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刺刀拾荒

刺刀拾荒

Bayonet的名字來自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城市Bayonne, 文件記載中提到刺刀於1647年時第一次在此使用。 刺刀最早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 在前膛槍發射之後, 以兩三層人牆和刺刀, 抵擋敵軍的前進。 刺刀是一種軍用品, 沒有任何民用價值, 從未見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獵的。 但這並不表示民用槍不該有刺刀座, 同樣的, 有史以來, 未曾聽說過有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槍枝去行搶的,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樣的; 因為早期的火槍只能裝填一發, 重新裝填需要一段時間, 因此在火槍發射了彈丸之後, 把刺刀裝上, 當成長槍使用, 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槍管來固定, 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發射的可能性。 此種刺刀稱為塞入式刺刀(Plug Bayonet)。 此一時期的刺刀戰術有兩個特性: 一是刀和槍是不相容的, 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槍相等, 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

想像中的第一把塞入式刺刀

隨著時代的演進, 當然有人想到槍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 法國的要塞專家扶般(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在1688年發展出了套在槍管外的套筒型槍刺(Socket Bayonet), 在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 在套上刺刀後扭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 此時, 隨著槍械技術的演進, 一般以為刺刀已經成了輔助的戰鬥工具, 外形大為簡化, 往往只是一條有尖端的金屬棒。 其位置多是偏向一邊, 以便火槍手在裝上刺刀後, 仍能由槍口裝填彈藥, 由於火槍已經很長, 槍刺長度大約在14至18吋之間。 

典型的套筒型槍刺

到了19世紀, 刺刀的演進隨著歐洲列強的爭霸全球, 和槍械一樣有了長足的發展, 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視。 一般是製成了長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 刀刃在20吋以上。 思維趨勢傾向為多功能, 裝上步槍可以當刺刀用, 不裝在槍上時也可以當成軍刀單獨使用。 

十九世紀70年代林明敦滾輪式步槍的長劍刺刀, 全長68公分。

到了19世紀後期, 以彈簧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採用, 刺刀的長度大為縮減, 演變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狀, 刀刃在20吋以下, 甚至全長不到15吋也有, 這種樣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設計也是經過許多變革, 林明敦滾輪式步槍在槍管側面的刺刀座, 下圖為裝上刺刀後的槍口近照, 刀面水平, 平行於地面。

廿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 刺刀仍是相當重要的軍械, 士兵們人手一把, 製造數量龐大, 至今仍有大量留存。 但是在真正戰鬥中, 兩軍以刺刀對決的例子愈來愈少, 到了二次大戰, 只有中國軍隊和日軍還有大規模使用刺刀拚鬥的例子。 其他軍隊, 多是以刺刀作為嚇阻工具, 或是多功能的戰鬥刀, 其長度也逐漸縮短。 

二次大戰時美軍使用的M1步槍及M1刺刀

日軍對刺刀的重視程度, 由其九九式輕機槍上都裝有刺刀座可見一般, 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 英軍也曾在Sten衝鋒槍上搭配了刺刀, 但其實用價值是相當可疑的。

等到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普及, 並配上了高容量彈匣之後, 單兵的火力大增, 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 除了夜襲等敵我不明, 兩方極度接近而且敵我混雜的時候, 根本沒有端槍衝鋒的機會, 大老遠就會給掃倒。 最近一次的事例, 是1982年在福克蘭島龍丹山陣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 英軍發起了刺刀衝鋒, 以29名英軍、 50名阿根廷部隊死亡的代價, 奪下據點。 可見偶而用之, 倒也還有奇效。

廿世紀末, 以卅米內刺刀見紅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也放棄了拚刺刀的戰術理念。 現代刺刀的發展, 走上像瑞士刀一樣, 講究多功能, 而且要短小輕便、 易於攜行。

刺刀雖然在今日實戰上的重要性日益減小, 但是仍是訓練部隊的一個重要課目, 對培養體能, 士兵的集體意識和殺氣, 有很大的助益; 就如同齊步走, 踢正步一樣, 永遠不會從部隊完全消失。 但是練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 將其當成主要戰術, 實戰時如同驅民於壑。。

由於百年來各國生產了不計其數的刺刀, 種類式樣繁多, 因此蒐集刺刀也是軍品蒐藏的熱門項目。 刺刀雖也是可以殺人的軍品, 但是沒有槍械敏感, 比起蒐藏軍服、 配件, 卻又多了那 嵋稽c致命的吸引力。

刺刀的各部名稱:

以大部而言, 可分成刀柄、 刀格, 刀身和刀鞘。

Hilt: 刀柄 
Cross Guard: 刀格、 鐔、 刀鼻 
Blade: 刀身 
Scabbard: 刀鞘 

國造中正式步槍刺刀、 刀鞘及及套

刀柄可細分成:

