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市青浦区西岑镇也种过莼菜
上海市青浦区西岑镇也种过莼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86b600102vkhx.html
岑镇的特色蔬菜——莼菜2004.07.27 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委员会 西岑镇农业水利科
http://agri.shqp.gov.cn/gb/content/2004-07/27/content_10565.htm
莼菜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作为一种绿色品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镇的莼菜是去年从杭州引进并当年种植成功。目前我镇莼菜种植面积为10亩,日均产量在100斤左右,主要销往本区的几大菜场及本镇的几家饭店。由于我镇的莼菜吃口好,质优价廉,因此深受广大市民们的欢迎。2003年,镇科技站为了提高其土地的产出率,尝试在原来种植莼菜的田块中投放鲈非鱼幼苗,利用鱼吃草,鱼粪肥莼菜的特点,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如果试验成功的话,2004年,镇科技站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使之真正成为我镇的当家蔬菜、特色蔬菜,为丰富我区的菜篮子工程作出贡献。
淀山湖莼菜种植场简介
1991年03期《上海蔬菜》邱富根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SC199103021.htm
[“西湖”莼菜]  只待莼菜入清汤
2014.05.16《第一财经日报》孙行之
[ 每年5月初到9月份,家里的餐桌上时不时能见到莼菜的踪影,清香恬淡、余味回荡。 ]
[ 分拣莼菜是一件颇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莼菜滑手,沈大妈一手掐住老叶,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一掐,速度很快。 ]
[ 对新鲜度高的莼菜来说,过多的调料和辅料都是累赘,反而破坏莼菜的清雅之气。用莼菜做汤是最为常见的吃法,只要一锅开水、一勺食盐、一撮肉丝放入就可烘托其精华。 ]摄影/沈正红
去杭州寻访莼菜的路上,我想起了喝莼菜汤的滋味。每年5月初到9月份,家里的餐桌上时不时能见到莼菜的踪影,清香恬淡、余味回荡。
莼菜的特点,就在于包裹在外面的那层滑溜溜的黏液。越是新鲜的嫩芽,这黏膜越厚。所以,新鲜莼菜是会和唇齿捉迷藏的,喝汤的时候,口中滑入几颗莼菜,要想咬到它们可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最好抿着嘴,用舌头逼住它,贴近上颚,再立刻用门牙咬断,咀嚼一番,咽下,还能品到回甘。让人想到莼菜的另一个名字“水中碧螺春”,从形态和味道这点来看,这个名字还是切题的。不过,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汤中的莼菜大都被囫囵吞下去的,能够品味到的仅是它留在汤里的清爽气味。吃莼菜,慢悠悠的心情也是一味好调料。
与我一起同去杭州寻访莼菜的画家沈正红就出生在莼菜产地双浦镇。上世纪80年代,他的家乡人便开始了莼菜种植,但当时的他并不爱吃这种极为清淡的菜肴。“当时谁要吃这些啊,又没什么味道,都是出口日本。”30年过去,他渐渐喜欢上了莼菜,每年都买上一大桶。人们对莼菜的喜爱与阅历和生活条件有关:它既不饱人,也不下饭,适合在饱足之后悠悠喝上一碗。
说是西湖莼菜,但在杭州,真正的莼菜产地却并不在西湖边,而在灵山风景区水库周围的双浦镇。沈正红说,20多年前,从仁桥开始直到灵山风景区的水库边上,莼菜种植绵延近5公里。但现在,眼前的双浦镇已成了一片商业地产和一些重要机关的驻扎地,早不见水田痕迹。“这些年来,莼菜的种植规模正在急剧萎缩。”只有少数人还在坚守。而就全国来说,莼菜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其中尤以太湖、西湖和苏北高滨湖最为盛产。“现在杭州这里种植莼菜的只剩下灵山村那几片地了。因为建设用地的扩张,也因为莼菜对水质要求很高。”他说。
