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鄂伦春】寻访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


【鄂伦春】寻访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

 



 

1996年,国家下达全面禁猎政令。随着狩猎时代的结束,这些慢慢都成为鄂伦春民族的历史记忆,慢慢消逝。20年过去了,那些见证过狩猎生活的鄂伦春人还有多少?我们还能找到背着猎枪带着猎狗,驭马而行的狩猎人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踏上了去往阿里河镇的路上。这是鄂伦春旗政府所在地。这段时间正好在举办冬季伊萨仁的狂欢活动。伊萨仁是鄂伦春语集会的意思。



 

从狩猎到农耕,从森林到平原,鄂伦春在短短六十年间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希日特奇村是旗里面7个猎户安置村之一。我们本来是想寻访一名叫白塞柱的老猎人,可惜不在家。听邻居说他坐不住的,可能又骑马出去溜达了。还好,我们邂逅了猎人阿布。虽然现在没有猎枪,村里的男子时常也会穿着袍子衣,带着猎犬,骑着马儿去原野飞奔,渴望着重温当年狩猎的感觉。

 




 

狍子是鄂伦春人狩猎的常见的动物,也是鄂伦春人主要的肉类来源和衣物原料。延楚花说,鄂伦春的味道,就是狍皮的味道。以前男人外出打猎,女人留守家中,就忙着熟皮子,缝制狍皮衣服。在漫天飞雪的冬季,穿着狍皮衣服能很好的保暖。而猎人们带的狍角帽,会让狍子们迷惑,从而更容易捕猎。然而这样的“齐哈密”因为禁猎原料的缺少,渐渐已经少有人会缝制了。延楚花一边用鄂伦春语给我们唱着小调,一边埋头做着狍皮衣服。她是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说她孙女也会说鄂伦春语,她说她开这间狍皮制作工作室,就是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白桦树森林中常见的树种。在鄂伦春,人们从山上剥回来桦树的外皮,压平浸泡在温水中一天一夜。等树皮软化后用狍筋做线,兽骨做针,一针一线的缝制桦皮盒子。68岁的阿吉伦老人是村里公认的高手,也是这门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现在依然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手工来制作桦皮盒子,每一个盒子上还点缀出不同的装饰纹路。他们可以拿来放糖放盐,甚至盛液体。这些散发着森林气息的桦皮制品,是鄂伦春人游猎生活的历史见证。

 


 


 

然而鄂伦春人用松木支撑骨架,外面盖着兽皮的房屋“撮罗子”,如今在村子里已经消失殆尽了。只有在嘎仙湖冰雪伊萨仁的活动现场,我见到了一个传说中的“撮罗子”。开幕式上鄂伦春人穿上了盛装,跳起了古老的舞步。带着狍角帽,背着装饰枪的鄂伦春人,也许在这一刻才能触及时光深处的民族之魂。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经无可挽回的逝去,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追忆。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典型狩猎民族,也是人口最少、定居最晚的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原因,始终过着随山而居、逐兽而迁的原始游猎生活。

鄂伦春族狩猎,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以“乌力楞”(子孙)为单位的集体出猎,以“安额”为单位的狩猎小组和个体狩猎三种形式。“乌力楞”是同一父系的几代子孙,是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组织起来的狩猎组织,在生产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枪等原始工具的时期里,人们要猎取猎物,尤其是猎取凶猛的动物时,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

“安额”狩猎小组的产生。狩猎工具进步了,如:有了火枪等先进的狩猎工具,是由三四人或五六人自愿组织起来的临时性的生产组织,鄂伦春语叫“安额”,狩猎结束,小组解散,下次出猎再重新组合。这样的小组多半是由亲戚或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的,“红围”(即好的狩猎季节)期一到,由一人发起,邀请几个人一起出猎,就坐下来商量出猎的有关事项,并民主选举狩猎组长“塔坦达”(即燃一堆火的狩猎组长),由他来指挥安排整个过程。

长期的游猎生活使鄂伦春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每个猎人精骑善射,而且对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和活动规律也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一套独特的狩猎方法。一个成熟的猎手,见到野兽的踪迹后,就能看出此动物所走的方向、时间长短,甚至判断出公母来,准确地判断出动物在什么方位,根据山形、风向去寻找,十有八九能猎到。狩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季的二、三月份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为鹿尾期,落雪后的冬季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猎的黄金季节,统称为“红围”期。鄂伦春人的狩猎方法有很多种,对每种动物都有一套猎取方法,择其主要的几个加以介绍。

