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野蔬之什·高粱乌米

前天下午,收到孩子为我邮购的《植物名实图考校释》,就带回家,坐在阳台的小凳上,趁着夕阳的余光翻阅。电子版《植物名实图考》(中华书局版)早就有了,而且近来还经常使用,但总不及纸本书能够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可以一页一页翻看来得实在。翻阅中偶然发现,此书于第一卷“谷类”之末,蜀黍(高粱)之后,置“稔头”一条,读后欣慰累日。文不长,兹录于下:









“稔头,一名灰包,蜀黍之不成实者。忽作一苞白瓤如茭瓜,小儿辄取食之,味甘而酥,能噎人。亦可作茹。老则黑缕迸出成灰,亦有作粒者,輙即黑枯。地不熟,功不至则生。余偶亦尝客,戏语之曰:山西谓蜀黍为茭子,俗亦谓苽为茭,郑康成以苽列九谷,此不可谓苽耶?客曰:吾食茭瓜而不知为雕胡,食蜀黍而不知有稔头,微君言,吾固不辨为二谷。请作食经,以充吾厨,勿谈太元,以覆吾瓿。”

我当即明白,书中所言“稔头”,就是吾乡人所说的高粱乌米。乌米之为物也微,《汉语大辞典》和《辞海》一类的大型工具书,都未予收录。吴其濬先生于二百年前能加以青眼,录于其大著之中,让我替乌米深感忻幸。况且乌米与我,确有一些因缘。

其实,在吾乡,我们只叫它“Wumei”。我升入小学四年级,第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为《难忘的一天》,我想写的就是“Wumei”,我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就请教老师。老师沉吟半日,写出来的是“乌霉”二字。后来我知道,这东西还有许多名称,如乌麦,忽米,乌咪,高粱菇等等,但是,从其生物形态看,我仍然觉得当年老师给出的这两个字更为恰当。所以决定在这里写为“乌米”,只是觉得“米”字看上去干净漂亮一些,其实无论怎么看,乌米与“米”都相去甚远。

 

那个时候还没有矮壮的杂交高粱,高粱们都长得碧绿颀长,少说也有两米以上吧。高粱地是名符其实的青纱帐,人走进里面,就像沉入清澈池塘的水底,陷入没顶的绿色之中,密密实实的植株,翠绿亮滑的叶子,遮成一个神秘幽深的世界。人一旦进入,就形成与外界的隔绝,同时又是一种可控的迷失,所以常常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兴奋。高粱到了秀穗的时节,一个个挑出了旗叶,打出了穗包,这就到了打乌米的时候。所谓乌米,就是高粱秀穗之时,并没有孕育籽穗,而是偶被真菌侵染,其中结成了一个蘑菇状的苞。有人说嫩乌米像羊毫笔的笔头,吴其濬先生则说“一苞白瓤如茭瓜(即茭白)”,都不无道理,我则觉得更像鸡腿菇,只是可能小了一号,而且也是全身白色,只是掰开来时,可以看到其中有缕缕黑纹。等乌米渐长渐大,内部的黑色素也逐渐增多,外形渐生渐黑,到得老来,乌米伸出苞叶之外,表面被覆的白膜也破裂开来,露出黑色丝状物及黑粉,像一绺黑色胡须。乌米嫩时最为可吃,老出黑粉的乌米我也吞食过,虽然有些噎人,却也有别样的味道,连那丝丝黑须,吃起来口感和滋味也很不错的。

关于乌米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已有点模糊。我不知道是年龄原因(那年我不到六岁),还是因饥饿昏迷而失忆。如今,我依稀记得的,是和二弟一起,躺在南屋的土炕上,屋内光线幽暗,且阒然无声。时间应该是在末伏前后,奇怪的是并不觉得燠热,反而有点儿湿冷。母亲悄然从外面回来,剥开手中的高粱苞叶,取出乌米给我们吃。我们吃下一些,然后复又躺倒,再昏昏睡去。据说,当时,二弟和我都饿到昏迷,然而记忆之中,居然没有饥肠辘辘的印象。

后来知道,那段时间,家中瓶无储粟,且亲戚邻里无不穷乏,告贷无门,已多日不能举火。这在大人,我的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似乎都还能捱,最让他们为难的就是二弟和我。为了节省热量,母亲不允许我们下炕,躺在炕上且不许玩耍。我们就在那里渐渐睡去,一时忘了饥饿,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母亲后来告诉我,是在我们昏睡多日之后,她才敢去打乌米给我们吃的。

其实,我的家距那片高粱近。我家南墙外就是那片枣林,穿过枣林,下一道斜坡路,就是池塘南边的洼地,洼地时常积水,所以最适合种植的就是高粱。我无法想象,母亲在高粱地里来回走动,左右寻觅,心中怀着怎样的恐惧和勇气。高粱生不生乌米,那是极大的偶然,而母亲找得到找不到乌米,更是偶然中的偶然,她的儿子们因为饥饿而昏睡不醒,她内心的伤痛,又如何能够形容。

