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沙尘暴远离我们的家园 菊芋
卢强院士调研北京房山防沙治沙种子田基地 
(本报记者 冬梅)

  两年以前,沙尘暴对北京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儿。那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天气似乎只属于那早已“作古的楼兰”、那远离现代化都市的沙漠。当橘黄色的天、令人窒息的沙尘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北京城,并被告知最近的沙漠距北京只有70公里的时候,北京人惊呆了:怎么回事?怎么办?

  这一气候现象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牵动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我校电机系教授卢强的心:怎样才能防治土地沙化,还我们一个风和日丽的家园?最近,当他在报纸上得知大连农民姜吉禹七年尝试种菊芋治沙初见成效的报道后,这位在1993年3月就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大会上以“依靠科技,绿化大西北”为题发言的学者就再也坐不住了,他在 3月28 日亲自前往北京市房山,考察了被誉为防止土地沙漠化之王的菊芋(又名“鬼子姜”)种子田,向姜吉禹要来了有关资料,咨询了“鬼子姜”的特性、治沙防沙功能、成功案例及其栽培技术,当他确认这一又被誉为“沙漠第一草”的菊芋的确能固沙治沙后,他兴奋地说:“6月份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第一个议题就是防止沙化,研究探讨怎样治理北京的沙尘暴。那时我就可以建言献策,使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

  “其实,我小的时候在大别山区就曾经吃过菊芋,但没有想到能治沙。这种植物耐旱,繁殖能力很强,根能扎到地下两米,不仅能防沙治沙,而且具有经济价值。要是能用这种植物使沙化得到治理和控制,有利于北京远离沙尘暴的实现。”在去房山的路上,卢强院士拿出报纸,向我介绍他此行的目的:“要建言献策,要进行调查,不能报纸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实地考察,一定要脚踏实地。”他说,我国现在27%的地表已经沙化,而且每年仍在以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65亿元,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势头的发展。现在新疆的沙漠公路两边是用干枯的芦苇把沙漠分割成一个一个小方格,以此来固沙。但这需要很多人工和经费,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以前一年中也是有五、六十天的沙尘天气,他们是用仙人掌和蒺藜进行治理的。中国内蒙古地区比较寒冷,仙人掌不好生长,只能探索其他的治沙防沙策略。

  经过实地考察和了解,卢强院士认为,虽然菊芋无法使千年的沙漠变成绿洲,但它确实有可能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改善生态,这个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好的方法。他决定在6月全国政协常委会上提出这个提案。他同时强调,要使这个防沙治沙工程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就要建立起良好的机制,而不能总处于示范阶段。要实实在在地做一点工作,让沙尘暴远离我们的家园。


大连长岭子村村民姜吉禹:中国菊芋防沙第一人
http://news.nen.com.cn   2007-02-02 08:49:24  东北新闻网

  1月31日,大连市旅顺口区长城镇长岭子村村民、66岁的姜吉禹老汉非常兴奋,这天他得到20万元奖金———市政府重奖两名环保方面贡献突出的个人,他是其中之一。投身环保事业10年了,姜吉禹头一次得到这么大的支持,他激动地对记者说,翻身大干的机会终于来了,自己要为环保事业奉献余生。今春他就要用菊芋绿化大连的毛营子垃圾场。

  姜吉禹是记者关注6年之久的一位新闻人物,在他当选2005年“首届大连环保十大人物”和“辽宁省首届十大环保杰出人物”的简介材料中是这样概括的———

  在全国沙漠化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大的危机中,姜吉禹怀着让“沙漠变绿洲”的信念,开始了“菊芋治沙”的实验。1999年,他的“菊芋治沙”实验在科尔沁沙地取得了成功,盛开在沙区的大片菊芋,被当地人誉为“沙漠第一草”。2001年他申报的“种植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200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他菊芋治沙为题材制作的科教片《菊芋治沙》在全国放映,产生了很大反响。姜吉禹潜心治沙十余载,耗资近百万元,治沙成效显著,赢得“中国菊芋防沙第一人”的美誉,成为全国知名的治沙英雄。

  身边的菊芋竟是治沙的“特种武器”

  1995年春天,姜吉禹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探亲,那里每天都是沙尘暴,风沙弥漫,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多年来,沙区群众采取种树、种草的方法治沙,但由于没有一种优良的固沙植物,效果并不好。

  喜欢种树的姜吉禹觉得寻找治沙植物是发展事业的机会,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历时一个月,行程3000多公里,对辽宁、河北、宁夏、甘肃、内蒙古等进行实地考察,又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学者。终于,他想到了生长在石砾地的“鬼子姜”(菊芋)。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了沈阳农业大学旅顺长城博士工作站请教,这才了解到,被当地群众称作“鬼子姜”的植物,学名叫菊芋,俗称洋姜、日本姜,东北人叫“姜不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芋的块茎不仅有食用价值,令人称奇的是它有耐旱、耐寒、繁育能力强,无病虫害等特点,虽然历经百年,任其野生,仍顽强地生存,既然菊芋在石砾地能够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也能行。

  打定主意,老姜开始采种试种。他分别在当地的沙丘、瘠薄石砾地、排渣场、垃圾场和盐碱地进行试种。在资金最困难时,他曾沿街拣拾空易拉罐,在院子里养兔子卖钱坚持试验。最后,试验获得了成功。不论在什么条件和环境下,菊芋都能顽强地生长下去。1996年,他建起了300亩的繁育基地,随后,他把培育出来的40吨价值达8万元的菊芋块茎,无偿提供给辽宁省固沙研究所和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科左后旗、白音他拉等沙漠地区试种,并亲自到这些地方指导。

