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市研制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替代塑料地膜解决白色污染取得突破

我市研制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替代塑料地膜解决白色污染取得突破

  利用塑料地膜栽培技术是广泛应用的农业技术之一。施用地膜可以满足农作物保温、保墒,保持肥力达到增收的需要,但由于塑料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散落在土壤和自然环境中,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对土壤和环境的白色污染。例如:在连续使用聚乙烯农膜时,残留在土壤中的聚乙烯碎片,会隔断土壤的毛细血管作用,使农作物产量迅速下降,可灌溉的麦田连续使用两年塑料薄膜,小麦减产9%,连续使用五年,小麦减产20%以上。因此,研究可降解塑料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可降解地膜的研究开发按其形态可分为固态地膜和液体地膜,固态地膜由于成型、运输和铺施的强度需要,厚度相对塑料地膜较厚,价格一般高于塑料地膜,绝大多数还难以彻底降解,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初的可降解地膜是将淀粉及其有机酸引入到通常的聚乙烯膜中,由于聚乙烯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还不能消除白色污染,这类膜已日趋降温。近年来以聚乙烯醇为主的可降解地膜成为可降解地膜研究的热点,但由于聚乙烯醇价格较高(1.5~2万元/吨),用量都在30%以上,使得此类可降解地膜成本较高。另外现有固体地膜均是先混合吹膜成型,农作物生长微肥和生长助剂难以带入,又造成施膜操作费事费力,并且对于不规则地块施膜困难。另外,现有的各种固态地膜不适用于丘陵地耕作、荒山绿化、沙漠化治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逐渐加剧,尚无较好的快速防治材料和方法。

  2004年由市科技局立项支持,山东科技大学承担的“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的研究与应用取得成功,为白色污染的彻底解决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是以褐煤、风化煤或泥炭对造纸黑液、海藻废液、糖蜜废液、酿酒废液或淀粉废液进行改性,同时黑液又作为腐植酸的抽提剂,生产土壤所需的有机肥;木质素、纤维素和多糖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形成高分子,然后再与各种添加剂、硅肥、微量元素、农药和除草剂混合制取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

  该项目的创新点性是:(1)以秸秆为原料开发新一代更具有复合高效性、生态清洁性和遗传安全性特点、使用量巨大的廉价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技术既可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又消除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难题,又达到了农业增产增收、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一举三得;(2)以农村随处可得的天然植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液态地膜,它具有双重功效,既有塑料地膜的吸热增温、保墒、保苗作用,还有较强的粘附能力,可将土粒联结成理想的团聚体;(3)采用植物秸秆可腐化分解为腐植酸彻底解决了地膜对土地和环境污染的同时又增加积农药、肥料和农膜于一身的特点,用后翻压入土,可成为土壤改良剂;(4)现场喷施造膜,省工省时,操作简单,对地形地貌适应能力强;(5)农作物或草出苗时,不用人工放苗,可自然出苗,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该成果将申请发明专利。

  目前,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已在平度市、莱西市、胶南市以及山东科技大学进行了花生、玉米和红薯大田对比种植试验,从实际推广应用的情况来看,平度市、莱西市、胶南市的使用液态地膜的花生长势和使用塑料地膜的长势一样,试验田的花生收后使用液态地膜和使用塑料地膜的产量相当。土壤表面喷洒液态地膜可提高地温1~4℃,蒸发抑制率30%以上,土壤含水量提高20%以上,土壤容重降低6~10%,土壤中水稳性团粒数量(>0.25mm)可增加10%以上,作物生育期提前3~10天,0~50cm土体的含盐量降低50%左右,不同作物的增产幅度多在20%以上,每亩地使用成本仅10元钱左右。可应用在干旱、寒冷、丘陵地区农作物早期地膜覆盖和荒地、沙地、盐碱地和滩涂整治以及工程道路护坡、固沙造林绿化和渠道防渗、树木防冻等领域,为治理沙尘暴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同时该项目对实现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生物质综合利用、消除白色污染、高浓有机废水污染和秸秆就地焚烧污染环境、影响飞行和交通安全的痼疾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该成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市科技局将加强该成果推广应用:一是列入建设国家资源节约型技术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中给予重点支持。二是会同市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区、市进行液态地膜的农田应用示范。三是积极支持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到2006年胶南市将建成年产1万吨规模的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示范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生物降解地膜:数月内可完全自然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有机肥
液态地膜
地膜不再成 “地魔”
地膜用完还能变成有机肥?因为它是用牛粪做成的!看这新科技靓不靓?
''''能化在土壤中的地膜''''来了!向白色污染说再见
秸秆地膜:从土壤中来 到土壤中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