好在母亲她居然找到了乌米。好在大家终于穿过了那段日子。

从此,乌米就成了我的翡翠白玉汤。我不知道别人如何评价高粱乌米,但在我,乌米是最好吃的食物,嚼食乌米也最高的享受之一,几乎没有什么美味可以替代。

后来我也学会了自己打乌米。高粱地反正不远,放学回来,或者周日假日,都可以轻易钻入高粱地里,找上一枝两枝乌米解馋。乌米对于高粱是一种疾病,叫做“高粱丝黑穗病”,生病的植株一般矮于健康的植株。发现个子矮小,穗苞紧紧,下部膨大,旗叶直挺的,那必是乌米无疑了。

对于乌米,人们总是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多一株乌米,就意味着少一穗高粱,乌米多了,势必影响高粱的收成。但是,乌米与别的作物病害不同,对于它,人们也从来没有那么深恶痛绝,而是有点期盼,有点庆幸和欣喜。毕竟高粱属于粮食统购的范围,监控得很严,一斤一两都不得含糊,而乌米则侥幸不是。所以,人们可以将乌米掰下来,剥开来,堂而皇之纳入口中,大快朵颐,似乎没有人出来干预。这是作物偶然得到的自由,也是种田人意料之外的自由了。再者,乌米这种病害,是真菌潜藏于土壤之中。吃掉了病株,或者能够减少传播,所以对于人们的打乌米,生产队也乐观其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能我们的胃口太大了,吃掉了所有的乌米,或者我们找得太彻底,没留下一二病株。最后的结果又是出人意料的,那就是乌米越来越少,最后竟至很难找得到了。

高粱乌米渐渐消失以后,再想一饱口福,就不那么容易。乌米的记忆,时常浮现于脑际,诱使我们不时钻入高粱田中。可是找上半天,常常是一无所获。

整穗的乌米不易找到,却往往发现单粒的乌米。高粱穗子长出来了,也开花,也灌浆,只是到了后来,个别籽粒忽然乌化,长长的伸出高粱壳外。后来知道,这是另外一种高粱病菌所致,叫做高粱散黑穗病。这种单粒的乌米我们也试着吃过。将生有乌米的高粱搬倒,手持穗子,将乌米一粒粒摘下来,置于掌心,积得多时才放入口中。不知道是我的主观感觉问题,还是事实就是如此,这种乌米不光颗粒太小,吃起来根本不过瘾,而且口味也要差上许多,不单不及嫩乌米的清脆,并老乌米的香味,也没有多少,未免让人失望。

高粱乌米少了。再说,高粱也种得少了。乡村的田野里,生乌米的还有玉米。玉米乌米多而且大,到了收割玉米的时候,几乎随处皆是。由于我的乌米情结,玉米乌米我也偷偷品尝过。玉米乌米状若肿瘤,不光形象有点儿不雅,而且比较水,比较淡乎寡味,与高粱乌米不在一个档次。

在吾乡,对于乌米,仅仅限于生食,荒岁做果腹之用,平时则如吃水果然。其实,乌米应该还有很多吃法。吴其濬即说“亦可作茹”,就是可以当蔬菜来吃了。

其实,从植物分类的角度看,乌米大致同于茭白,都是植物为真菌所侵染,而生成的病体。而在南方,茭白已是宴席间的名菜,而北方的乌米,其食用价值才刚刚被认识,被开发。从二者的质地看,高粱乌米无论口感还是营养,都要胜出茭白多多,据分析,高粱乌米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尤其含维生素、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硒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功能因子,是理想的天然黑色保健食品,目前作为特殊食品很受市场青睐,种植效益看好。这岂是我们当年所能想象的到的。

如果用来作菜,我想玉米乌米也未始不是佳料。刚采回的玉米乌米,直接拿来炒菜,吃起来口感可能比较松软,不够劲道,或也别具一格。若能放入开水中焯一下,然后捞出晾晒,以备不时之需。用时可以清炒,亦可以与其它的蔬菜一起炒肉片,只要多放一些油,肯定好吃。晾晒过的玉米乌米,就会有口劲多了。我在网上偶然看到,有人用晒干的玉米乌米炖小鸡,让我的口舌立即生津,垂涎欲滴了。我想,我几乎不可能再次钻入高粱地里,更不要说寻找高粱乌米了,因为吾乡父老已经很少再种高粱。而玉米,还是大片大片种植的。如果可能,就不妨退而求其次,钻入玉米地里,找上一些玉米乌米,拿回家来,蒸一蒸,或者焯一焯,晾一晾,晒一晒,然后再炒肉片,或者炖小鸡,陪着老母亲,好好地品尝品尝,才算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恩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米有什么功效
玉米生了病,老农却乐开了花!纯天然保健品,不认识就亏了
农村田地里的它,曾经人见人厌,如今成了高级美食
玉米棒上长出的瘤状物,祸害玉米产量,每斤却卖几十元,看到别丢
玉米上的“霉状物”,看着恶心却上了餐桌,一斤8美元,可遇不可求
这种“黑疙瘩”是隐藏最深美食,曾经的玉米害病,如今“真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