Grip/Handle: 刀把  
Pommel: 刀頭 
Press Stud: 刺刀座卡榫 
Mortise Slot: 刺刀座槽 
Spine: 刀把背 

國造中正式步槍刺刀刀柄

Flash Guard: 槍焰護片
Oil Slot: 注油孔 

德國K98k步槍使用之84/98型刺刀

刀把的材質也是五花八門, 有全金屬的、 電木的、 合成材質的。 過去以木質為多, 現代則多為合成材質。 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紋, 橫紋、 斜紋、 菱形紋等。

德國1898式握把的斜紋及注油孔


槍焰護片, 顧名思議, 是在刀把背上加裝一塊鐵片, 以防槍口火焰傷及刀把和刀把背。 有些久歷沙場的刺刀, 因為沒有槍焰護片, 刀把背上有明顯腐蝕痕跡。 但這並不是常見的配置, 只有德國製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是供潤滑油進入刀把內的一個洞, 提供內部機件(刺刀座卡榫、 刀鞘卡榫、 彈簧等)潤滑之用。 有人亦稱其為漏水孔, 指的是萬一內部進水時, 能讓水份快速流出。 這也不是常見的配置。 

國造中正式步槍及刺刀, 槍口環極短

T/O型毛瑟刺刀座槽

刺刀座槽是一個鑒別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標。 供毛瑟步槍使用的刺刀, 和其他槍械的刺刀迥然不同; 一般稱毛瑟刺刀座槽T/O型, 而其他的為T型。 以中國字而言, T/O型不如說是十字型更為妥切。 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徵, 沒有別種步槍使用此種座槽。 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項刺刀不接觸槍管的專利, 但是到了1898年式才完成H型插座的設計, 在此之前的毛瑟步槍, 都是採用槍托下插座型式。 另一個例外是阿根廷的1909型, 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槍刺刀, 因此阿根廷1909年型也採用了T型。 

智利1895年型刺刀, 槍口環長且使用T型刺刀座槽

刀格可細分成:

Quillion: 護手鉤 
Muzzle Ring: 槍口環 

日本早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長型槍口環及向前護手鉤

槍口環是供刺刀固定在槍管之用, 除了德國之外, 各國刺刀都有槍口環。 毛瑟考慮在槍管上加上外物會影響彈道, 因此德國的刺刀從1898式起, 都沒有槍口環, 是其特色。 不過外銷的毛瑟, 卻都有槍口環, 可能是因為買方堅持, 覺得光是H插座不夠牢靠。 

日本I式步槍, 刺刀座在槍托下, 中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水平護手鉤

槍口環的長短, 也是一個鑒別刺刀型式的指標。 刺刀座在槍托下的, 槍口環延伸較長; 毛瑟式刺刀的槍口環則緊貼刀背, 因為其刺刀座便在槍管下。 一個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組合, 在槍口下另外有一個圓柱供槍口環套入。 由一把刺刀上, 槍口環到刺刀座槽的位置, 可以判斷出刺刀座到槍管的位置, 也可判斷出刺刀座到槍口的長度。 因此, 大致可以決定槍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對位置, 因而決定其形狀。 

與Enfield No. 1 Mk III*同型的印度Ishapore 2A1及1907年式刺刀, 槍口下另有槍口環固定榫

護手鉤在19世紀末期很流行, 大多數刺刀都有這樣的設計, 大多數向前彎; 德國的1898系列刺刀護手鉤則向後(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戰後的刺刀大都去掉這一項配置。 

德國1898型刺刀有向後的護手鉤

刀身可細分成:

Ricasso: 刃柄 
Point: 刀尖 
Edge: 刀刃 
Fuller/Blood Grove: 血槽 
Spine: 刀背 

英國1907年式刺刀

刃柄是最常有印記的部份, 通常會印上生產者的廠徽或名字。 

205兵工廠國造M1刺刀, 刃柄印記 - 1971年6月高雄出廠

其他國家印記例: 美國 德國 日本

刀身的形狀、 長短差距極大, 但是可以粗分成單刃、 雙刃, 半雙刃三種。 

單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 其形狀如同武士刀, 只有一面是鋒利的, 另一面為刀背。  

配合日本三八步槍使用的中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單刃

另外, 單刃、 半雙刃的刺刀, 還可分成上方開鋒和下方開鋒兩種。 當然此處的上方、 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時的方向。 一般以下方開鋒較多, 因為上方開鋒的刺刀, 刺入人體時, 傷口正對槍口; 噴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進入槍管之中。

絕大多數的刺刀為半雙刃, 差別僅在於刀背開鋒部份的長短。 槍口火焰產生的高熱, 對刺刀金屬會有一定影響, 槍口下的部位, 仿如不斷的經歷焠火程序, 應當補強。 多數刺刀的刀背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 雙刃刀則無法達到此一目的。 德國在一次大戰中, 還曾使用過一些1898型刺刀, 背面具有鋸齒(Sawback), 當時曾引起交戰國的交相譴責, 與毒氣、 美軍的散彈槍, 同列為不人道的武器。