跟踪追随法,鄂伦春语叫“乌加任”。循动物的踪迹寻找猎取的方法,每种动物无论冬夏总会留下踪迹,猎人见到踪迹后,选好山形,看好风向循迹慢慢寻找,就可能见到动物。如果猎马好,且猎区山势平坦,树林又不很密,可以骑马追打,过去秋冬季猎野猪、捕捉公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猎取虎、猞猁等猛兽。虎和猞猁虽跑得很快,但没有耐力,因而骑马追撵就可追上,见到虎就可以射击。猞猁如跑不动往往会上树躲避,猎人追到树下就可猎取。

猎犬围圈法,鄂伦春语叫“库日任”。当动物钻入密林,爬上陡峭山坡,或遇到虎、熊等猛兽难以接近时,猎人往往采取猎犬围圈的方法来猎取。当发现动物的踪迹后,将猎犬放出,猎犬会很快找到猎物并围圈住狂咬狂叫,猎人可乘机接近猎取。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被击伤而逃匿的动物。

堵截法,鄂伦春语叫“阿黑玛任”,猎人在动物经常走动或在其必经之地堵截而猎取的方法。动物都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如:有的动物经常去河边或水泡子边喝水或吃水草,晚去早归,并有一定的来往路线,猎人只要一早一晚在此“守株待兔”就可以了。还有些动物如果受惊,就会不顾一切地往高山或密林深处跑,如果判断准确就可以在动物必经的地方堵截而猎取。猎人必须要有长期积累经验的方行。

蹲碱场法,鄂伦春语叫“库底日”,是鄂伦春人在春夏季打鹿茸(包括狡浫首)的最好方法。碱场是天然形成的盐碱地,鹿、狡浫等动物喜食盐碱,在春夏季的夜晚经常来此舔食盐碱。猎人根据这一规律来此碱场附近蹲伏,可猎到鹿、狡浫及狍子等动物。用同样的方法,也可猎到经常来水泡子吃水草和洗澡的鹿、狡浫等动物。

堵洞法或掏洞法,鄂伦春语叫“阿格顿玛任”,鄂伦春人猎熊的一种方法。一到冬季,熊要进入洞穴避寒,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出洞。棕熊体大,不会爬树,就蹲伏在洞穴内。黑熊会爬树,所以一般在树洞内蹲伏。根据这一规律,猎人要猎熊就要仔细寻找,如果找到蹲伏有熊的洞穴就想办法让熊钻出洞来,然后猎取之。用这种方法猎熊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掏洞的方法得当,猎熊的效果还是很高的。

诱叫法,猎人用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诱动物而猎取的方法。春季猎人用狍哨叫“皮查文”诱叫狍子而猎取,秋季猎人用鹿哨叫“乌力安”诱叫鹿或狡浫而猎取。也可用此方法猎取其它一些兽类或鸟类。遛河法,鄂伦春语叫“鹅由任”,划着桦皮船或木筏顺水遛河的一种狩猎方法。在炎热的夏季,鹿、狡浫等动物都喜欢到河边乘凉或喝水、吃水草。

根据这一规律,猎人只要驾船或木筏慢慢顺流而下,就可能遇到鹿、狡浫等动物,并猎取之。

窖鹿法,或称窖趟子捉鹿法。猎人在鹿或狡浫等动物经常走动的地方,拦腰用两三米长的木杆筑起一道木栅栏来,短则几里,长则十几里,其间留出多处缺口。然后在缺口处挖出约两三米深的土坑,并用树枝、树叶等物将坑口伪装起来。当鹿、狡浫等动物在此经过时,便会掉入坑内。过去鄂伦春人捉鹿后来饲养,就是用这种方法将鹿捕捉到的。这些鄂伦春族原始的狩猎生产,是鄂伦春民族生存的最基本保障。

2008年,“鄂伦春族狩猎文化”被批准为第二批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漠河县鄂伦春狩猎习俗





