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道基功——静功总要!!!
丹道基功——静功总要!!!!!
(2016-03-24 01:13:45)
标签: 健康
分类: 我的健身
白玉蟾說曰:清靜二字是換骨法。能凝然靜定,念中無念,工夫純粹,打成一片,終日默默,如雞抱卵,則神歸氣復,自然見玄關一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則是採取先天一氣,以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以與鐘、呂並駕矣!
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
“忘形”二字,則是制心之旨。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聖人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道非欲虛,虛自歸之,人能虛心,道自歸之。虛其心,忘其形,守其一,抱其靈,故能固其精,寶其氣,全其神,三田精滿,五臟氣盈,然後謂之丹成,一一於一,可以長生。先聖有云:後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此誠有以也。
如何才算得真静?答: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动;第三步,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
初下手要除妄念,然不是专在念头上做工夫。若一切不依,一切不想。其弊必至毫无效果,令人失望灰心,是宜熟思而明辩也。
修道者须谢绝万缘,坚持一念,使此心寂寂如死,而后可以不死,使此气绵绵不停,而后可以长停。凡静坐遇到杂念纷扰时,最好先不要去管他,只要身体不动,经他杂念急起急落、思前想后,等到静止不动半个多钟头之后,杂念自然就慢慢的平息下去了。有时在做静功的过程中,猛然一觉,杂念全消,这也是静坐时常有的现象,用不着刻意的去制止。做工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令人厌烦,再加上去杂念这个念头,又是一个“杂念”。譬如两个人在打架吵嘴,已经在那里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劝和之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弄得好?劝和原是美意,总要等他们两个人火气渐平,用巧权方便之手段,一劝自然息争。劳神费力,强迫劝和,手段未免太拙。
致虚者,非枯坐顽空也,乃动中之静也。非一切不依也,乃心依于息,自依于心,浑然而定,寂然而照也。
調息胎息
專心食氣,保養太合,則可長生。胎息者何?息息歸根之謂。根者何?臍內空處是也,臍內空處,即“黃庭”也。何謂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氳佈滿於身中,一開一闔,遍身毛竅,與之相應,而鼻中反不覺氣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開闔俱停,則入定出神之期不遠矣。
呼吸者氣也,氣既歸根,神亦恬淡,皆不離乎虛無作用,然亦非枯坐頑空也。張三豐真人云:“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處。須經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即不遠矣,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調呼吸之最緊要口訣,既不可滯於有象,又不可浮泛無根。能合虛無,則不著相,能入丹田,則非無根。不色不空,勿忘勿助,是真口訣。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即能睡去。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融和,精神舒適,其妙難以形容也。靜坐調息為法,在於不急不滯,勿忘勿助,只要你身體端坐不動,自然就能達到此境界,不必用什麼方法。聽其自然,就是調息最好方法,不可用深呼吸。若常行深呼吸,非但息不能調,恐怕要弄出毛病。端身坐,不動不擺,聽其自然,不加勉強,這就是調息之法。除此而外,另覓調息之法,未免畫蛇添足。
“玄關”者,玄妙之機關也。“橐籥"為風箱之抽機,喻人身之呼吸。人能呼吸調和,由外呼吸變為內呼吸,則玄關不開而自開。
上乘功夫,直截了当,简易圆融,本不分段落。工夫進行,原不外心息相依。
隱仙派-陳攖甯談靜功總要
清虛靜定
呂祖嘗云:千言萬語,只不過發明煉心二字。煉性法,為修道修丹之根本大法。若要煉命,必先煉性。煉心之學,入聖之學也。煉性之學,登真之學也。煉精煉氣煉神,均以此為樞機。便知煉命,不知煉性;但知開關閉氣,移爐換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渾然無物之理。則所結之胎,仍是凡胎,所出之神,仍是凡神。依舊上不得天,參不得聖。無可奈何,只得重做功夫,使這孩子,重去修真學道,重去明心見性。
天玄子曰:清虛靜定四字訣,乃煉心入道之門。萬步工法,只在靜定二字。修道修真,首在煉心煉性;此二著乃為入聖登真之徹始徹終的根本大道,捨此別無二途。
白玉蟾說曰:清靜二字是換骨法。能凝然靜定,念中無念,工夫純粹,打成一片,終日默默,如雞抱卵,則神歸氣復,自然見玄關一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則是採取先天一氣,以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以與鐘、呂並駕矣!
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
“忘形”二字,則是制心之旨。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聖人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道非欲虛,虛自歸之,人能虛心,道自歸之。虛其心,忘其形,守其一,抱其靈,故能固其精,寶其氣,全其神,三田精滿,五臟氣盈,然後謂之丹成,一一於一,可以長生。先聖有云:後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此誠有以也。
黃檗禪師曰:忘境尤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怕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惟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參  證:
陳攖寧說:如何才算得真靜?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
王松齡說:進入玄關境界是什麼樣子呢?覺得一下子全忘了,“外忘其身,內忘其心”,把思想活動也忘掉了,但是又不糊塗,又不是做夢,心裏明白,思維停止了活動,進入忘境了,也就是進入玄關了。但這僅是“入”,還不是“開”。上玄關開時,頭腦中有一種輕微的爆炸感。性功玄關就是在大腦裏邊開的,意識裏能感覺到“炸開”,大腦本身起了變化,它是有物質基礎的,在爆炸的同時,有時在“開”以前突然頭腦中“轟”的一下,立即失去知覺,隨後出現輕微的爆炸感,能感覺到似有無數股電流由頭上直奔前後身,籠罩整體一下竄到腳下,就在這一刹那間,只覺“攸”一下子,非常迅猛,同時有一種“空洞無涯”,身心內外一片光明,通身透徹的感覺,自覺本身沒有了,呼吸停止了。這時同宇宙融成一體,“天人合一”,時空觀念也起了變化。很多人此時容易丟功,突然呼吸一停、一炸,因定力不夠,自覺一驚,這一驚後念一動,便退出玄關境界。因此,進入玄關呼吸停止,不要害伯,進入玄關你不要管它,不能動念,稍微念頭一動,它就消失,“念動牛驚”,你一動念它就跑了。在玄關裏邊沒有法,你用任何功法,一用就錯,動念就錯,繼續保持忘的境界,它就開。
