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怒江:溜索飞渡吸引中外游客

2017-01-30 20:09:13 来源: 云南网(昆明)

(原标题:怒江:溜索飞渡吸引中外游客)

云南网讯(记者 李寿华)大年初三中午,泸水市六库镇双咪地村辣子咪过溜点,一长串挂着外地牌照的车子排成了长队。许多游客兴致勃勃登上石砌的溜索台,绑上溜带、挂上溜邦,在当地带溜村民帮助下,飞越激流汹涌的怒江,在惊叫声中体验飞渡怒江的惊险刺激。

“太快了,一转眼就到对岸了。很刺激,很好玩!我还想再过一次。”来自广东省的游客施小姐和同伴过了一次溜索还不过瘾,又过了一次。

怒江峡谷千山耸立,江河纵横,“四山夹三江”的独特地形,让溜索成为过去生活在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一带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怒江道路交通建设迅猛发展,特别是两批“索改桥”工程后,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彩虹飞架,天堑变通途,怒江各族群众过江难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陆续告别了依靠溜索过江的历史。

如今,溜索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已成为怒江州交通史上绝唱,但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怒江在“索改桥”建设的同时,把溜索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和旅游、健康资源文化遗产及“活态的历史”加以保护。保留了十几对溜索,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在观赏峡谷美景的同时,亲身感受一下这凌空飞溜的惊险。

“怒江暗礁众多,水流湍急,很难行舟摆渡, 溜索”过江符合以往怒江交通出行实际。怒江人民很能适应自然,也非常勇敢。”来自昆明的吴先生对怒江各族人民不畏艰险、改造自然行为非常钦佩。“来怒江,过溜索,玩一次心惊肉跳的飞溜过江,是旅途中的一大乐趣,最值得记忆。来怒江,不过溜索,就等于没有来过怒江。”

现在,到怒江,过溜索,成为许多游客到怒江旅游的首选,他们在体验溜索这一原始过江工具,欣赏怒江峡谷神奇美景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个新兴的怒江旅游项目。

第1页 第2页 下一页 末页

最后的凉山溜索,最鲜活的地方交通史[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发布日期:2013-11-22 | 浏览(4087)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宋明

金沙江上的机动溜索。 宋明摄 

巴交龙布过溜索送贷款下乡。 李东周摄 

  2013年岁末,在得知四川省99处溜索在不久的将来要改成桥梁后,笔者不禁好奇:崇山峻岭间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目前还有多少溜索?它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运行状态?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决定去寻访、了解最后的凉山溜索。

  从溜索多多,到寥寥无几

  凉山州因为高山峡谷、河流众多,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溜索,其中,数量最多的当数木里藏族自治县。据新中国初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木里有名的溜索就有7处。

  1941年7月至8月,由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率领的“川康科学考察团”进入凉山。他们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在美姑县境内过溜索的情景:“‘溜索’乃是一根编得很粗的竹缆,两头固定在两岸,竹缆上套一个用两个半圆形合成的空心木筒(简称‘溜梆’或‘溜壳’),绳索连接空心木筒,拴住过河的人。过河的人沿竹缆滑行到河中心,再由对岸的人拽拖空心木筒到达彼岸。第一次放索,只有一边岸上有人,首先需要一位彝人攀索过去准备,这是既吃力又冒险的工作。这种溜索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交通工具,通称‘笮桥’,它对本地区文明发展、贸易流通及文化交流,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美姑县境内有一条河,河水湍急,过去人们过河无桥无船,只能用藤索滑至彼岸,当地人称溜索为“溜筒”,故称这条河为“溜筒河”。根据美姑县志记载,溜筒河索桥可能是目前已知的凉山最粗的溜索。

  据美姑县志记载,美姑境内曾经有较长的溜索的地方有:木子勒窝、洛俄依甘、拉木阿觉、麻吉硕俄、巴姑等处。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溜索有专人守护,凡过溜索的人,必须以钱物相酬。1954年6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将洛俄依甘的竹溜索改为钢绳溜索,长76.8米。第二年,当地建铁索吊桥时将其拆除。而境内的其他溜索在上世纪70年代初,也先后被公路桥和铁索吊桥取代。

  从传统的人力溜索到机动溜索

  传统的凉山溜索分“平溜”与“剪刀溜”两种。“平溜”即独索溜,是以一根竹制溜索横系两岸,固定于溜桩之上,过河人滑到中途,再自己攀往对岸。“剪刀溜”即两根溜索,一根此高彼低,另一根彼高此低,过河人从高的一端滑往低的一端。两种溜索都乘过的人说,“平溜”虽然费力但安全,“剪刀溜”从高处滑到低处速度快,不好控制,非常危险。