来源:互联网2014-03-02

  在漠河,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主要是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因此,漠河的狩猎史要比农业史长久得多。这些最早的先民们没有先进的狩猎工具,棍棒与弓箭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工具。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常常采用“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等野蛮方式进行狩猎。这种方式一度成为这些少数民族大量获取猎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烧山引兽”“放火寻角”

  在当年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过这样一句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而在八万兴安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的确繁衍生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因大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区,这些野生动物许多具有珍贵的毛皮和珍贵的药用价值。绝大多数是国家及省级保护动物,在漠河地区,几乎涵盖了大兴安岭所有的野生动物,其中主要的食草动物有:狍子、驼鹿、梅花鹿、马鹿、麝鹿等;主要的食肉动物有:黑熊、狼、狐狸、猞猁等;主要的啮齿类动物有:雪兔、鼬鼠、鼯鼠、花鼠、松鼠等;主要的水陆两栖动物有:水獭、紫貂、水鼠等;主要飞禽有:飞龙、棒鸡、绿头野鸭、大雁、灰鹤、山鸽、猫头鹰、黄鹰、乌鸦、松鸦、鹊雀、麻雀、铁鸟、燕子、鸳鸯、布谷鸟、啄木鸟等;这些野生动物在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就成了首选的猎物。

  围猎

  围猎是一种集体狩猎方式,一般有固定的“围场”,主要也是官方所为,尤以满清皇室的围猎最具有代表性。这种打猎方式不以获得生活必须品为目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健身及军事训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以围猎这种方式获取猎物的。但他们没有固定围场,人数也十分有限。这种狩猎方式协作性质较为突出。

  一般来说,猎户发现大型猎物或数量较多的猎物时,会临时招集人员,对猎物形成包围之势,以围攻达到获取猎物的目的。围猎所得,一般为在参加人员中平均进行分配,民间的这种围猎行为特点是: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准确时间,人员没有固定数量,存在一定危险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生活所需。

  陷阱

  陷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打猎方式,对付不同的猎物,陷阱也不尽相同。陷阱有直立型陷阱,有水平型陷阱。

  直立型陷阱使用比较普遍,一般是对付大型食草动物。如狍子、鹿等。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平时都有固定的行动范围和领地,取食碱土和取水有固定的通道。有经验的猎人会找到这些小道,并在小道上挖设陷阱,上面覆盖着与周围地被物相同的伪装。动物经过时便会落入陷阱,达到获取猎物的目的。

  水平陷阱一般是针对黑熊而设。依山坡而制,口设吊门,以杠杆挑起,陷阱内置腐肉等诱饵,诱饵系一线,连杠杆末端。黑熊嗅到腐肉气味,自入陷阱,食诱饵,触动机关,吊门下落,便将其困入陷阱之中。猎人来时,于陷阱外开枪,将其致死。

  扎枪

  即古代军中使用的长枪,这种武器在古时使用范围很广。早期人们用的扎枪是木制的,即木棍削尖,用来刺杀猎物。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在木棍的一头装上石镞或骨镞。有了铁器以后,出现了铁制的枪头,杀伤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扎枪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握式扎枪,一种是投掷式扎枪。手握式扎枪用于与猎物面对面搏杀;而投掷式扎枪则用于近距离投射。火枪出现以后,鄂伦春人仍长期使用扎枪。用于一旦火枪不能一击致猎物死亡,则用扎枪与其搏斗,将猎物杀死。这时扎枪的作用降为辅助性猎杀武器。

  弓箭 

  弓箭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生产工具,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抵御外侵的能力。它不仅用于狩猎,更是大范围地装备于军队,成为当时人类具最杀伤力的远距离攻击武器。

  在东北这样地广人稀的地区,弓箭更是北方渔猎民族生产必不可少有的重要装备。他们以松木为弓背,以兽皮鹿筋为弓弦,以通直的桦木为箭杆,以野鸡尾羽为箭翎。箭头则经历了石质箭头、骨质箭头乃至铁质箭头。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附属性工具。如猎人戴在大拇指上的骨制扳指,这种扳指后来演变成一种满清达官贵人的装饰物,材质也由骨质变成了玉质。这种装饰性的扳指直到20世纪中叶,还有老人经常佩戴。

  弓箭在狩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老人讲,一些好的箭手可射中空中飞鸟。对付一些大型猛兽,可在较远距离使其丧失攻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猎人的安全,也提高了猎物的捕获量。