下玄關一開,百竅皆開。其內心感受如古人講的“似施似翕,似漏似泄,似施似翕而未至於施翕,似漏似泄而未至於漏泄”,就是那麼個景象。下玄關後在外在上看變樣了,“滿面春風,一團和氣”,臉色內原來的青、黃變成紅潤,全身暖洋洋的,如初春太陽,自覺由心裏往外美,完全是由生理的變化導致心理上的變化,情緒無需調整,自生和氣、正如古人講的“煩惱無由更上心”,煩不起來,惱不起來.就是高興,出現一種“法喜禪悅,真安妙樂”的生理變化。生理的變化已如前述,所患疾病立時全消,不是慢慢地好轉,而是突變,一下於痊癒,一切症狀全部消失。自覺體力、精力當即恢復。
初步總結出一個道理,上下玄關開與不開,它根本的一點,在於你“能不能放開(鬆開),能不能放下”,關鍵就在這裏。鬆開指你的肉身,放下指你的精神。
開上、下玄關的關鍵,都是首先要入“忘”,但為什麼入忘後或上開或下開呢?這是和開玄關前的功法有直接關係的。
玄關開了以後如何用?用的辦法是兩個字——凝,靜。要保持凝靜,神要凝,心要穩定,要靜,不要鬆散,它就起作用(“意識力”明顯增強)。如果神不能凝,則玄關雖開也不起什麼作用。
黄元吉著作摘选:初步工夫,如嚼鐵饅頭,了無趣味。唯有耐之又耐,忍之又忍,於無滋味中不肯釋手,自有無窮的真味出來。但要萬緣放下,一心邁往,其成功也不難。惟於塵緣不稍沾滯,推得開,放得下,即是性見,煉丹有本矣。下手之初,此心未必即能降伏、洞照如神。只要此心不走作,不昏迷,能為我家主宰,不為外物所奪而去,即是此心常在,為我煉丹之主矣。
修煉要訣,不過以虛(先天一炁)為君,以陰陽(真陰真陽)為臣,以(真)意為使。識此三者而次第修之,神仙大道盡于此。
學道人第一要煉劍,劍即先天元氣也。第二要鑄鏡,鏡即先天元神也。煉心之學,先以寶精裕氣為始。今再疾聲大呼曰:戒色欲以固精,寡言語以養氣,節飲食薄滋味、閑思雜慮。不關吾人身心性命之微者,皆當卻之勿前,防之惟恐不力。如此後天精氣易生,而先天精氣自有依傍焉。到得先天精氣圓足,自然身形日固,而慧劍成矣。
人欲修大道,成金仙,曆億萬年而不壞,下手之初,不可不得其根本。根本為何?即玄關竅也。玄關一竅,是修士第一要務,然不得太極無極之真,焉得玄牝現象?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關竅,余無可進步也。玄關竅,可以了結千經萬典之義。尋出玄關一竅,為煉丹本根。然欲盜天地之元氣,須先識天地之玄關。玄關安在?鴻蒙未判之先,天地初開始,混混沌沌中,忽然感觸,真機自動,此正元氣所在也,而修煉者必采此以為丹頭。
玄關一竅,實在神冥氣合,恍恍乎入於無何有之鄉、清虛玄朗之境。太上示人養道求玄之法,曰“至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其複”。此明修士要得玄關,惟有收斂浮華,一歸篤實,凝神於虛,養氣於靜,至虛之極,守靜之篤,自然萬象鹹空,一真在抱。非內照內養有功,必不能招回外來之藥。先天元氣到時,只有一點可驗之處:心如活潑之泉,體似峻峋之石,自然一身內外,無處不爽快,無處不圓融,非可意想作為而得者也。凡息不停,胎息不現,則不能與天為一,難以采天地之靈氣矣。須從口鼻之氣微微收斂,斂而至於氣息若有若無,然後玄牝門開,元息見焉。是知玄牝者,從有息以煉至無息,至於大定大靜,然後見其真也。
苟不知聽息以收心翕氣,則神難凝,息難調,而心息亦終難相依。聽息一法,正凝神調息之妙訣也。打坐之始,萬緣放下,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如此久之,神炁並成一團,頃刻間自入於杳冥之地,此為無。雖氣息能調,究未歸於虛極靜篤,則玄牝之門猶不能現象。迨至氣息純返于神,全無氣息之可窺,斯時方為大定大靜,煉丹則有藥可采,此可悟玄牝之門,此可見生身受氣之初,是即真正玄牝之消息,以之修煉,可以得藥成丹也。玄牝之門,古人謂不在身中,卻又離不得身中。不先修煉則不現象。必要呼吸息斷,元息始行,久久溫養,則玄牝出入,外接天根,內接地軸,綿綿密密於臍腹之間,一竅開時而周身毛竅無處不開,此即所謂胎息。斂而至於氣息若有若無,然後玄牝門開,元息見矣。此點元息,即人生身之本,能從此採取,庶得真精真炁真神。
以神為胎之主,以氣為胎之輔,以息助胎之成,故胎息即成仙之首務也。人能凝神調息,注意規中,呼吸綿綿,不徐不疾,神與氣兩相抱合,凝于丹田之中,即爐鼎安立矣。是知安爐立鼎以煆煉真藥。未到凡息停而胎息見之時,則空安爐鼎,枉用火符,終不能成丹。
特示下手之工,為大眾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務將萬緣放下,了無一事介於胸中,惟是垂簾塞兌,觀照虛無丹田,即凝神又調息,即調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氣並成一團,傾刻間入於杳冥之地,此無為也;及無之至極,忽然一覺而動,此有為焉。我於此一念從規中起,混混續續、兀兀騰騰,神依氣立,氣依神行,無知有知,無覺有覺,即玄牝之門立矣。由是恪守規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來,務令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聖賢仙佛之本,此最為吾道家秘密天機,不容輕泄者也。
煉丹之道,皆以一陽肇端。究竟陽何處尋?在生身受氣之初。又何時采?在息息歸元之候。吾言混沌中一覺,即人生身之始,所謂“一陽來複見天心”也。此時一知不起,一念不動,忽焉一覺而動,一驚而醒,猶“亥末子初交半夜”是。學者于此須凝神入氣穴。此個氣穴,非在有形有象肉團子上,是神氣合一之氣穴也,神氣聚則有形,神氣散則機息。學人坐到凡息停時,口鼻之息似有似無,然後胎息始從下元發起,兀兀騰騰,氤氤氳氳,所謂“一元兆象,大地回春,桃紅柳綠,遍滿山原”是。於此收回藥物,采入金鼎玉爐,煆之煉之,大丹可成矣。雖然,金鼎非真有鼎,玉爐非真有爐,亦無非神氣合一凝聚於人身氣海之旁,即男子媾精之所、女子系胞之地是。然亦不可死死執著此處烹煉也,不過以人身元氣自一陽來複,神氣交會於此,歸根複命於此,烹煉神丹、採取歸來亦離不得此。除此而外,別無修煉之處。若執著此處,未可以成神胎也。須知神氣團聚一區,恍惚若在此,又若不在此,方與虛無之丹相合。
一.仙學乃超人之學
仙學乃超人之學,非一般人所能奉行。餘往日注解幾種道書,乃專為少數同志而做,原無普遍流傳之意,與宗教家傳教的性質絕不相同。
天人本一炁,彼此感而通,
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
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之天元丹法,乃清靜獨修真憑實據之功夫。
道是什麼?道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炁。神炁合一,就是修道。性功是養神,命功是練炁,神炁合一,便是性命雙修。
