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棘胸蛙
userphoto

2011.08.22

关注


棘胸蛙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棘胸蛙又叫石蛙,是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棘胸蛙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等,属两栖纲蛙科,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全身披灰黑色,皮肤粗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园疣,雌蛙背部散布小型园疣,腹部光滑有黑点。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体长约8至12厘米,体重可达250~750克,皮肤粗糙,背部、头、四肢、体侧布满圆疣,疣上还有分散的小黑棘,胸部有大团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故名棘胸蛙。 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但因该蛙白天生活于山涧或阴湿岩石缝中,黄昏以后才出洞活动,扑以小型鱼、虾及各种昆虫为食,其活动规律和生长环境与毒蛇相似,因此捕捉时较危险。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棘胸蛙在该区分布广泛。尤以西部的井冈山宁冈安福一带山区数量较多。但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捉,既有的野生数量骤降。为满足人们和市场需要,目前井冈山市已建立了一个以年产10吨的棘胸蛙人工繁殖场,使国内外到井冈山参观旅游者都能品尝此山珍佳品为快。
  现将棘胸蛙无公害生态养成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编辑本段一、环境条件

1、场地

  环境要求僻静,冬暖夏凉,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山溪水、冷泉水或地下水等,要求水源充足、水温稳定, 一般夏季最高水温应低于30℃;排灌方便,没有对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水源的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2、养殖设施

  建在室内的养殖池要求通风、凉爽。各类蛙池以砖砌、水泥抹面为宜,呈方形,池底略为倾斜,池上方安装进水管、最低处开排水孔,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池上口设网盖。建在室外的养殖池应设凉棚,应符合棘胸蛙的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二、成蛙养殖技术

1、蛙池消毒

  放养前10天左右进行蛙池消毒,消毒方法按照SC/T 1008-1994《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的规定操作。

2、蛙种的选择

  放养时剔除伤残、畸形的幼蛙,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色泽光亮的幼种。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参照下表(略)

4、蛙种消毒

  蛙种放养前用3-4食盐溶液或用10mg/L~15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

5、水质管理

  常年要求细水长流,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水温稳定。

6、饲养管理

  (1)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主,活饵要求大小适口。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2)分级饲养:随着幼蛙个体的增大、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要定期按规格大小归类分池饲养,以免幼小的抢不到食,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3)越冬管理:水温低于8℃时,棘胸蛙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内、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棘胸蛙越冬结束。

7、病害防治

  (1)棘胸蛙的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红腿病、烂皮病、肠胃炎等。应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慎重用药。严格进行蛙池和蛙种消毒,每10-15天进行药物常规消毒;死亡的个体随时捞除,患病的个体及时隔离治疗。
  (2)渔药的使用:蛙病防治所需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参照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执行,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
  (3)敌害防治:蛙池上口应加盖防护网,防止鼠、鸟、蛇等敌害生物危害,在进、出水口加过滤设施,防止水生昆虫、蚂蟥等进入。
  
  

生活在湖南新宁山区的石蛙

开放分类:
生物自然养殖两栖类动物

棘胸蛙的人工养殖


  
 
棘胸蛙又名石蛙、石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在我国分布较广。该蛙体重可达500克以上,含有高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强身、防癌抗癌之功效。发展其人工养殖,是致富的好门路。
     
       1 生物学习性
       棘胸蛙属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畏光怕声,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于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食附近的食物;生长温度为18~28℃,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低于12℃进入冬眠,双目紧闭,不动不食;食谱较广,蝌蚪以浮游生物、轮虫、纤毛虫、草履虫、苔鲜、植物碎屑为食,幼(成)蛙以昆虫为主,兼食蚯蚓、螺蚌幼体、小鱼小虾及其它小型动物,人工饲养时,经驯化可撮食配合颗粒饲料;繁殖季节4月~9月,5月~7月为盛期,属1年多次产卵类型,交配一般在晚上进行,交配前,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雌蛙听到叫声则在水中徘徊,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抱对时,雄蛙骑伏在雌背上,并用其前肢紧抱,精、卵同时排出体外受精。 
     
       2 蛙池建造
       养蛙场址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早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室外池上可建凉棚,防止阳光宜射。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具有水、陆、石穴、水草、喂食等条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插所。
       2.1种蛙池和成蛙池
       面积—般为10--30平方米,池深0.8米,水深10—15厘米,池四周或中间留有一定的陆地,水、陆面积比为1:1,池底应有少量软泥,铺些较大的鹅卵石,设有栖息的石穴,陆地种植野草、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轮叶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便于栖息。
       2.2 产卵池
       面积5—10平方米,池深0.5米,水深15--20厘米,浅水区面积占水面的1/3左右,池内种植一些水草,供种蛙栖息、产卵和附卵。
       2.3 孵化池
       应为水泥池,面积1-2平方米,池深0.5米,
       水深30厘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2.4 蝌蚌池
       水泥池或土地池均可,面积3—4平方米,池深0.5米,水深10~20厘米,水、陆面积比2:1,需遮光饲养。
       2.5 幼蛙池
       面积10~20平方米,池深0.8米,水深10~20厘米,水、陆面积比2:1,池内铺3--5厘米的小石于,筑石穴,水质良好。
     