  夹子

  这是一种古老的捕猎工具,自有铁器起,这种工具便一直伴着渔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洪荒时代。至今,仍为鄂伦春等一些猎户所使用。

  事实上,夹子是一个庞大的冢族,其种类之多超过任何一种捕猎工具。用途特别广泛,上至空中飞鸟、下到獐狍黑熊,都是其攻击对象。而主要用于捕猎的夹子有:小掰夹子、踩盘夹子、捉脚等几种。

  小掰夹子是一种小型夹子,常用于捕捉老鼠和鸟雀。半圆形,上为可动弧,下为固定的被动弧。弦上有柄,柄上绑有机关舌,弦根处有卡簧,卡簧上可安装诱饵。柄两侧缠有钢簧,钢簧两侧分出动力臂,分别扣于弧侧。使用时,用手掰开扣有动力臂的动弧扣上机关舌,放置于老鼠或鸟雀出没处,一旦触动机关,每每必有收获。

  踩盘夹子一般只用于打猎。有小型铁丝夹子,中型铁条夹子、中型狼牙夹子和大型铁条夹子、大型狼牙夹子等数种。各类夹子制法大体相同,底座中间设有一个机簧踩盘,两个“V”字形助力器,顶端铁环套于两个工作弧形铁两侧。用时以双脚踩下助力铁,掰开工作弧形铁,用一侧的一根机关舌卡于踩盘下的卡口上即可。

  其中以夹子大小、力量的不同捕获体形不同的猎物。大型的狼牙踩盘夹子可以打住黑熊等大型食肉动物。

  捉脚是界于夹子和套索中间的一种捕猎工具,附属于小型陷阱之上。一般只针对大型猎物。其形状与车轮类似,也有方形的。边框一般为木制,边框上安装数十根辐射状钢条,中间虚空。用时以粗铁丝固定在附近大树上,置于小型陷阱口,上覆盖伪装物。一旦有猎物经过,踩中捉脚,钢条下陷,形成倒刺,猎物越挣扎,钢条刺入越深,猎物只能束爪就擒。

  网套

  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捕鸟工具,由极细的丝线编制成鱼网状,长的二十多米,短的十几米,中间横向有若干纲绳,两纲之间形成网兜,用时两侧用长杆撑起,置于飞鸟聚集处,有时还要加设一鸟笼,做引子。多用于捕捉飞龙和苏铁鸟。

  套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捕猎工具,一般用铁丝、油丝绳、钢丝和八号线制成。扣法民间称之为“步步紧”,由一活一死两个扣索结成,套住猎物后,可锁死,猎物不宜挣脱。常见有单套、吊套、连环套等。下套捕捉猎物的范围很广,从小型的雪兔到中至大型的狍子、犴、黑熊等都可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单套是指固定于树干上,置于猎物踩出的兽道上的一种套索。不同的猎物所用套索的材料也不同,套雪兔一般用细铁丝就可达到目的;套狍、鹿等中型猎物一般采用油丝绳,套也比较大;而套犴、熊等大型猎物就要用八号线这类粗大的铁丝才能奏效。

  吊套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下套手法,对付的猎物一般是狐狸、猞猁、狼等一些动作敏捷、性情狡猾的猎物。下套一般选择一株可以搬曲的桦树,由机关扣上,套与机关相连,一旦猎物钻入套索,机关打开,桦树弹起,便将猎物悬吊于空中。

  连环套则是由一主纲上并排悬吊数个单套,多时可达上百个。这种套索常用于对付没有固定兽道,却有一定活动范围的猎物,这种套索一般成功率都比较高。

  毒药

  使用化学药品这种捕猎方式近年来已经十分罕见,听当地老人讲,使用药物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古时候将药物涂抹到弓箭箭头或扎枪头上,以使猎物在最短时间内毙命;二是在猎物经常出没的地方下药,以达到捕捉猎物的目的。

  古时涂抹于冷兵器上的是什么药物至今没有准确说法。用于下药的药品主要是氰酸钾铝和一种名为“铁镊克”的药品,“铁镊克”原为日本种植烟草时用的肥料,不知什么时候被中国人发现这种肥料可以用来药杀猎物,于是这种肥料的用途空间被大大地扩展开来。这两种药品一般只用于药鹿和黑熊。据说这两种药发作都很迅速,药品只要粘到猎物的牙齿上,不超过50步即可发作令猎物致死。

