地坑院中的排水主要采用渗水的方式,在院子中挖一个一定大小的坑,名曰:“渗坑”,若有降水则将水全部引入渗坑,由于黄土质决定,水很容易就渗入地下,一般情况黄土高原降水较少,渗坑会达到排水的目的。但是万一有暴雨来临,地坑院还是有被淹灌的危险。另外,渗坑还有一个大缺点,如果挖的大了会影响院子活动区域的大小,挖的深了又会造成小孩等溺水的危险。
人的通行方式则是在一边打一个窑洞,窑洞是以上坡的形式而打的(或者说是一个上坡的隧道),此“隧道”直通地面。为使通道不是那么黑暗深邃,隧道打到一定距离,直接从上面挖下——也就是说前面是隧道的形式,后面就是一个没有顶的隧道。这种通道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如果上面的水路修的不完善,雨天上面的水会顺着通道直接流入院子中,给渗坑又增加很大的负担。
陕西窑洞(图片来源:互联网)
窑洞的构件
1、山墙,窑洞口要砌起一堵墙(以前用于砌墙的材料都是土坯,也有用纯木材建的,后来很多人都用砖来代替,既美观有结实)此堵墙被称为“山墙”。山墙的作用主要是封闭空间,使窑洞内形成一个围合的空间。
2、门墙,门墙是嵌于山墙内的,不能活动。门墙的下方有门槛,门槛和门墙是相连的,门槛的高低有所不同,用于表现贵贱。
3、门,门连接于门墙上,门大多是木头的,现在也有很多用钢材的门。门有两扇开和一扇开之分,一般中窑都用两扇开的,以体现其尊贵,其余大多都为一扇开。
4、窗,以前的窗子大多直接嵌于山墙内,没有窗扇只有窗格,并且没有玻璃而直接用纸糊的,所以通风采光都不是很好,现在有很多用的都是现代的窗户。
5、活头,门之上有个可以活动的类似于天窗的东西称为“活头”,由于以前窗子的局限性,活头直接担当通风采光的作用。
6、天窗,天窗一般是不封闭的,就是只有窗格,也不用纸糊,也是通风采光的作用,厨房的天窗有抽油烟机的作用。
7、炕,炕不只是睡觉的作用,还有沙发的作用,用来坐的(不过现在有很多窑洞里也设有沙发),冬天还是取暖的工具。
窑洞出现的原因:
1、地形,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大多是山区地形,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山沟,土崖。
2、地质,黄土高原黄土层厚有挖掘的可能性,土质有粘性所以又很强的站立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
2、气候,黄土高原是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为窑洞的长期存在提供条件。
3、经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较为落后,故多以直接运用自然较多,挖掘窑洞能减少经济开支。
4、其他,平地较少,多作为耕地;木材较少,无法建造木材架构建筑;其他建筑材料较少
窑洞这种形式的建筑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很多让它从在的理由,下面介绍一下窑洞的优点。
1,冬暖夏凉,由于窑洞内与外界有很厚的土层相隔,密封性较好,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又有能很好的防寒气,加之窑洞内有炕,又能给室内加温,所以冬天基本就用不上专用的取暖设备。
2,环保,建造窑洞完全是纯天然的,没有建筑垃圾的产生。室内没有现代材料的装饰,都是纯天然的,对周围空气没有任何影响。
3,防火,建造构件基本没有木头以及易燃新材料,土质的山墙能有效的阻挡火的倾入。 4,噪音小,厚的土层能有效的阻隔噪音,窑洞一般建造地都远离闹区,所以窑洞是老年人钟爱的住宅场所。
5,造价低,窑洞造价极为低廉,不用高科技材料,不用高科技技术,只要有一片好的地形就可修建。
6,节省用地,窑洞一般都修建在崖地和沟边,能节省很多的地用以耕种。
从现代生活角度,窑洞的缺点如下:
1,采光较差,即便是坐北朝南,由于自身构造所致(窗户太小,太少)其采光很不理想,尤其是地坑式窑洞。
2,取水困难,由于自身建造时对地形要有要求(需要较高、土层较厚的地方,故打井不易、挑水较远)尤其是靠崖式。在此情况下,人们用“水窖”来弥补——水窖雨季的时候可以蓄较多的水,用于日常生活所用。但即便如此取水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3,通风较差,可打开的通风口太少,尤其是老一些的窑洞,仅靠天窗与活头两个不足一平米的通风口,来交换室内外空气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高,现在的窑洞有很大的改革,不光是山墙变成砖的,门窗变成铁的,其内饰也有很大改变。窑洞内壁现在基本上都用一些装饰材料装饰过了,地面用地板也都铺过了,使其更加干净、更加美观或者更加现代。
不光茶几、沙发都出现在窑洞中,甚至液晶电视、电脑、空调、冰箱这些现代化设备都很容易在窑洞中看见,因此可以说窑洞中的生活越来越完善了。
尽管如此,窑洞这种建筑还是在落败、在破落的远远超过新建的,造成这种原因的不光是以上所说的窑洞的缺点。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年轻人的生活态度转变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有“走出去”的态度,上大学、学手艺、或者做农民工,不论怎样都想呆到大城市,而不想再回到家乡。闯好了在城市买套房,闯不好在城市租套房,早已将家乡的窑洞所忘记,或者来抵触,窑洞在年轻人的眼里则是落后,贫穷的象征。这种态度的转变到底是意识的进步还是价值观的扭曲。这种建筑在我门这一代新建的的确是很少,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再往后的几十年里或者十几年里,窑洞或许将不复存在。那时窑洞将是历史,我们也只能存照片,文字记载上了解它了。
 
责任编辑: Ellen
王者归来 窑洞再续生态传奇
来源:中华建筑报 阅读:(98) 评论:(0) 收藏:(0)
微信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淘江湖复制网址更多
作为中国建筑学者,刘加平更关注的是居住在窑洞中的4000万中国农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住上安全、舒适又不失传统特色的新型生态民居。
