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万载古城看赣派建筑
丁梓青  徐小明
江西,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又称江右。说起古建筑,人们常常想起徽派建筑,很少涉及赣派建筑。其实赣派建筑也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万载,也与江右其他地区一样,至今尚有大量赣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县城古街区及大大小小的村落之中。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江西古建筑大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婺源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其历史背景属于徽州文化圈的范畴;二是以龙南、定南、全南“三南”为代表的赣南围屋,与福建、广东相融合,属于客家文化圈范畴;三是几乎覆盖全省的天井式民居祠堂。
笔者以为,现有保存较完整的众多江西古村落,特别是那些几乎覆盖全省的天井式古民居古祠堂,是典型的赣派古建筑的代表,其建筑布局体现了赣派古建筑的实用性和中国画审美性的完美结合。那么,万载古城的建筑,折射出赣派古建筑哪些独特的光辉呢?让我们从空间关系、天井式平面、承重木构架、灰雕封火墙、白瓦白砖清水墙、铭文砖铭文板、雕绘工艺、祠堂凉亭等诸多有别于徽派建筑方面予以阐述吧。
空间关系,呈现先民生活场景。因多种原因,如今大部分赣派建筑个体失去了与原有环境的依存关系,以至于看不到赣派建筑群体效果和整体风貌。因此,一些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区、古街道和原生态村庄就显得弥足珍贵,比如万载古城田下街区与小北关街区。在万载古城田下街区范围内,祠堂、民居、古街、巷弄、水井、考棚、粮仓等单体建筑遗存,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空间关系,呈现出了先民生活的系统场景。
天井式平面,分析出构成规律和法则。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传统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浩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花了近10年时间对江西传统民居进行了调查与研究。黄浩在他编著的《江西民居》中说,“我觉得天井类型的民居应分离出来,与北方合院民居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大类型。”“几乎覆盖着全省境的都是天井类型的民居,而且这种类型的民居在大量的实例中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它的构成规律和法则……天井是被一栋建筑内四面(或者三面)不同房间所包围……从高空俯瞰,它恰似向天敞开的井口”。 天井分为土形天井与水形天井两大类。民间流传的《理气图说》认为,“天井为屋内之明堂,主于消纳”,表达了天井的重要性和它具备排水、通风、纳阳等功能。天井式平面以“进”作为基本构成单元。一进就是以天井为中心,环绕天井布置上堂、下堂、上房、下房、厢房(厢廊)等生活居室。一些大户为了满足庞大家族的使用需要,以多进多列纵横连接,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平面布局,比如三天井三列五进前九后七开间的万载县株潭镇周家大屋。这栋住宅墙砖上有“嘉庆己亥年造”字样,是一栋不可多得的有绝对纪年的天井式民居。
承重木构架,高大恢宏,堪与王府比气派。江西祠堂民居多采用穿斗式构架承重,砖或土坯、土筑墙作围护的结构形式,即采用木构架和围墙分离的承重体系,有“墙倒屋不倒”之谓。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在柱子上直接支檩(桁),各柱间用几层穿枋联系,构成一组排架,排架间用撑枋和其他构件连接以加强刚度,从而组成木构架空间的框架体系。赣祠比徽祠更注重内部构架和陈设的实用性,其内部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赣派古建筑注重实用性的发挥,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但一般不住人,这也是与徽派古民居的区别之一。
灰雕封火墙,彰显个性鲜明的造型要素。赣祠建筑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赣祠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一层半高,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封火墙。木构架房屋,封火墙必须高出房架,使之在发生火灾时能有效隔断火路,防止火势蔓延。外围护墙绝大部分都是非承重墙,耐火极限可至8小时,这也是赣派建筑不在外墙开出过大窗户的原因之一。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封火墙后面。封火墙的功能限制了建筑的形象,所以迫使建筑工匠们对山墙进行相应的艺术处理,从而使封火墙成为个性鲜明的造型要素和建筑外观特征。封火墙上那高挑的翘角,一般不如徽派建筑发戗早,但翘指较为高长,如鹰一般翘首长空,远看潇洒利落,极为传神,突出个性,表现出工匠非凡的才智和技巧。万载古城的封火墙多是阶梯式山墙,形似“屏风”,几乎都是平行阶梯式跌落,一般是一至三次跌落。封火墙最精彩的部分是灰雕,位于翘角正下方的多级方框内,雕刻古色古香,均为有吉祥意义的图案,如雀鸟、蝙蝠、麒麟、狮子、老虎、双凤朝阳等,色彩典雅大方,既缜密又简约,朴拙中见深厚功力,含蓄里映现文化渊源,看上去栩栩如生,颇有神韵,鲜明地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建筑审美和研究价值。