  下药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药物制成蜡丸状,与盐放在一起即可。

  火枪

  火枪是近一二百年出现的主要狩猎工具,具有杀伤力强、携带方便等特点,尤其猎取大型猎物,成功率极高。最早出现的是土铳、洋炮,后采出现快枪,一般单筒猎枪和双筒猎枪较为常见。

  土铳是由一根口径较大的钢管制成,有枪架的一头封严,上有小孔,可导出引线,用时向土铳内加火药,压实。火药上装铁沙。打大型猎物时可安装独弹,点燃引线,即可发射。洋炮则出现了扳机,改引线为引火帽,使用起来较土炮方便。单筒猎枪则有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弹壳,弹壳本身带有可更换的引火帽,出发前可事先向弹壳内装药、铁沙或独弹,用时可随时更换,方便实用。双筒猎枪则用两个独立的枪管,可单发,也可同时发射,由板机控制。

  一般来说,安装铁沙主要是猎取飞鸟或小型啮齿类及哺乳类猎物;独弹则主要对付的是大型猎物如鹿、犴、黑熊等。

  地箭、地枪

  这是一种较为机巧的装置,地箭出现较早,听老人讲,地箭一般由一大号的硬弓固定于猎物经常出现的地方,一般是固定于树干上,与兽同高。将弓拉圆,弦固定于一直勾上,勾下有拉线,垂直于地面,过一固定横杆,与地平行,横过兽道,固定于另一侧。箭则置于弦上,兽过时,兽腿绊动拉线,线动拉下直勾,利箭射出,兽中箭而亡。地枪的安置方式与地箭原理上是一致的,只是地枪更具杀伤力。

  这两种捕猎方法都存在极大的危险性,常误伤人,因此,一般不采用此法。

  木猫

  这是一种既可捕捉活的猎物,也可直接致猎物死亡的小型捕猎工具,可捕捉鼠类、黄鼠狼或貂等小型哺乳类毛皮动物,优点是可最大限度地保证皮毛的完整。

  这种长方形的捕猎工具一般由木板制成,也有铁制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单门木猫最为常见,长方形的四面为封死的,一头留有活动的插门,插门下缘留有一小插口,顶上固定有插棍,插棍较木猫略长半公分,这半公分亦为活动间隙,开启木猫时,插棍向前推半公分,将活门挑起。插棍的尾部连有活动杠杆,杠杆中部固定于木猫后堵板中间支起的一个轴上,杠杆下端连一机动连杆,机动连杆穿过木猫后堵下面的一个圆孔,伸入木猫内部,顶上镶有诱饵。猎物被诱饵所吸引,进入木猫内,咬食诱饵,触动机关,拉动机动连杆,带动杠杆拉出插棍,解放活门,门下落,猎物便留于木猫之内。

  双门木猫不多见,外形较单门木猫长,两头安置活门,两根插棍尾端相对于顶板上的形透槽处,两杠杆一头各与插棍相连,交叉于顶板一固定轴上。另一头连有细线,细线中间放置诱饵,猎物被诱饵所吸引,进入木猫内,咬食诱饵,触动机关,两侧机动连杆同时被拉动,带动杠杆拉出插棍,解放两头活门,活门双下落,猎物便留于木猫之内。

  以上两种木猫都是捕捉活的猎物的,还有一种可直接置猎物于死地的木猫,这种木猫的特点是它的天顶是活动的,也就是说这种木猫是一个槽形,天顶一头放置在木猫底部,上边可放置砖头等重物。另一头由木棍支起,木棍上系一细线,线另一头系有诱饵,放置于木板下面,猎物被诱饵所吸引,进入木猫内,咬食诱饵,拉倒立棍,天顶落下,猎物便于重压下死去。

  拔楞杆子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打鸟的简单装置,一般用于落雪以后,鸟雀无处觅食时。找一平坦宽敞处,最好临近河边,扫开一块空地,于一侧钉一木桩,也可借用小树,桩下横置一长棍,轴点处于长棍一侧,以拉动时横扫力量最大为益。选择长棍轴点短侧一端系一长绳,人手持长绳隐蔽于远处等待。待地面引来鸟雀,集于地面拣食草籽时,猛拉长绳,启动长棍,长棍扫过之处,鸟雀或断翅折腿,或脑裂颈脱,于地面跳跃挣扎。