  1997年奈曼旗遭遇大旱,牧民称作“沙漠之王”的锦鸡儿也旱死了,菊芋出苗率却达到95%,被当地政府和牧民誉为“沙漠第一草”。菊芋治理沙漠成功,使当地群众更加坚定了信心,他们采取复种的方式,每年成倍地扩大种植面积,使5000多亩的沙丘披上了绿装。

  菊芋带来的困顿与惊喜

  前期试种的成功,让姜吉禹对推广菊芋治沙技术的前景有了特别乐观的预期,他培育种子的基地也顺势扩大到300亩。2001年农场初具规模,收入超过200万元,他随即向内蒙古沙区捐献了80多万元的菊芋种子。2002年,到处都有人要菊芋种子,不扩大种植面积都不行了。2003年春,老姜与金州区农户签下了3000亩地的菊芋种植收购合同,考虑到将有近9000吨菊芋产出,除了出售种子和赠送外,会有很多剩余,加之沙区菊芋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时期,老姜开始着手上马菊芋深加工项目,打造完整产业链。

  但是2003年“非典”的来临使已经开工的大连菊芋加工厂项目流产。陷入困顿的老姜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收购合同,很多农户的菊芋甚至烂在了地里。

  其实老姜的资金链早就隐藏着危机。1995年至今,他为菊芋个人投入超过20万元。在开始推广和试验种植阶段,很多地方都说“请你到我们这儿种……”,但谈到花钱买种子,多数人都拒绝了。老姜先后赠送给沙区190吨菊芋种子,还搭了高昂的运费。至今他已负债近100万元。

  陷入低谷的姜吉禹没有灰心,他在困境中依然执著地坚持着。2005年,他在含盐量20克/公斤的盐碱地试验种植菊芋取得成功,亩产含有植物盐成分的菊芋高达4吨。这一成果给大连市周边盐碱地、海滩滩涂的利用带来机会,为我国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用菊芋征服盐碱地

  2006年姜吉禹开始在盐碱地大面积种植菊芋,他先是在瓦房店市谢屯镇七间房村承包了700亩盐碱地,这块地含盐量为17克/公斤,以前种过其他作物,一连8个承包户都是赔得血本无归。老姜是这片碱滩的第九个挑战者,当他把菊芋播种下去时,不但当地老百姓投来怀疑的目光,连镇里和市林业局的干部也都捏把汗。

  老姜心里有数,他默默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首先从投入菊芋种子开始,整地、制种、播种、除草、扶垅、补苗、灌溉、施肥、收获,全套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最难的就是资金来源,镇政府给予很大支持,帮助承包土地,并组织劳动力,但投资必须自己想办法:肥料是借款购买的,年底要付20%的利息;每天雇用农民工,晚上下班必须清账———否则第二天一个劳动力都没有。为了张罗钱,老姜硬着头皮向亲朋好友借。家乡村党支部书记王怀增一直支持老姜,先后借给他20万,帮助他勉强将这台戏唱下来了。

  当菊芋花开时,美丽的黄花无边无际,像金色的海洋一样。当地组织养蜂户生产出全国首创的能治糖尿病及肠道疾病的菊芋蜜,采集刚开放的菊芋花和花瓣,试制成菊芋花茶和菊芋花酱。

  在种植过程中,老姜又取得了菊芋在盐碱地生长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有一点使人非常振奋:生长中期的菊芋,灌溉时用海水浇一次,菊芋仍然生长良好,可见菊芋生命力之强。一年下来,产量高达千吨,除去年秋收获200吨菊芋,现在地里冬眠菊芋约有800吨。

  让碱蓬和菊芋并肩征战沙区

  老姜手中掐着的订单大多是政府部门的。市环保局对大连垃圾场的治理非常重视,在得知菊芋的特点时,多次咨询菊芋在这样深厚的垃圾上能否生长。姜吉禹在1999年早已在小型垃圾场试过,并取得成功,不过在大规模的垃圾场没试过,但市环保局还是支持他在毛营子垃圾场试种,争取成功后大面积推广。

  省环保局也初步要在省内的“城市沙漠”,如鞍钢、阜新、抚顺等废矿渣上、矿坑废弃地上种上菊芋,发挥绿化和水土保持作用,产出菊芋可用到沙漠地区,支援沙区治理沙漠,一举多得。老姜告诉记者,大连市林业局已经着手,今春在沈大高速公路金州区境内公路两旁的盐碱地以及滩涂上种植菊芋。

  通过这两年盐碱地的接触,2006年老姜又增添了研究项目。他在中央电视台报道中了解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宋怀龙教授等人自费去内蒙古盐碱地种植碱蓬,阻止沙尘暴的发展。而在大连,沿海滩涂广阔,碱蓬资源非常丰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他对记者说,如果把碱蓬充分利用在治理盐碱地上,其茎叶是人的好食物,又是牛羊的好饲料,并可以节约资源(盐)。老姜已经与中科院达成协议,今年联合作碱蓬的种植,科学数据由中科院完成,品种、管理、生产由老姜负责,今秋将选育出优良碱蓬品种并生产大量种子,作为治理盐碱地材料,并把菊芋和碱蓬结合在一起,综合种植和利用,这将会使我国的盐碱地和盐碱湖得到充分利用和改造,走出一条新的治沙之路。

(辽宁日报 丁春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菊芋
洋姜能否在西北推广种植
盐碱地上种菊芋
(1)我有一瓶菊芋
菊芋(鬼子姜)
今日食普:洋姜也是向日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