白瓦、白砖清水墙,记载独特的地域特色。宋人蒋之奇在《记万载风俗》一诗中说:“居民覆其屋,大半施白瓦。山际两三家,如经新雪下。”明万历知县陶式金在《康乐风俗》中记载:“瓦白家家似带霜,茅柴水酒遍村乡”,白砖白瓦是万载的建筑特色。南京明城墙经过600多年日晒风蚀雨淋、有七八成已成风化状,有些开始剥落,唯有袁州造的“白瓷城砖”(有玉砖)至今仍棱角分明,表面光滑。古袁州府辖万载、宜春、分宜、萍乡四县,南京明城墙也有“玉砖,袁州府恭制”字样,不同资料殊途同归。据相关史料加以研究得出,砖瓦的颜色与制砖瓦的泥土和柴窑煤窑相关。
铭文砖和铭文板,让墙开口说话。古代很多地方,大型公共建筑在建筑体上都会有标注、印记,以示纪实或责任追究,但私家建筑很少这样做。可是在万载古城,砖记、墙记、梁记很普遍,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铭文砖不仅记录烧制的年代,还标明烧制者姓名,以示对质量的负责。有的铭文砖还清楚记载所建建筑的界限,俨然一个活生生的契产证明。
雕绘工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崇尚与向往。赣派古建筑重木雕墨绘,轻砖雕,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不仅风格明快、工艺精湛,还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与徽派建筑一样,赣派建筑的雕刻(特别是灰雕)内容也十分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绿阴公祠门首的石狮子,还有门首檐板上“图书府”“瀚林墨”雕刻,以及堂内藻井上的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特别是门首和易家祠内石柱阳刻对联,其它地方都不多见。更有那郭氏大祠的“顶戴花翎”,美仑美奂,郭衡公祠(节孝祠)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骨力刚劲。
祠内凉亭,凸显土著大姓的声望地位。赣派古祠一般比徽派古祠高大壮观,在祠内前堂与后堂之间一般建有凉亭(又名官轿亭、藻亭)。所谓官轿亭即主人乘轿落轿之地。亭两侧辟有天心、廊室。凉亭屋顶上用柁墩抬梁,设斗拱,属通堂木框架。如郭绿阴公祠(郭瑾司寇第)中的凉亭,木构瓦顶,四角为翘角,四周出檐平短,做到“沟三斜七”,保证檐水滴入天井,亭上方中央饰以木雕龙窝。亭内檐木板雕刻官船、官渡、官轿、人物及宫廷席宴等图案,细腻逼真,布局严谨,漂亮的静物画中饱蕴生命的律动,看上去质朴庄重,而又典雅清逸,增加了视觉空间的美感。凉亭或堂内楹联正草隶篆,皆见功力,每副联文无不蕴含处世做人哲理,既可欣赏书法艺术,又可咀爵个中文化真谛,也成了传世家训。绿阴公祠凉亭联曰:“在昔雁序齐飞,为博士为司寇,弟兄济美敢忘当日式好;于今鸿基峻起,向庚甲向辛乙,左右咸宜共耀一时观瞻。”
江西与浙、粤、闽、湘、鄂、皖六省接壤,从而使江西的文化有着明显的“边缘--腹心”的特征,并交融与渗透到古建筑上。赣派古建筑在广泛吸收辐射而来的有益成分后,整合出了自己特有的腹心文化特质。不论是古祠、古民居、围屋哪种类型的赣派古建筑,都注重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注意与庙宇、牌坊、门楼、戏台等功能性建筑有机结合,并且强化楹联扁额的粉饰,注重八字门楼、藻亭的建设,相比之下对门廊门斗门罩却较为忽略。另外,赣派古建筑在选址、朝向、形态上,力求符合风水理念,将周围的树木、湖泊、河流、山脉当做构成风水的元素。这样,赣派古建筑和青山绿水互为点缀,呈现出一幅野碧风清、沁人心脾,乡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田园风光画图。
据一些专家称,赣派建筑风格多为明清时期所兴起,它们或以当时的官商资本为经济基础,或以迁徙而居的客家文化传承为背景,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才形成了深邃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赣派建筑不仅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极其华美一章,还是江西大地上赣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是民间匠师留下的一份取之不竭的建筑文化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载古城:青砖马头墙,穿越明清古风间
南昌县前后万村呈现“双鲤望龙”独特格局
懂点弄堂姿势,才敢自称上海人
20万块古砖还秋瑾故居原来模样
游览万载县——万载古城
没见过镬耳屋?连“镬”字也不知道怎么读?来,带你见识一下别具一格的传统民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