  架天网

  这种捕猎工具与拔楞杆子在选择天气与场地上相同,在扫开的地面上用一木棍支起由铁筛制成,边有四框的罩网,木棍上系一长绳,人手持长绳隐蔽于远处,等待地面引来鸟雀,集于地面网下拣食草籽时,猛拉长绳,罩网下落,鸟雀尽被罩于网下,成为人类的盘中餐。

  吊拍子

  这是一种与地箭、地枪一样危险的“游戏”,常有人成为自己同类的猎物。这种捕猎工具由并排十几至二十根长3~4米,直径18~20厘米的圆木制成。专门用于猎取黑熊等大型猎物。架设吊拍子要在猎物活动范围之内,先搭好架子,一般就地找两棵大树,于大树上架一横梁,横梁上“十字”形固定一架杆,采用杠杆原理,一头挑起两根横带,于横带上将圆木一根根排好,再用两根圆木做上横带,用8号线固定绑紧。横梁另一头由棕绳连接,棕绳另一头套置于吊拍子下面一触发式卡簧上,卡簧上绑有腐肉。等猎物撕扯腐肉时,拉开卡簧,放下吊拍子,将猎物砸死。


鄂伦春族狩猎的工具与民俗

http://wenshi.dzwww.com/zixunkongjian/wenhua/201502/t20150212_11896856.html
  鄂伦春族在古代狩猎生产生活中,主要以骨和木制作各种民具。其中主要以狩猎工具及生活用具为主,后来由于铁的传入,部分鄂伦春人也学会了锻铁来制作工具。鄂伦春人以草、骨、木、铜、铁制作的有骨筷、骨勺、骨扳指、骨针、骨箭、骨项链、骨戒指、骨制帽饰、胛骨占卜器、摇车骨板饰片、骨刀柄、木制扎皮棒、木制鞣皮刀具、木勺、小木桌、弓、箭杆、枪架、鹿哨、滑雪板、猎刀鞘、烟锅、木轮小车、木制摇绳器、扎枪、鱼叉、苇帘、鬃毛编织、草编、柳编等等。
  鄂伦春族在距今大约500年前,在黑龙江北岸时仍使用骨和木做的针,把狍子或獐子的胫骨取下来,砸或削成细骨棒在石头上磨制的。慢慢地,才发明了针眼引线的办法。木针与骨针相同,以松树心木来做的木针比骨针还硬。
  鄂伦春人的骨筷子是用狡浫或鹿小腿骨制成的,先把狡浫或鹿的小腿骨两头截齐,在骨头上面用刀轻轻敲打,骨头自然裂开缝,然后翻过来轻轻敲打骨头的另一面,这样骨头两侧就会直直地裂开缝。再用刀具轻轻地刮削成筷子状的小骨条,最后用叫“嘎日”的刮削工具反复刮削,精美的骨筷子就做成了。骨筷子做好后,插入猎用刀鞘外层放筷子的特制槽内,使猎刀和骨筷子成为一体,十分精美。猎刀和骨筷子是鄂族猎人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鄂伦春族中还曾流行一种用狍子角磨制的角锥,是把狍子角尖端部分锯下来后,把角尖在石头角磨制成尖状即成。
  在鄂伦春族古代还有一种原始工具,叫尖木棒,是属于采掘时用的工具。用松木和桦木做成的,用于采集时挖掘植物根茎用的,是鄂伦春族古代妇女们在采集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原始工具。
  鹿哨,在鄂伦春语称为“乌力安”,狍哨,鄂伦春语称“皮卡兰”,都是鄂伦春人在古代狩猎时,模拟鹿或狍子的叫声,引诱鹿和狍子的一种狩猎工具。
  狍哨,俗称“桦皮哨”,狍哨的制作方法是先用薄桦树皮片从中间折叠,向内剪成上弧下方状片。
  鹿哨和狍哨既是鄂伦春人拟声引兽狩猎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原始的乐器之一。
  骨扳指,又被称为“骨指环”,鄂伦春语称为“乌尔郭屯恩”。是鄂伦春族以弓箭狩猎时代弓箭的配套用具。做弓背的材料是弹力极大的落叶松和“报马子”木黏合在一起制作的。弓弦是用鹿和狡浫筋搓成的筋绳来做的,是在搭弓射箭时怕磨破拇指皮制作的。
  在鄂伦春族古代骨制品工具中,还有骨勺、骨扣、骨戒指、骨项链、骨簪等,种类丰富,形式各异,加工精细,都是鄂伦春族骨制艺术中的佳美之作。
  在鄂伦春狩猎时期,以编织方法制作工具也很流行。编织分为草编、柳编、毛编三种。草编主要用于“斜仁柱”围子和门帘上,技法是以交叉平编为主。在狩猎生产中为了祭祀需要,有时也以柳木条编织成狍子或鹿的造型。