不必經年累月搜神語怪,乃知正道本屬平淡無奇。不必千山萬水訪友尋師,乃知真訣即在人生日用。天元丹法,可看黃元吉先生《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二書,已足應用,不必他求。書中所論道法高妙,可稱世間第一部修養專籍。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公開之意,本欲善度,結果適得其反。此道雖與宗教、哲學、科學皆有關係,然而非單純勸善之宗教,非空談理論之哲學,非偏向物質之科學,研究起來,簡直是一種超人的學術,實行起來,可稱為人類中最高尚的事業。既稱為事業,當非一人之力所能包辦,所以要有團體組織,若要成就一個集團,必須先能自成一派,要獨立自成一派,必須本派中具有特長與優點,而非其他各道門能知能言者,然後本派方有獨立之資格。若完全公開,則他人之秘密我不能知,我等之特長與優點,他人都已明瞭,我派失其憑藉,即不能成立,而諸君修煉之目的,亦難以達到,因此要守秘密。
諸君或疑古人修仙,並無集團之說,須知古人有幾種辦法,今人皆不能仿效。
一、投入僧道門中,藉彼宗教原有團體做安身之所。
二、雖不出家,而能在山林中做隱士,有田地可夠生活,不問國家社會之事,過他的清閒歲月。
三、有大富貴人做護法,一切不須自己勞心勞力去營謀。
這三種辦法,在今日之下,皆難做到,不得而已,才有團體之計畫耳。
宇宙間為什麼要生人生物?這個問題最難解答,留到後來再研究。我們現在所急須知道的,就是用如何方法,可以免除老病死之苦。
生與死,是相對的。既有生,自然有死。若要不死,先須不生。所以佛家專講無生,果真能做無生地步,自然無生。莊子《大宗師》篇“殺生者不死”亦是此意。但所謂無生不死,乃心性一方面事,肉體之衰老病死,仍舊難免,痛苦依然存在。因為有以上缺點,仙家修煉功夫,遂注重肉體長生,欲與老病死相抵抗。
雖然方法甚多,但不是每一個方法都能達到目的。法之不善者,非徒無益,而且有損。道書雖不可不看,卻不可盡信。有些道書,是冒名偽託的,根本就無價值(偽託書中,亦有好材料,要自己善於識別)。有些道書的作者,對於此道,並未十分透徹,竟大膽的做起書來,貽誤後學。有些道書,雖有作用,做書的意思,是要給當時幾個富貴人看的,並未替普通人設想。有些道書,故意閃爍其辭,指鹿為馬,不教人識透其中玄妙。有些道書,疊床架屋,頭上安頭,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分明一條坦途,偏長出許多荊棘。有些道書,執著這面,而攻擊那面;或是篤信那面,而不信這面。豈知實際上做得好,兩面俱能有成,非如水火冰炭之不能相容。設若盡信書,反誤了大事。
不得口訣,無從下手;只憑口訣而缺少經驗,亦難以成就。口訣幾句話可以說完,經驗需要隨時指點,對症用藥。口訣是死板的,經驗是活潑的。若非自己經驗豐富,不足以教人。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事。吾人若立志與造化相抵抗,須要分開步驟,循序漸進,不宜躐等而求。這件事,是實行,不是空想。空想,可以唱高調;實行,則當由遠及近,由淺入深。
終身為生活奔走的人,談不到修煉二字。最低限度,也要家庭生活勉強可以維持,用不著再去勞心勞力。年齡將屆五十,已經飽嘗人生痛苦,閱盡世態炎涼,覺得做一個人實在沒有意味,此時正是學道的好機會,就應該即刻預備起來。
據理而論,一個人,只要有豐富的飲食滋養,有新鮮的空氣呼吸,應該可以永久生存,何以仍不免生老病死?諸君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方可入仙學之門。或謂:人的身體構造,像一部機器。年代用久了,自然要損壞。身體年齡過久了,自然要衰老。機器損壞並非因為缺乏燃料,即使不斷的加煤加炭,裝足汽油,也不能保機器不壞。身體衰老,並非因為缺乏食料,即便長年的滋養豐富,醫藥無虧,也不能保身體不死。
愚謂:拿機器比喻身體,雖有幾分近似,但非完全相同。試看初生嬰兒,身體如何之小,過幾年就變成孩童,孩童身體比嬰兒身體大多少?孩童再過幾年,就變成壯丁,壯丁身體比孩童身體大多大?請問一部小機器,過幾年,能自動的變成一部大機器否?身體皮肉,受傷破爛,自己會生長完好,機器損壞,機器自己有生長之能力否?身體或動或靜,由自己意思做主;機器動作或停止,須聽人的意思,機器自身不能做主。如此看來,人是有生命的,究竟與機器之無生命的不同。
人既然有生命,不是機器,就應該永久長存。為什麼也要衰老?也要病死?其中有兩個理由:(一)是從母胎所帶來的限量的先天生命力愈用愈少,自幼至老,數十年未嘗添補。(二)是對於先天生命力所賦予之後天生命權極端放棄,自幼至老,數十年未嘗執管,因此身體遂不能永久維持。
何謂後天生命權?即是心臟的跳動、肺部的呼吸。
何謂先天生命力?即是使心臟跳動、使肺部呼吸的一種天然能力。
愚最近研究生命根源,即是腦髓中所儲蓄之放射力,與神經上所運用之攝取力,二力分工合作,遂成為吾人之生命力。先能放射,而後能攝取。若放射力一日枯竭,則攝取力亦同歸於盡矣。譬如人家有許多錢財,藏在庫裏,按時搬出若干,放在外面備用,此即所謂放射力也。況有錢財在手邊,即可購買各種日用必需之物,並且可以修理屋宇,裝飾門庭,此即所謂攝取力也。但錢財雖多,經過數十年之消費,總有窮盡。等到錢財用完,購買力亦同時消滅,於是門庭衰敗,屋宇摧殘矣。
放射作用,由內而外;攝取作用,由外而內。放射是精神一方面事,攝取是物質一方面事。細的叫做精神,精的叫做物質。其實非妄,凡眼耳鼻舌身意之活動,五臟六腑之功能,有放射力於中主持。無放射力即無攝取力;無攝取力,即無生命力。雖有飲食、空氣並各種補藥,亦不能一日活矣。若要長生續命,須要做一個極高妙的功夫,添補腦髓之放射力,方有把握。
尋常安定重心之靜功,只節制身中之放射力,使其慢慢放射,少少放射,而不能添補已經放射數十年快要放盡之原動力。尋常導引、吐納之動功,只能幫助身中之攝取力。譬如拿錢到外面購買各種日用必需物品,雇舟車搬運到家中。一朝老本錢用完,無力購買時,外面物品雖多,不能為我所有。僅用舟車,徒勞往返,何濟於事?豈非犯了丹經上所謂“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之弊耶?故普通人卻病延齡,君子學說已足以應付,可不必深求。若為自己修養起見,似宜於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愚五十年來,於命功上研究所得,當以此為最上乘。國內學道人士,限於程度,無可與言者,今日第一次為君言之。以上的學說,乃甯於以往五十八年中,所共閱讀的一萬幾千卷書籍(如道藏、佛藏、丹經、子書、醫書、科學、哲學、筆記、小說、雜誌等)融會貫通,並親身實驗,又同時參考國內外許多學道者之經過事實,而後下的一個結論。凡講命功,無有高於此者。再高即越出命功範圍,完全偏於心性方面,不能達到長生之目的,止可成佛成道、入滅歸空而已。若低於此亦不能達到長生之目的,只可以卻病健康,終其天年而已。
腦髓中所儲蓄之放射力,究竟是什麼東西?這就是丹經上所謂先天氣。雖也是物質,但非科學家所指定之物質;雖似乎精神,又不是哲學家所表示的心靈。這個東西,介於心靈和物質的中間,兩方面都能夠聯絡。僅有心靈而無物質,不成為肉體之人;僅有肉體而無心靈,亦不能成為完人。必得心靈與肉體合作,方能維持吾人有思想有意識之生命。
二.守中抱一(口訣)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這是陳希夷派的要旨。——所謂“抱一”者,即心息相依、神氣合一而不分離也。所謂“守中”者,即神氣合一之後,渾然大定于中宮,複還未有天地以前混沌之狀態也。此乃最上乘丹法,有利而無弊。此派最要緊的,就是“玄關一竅”。——“玄關一竅”者,既不在印堂、眉間,亦不在心之下腎之上,更非臍下一寸三分;執著肉體在內搜求,不過腦髓、筋骨、血脈、五臟、六腑,穢濁渣滓之物,固屬非是;離開肉體在外摸索,又等於捕風捉影、水月鏡花,結果亦毫無效驗。總之,著相著空,皆非道器。學者苟能于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則庶幾矣。此乃實語,非喻言也。
學者果能將玄竅之理論一一貫通,玄竅之工夫般般實驗,何患不能縮天地於壺中,運陰陽於掌上?功成證果,可與三清元始並駕齊肩,豈區區玉液、金液、長生、屍解之說所能盡其量哉?