以製造的難度而言, 刺刀並不須要很精密的技術, 普通鐵匠都可以打造。 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 刺刀在中國的生產, 和槍械一樣, 發展的非常緩慢; 漢陽兵工廠在成廠十年中, 生產了130,726各式槍枝, 卻只生產了2,310把刺刀。 在軍閥時代至抗戰之前, 更是大量的向歐洲列強購入了各式刺刀。 

中國以往自製的刺刀, 主要是供漢陽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槍使用。 漢陽造的刺刀為單刃, 長度及造型類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槍的刺刀, 刀刃形狀則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時1924年式兩大類。 

比利時1924年式長刺刀專為出口製造

由於產量有限, 造槍和造刺刀分開, 因此到了抗戰時, 地方部隊中有許多士兵沒有刺刀。 例如開赴前線的川軍, 記載中說有的槍栓要用繩子綁住才不會掉出, 士兵一律沒有刺刀。 有的部隊乾脆發給士兵大刀, 以近供戰使用, 至少大刀片的供應可以自給自足。

刀鞘可細分成:

Throat/Mouthpiece: 鞘口 
Frog Stud: 皮套榫 
Chape: 鞘標 

英國皮製1907年式刀鞘及帆布套

刀鞘在廿世紀初多為皮製, 以厚實的皮革製成, 兩端配上金屬套。 一次大戰之後, 各國多以全金屬製造刀鞘。 美軍則以合成材質、 纖維板或金屬片作材料, 德軍在二次大戰中曾以電木製作, 但還是以金屬為主。 中國在抗戰時, 因物資艱難, 曾以豬皮製造皮套, 連著腰帶環, 類似今日的民間獵刀皮套。 日軍在戰爭末期, 油盡燈枯, 曾以竹片、 木片製造刀鞘。 
 

國造元年式刺刀及金屬刀鞘

皮套榫也是一個鑒別刺刀年代的指標, 一次大戰及之前的皮套榫, 大致為圓型, 狀如香菇, 一戰之後, 開始有L型出現, 有如反置的衣鉤。 近代美式刺刀則不用皮套榫, 以雙鉤掛在彈帶上。

各種形式刺刀分類:

Plug Bayonet:  塞入式槍刺 
Socket Bayonet: 套筒型槍刺 
Sword (Saber) Bayonet: 長刺刀 
Knife Bayonet: 短刺刀 
Triangular Bayonet: 三梭形刺刀 
Integrated Bayonet: 折疊式刺刀

從刺刀出現之後, 便有人想到, 為何不將刺刀固定在槍上, 使用時伸出, 不用時收起, 一來不會有遺失之虞, 需要時, 也可以很快的備便。 最早的折疊式刺刀裝在荷蘭的1826/30年式火槍上, 以螺栓固定在槍側。 之後陸續有零星的例子, 但是從未成為主流。 近代較有名的是中國的五六 - 一式衝鋒槍, 在槍管下有回疊的槍刺, 仿自俄式的SKS折疊槍刺。 在越戰記錄片和電影中常有北越軍使有此型槍刺的鏡頭。 但是五六 - 一式採用折疊槍刺的理由, 經濟上的考慮可能大於戰術思想的辯證。  

中國外銷型五六式半自動步槍(SKS)折疊式槍刺

折疊式刺刀不能成為主流的原因, 有如上述, 士兵們使用刺刀的時機, 千奇百怪, 戰陣上使用反而是末節。 (服役時曾見人以刺刀砍鳳梨、 切西瓜、 開牛肉罐等), 裝在槍上的固定槍刺, 當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軍隊有關刺刀的口令:

Fix Bayonet: 上刺刀 
Bayonet – Charge: 拚刺刀 
Un-Fix Bayonet: 下刺刀 
 

隨堂小考兩則:


考題1:
這個網頁上的刺刀是供什 岵 槍使用的?

考題2 
這個網頁上的刺刀是供什 岵 槍使用的?

答不出的到牆角罰站!

以上兩頁鏈接自抗戰博物館, 介紹樊建川先生有關抗戰時期大量文物收藏, 精彩好站, 特此推薦。  
 

參考資料:

Bayonets: From Janzen's Notebook, Jerry L. Janzen, 6th Printing, Cedar Ridge Publications, 73 Cedar Ridge Road, Broken Arrow, Oklahorma 74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年前的瑞士刺刀是啥样?(组图)
引领十九世纪刺刀发展的法国M1842型刺刀
談刀-----笑談武術,論盡武林
一直想知道电视剧里面说的上刺刀冲锋,这个刺刀是怎么上到枪上的,为什么不会掉?
明治三十年式刺刀[日军二战期间使用的兵器之一]
芬兰军用刺刀1939-194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