  木里县建县初期,在雅砻江中下游有7个溜索,其中,“剪刀溜”有两个:一个是白碉乡白碉村,长200米;还有一个是麦地龙乡下铺子组,长170米。其余的5个溜索都是“平溜”,长度从150米到180米不等。

  改革开放后,由于当地人出行需求加大,有的地方又增加了不少溜索,有些是人力推的溜索。推铁筐子的人站在钢绳上,一根钢绳站一个人,两人双手扶住横木,在钢绳上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把铁筐子推过江去,十分惊险。后来金沙江两岸有了许多机动溜索,最多时金阳县境内达到10多处,这些一般都是私人投资建设的。

  2006年,笔者在金阳县见到金沙江上的机动溜索过江——钢绳下吊个铁笼子,数人坐进去后关上铁笼门,然后开动电动机,铁笼便缓缓地溜向对岸。而铁笼下是滔滔的江水,外地人乘此溜索还是需要胆量的。这些地方因为江水湍急,不适宜渡船,因此溜索保留至今。

  随着公路与桥梁建设步伐的加快,金沙江上的机动溜索受到很大冲击,目前,真正还在使用的已经不多了。金阳县境内还有3处,布拖县只有两处。

  溜索,胆量与勇气的见证

  溜索不仅是凉山当地人进出的交通工具,也曾经是干部们下乡的必经之途。木里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陈万坤回忆说:“1982年我下乡去做人口普查,过雅砻江溜索时,遇上江水猛涨,滑到中间时因溜索与江面很近,臀部被江水重重地撞击,后来一个月里,我都无法正常行走。”

  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处在峡谷地带,2012年以前通往外界的桥没有修好,人们进出俄亚乡大多要过无量河上的溜索。俄亚信用社主任巴交龙布经常下乡给乡亲们送贷款。他已经记不清自己玩过多少次“空中飞人”了,有时身背巨款,更得异常小心。

  “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木里县苗族邮递员王顺友也曾经历过溜索之险。1988年7月,王顺友习惯性地套牢溜索过雅砻江。快到对岸时,溜索绳突然绷断,王顺友“啊”的一声,从两米多高的空中跌落下来。所幸,人只摔在江岸上,可邮包却从背上弹入水中,顺江而去。他顾不上庆幸死里逃生,顾不上不习水性,操起一根树枝,纵身扎进江中。水流湍急,等他把邮包拖上岸时,整个人都瘫了……

  告别溜索,请别遗忘

  近日,笔者电话采访了有名的鹦哥溜索的老板。鹦哥溜索连接了四川布拖县龙潭镇和云南省巧家县鹦哥村,长480米,最高处达300多米,人称“世界上最高最长的溜索”。

  说到目前的经营状况,鹦哥溜索的老板叹息道:“好多溜索因为修了桥都没再使用了,我们一天拉过江的客人也就二三十个。”他还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2001年夏天,来自英、德、法3国的游客,听说该溜索的大名,就结伴来到鹦哥村。他们呆在鹦哥村的十多天时间里,从那道溜索上过了近百回。

  现在,整个凉山州还有多少条溜索?据悉,目前木里县尚存3处人力溜索,分别位于俄亚、麦地龙、三角垭3个乡。机动溜索在金阳县还有3处,布拖县还有两处。

  凉山州溜索改建项目工作此前已在进行中。凉山州扶贫办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溜索改建人行吊桥项目完成了3个;2012年,用于溜索改建人行吊桥项目资金达600万元。

  据媒体的报道,到2015年底,四川省现有的99处溜索将建成安全便捷、高质量的桥梁,27.44万群众将彻底告别溜索,在这一行动中,凉山州也将受益。一方面,笔者期待替代桥梁的出现,让更多的群众出行方便;另一方面,笔者也希望一些溜索能被保存下来,成为见证凉山交通史最鲜活的一景。
 
 

(编辑:剧艳光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311582869-1.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消息!乐西高速今年底开建,成都到西昌将添新高速!
溜索改桥:川滇百姓的“致富梦”照进现实<BR>
【马锦卫】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情况调查研究
一位彝族毕摩眼中的艾滋噩梦:大凉山的痛
青分享|美姑姑娘—以美之名,不负韶华
【追梦青春】听见凉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