鄂伦春族的狩猎工具


        鄂伦春人的狩猎工具,是从远古的木棒、石器、骨器、弓箭发展到使用枪支的。在近代主要是使用枪支进行狩猎。为了对鄂伦春人狩猎工具的发展有个了解,在这里作以简单介绍:
        鄂伦春族最早的狩猎工具是木棒、石器和扎枪。在这以后是使用弓箭进行狩猎,东北古代民族使用弓箭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初。
       弓箭:弓背是用落叶松和“包马子”木制作,弓弦最初是鹿、犴、狍子的筋搓绳制作的;箭杆是用“包马子”木或南北条等硬木料制作的;箭头早期用鹿、犴骨制作,有了铁以后用铁钉制作,箭尾夹有三片羽翎,弓长五尺,箭杆长三尺,箭头长三寸。
      在1908年瑷珲协领衙门举行比武大会时,还有射箭比赛,可见弓箭直到清末还部分使用。
      伏弩(地箭):主要是用它打水獭、貂等小野兽,直到“九一八”以前使用的人还很多的,后来枪支多了使用地箭的就少了。
        枪支:枪支大约是300多年前传入的。开始是火枪。枪支的传入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是清朝查边的官吏走私进来的。其二,是与罗刹交战过程中缴获的。其三,通过商品交换所得。其四,鄂伦春人被编入八旗兵之后,清政府发的枪支。
        火枪有三种,一是“良沙”(火绳枪)射程约30米;二是“钢的”(火燫枪)射程约30米;三是“英陶克”(洋炮)射程约70-80米。这三种枪均是把火药和铅弹放在枪筒里,然后有的用火绳引火,有的用火燫引火有的用打炮子(即引火帽)引火。
      大约在1900年前后,从俄国传入了“别拉弹克”枪。“别拉弹克”枪分两种:一种是“沙拉达克”(长枪);另一种是“尼力开依尼斯”(短枪)。也就是从这时起有了各种铅弹头的枪支进入了鄂伦春人居住的地区,这些枪的射程距离大约在150米左右。子弹是与俄商人或汉商人交换得来的。后来鄂伦春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会了制作这种子弹。
       在民国初年,又有现代步枪传入鄂伦春地区。连珠枪射程达200米-400米,但是价格贵约300元,因此在九一八”以前这种枪支没有普遍起来。
       枪架(西将湖):是松木制作的,将一根1.5米长的树杆劈成两半,将两个扁面对起来,在上边40公分的地方钻孔,用皮条连接。用枪时候枪架支起来呈“X”形,这是每个猎人必备的工具。
       滑雪板(廷那):是鄂伦春人一种古老的狩猎工具。用松木制作,长5尺,宽半尺,厚4分,前端向上弯曲,弯度较大,尾端也向上弯,但是弯度小,中间有皮条做的套子,把脚伸进后向前推即挂住,滑行时候两手撑竿,向后推滑行。这种工具在几十年前还有人使用。
       桦皮船(奥木鲁钦):船体呈柳叶形,长约一丈,两端为锹形。它是用几十根长短不同的樟松木条先做好船的骨架,然后把桦树皮用马鬃绳缝接起来,包裹在骨架上。凡桦皮接合处均用松树油堵住,使船无漏水处。鄂伦春人早期普遍用它捕鱼。