守中這個中,是神氣合一之中,不是中宮之中;是內外感應之中,不是執著一身之中。至於海底、中宮、乳房非不可守,但執著一處死守之,則不合大道。所能告君者,只有“守中抱一”四個字。所謂抱一,即心息相依、神氣合一而不分離。所謂守中,即神氣合一之後,渾然大定于中宮(注:此中宮為神氣合一之處,浮游守規中),複還未有天地以前之混沌狀態。此乃最上乘丹法,有利而無弊。果能做到極玄極妙之處,簡直可以脫輪回而超劫運,與聖賢仙神並駕齊肩,俯視天人。守中者,即神炁合一之後,複還未有天地以前混沌之狀態。取先天炁的功夫,是以混沌為用,乃天人合一之道。學者當于天人合發,內外相感處求之。混合為一複忘一,元和內運即成真。功夫到此,大事已畢,以後的口訣不必再問了。
初下手,就用神氣合一之法,做到五六年後,初步功夫成功,也不外這個方法,直做到出陽神為止,到底還是這個方法。雖有許多輔助的方法隨時應用,然主要的方法唯有神氣合一而已。神氣合一之法,極其簡單,何以能得這樣大的效果,凡是最上乘的方法,都是最簡單的。若方法愈複雜,則功夫愈難做,而效果亦愈不易得,況且,這個方法是從造化根源上探索而來,幸勿輕視。
《靈源大道歌》,倘若你一定要曉得口訣隱藏在什麼地方,我可以指與你看。大道靈源歌,本篇中有四句最要緊的口訣:第一句,神不外馳氣自定。第二句,專氣致柔神久留。第三句,混合為一複忘一。第四句,元和內運即成真。功夫到此,大事已畢,以後的口訣不必再問了。
混合為一,就是做心息相依、神氣合一的功夫。複忘一,就是功夫做到神氣合一之後,不要死死的執著捨不得放鬆,須要把這個合一的景象忘記方好。既能合一,複能忘一,那時身中氣候,自然與元始造化機關同出同沒,自己絲毫不做主張。
精氣神本不可分,精氣神合成一體,分無可分,大丹始成。性功是養神,命功是練炁,神炁合一,便是性命雙修。離中汞與坎中鉛一交之後,先天一炁即源源而入我身中,自有周流六虛、往來不定、上下無常之象。老子名為玄牝之門,即後世道家所謂玄關一竅。不過一陰一陽、一神一炁而已。能使陰陽相合,神炁相摶,則玄關之體已立。神氣合一,則丹結矣。合乎太極者,即神氣合一,陰陽相紐也。
陽火陰符之運用,是有為法,重在一個練字。守中抱一之玄妙,是無為法,重在一個養字。有為法不可以包括無為法,而無為法則可以包括有為法。此所言者,乃上乘功夫。切勿生輕視之心而有所不滿。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君若是上根利器,必能深信此言。
以神馭氣,使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打成一片,結成一團,凝成一點,如此久之,呼吸之息,氤氳佈滿身中,一開一合,而鼻中反不覺氣之出入,直至呼吸全止,開合俱終,則入定出神之期不遠矣。用什麼方法可以執管人身之生命權?即是神氣合一,大靜大定做到鼻不呼吸、脈不跳動,與死人無異,惟身體柔軟溫和而不僵冷,即是丹經所謂:脈住息停,未死學死。修煉須從真意下手,而不用識神。元神特點在於靜定,識神特點在於分別,真意介於元神與識神之間,非靜定亦非分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功夫成熟自能知之。
攝取先天一炁的功夫,是以混沌為用,乃天人合一之道,上自天仙、神仙、地仙,下至凡人僅為卻病延齡而做功夫,皆不能外此,舍此則不配談(應只限於道家)修煉。
人所稟之軀體,本來是一是無。一者,先天一炁,太極。無者,天地之始,無極。無極即道,無極生太極,即道生一。一既生,於是元精流布,此一炁即初生之真種子。欲卻死,則必須窮取生身受炁初,以修性命,然後可以不死。
道家中黃直透,即是一竅通時竅竅通,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之意,所謂仙家頓法。功夫到虛極靜篤時,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始終如此做法,不必再分小周天大周天、小還丹大還丹許多名目。人能能入大定,自然就能看見本來面目。認識真心,自然一動一靜全是天機。與其再要用各種旁門小法功夫,倒不如一切放下,專修大定的功夫為妙。
道是什麼?道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炁。神炁合一,就是修道。
順其自然而無為者,先天之道。由於人力而有為者,後天之功。
丹道不外靜定。小靜之後,必有小動。大靜之後,必有大動。靜定之力愈深,則震動之效愈大。常人所以無此效驗,因未能靜定之故。
存無守有,恍惚杳冥,念念規中,使真人潛深淵,自然優遊而舒適。念念規中,自有神妙不測之變化,不必去注意功夫的效驗而效驗自來。
先天一炁若有心求之,則必不能得,必須以無心求之,以無制有。清靜功夫,若不能虛極靜篤,則一陽不生。陰陽功夫,若離器不空,則坎宮之炁,安能默運過來?空與炁本不相離,無論清靜、陰陽皆如此。上德者,不識不知,混沌未破,毫無奢欲,純乎先天,先天者,無為,故不以察求。(見莊子混沌鑿竅一文)。
然先天一炁雖自虛無中而來,若非身中之精氣神調和團結,開闔自然,則虛無中之炁,亦未由致之。所謂“內真外應,寂然不動,則感而遂通”、“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亦須通”,均是此理。恍惚杳冥中,一陽爻動之時,恍惚中有精,杳冥中有信,即靜極而動,虛中之“一覺”也。《百字歌》雲:“此中真有信,信至君必驚。”純粹先天為吉,夾雜後天為凶。一轉念間,即為神鬼生死之關,吉凶變化之地。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真人,元神正念。深淵即氣穴,又謂元海,無論是陰陽清靜,均是指坎宮,坎中之炁,綿綿密密,無有枯竭窮盡之時。此即是指做得好時,則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虛無中之先天一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規中二字,或謂坎宮,或謂離宮,或謂中丹田,或謂下丹田,其實所謂規中,乃規圓之中道,即玄關一竅。張三豐“黃庭一路皆玄關。”玄關宜活用,則規中亦宜活用,不當指定一處。規中玄關皆是隨至妙之處,而不能執著死守,故曰浮游守規中。順鴻濛,順元炁自然之升降也。委其志以歸於虛無之境,絕無一毫念慮,以此為恒常之功。
得藥之後,上下往來,洞達無窮,百脈衝融,和氣充足,滿懷都是春,而狀如微醉。
丹道有風必有火,炁動神必應,陽炁發生,陰神必同時而應。陽炁發動時,則元神亦隨之而動,炁到人身某處,神亦同到某處。此時炁與神已不可分離,言神而炁在其中,言炁而神在其中。人身精氣神,原本不可分,道家性命雙修,將精氣神混合為一,神在是,精在是,氣在是,分之無可分。
金水互相含蓄,遍曆諸辰,迴圈卦節,莫非真氣之妙用。
含元,屬先天寂然不動、杳杳冥冥、太極未判之時,日月合璧虛危度是也。播精,屬後天感而遂通、恍恍惚惚、太極已判之時,雪山一味好醍醐是也。子時,一陽初動之處。先天惟有一炁,後天始化為真精。
陰陽得配,雖有種種景象,而不可著象生心,若一著象,便落在後天,故只能淡泊相守,則自有神妙不可測之變化。
在無意中下元忽渾然氤氳,是欲入混沌之象。當隨其混沌而混沌之,使其渾渾默默而入於無知無覺之境。久之,靜中萌動,自有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一陽來複之兆。此時,既不必用心著意,亦不必固令無意,妙在有意無意之間,聽其自然,順風以行即可。不必急急求其直透上達。
三.莊子聽息法(丹法築基)
總  論
修煉靜功,首先要使腦神經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我教人初步工夫,口訣很簡單,只有八個字:‘神氣合一,動靜自然’,果能做到如此地步,延長壽命,定有把握。初下手,就用神氣合一之法,做到五六年,初步功夫成功,也不外乎這個方法,直做到出陽神為止,到底還是這個法子。雖有許多輔助的方法隨時應用,然主要的方法惟有神氣合一而已。凡是最上乘的方法,都是最簡單的。若方法愈複雜,則功夫愈難,而效果亦愈不易得。況且,這個方法是從造化根源上探索出來的,幸勿輕視。
《莊子心齋說》一段下手重要功夫,自古到今,凡注莊子者,皆未見有象我解釋得那樣明白。昔賢詩雲: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經千萬篇。即指此道而言。若後世所傳鼎器栽接之術,麻煩之極,豈是一言半句就能領會?術則繁難,而道則簡易,此術與道之所以分。
調息時之呼吸,如平時之聽其自然?抑或深呼深吸,直至下丹田?答:聽其自然,就是調息最好之法。不可用深呼吸,若常行深呼吸,非但息不能調,恐怕還要弄出毛病。
上乘功夫,本不分段落,一刻之中如此做法,一日一月一年,亦是如此做法,三年五年十年,亦是如此做法,所以稱為直截了當、簡易圓融也。
摘陳攖甯先生注解心齋心息相依大意: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不讓他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他,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的入於睡鄉。
摘自田誠陽道長: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不加任何意念,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田誠陽靜功之三層次:
一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
二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用聽息法,做到心炁合一,心中不起念,心無念,此為靜功之中層。
三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功夫做到無念,還不徹底,此時心中還知有“我”存在,更進一步,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混沌沌的境界,什麼也不知道,似乎跟睡著了一樣,並且也不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存在,進入“忘我”的境界。做到忘我才是真正的入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身不動練精,心不動練炁,意不動煉神。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無念”,“念頭不動”,只是達到中層次而已。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捨意念。
靜功醫療法
陳攖甯先生在解放前即致力於研究道家學說,曾著《孫不二女丹詩銓》一書,專論氣功,解放後曾擔任過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住在北京白雲觀。1957年8月,他根據六十多年的經驗,在杭州屏風山工人療養院指導病員練靜功時,曾寫過《靜功休養法問答》,油印成冊,在群眾中流傳,深受歡迎,1963年10月,他又將此油印資料改寫成《靜功療養法問答》,鉛印成冊,但仍未公開出版,還只是在群眾當中傳抄不已,被視為珍本。
陳攖甯先生創導的這種靜功,導源於莊子著作,是典型的道家體系的一種內功,簡單易行,男女老少皆宜,且不會發生偏差。下面介紹的就是根據陳攖甯先生生前留下的上述兩冊資料整理而成的。在整理時,我們在文字和內容上略有刪改,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書內容。
一、靜功概述
修煉靜功,首先要排除一切雜念,使腦神經絕對安靜,這是下手功夫最要緊的原則。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不少人患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藥可醫。不少藥品雖號稱補藥能補腦,亦嫌名實不符。服鎮靜藥或興奮劑等,也只能收到暫時的效用,藥性過了,病仍復發,或更加嚴重。