       3 人工繁殖
       3.1 种蛙选择和培育
       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成熟的成蛙作种蛙,一般要求2龄蛙,体重300克以上,雌雄比1:1,放养量10只/平方米左右。放养前要对蛙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泡蛙体15~20分钟。种蛙下池4~5天后即活动摄食,可投喂蚯蚓、小杂鱼等,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一6%。此外,每2~3天换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pH值6-8。
       3.2 配种和产卵
       当气温在20℃上,便开始配种产卵,产卵多在清晨的4—7时进行,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般每次产卵约600粒,多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内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此外,可进行人工催产。常用催产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和促黄体释放激类似物(LRH-A),前者剂量为每千克雌蛙注射3~5毫克或800—1 000国际单位,后者为每千克雕蛙20--25微克,雄蛙剂量减半。药液用0,7%的生理盐水配制,每只种蛙注射1—2毫升。注射部位有腿部肌肉和腹部皮下两处。注射后静放片刻,然后按雌雄1:1放入产卵池。当见雌雄蛙相互追逐、拥抱时,一人左手抓住雌蛙,右手顺着泄殖腔方向轻压腹部,将卵子从泄殖孔挤入脸盆内,同时另一人解剖雄蛙,取出精巢并切碎,加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拌匀成精于悬液,泼洒在卵子上,用羽毛搅拌1~2分钟,使精卵充分棍合接触,然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孵化。
       3.3蛙卵孵化
     孵化池使用前须用1%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6天,然后冲洗干净,经40目筛绢网过滤注入清水,保持水深30厘米左右。孵化池可放卵5 000—6 000粒/平方米,最好采用缓流水孵化,以不冲动蛙卵为度;若静水孵化,每天至少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左右。孵化用水溶氧量要求达4毫克/升以上,pH值6—8。孵化期间要注意防止阳光直射和暴雨冲淋,室外孵化应在池上建棚。胚胎发育适宜水沮为20—29℃,最适宜水温为25~26℃,当水沮25--29℃时,约7—8天即可孵出蝌蚪,孵化率85%。
     
       4饲养管理
       4.1 蝌蚌培育
       蝌蚪刚孵出时体长仅0.6-0,8厘米,尾长1.0厘米左右,很少活动,以卵黄作营养维持生命。蝌蚪要适时分养,一般孵化10天后放养密度为1 500~2 000尾/平方米;20天后为700~1 000尾/平方米;30天后为100尾/平方米左右。蝌蚪孵出3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摄食,可投喂高蛋白流质饵料,如蛋黄等,每天喂熟蛋黄1个/3 000尾,早、晚各喂1次;5-6天后改喂粉状饲料,将粉状饲料调成团状,投于池内饵料盘中;10~20天内,日投饵50—100克/1 000尾,其中动物性饲料(鱼粉、鱼肉浆等)占60%,植物性饲料(煮熟的南瓜、豆浆、藻类等)占40%;30天后,日投饵量500~1000克/1000尾,动、植物性饲料各占一半。培育期间要加强水质管理,每3—4天换水1次,保持池水肥、活、爽、嫩,控制水沮在20-29℃,pH值6--8。
       4.2 幼蛙饲养
       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变态后的前10天,饲料以小蝇蛆(投喂时用水漂洗干净)为主,10天后投喂较大的蝇蛆或小蚯蚓,30天后可投喂蚯蚓,60天后需投喂粗大蚯蚓,投饲应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于池内食台上,每天傍晚前后投喂1次,日投饲量为蛙体重的10%左右,视蛙体划、食欲、气候、水温、数量而酌情增减。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一般深10~15厘米,换水根据水温、水质变化而定,水温20--26℃,每天换水1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厘米,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饵料台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预防工作,以减少疾病发生。幼蛙应采取分级饲养,养殖密度相对大—些,一般掌握在100--200只/平方米。此外,蛙池上口盖上纱窗盖,防止鼠害和幼蛙潜逃,同时有利于防暑防冻。
       4.3成蛙养殖
       放养密度一般为80~100只/平方米,其饲养管理方法与幼蛙后期基本相同。为使棘胸蛙摄食配合饲料,可进行人工驯食,驯食应在幼蛙前期培育时进行,其方法是:以蛆作诱饵,投于饵料台内,投喂一定时间后,在蛆中掺人少量大小适度的颗粒饲料,并慢慢减少蛆的比例,逐渐增加颗粒饲料量,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一7%。
       4.4越冬管理
       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温低于12℃时,蝌蚪即趋于冬眠状态,不吃不动,潜于水底石缝或草丛中。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如水面结冰则应将冰面敲破,使水体有一定的氧气交换,以免蝌蚪窒息死亡。幼(成)蛙冬眠期,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以不淹没洞穴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采取塑料薄膜加盖保温措施。室外蛙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一般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便上来活动,井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期,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区石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石蛙人工驯养技术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让龟龟多下蛋的妙招!
提高雌龟产卵量的9个方法
养鳖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