在日本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刘加平的报告刚作完,一位日本学者突然站起身质问道:“你知道青木志郎和宫野秋彦吗?他们都对中国窑洞进行过长期研究,你要研究什么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的回答简单直接:“日本学者研究的是窑洞的'昨天’和'今天’,我要研究的是窑洞的'明天’。”作为中国建筑学者,刘加平更关注的是居住在窑洞中的4000万中国农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住上安全、舒适又不失传统特色的新型生态民居。
20多年间,刘加平的脚步从陕北到云南,从西藏到汶川,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生态民居建筑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重视传统民居的“绿色密码”
“我们祖祖辈辈留下的民居中蕴含着很多节能'绿色密码’。”刘加平说。
他以徽州建筑为例,为记者介绍道,南方建筑防热功能占据首位。徽州民居一般两层、院子小、有小天井,形成“烟囱效应”,自然形成气流、空气可自然对流。天井开口小,太阳直接照射少,减少辐射带来的热量。屋顶双层构造,架空隔热层。天井下一般有水坛,可收集雨水,也有降温作用。
“几个看似微小的作用叠加在一起,就会让这些老房子的温度在夏天达到让人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而不需要像我们现在的房子必须使用空调降温。”刘加平告诉记者,这种民居中的节能模式以前也有人研究过,但他的团队要做的是让这些研究内容从定性走向定量。一种结构带来温度变化多少?空气流速变化多少?辐射温度、湿度变化多少?……刘加平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遍布大江南北的生态民居调研和监测。
从传统民居看似朴素的设计中,研究总结出节能原理,再将其提炼成方法论用于新的生态民居建设,这就是刘加平努力的方向。
让窑洞时尚起来
在我国陕甘宁部分地区,人们利用高原厚厚的黄土层凿洞而居,形成有数千年历史的窑洞。但老式窑洞难以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质量的要求。窑洞采光差、通风差,没有上下水系统。改革开放后,不少富裕起来的人纷纷弃窑建房,占用耕地、消耗大量能源。
如果能把窑洞传统民居的优点保留下来,再改进采光、通风、空间结构,是否能设计出绿色节能,又满足现代人生活的新型窑洞?1996年,刘加平主持的“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启动。他的团队一头扎进陕北高原和黄河两岸,综合分析传统窑洞的优缺点,采集大量科学数据,反复修改设计图纸,终于形成了成熟的设计理念和方案。
新型窑洞由一层变为二层,室外增设阳光房,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采暖能耗,并采用大玻璃窗改善室内采光条件。窑顶增加太阳能热水器,采用地热、地冷的通风系统调节室内温度。每孔三四万元的成本,让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梦想更快实现。
2000年秋,陕西省延安市枣园村的许多村民住进了刘加平团队规划设计的庭院式窑洞。新型绿色窑洞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观念。在延安市,绿色窑洞民居建筑成为了时尚的建筑形式。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一位教授评价说:“从新型窑洞的建成,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建筑已开始寻找到其文化与地理的根系。在北京和西安,西方格调的办公楼鳞次栉比。相比之下,这些新窑洞貌不惊人,但却更加珍贵,因为它富有创意,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精神。”
2006年,“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课题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黄土高坡与窑洞
本帖最后由 草原900 于 2012-1-11 11:59 编辑
黄土高坡位于中国北方,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气候干燥等原因,这片地区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原先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下,收成极少,再加上没有任何副业和其他产业,这片地区的人民往往生活比其他地区,比如江南鱼米之乡什么的要生活艰苦的多。常年缺水是这些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陕西,山西是黄土高坡文化的集中代表。
干燥,大风,黄土,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有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陕西,山西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屋建筑中的地理知识 - 千里马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窑洞:四千多年历史的特色民居建筑形式
中国民居的多种“打开方式”
征服黄土高原的窑洞,是怎么建造的?
陕北窑洞,浅谈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
土窑洞的画题--黄土情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