使大腦保持安靜,排除一切思念,這才是治療神經衰弱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練靜功下工夫最重要的原則。但是由於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下子停止思維活動,任何事物都不想,這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靜"這個目的,古人曾立出許多法門,如數息、止觀、持咒、結印、誦經、參公案、看話頭、習禪定、心存丹田或眼觀鼻端等等,雖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是在降服自己的念頭。這些法門有的以一念代替萬念,有的著重於鍛煉精神,大都不贊成絕對的無念。比較起來,我認為莊子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法,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來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之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而只是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得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候。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則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幾次,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微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後,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還可以入於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一般說來,聽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的"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按黃帝《內經》"靈樞大惑篇"載曰:"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陽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專門術語,但多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主張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見《東坡志林》卷一)。朱子則主張用《楞嚴經》的"觀鼻端白"法(見《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但數息法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端法要開眼去觀,時間久了,兩眼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會疲勞,才真正地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規則。
莊子聽呼吸法原為性命雙修的基礎,古今注《莊子》者,幾乎沒有一人把這層工夫全部明白開示於後學,他們多數是由於不懂,少數是出於保密,遂致此法埋沒兩千餘年,幾乎滅絕。這是道家學說的優秀遺產之一,應該發揚繼承下來,若僅用於治病,似乎未盡其用,老年人如有條件在閒暇時,可進一步深造,探討這門高深的修養學術。年輕人由於知識不足,條件不備,切不可冒昧急進,蠻練,以免弄巧成拙,貽害自己。年輕人治好了病,適當堅持練功,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二、莊子聽息法
《莊子》"心齋法"(《莊子》第四篇"人間世"篇)上載道:"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這段話完全說的是靜功的做法。這裏試解各句含義及其做法如下。
(一)"若一志"--當開始練功時,意念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幹擾,否則工夫很難做得好。
(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於心"--意念歸一就開始用聽字訣做功。普通所謂聽,系指用耳聽音,此處所說的聽,卻不是此意。關於這點,在古今各家注釋的《莊子》書上都得不到明確的回答。
這裏所說的聽,是指聽鼻中呼吸之氣。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統正常,呼吸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無聽之以耳"("無"意為"勿")。雖然沒有聲音,但自己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所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三)"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上面說過,心所聽的對象是鼻中呼吸之氣,而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呢?若說用氣來聽氣,在理論上說不通。究應做何解釋?
這裏是指聽息工夫做得時間久了,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已不能再做為心的對象了,亦即再不能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了,所以說"勿聽之以心"。
這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但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感覺。這樣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長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短暫過程中,與其說用心聽氣("聽之以心"),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聽之以氣"了。這裏雖仍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了。俗話說"聽其自然"、"聽之任之"等等,這幾個"聽"字含意已非用而聽,正是莊子這幾句話最好的解釋。
(四)"聽止於耳,心止于符"--初下手練功時,要注意在"一"字訣("若一志")上。等意念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此後再進一步就要用"止"字訣,就是要停止聽。
這時的功夫,漸漸進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符"作"神"解)。
這種神氣合一的境界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起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五)"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做功最後進入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全部功夫都是從後天還到先天的。這一步工夫應該從先天境界去體會。一般做靜功,只要做到這一步,亦即神氣合一("心止于符")的境界也就足夠了,不必再進一步追求先天境界了。
三、靜功問答
上面介紹了靜功的一般內容,為了更具體地講講靜功練法,下面再以問答形式解答一些問題,以便初學者掌握。
1.問:靜功和氣功是一是二?
答: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工夫;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那些功夫都是動的,不是靜的。世間各處所傳授的氣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數呼吸法、調息法、閉息法、運氣法、前升後降法、後升前降法、左右輪轉法、中宮直透法等等,法門雖多,總不外乎氣的動作;靜功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並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氣的動作,若有意使它動作,就失了"靜"字的真義。
2.問:靜功比較氣功,利弊如何?
答:氣功做得對的,能夠把各種病症治好;做得不對,非但舊病不愈,反而增加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藥所不能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體上也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縱然沒有效驗,決不會又做出新的病來。可知氣功是有利有弊,靜功是有利無弊。
3.問:何種人可以做氣功?
答:凡是心思細巧,善於靈活運用,自己覺得有少許不對,就立刻停止不做,或者變換一個方式以應付之,像這種人可以做氣功;若是心思粗笨,只曉得一味的蠻幹,做到身中發生特別的現象時,又不會應付,一定要做出毛病。
4.問:何種人可以做靜功?
答:無論男性女性、年齡老少、心思靈活或不靈活,都可以做。只有性情浮躁、好動不好靜的人,不喜歡做這種工夫;假使他願意做的話,也能夠做出相當的效驗來,但比較那些性情安定的人,得效要慢一些。
5.問:何種病症適宜用氣功治療?
答:今就中醫的學理而論,凡是肺氣虛弱,經常患傷風咳嗽者;胃氣虛弱,食欲欠缺,消化不良者;三焦濕阻,痰飲停蓄,變生諸症者;中氣虛弱,腸不攝水,大便常感溏泄者;腎氣虛弱,小便數量過多,時清時濁者;肝氣虛弱,筋力懈惰,萎靡不振者;還有西醫學理上所謂新陳代謝機能發生障礙者,這些病症,可以用藥物治療,也可以用氣功治療。
6.問:何種病症宜於用靜功療養?
答:凡一切本元虧損之病,如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心跳、膽怯、失眠、惡夢、煩燥、驚悸、易怒、易悲、多憂、多慮、情緒紛亂、遇事善忘、上重下輕、肌肉瘦削、少食不夠營養、多食不能消化、工作不耐疲勞、生活不感興趣,這些症狀,服藥難見功效,檢驗身體,又不知病在何處,唯一的方法,只有靠病人自己用靜功療養,可望痊癒。如果能配合太極拳或柔軟體操,靜功和動功相輔而行,則見效更快。
7.問:普通靜坐法和氣功是分不開的,現在把靜功和氣功分為兩件事,根據什麼理由?
答:靜功是靜的一方面事,氣功是動的一方面事,二者性質不同。普通靜坐法,不合靜功的原則。你看他們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裏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還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名為靜坐法,實際上仍屬於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
8.問:如何才算得真靜?
答: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
9.問:做到這樣境界,有什麼好處?
答:人們身體上原有天然抗病的力量,但因身體衰弱或遇到其他障礙,致使抗病的力量發揮不出。靜功即是幫助他消除障礙、恢復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發揮出來,病就可望逐漸痊癒。
10.問:這三步工夫如何做?
答:起首做工夫時候,不論是坐是臥,總要周身放鬆,不使它有局部的緊張,不讓它有絲毫的拘束,自已感覺非常的適意,做得恰到好處時,時間雖然經過長久,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酸疼、麻木各種難以忍受的情況,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但思想上的纏縛尚未解除;再進一步,做到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預計,腦筋完全休息,這樣就是精神得到安靜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個"我相"存在;更進一步,就入於渾渾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不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假使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仍然有一個"我"在那裏活動,喜、怒、悲、恐、飲食、男女,見景生情,醒時有把握,夢中無把握,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
11.問:正當靜坐時候,身體忽然不由自主的動起來了,各人表現的姿式又不相同,即使同是某一個人,而動的姿式亦常有變換,都不是由自己的意思所主動,這是很奇怪的現象,究竟是何理由?