       猎犬:猎犬的寿命一般是10年左右,是鄂伦春人中驯养和使用最早的,但何时驯养的已无从可考。过去使用弓箭和火枪狩猎,每个猎人都养一两条猎犬,猎犬是鄂伦春人狩猎的活的工具,是猎手必不可少的伙伴。
       驯鹿:鄂伦春人的驯鹿被淘汰,至少有200年的历史,鄂伦春人每次出猎要带几只,驮运猎物。驯鹿主要以食用苔藓为主,没苔藓它是不能生存的。鄂伦春人搬到黑龙江南岸以后驯鹿缺少苔藓吃,因此驯鹿被逐渐淘汰。
       马:鄂伦春人在驯鹿被淘汰后开始饲养马匹的。鄂伦春人的马来源有以下几种:一是用鹿茸和貂皮从达斡尔人和汉人交换来;二是从俄国商人那里买;三是被编入八旗兵的一部分都发给马匹,退伍以后马匹带回去。鄂伦春人的马没有专人放养,一年四季都是散放在甸子中,在各个季节根据水草的好坏,更换牧场。马从小有喂盐的习惯,在家庭成员中马是分开用的,不可以乱用。



濒危的兽皮工艺  


    新鲜的狍子皮是不能直接进行加工的,必须在阴干之后,再挂到高处风干晾晒。经过这样处理的狍皮做出来的东西才不容易变形,而且经久耐用。

    风干晾晒的过程大约需要20天,而经过晾晒的狍皮会变得像纸板一样容易折断或破碎,因此在制作兽皮服饰之前先要把狍皮变软。鄂伦春人传统的方法是把煮熟的狍子肝捏碎、搅拌在温水中,然后用柔软、有韧性的乌芦草蘸着均匀地涂抹在兽皮上。

    涂抹一定要均匀,尤其是一些细小的地方,要反复抹透。狍肝水的味道很难闻,不光会弥漫在空气中,还会附着在身体上,几天都难以散去。皮子全部被蘸湿之后,小的狍皮要放在潮湿的锯末里一到两天,大的狍皮涂完狍肝水之后就可以直接卷起来。

    接下去才是“熟皮子”。“熟皮子”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整个兽皮手工制作过程中是最累的。鄂伦春人熟皮子用的工具,和镰刀头形状很相似,目的是清除狍皮上的肉质和残渣,再拿锯齿一样的工具反复揉搓。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用两只脚交叉把皮子固定住,然后双手配合做类似划桨的动作,因为皮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操作起来非常难。“熟皮子”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一边熟一边拽,因为狍皮跟普通的布不同,有很大的弹性,如果用力不均,皮子容易出现膨胀、不平整的现象。皮子熟到干净柔软的程度,就可以准备剪裁和制作了。

    做狍皮衣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动物的筋搓成缝衣服的线。用狍筋线缝制的皮衣经久耐用,即使皮衣穿破了,连接的地方也不会开线。

    首先是将狍子或者驼鹿的筋疏散开,再把它们放在湿润的木屑中,这样处理过之后,干燥脆硬的筋就会变得柔软有弹性。搓线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利用皮肤的阻力,将狍筋搓成线。先按纤维的走向,将柔软湿润的狍筋撕开,越细越好,撕好的狍筋沾湿后就可以放在小腿上搓了。搓线时,需要向一个方向用力,反复几次一根线就搓成了。大概要用两只狍子的筋,才能做一件狍皮衣、一个套裤。这是慢活,得细细地搓、慢慢地搓。

    准备好这些之后,狍皮衣就可以开始缝制了。根据每块皮子不同的弹性,在缝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力度,两只手互相配合,一边缝一边留意两块皮子是否完整的拼接上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缝的过程中不要让皮子之间留有缝隙,否则拼接之处就容易被刮开。用狍筋线缝,缝上之后线露不出来,要是用普通的线缝就不行。

    人们担忧,随着这些老人离去,会一并带走鄂伦春的历史,而这是整个鄂伦春族的财富。尽管有不少学者提出,希望能划出一块森林供给鄂伦春狩猎,以保留和传承鄂伦春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然而更有可能的现实是,那些兽皮加工工艺,最终难免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鄂伦春族的狩猎民俗
图解56个民族——鄂伦春族
鄂伦春猎民使用伯丹步枪历史考
原创:密林深处的鄂伦春
(2)呼伦贝尔草原鄂伦春人的民俗【多图】
鄂伦春族的18个冷知识,曾被称为“北山野人”,世代以打猎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