答:這是人身本有的生命力所發揮的另一種作用,若把這件事認為奇怪,那麼,人身上奇怪事情就多了。請看肺部的呼吸、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食物的消化、內腺的分泌、細胞新陳的代謝、鬚髮指甲的生長、精子卵珠的結合、母腹胎兒的形成。哪一件事能由自己意思做主?人們對於身體內部難以理解的狀態並不覺得奇怪,為什麼對於身體外部不由自主的動作,大家都認為是奇怪呢?
12.問:身內各部的活動,從有生以來就不由自己做主,人人如此,所以不覺得奇怪,但身體外部的動作,一向是受自己意識所支配,今日忽然不聽命令,自由動作,恐怕長久下去,弄得不可收拾,終日的手舞足蹈,搖頭擺尾,那像個什麼樣子!不知可有方法能夠控制否?
答∶只要你工夫做得合法,肺部呼吸順其自然,身體運動聽其自然,等於做柔軟體操一樣,那就沒有妨害,動的時間過長,自然會停止。你若不耐煩,要它半途停止,也可以辦得到,工夫不做,精神不集中,再加少許抑制的意思,身體就不動了。但靜坐法總以不動為原則,其動是例外,不可誤認為凡是學靜坐法的人,身體必定要動的。
13.問:自從第一次動機開始,將來是否每坐必動,永久如此?
答: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四肢百節氣脈通暢以後,那時靜坐,身體即可安穩不動。但是,外面雖然安穩,腹內臍下之氣將來或不免要衝動,應當預先知道,免得自己臨時發生恐慌.不善於應付,以致誤事。
14.問:用靜坐法到了身體外部自然發動,對於療養有什麼關係?
答:人身上病症,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隱藏的。明顯的病症,自己和醫生都能夠知道;隱藏的病症,就不容易覺察,甚至用種種方法檢驗也看不出。工夫做到相當的程度,身中氣機發動,遇著病的障礙,不能順利通過,就要和它鬥爭,因此四肢百節不由自主的運動起來;經過幾次運動之後,一部分障礙已被打通,若其他部分尚有障礙時,身體動作,自然又變換一種姿式;等到各處所有障礙逐漸排斥乾淨,此後雖仍舊用靜功,身體也不會再動了。
15.問:身體外部表現的姿式若很柔和,聽其自然發動、自然停止,那也無妨。倘或表現過於強硬,竟至拳打腳踢、橫衝直撞,一時又不肯停止,如何是好?
答:這件事和病人體質有關。凡是宜於用靜功療養的體質,大概都屬於衰弱的類型,決不會有這樣強硬的動作。假使是健壯身體,偶然患病,自有對症的醫藥,不在靜功療養範圍之內,也可不必擔憂。萬一遇著病人體質本不適宜,而下手工夫又有錯誤,因此發生這個現象,當由指導員隨機應變,設法停止他的動作,再酌量病人體質,選擇別種合適的法門教他去做,就能免除妄動的流弊。
16.問:凡做靜功的,是否人人都要經過"身體自動"這一階段?
答:並非人人如此。身體動的是少數,不動的是多數。
17.問:大眾同做一樣的工夫,為什麼有動有不動?
答:因為各人體質不同的緣故。比如用同樣的藥品,治同樣的病症,彼此所得效果,卻不盡相同,也是這個緣故。
18.問:專就靜功原理而論,身休是動好,還是不動好?
答:在古代許多專門修煉的書籍上,只講靜坐時身體內部震動,未曾提到身體外部不由自主的運動。當時一般學靜功者,自始至終,都以身體安穩不動為原則,假使中間有動手動腳的現象,其師必定說他是犯了原則性的錯誤,理應糾證。但據我數十年來耳聞目見,靜功做到身體運動不由自主者,頗有其人,結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難一概而論。依我的看法,今日學靜功,目的本在治病,病癒就是好,病不愈就是不好;動得身體舒暢就是好,動得身體難受就是不好,不能單看動與不動作為好與不好的標準。
l9.問:靜功做到腹內臍下有氣衝動,是否在外部自然運動這一個階段經過以後,腹內才會發生衝動的現象?
答:不能一定。(一)有少數做工夫的人,在外部自然運動將要結束的時期,腹內即開始有氣發動;(二)又有些人,外部自動時期雖已經過,而內部並無影響,中間再經過一段完全安靜時期,才慢慢的覺得腹內有氣發動;(三)更有些人,始終未曾經過外部自動這一階段,工夫到了相當的程度,他們腹內也會有熱氣衝動,力量甚大;(四)尚有多數人,長年累月的工夫做下去,身體內外並未發現什麼特異的狀態,但是他們的衰弱身體,自己不知不覺的在無形中已恢復健康。所以做靜功的人們,外部內部動與不動、先動、後動、早動、遲動、這些變化,實際上沒有一定的規律。
20.問:靜功到了相當的程度,身體外部不動,而內部有氣衝動,臨時如何應付?
答:此時身體仍要照舊靜坐不動,讓那股氣自動,只許用輕微的意思照顧它,切不可過分的用意思去幫助它或引導它,也不可強迫的壓制它,漸漸的,緩緩的,等候那股動氣自然蒸發、自然收斂、自然停止、回復平常狀態,再靜坐三十分鐘,然後下座。動氣在半路上未到完全停止的時候,不可由自己意思作主將靜坐工夫罷休,更不可受驚駭、被煩擾、起妄念、動惱怒,否則難免要出亂子。
21.問:靜功的療效,是否能用近代醫學上理論加以解釋?
答:靜功這了法門,在我國秦漢以前早有此說,它的來源是道家,不是醫家,而且歷代醫家並不用靜功療病;隋代名醫巢元方《諸病源侯論》申雖專用各種導引法以治百病,然導引法只能算動功,不能算靜功,所以在中醫書上找不出理論根據。若在西醫書上去探索,更為困難。惟自巴甫洛夫(蘇聯的生理學家,生於1849年,歿於1936年)學說出世以後,關於靜功療病的理由,大部分都能夠解釋,扼要言之,無非使高級神經中樞免除一切障礙,恢復其本能而已。但全部靜功修養歷程上所顯出的特殊現象,仍有難以理解之處。我們今日的任務,只求善於運用古人的成法,幫助近代醫家治療神經衰弱的病症,那些特殊現象,可以暫時置之不論,留待將來再作專門研究。
22.問:今日所謂靜功,在古代修養書上可有同樣的名稱?
答:唐人書上名為坐忘,宋人書上名為止念,他們的理論有些和我所說的靜功相似,惟目的不同;我們以治病為目的,他們以修養為目的。但《古今圖書集成》中靜功部所輯錄諸家歌訣,複雜異常,不是純粹的靜功,學者切勿被他兩個字的名稱弄糊塗了。(《古今圖書集成》中的靜功部,在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二百九十三卷至三百零二卷。)
23.問:今日所謂氣功,在古代書上叫做什麼?
答:今日各處流傳的氣功,並非一個簡單的法門,是把古代所謂吐納、閉息、調息、存神、導引等等作用都包括在內:吐納者,就是由口中呵出肺部的濁氣,由鼻孔吸入外界的清氣;閉息者,就是由鼻孔吸入新鮮空氣之後,使它在肺中停留些時,不要立刻放它出來;調息者,就是呼吸要做到由粗而細、由剛而柔、由急而緩、由淺而深的境界,但要自然漸進,不可勉強;存神者,就是暫時把精神集中在身上某一固定的地點,不想別的念頭;導引者,就是工夫做到下丹田有熱氣發動時,自己用意思引導這股熱氣通行身內各處,有病即可去病,無病亦可健身,但和武術家運氣之法不同,又和煉內丹的性質各別,學者須要認識清楚,勿混為一談;又如華陀五禽戲、八段錦、十二段錦、易筋經內外功及隋代醫家所撰《諸病源候論》上許多運動肢體的方法,已往都可以稱它為導引法。(武術家的運氣法、仙學家的內丹法、佛教中的觀想法,今日一概叫作氣功,因此就把氣功這個名詞弄得複雜極了。)
24.問:氣功既然包括這許多種類,對於療病上必各有所宜。今日離開氣功,專講靜功,豈非使作用偏向一邊,立法尚欠完備嗎?
答:這件事也經過幾番考慮,不是沒有理由。
(一)別種療病的方法,無論藥療、理療(即物理療法的簡稱),雖是千頭萬緒,但皆由醫師和護士們包辦,不需要病人自己費事;惟獨講到氣功,卻要病人自己去做,他人不能代勞。有些病人嫌麻煩,不願意做;有些病人雖然肯做,又難得做好。必須在各種方法中選擇一種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使病人容易接受,因此就舍難取易,專講靜功。
(二)即如太極拳一類的動作,有刊物圖畫的說明可以參考,有教師表演的姿式可以模仿,尚且未必人人都能夠煉好;何況氣功是身體內部之事,書本上不能畫出圖樣,指導員不能演出姿式,全靠病人自己善於領會其中的作用,所以有做得好的也有做不好的。今日為求穩妥無弊起見,因此專講靜功,不講氣功。
(三)各種病症,都需要靜功和氣功相輔而行,才可以收效果。即如胃潰瘍症,若廢除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證有確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潰瘍也能夠痊癒,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並且經驗不止一次。近來各處以氣功療病著名的,實際上總兼幾分靜功在內,於無形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一般療養員病癒之後,大家都認為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暗地裏恢復健康之力甚大,氣功只有輔助作用,因此專講靜功。
(四)普通療養方法,其輕重緩急之間,皆由醫師掌握,病人一切聽醫師安排,對與不對,當然歸醫師負責;惟獨氣功這件事,是病人自己主動,醫師僅負指導之責,設若工夫做出偏差,影響療效,醫師說病人做法不對,病人又說醫師指導乖方,錯誤責任竟不知誰負。靜功比較氣功容易入門,即使難求速效,也不會弄出岔子;指導員把靜功做法對住院病人講說明白以後,即可讓他們自己去做,指導者每日視察病人兩次已足,無須時刻注意他們的動作。指導氣功和指導靜功,事實上顯然有難易之分、繁簡之異,因此專講靜功。
(五)現在所常見的慢性病,大概屬於衰弱一類的居多。有些衰弱病症,經過確實診斷,自可對症用藥,如消化機能衰弱,則用健胃藥;生殖機能衰弱,則用激性藥;造血器官機能衰弱,則用補血藥;新陳代謝機能衰弱,則用補氣藥,皆有顯著的效果。惟高級神經疲勞過度,並其他各種原因,而致逐漸衰弱者,中西醫皆無特效藥可用,只有使它在一個相當時期之內,完全休息,處於絕對的安靜狀態,才是本症唯一的療法,各種氣功都不合這個原則,因此專講靜功。
(六)人們日常生活條件所缺少的就是"靜",晝夜二十四小時中,肢體雖有時休息,思想沒有片刻能夠安定,非但醒的時候腦筋運用不停,就是睡著了也要做夢,睡夢裏所感覺疲勞的程受,和醒時所感覺者無異,長年累月,精神消耗太多,神經衰弱病症遂由此而起。假使一般無病之人,每天於忙裏偷閒做兩次靜功,如能行持有恆,非但可以預防神經衰弱,並且能夠延長壽命。因此專講靜功。
(七)何種氣功宜施于何種病症,何種病症不宜用何種氣功,這些問題並非簡單,必須結合學理與經驗;始能做出決定,做指導員頗不容易;縱使指導沒有錯誤,而病人自己的工夫是否恰到好處、不過限度,亦複難言,所以氣功弄出偏差,可認為意料中事。靜功適用的範圍極其廣泛,無論什麼人、什麼病,都可以做,並無所謂相宜或不相宜,指導員自不至於犯錯誤;做靜功的本人只怕不及,不怕太過,出偏差之事很少有所聞,因此不講氣功,專講靜功。(八)以上所說雖重在靜功,但不是將所有的氣功一概抹煞,若指導員深悉各種氣功利弊,再認清病人的體質和性格,臨時可選擇一種氣功教他去做,對於神經衰弱者所兼患的複雜病症,也容易增加療效。惟主要作用仍在靜功,氣功僅居輔助地位而已。
25.問:指導員應具備那幾種資格?
答:已往老師傳授工夫,並不困難,只要把一套呆板的口訣教給學人,就算完事,將來做的對與不對,讓他們自己去摸索,教者既不負保證成功的責任,學者亦無刻期見效的要求,因為他們心中別存一種希望,本非以治病為目的,而且學者未必都是人人有病。今天住療養院的人,皆希望愈病,指導員實際上兼有醫師的任務,事情就不像已往傳授工夫那樣簡單。所以做指導員者應具備下列幾種資格:(一)要有醫學知識:(二)要有臨床經驗;(三)要性情溫和,不嫌病人的麻煩;(四)要虛心博訪,不執自已的成見;(五)要能預防做氣功的病人將來弄出偏差,及時予以矯正;(六)要能辨別做靜功的病人身中發生特殊的現像是好是壞,臨時教以應付。內功(包括佛道兩家的靜功和一切氣功的總稱)各種法門,在往昔原是極少數人互相授受,從來沒有像今日各處療養院把它公開的作為普遍醫療之用,這算是新創立的事業。今日做內功指導員者,若不懂老一套方法,根本就無從說起;若只曉得老一套,沒有其他學識幫助,也不能滿足新事業的要求;如果具備以上所列幾種條件,再不斷的加以學習和研究,務期萬法貫通、理解透徹、經驗豐富、運用靈活,才可以稱為有資格的指導員。
26.問:開始準備做靜功,應當注意那幾件事項?
答:為求工夫在一定時間內速獲效果起見,療養院負責人和療養員本人皆應當注意後列的十件事項:
(一)環境的喧寂凡做靜功首要選擇環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若市場里弄有聲音喧嘩吵鬧的地方,皆不相宜,人聲、車聲、機器聲、音樂聲、戲曲歌唱聲、小兒哭叫聲,要一概避免。這樣就是使耳根清淨,聽神經不受刺激。
(二)空氣的穢潔四圍空氣要十分新鮮清潔,無灰塵、無煤煙、無其他一切穢濁氣味,如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蚊蟲香氣、消毒藥水氣,皆有妨礙。室內傢俱越簡單越好。陳列品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氣更于人有益。這樣就是使鼻根清淨,嗅神經不受刺激。
(三)光線的明暗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養家貴在陰陽調和,勿使偏勝,所以說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我們今日宗旨專在療病,要使神經絕對的安靜,不受絲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等,皆宜用淺藍色,或淡綠色,不宜用大紅色及純白色,電燈光亦不宜太亮。室中陳列品不要有礙眼的東西,窗外望過去不要有討厭的印象。這樣就是使眼根清淨,視神經不受刺激。
(四)口味的濃淡飲食調味,不宜過於濃厚,甜、酸、鹹、辣,皆要比平常所吃慣的口味稍為淡薄,白煮清蒸宜多,紅燒煎炸宜少,十分鮮味也不相宜。煙酒最好能夠戒絕。這樣就是使舌根清淨,味神經不受刺激。
(五)氣候的寒溫氣候對於做靜功的人影響很大,氣候好,可以幫助工夫的進步;氣候不好,就要使工夫發生障礙。熱到穿單薄衣尚要出汗時,冷到穿厚棉衣尚不覺暖時,黴天潮濕氣重時,做工夫皆難見效驗。狂風暴雨震雷閃電時,工夫亦須停止勿做。正在做工夫時,若氣候熱,不宜開電扇;若氣候冷,不宜燒火爐(熱汽管子沒有關係)。有人說,裝了煙囪的火爐就無妨害;這句話不合於衛生學理。煙囪的好處,固然可以排除爐中燃料所發出的炭酸氣,同時,火爐的不好處,也能消耗室內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普通無病之人,缺少氧氣,尚且有害健康,何況有病衰弱之身體。如果一定要生火爐,切不可把門窗關得嚴緊,必須讓外面空氣能夠進來才好。但有一層要注意,室內空氣雖要流通,又不宜讓冷風直接吹到病人身上,恐怕受感冒病。總計,一年之中,沒有半年的好天氣,今日好,明日未必好,從事於靜功療養者,若遇著天氣相宜,就應該及時下功,不可放過。
(六)食物的營養含蛋自質的各種食物,雖于身體有益,但也要能夠消化,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凡是患神經衰弱的人,消化力都不見佳,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宜勿過量。其他一切營養品,也要配合適宜,不衛生的零碎食物,皆要禁絕,勿縱口腹之欲,致誤恢複健康的大事。
七)世緣的隔離在正式住院用靜功療養期間,當然不能再擔任各種工作,但家庭老幼生活和自己經手事件,也要預先有個安排,免得臨時顧慮。住院以後,親屬朋友要少會晤,外面情況要少接觸,不宜多通電話、多看報紙、多寫信件,這樣,就能夠便情緒安定,就能夠使神經常處於靜的狀態,做工夫也容易入門,對於病體有利。
(八)思想的寄託要費腦力的書,最好不看;帶有複雜算式及許多數目字的科學書,更不宜入目。若把看書作為消遣之用者,可隨意閱覽前人的遊記、筆記,或近人的旅行雜誌等類。正當做靜功時,思想就寄託在"心息相依"的工夫上(即聽呼吸法);出外散步時,思想就寄託在花草樹木、山水風景上;每次進餐時,思想就寄托在食物的色、香、味上(療養院供給病人的食物時,對於色香味三種條件,也應該研究);做柔軟體操時或練太極拳時,思想就貫注在肢體運動上。
(九)用功的時間每日早晨天剛明時,做靜功最好,其餘時間也隨意可做。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鐘,最多不宜超過一小時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時間長短,能睡幾時就是幾時。夜間能一直睡到天明最好,若睡到半夜,翻來覆去不欲再睡時,可起身坐在床上用功;若坐到有濃厚的睡意發生,身體不能支持,然後再臥下,如此沒有睡不著的。惟飽餐之後尚未消化時,不可就靜坐,亦不可就睡眠,宜使身體稍為活動。
(十)身體的姿式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為原則,姿式不關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臥,兩眼或全閉或半閉(道書上叫作垂簾),兩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開,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至頭,要逐漸高起,不要水準,但又不宜僅用高枕放於水準線的床上,這樣辦法,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將頭部下麵的兩隻床腳墊高六七寸,足部下麵的兩隻床腳不墊,令這張床一頭高、一頭低,就合用了。但遇腦貧血的病人,則不用此法。無論坐式或臥式,都需要身體全部儘量的放鬆,凡是束縛身體之物皆不宜用,皮鞋要脫去,褲帶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壓迫。這樣才能夠達到完全安靜的境界。再者,蚊蟲、臭虱、跳蚤也要消滅乾淨,若有一兩個在擾亂,工夫就做不好。其他一切飲食起居事項,尚有未能詳言者,可按照普通醫院規則辦理。
27.問:靜功是在廣室中多人共做好,還是在小房中單人獨做好?
答:這兩種辦法各有利弊,不能說哪一種最好,集體做,在彼此互相觀摩之下,易收奮勉之功,也易起矜持之態;單獨做,在個人行動自由之下,易獲幽閒之感,也易生懈惰之情。佛家住叢林禪堂用功的,就是集體辦法;住深山茅棚用功的,就是單獨辦法。雖然他們宗教家別有企圖,不合我們療養的宗目,但其中的辦法也可以作為參考。今日辦療養院者,最好是兩種設備皆有,或集體做,或單獨做,按實際情況所需要,隨時酌定。
附錄:去病延齡方便法
不是專門修煉,而僅以健康長壽為目的者,可用此法,保能如願。
早晨天微明即起,靜坐兩點鐘。然後洗臉,吃飯做事。夜間亥時下四刻、子時上四刻,靜坐兩點鐘,然後再睡下。每日早晚,共計靜坐四小時已足,不必增加鐘點。只要有恒心,日日如此,勿使間斷,並無妨於做事時間。
冬季夜長晝短,早晨宜在天明以前即起,坐到日出後為止。性急不耐久坐者,起首只坐半點鐘,後來漸漸增加到一點鐘,再漸漸坐到一點半鐘,再增加到兩點鐘為止,以後即不再增加。
當靜坐時,毋須守竅,毋須運氣,毋須止念,毋須迴光返照,毋須存想丹田,毋須舌搭天橋,手扣合同,毋須眼觀鼻,鼻觀心,毋須其他一切花樣。只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象一尊泥塑木雕的菩薩樣子,即為合法。兩腿或盤或垂,眼睛或開或閉,那些都可以隨便。至於兩手,或安放在中間,或分置於左右,更不成問題。惟周身衣服不宜束縛太緊,褲帶要解松,坐墊要柔軟而厚富於彈性,勿使身體有絲毫不舒適之處。蚊蟲、臭蟲、跳蚤等類,皆要驅除乾淨。坐長久了,能把自己身體忘記最好。
若嫌雜念太多,用數息法亦可。其實雜念與靜坐是兩件事,雜念並不妨礙靜坐。只要身體靜坐不動,雜念聽其自然亦無妨(最好是身、口、意三不動,但意不動甚難,先求身、口不動,再漸漸調伏意識可也)。
每次開始靜坐之前,及靜坐完畢之後,宜兼做全體運動。動功與靜功相輔而行,方無流弊。偏於靜坐不動,亦非善法。尋常做事、作工、走路之動,乃消耗體力之勞動,不是增加體力的運動,勿以勞動代替運動。
所謂人生者,究竟什麼一回事?揭穿了說,不過就是“飲食男女”四個字。其他一切事業,都是為這四個字而經營的。所以孔夫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之說,見於《禮記》)仙學家對於飲食男女,確有徹底解決之法,然非普通人所能奉行。若僅為去病延齡計,飲食一層,可參考《學仙必成》第三步各步已夠應用。但不宜每餐吃得太飽,弄成胃病。男女之事,要有節制,不可任意胡為。特將禁忌各條,開列如左,為有志養生及改良人種者之一助。
關於天氣的:冷天非火爐不暖時,熱天單衣尚要出汗時,黴天潮濕氣重時,狂風暴雨時,震雷閃電時。
關於節令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關於紀念的:父母兄長忌日,岳父岳母忌日(此是女方的關係)。
關於人事的:出遠門辛苦初歸時,處逆境胸懷鬱悶時,負重任工作緊張時,遭危險驚魂不定時,悲哀之後,憤怒之後,勞力之後,勞心之後,酒醉之後,飽餐之後,疾病之後,居喪之後。
關於年齡的:(此是就中國人身體而言,外國人身體比中國人強,可以加增一倍或兩倍。)二十歲以外一星期一次,三十歲以外兩星期一次,四十歲以外三星期一次,五十歲外四星期一次,六十歲以外絕對禁止。(雖以星期為標準,但到期若遇上文所列各種禁忌,則宜改期,不是到期決定要做。總而言之,這件事是虧本的生意,能少做最好。)
關於女方的:月經期內,懷孕期內,產後三個月期內,年過五十,月經斷絕以後,絕對禁止。白帶病太重時,子宮病未愈時。
煙酒能戒斷最好,否則宜有選擇。酒類只有啤酒、葡萄酒、紹興酒、甜米酒可吃,燒酒、高梁酒、白蘭地酒傷人。捲煙粗劣味辣者傷人,雪茄煙亦傷人。
為聖為賢,修仙學道,皆從克制情欲下手。可見情欲是人生的大患,能阻上進之路,能開墮落之門。不必高談闊論,淺而言之,僅求健康長壽,亦非克制情欲不可。世間有歲月清閒、家室和美、享大年,無疾而終者,皆情欲淡薄之人,而非肆情縱欲之輩能所妄冀。
動靜兩種功夫,做長久了,各種病症,漸次痊癒。自己覺得精神充足,體力康強,這就是極大的效驗,不必問身內有無特別景象發生,儘管照舊向前做去。偶或身中果真有異乎尋常的景象,切不可胡亂運轉。一面要小心護持,勿受驚駭,勿犯色欲;一面要請教諸位同志道友,仔細討論,用什麼方法應付。若急切求不到應付之法,只好暫停止做功,勿再前進,俟將來有法應付時,再繼續行功,否則恐不免弄出病來。
以上各條,似乎平淡無奇,實為餘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果能依法奉行,決定可以達到目的,諸君幸勿輕視。無論少年,若認為這種辦法是人生所必需的,要做就做,不必有所期待遇。光陰象流水一樣一過去,轉眼身體衰老,百病叢生,再想用功,已嫌遲了。《黃帝內經》曰:“夫亂已成而後治之,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莊子聽息法
入静下手
體真山人真訣語錄
蕭天石:中年人養生要訣
丹道入門理法
(7)[转载]虞阳子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