水库的馈赠
乍看之下,灵山村是个整洁、富裕的村庄,村里满是簇新的楼房,街道上有专门的保洁员打扫卫生。时值初夏,目之所及的每一座山都被碧绿覆盖,偶见山路蜿蜒其间,算是为这铺满的绿色留白透气。也许是年轻人都出门上班的缘故,村庄的白天极为宁静,几乎听不到一丝声响。村民沈加贵家门口,一条黄狗正在阳光下打盹。
60岁的沈加贵抱着外孙出来迎接我们。他肤色黝黑,微有驼背,种植莼菜十多年,打理着3亩莼菜水田,他的手指显得比一般人更为粗壮和弯曲。
沈加贵已经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种植莼菜的了,“总归有十好几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看到,莼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当我问他是不是水质环境的原因时,他摇了摇头,说:“是因为田都被迁了。”
沈加贵说,从前,双浦镇之所以能够成为莼菜种植地,得益于附近的板壁山水库。莼菜对水质的要求很高,要求水质澄清,底土肥沃,还需要生存在活水之中。“20℃到30℃之间是最好的水温。”现在,莼菜种植已经退守到距离水库最近的灵山村一隅。不过,仁桥依然保留着一个莼菜交易中心,每天下午4点,都会有人在那里收购莼菜。而制作灌装莼菜的加工厂则已经被迁到了萧山、富阳。双浦镇当地仅仅有极为粗略、简单的加工,以延长保存时间。
莼菜为睡莲科莼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所以,莼菜的种植只需在最初一次栽种即可,以后每年只要调整、施肥、除草。据沈加贵说,莼菜种植一般都在上半年完成。
种植的时候,将莼菜的根埋在土里,行间隔大约在82厘米。“相隔太近会让根茎相互纠缠。”沈加贵说话简洁,带着浓浓的乡音,如果不借助沈正红的翻译,我很难听懂。
第一年播种下去以后,大约一年之后就能采摘。以后的每一年,这些莼菜都需要得到悉心料理才能获得好的收成。杂草是最令沈加贵头疼的问题。因为莼菜根之间每一行相隔距离较大,杂草就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现在,到他家莼菜田中去看,可以看到水边挂着一排排网篓。沈加贵介绍,这是捕小龙虾用的。这些龙虾是为了帮莼菜们清除杂草的。“只是,草少了,龙虾也会吃莼菜,所以,有时候要捕捉一些上来。”
种植莼菜的水不但要温度合宜,还得是活水。村里那几片莼菜田地势高低错落。一开闸门,水就从高处流向了低处,当地人用这种方式来控制水温、水量、也保证了水的含氧量充足。
片片皆辛苦
沈加贵房子后不远处便是种植莼菜的水田,这里几乎被一片片状如睡莲的叶子所覆盖,正午的太阳下,碧绿的叶子泛着油光。精华藏在这绿叶下面,那是莼菜的幼叶和嫩芽。这幼叶卷曲起来,形如梭子,外面包裹着厚厚的一层黏膜,摸起来极为滑手;而嫩芽只是莼菜叶尖端的一点点,黏膜更厚,口感也更嫩。莼菜成长的速度很快,三四天一过,原本卷曲的幼叶就会渐渐褪去黏液,舒展开来,如撑起的绿伞浮到水面之上。此时,原先卷曲的莼菜变得更大、更漂亮了,但食用价值却已消失殆尽。
所以,对于采摘的人来说,时间压力可想而知。村里负责采摘莼菜的大都是年过半百的妇女。我们去水田看莼菜的时候,沈加贵的妻子沈大妈正匍匐在一条船上摘莼菜。船上有篷,可以略微遮挡太阳。她整个人趴在船上,只有头部和手臂伸出船体,脖子梗着,双手伸到水中采莼菜,这样的姿势,好几个小时都不会得到调整。长此以往,极易损害颈椎。
沈加贵告诉我,沈大妈需要每天从早上5点开始采摘,直到下午两点收工。一天下来,人的脊椎和脖子几乎都保持着同一姿势。比起很多蔬菜和粮食的种植,莼菜的采摘依然沿用着最为古老的方式,人很难借助机器完成这细致的任务。
将一天摘得的莼菜用扁担挑回家后,她和家人们又要开始将老叶、幼叶、嫩芽择开,分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嫩芽的价格更贵,出口到日本去。日本人很挑,他们只要嫩芽。”
到了午饭时,沈大妈从船上将采来的莼菜放到两个大桶里,随着我们一起去村中的小餐厅吃饭。来此地吃饭的大都是本村居民,吃的也是乡村家庭中的常见菜肴。
分拣莼菜也是一件颇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莼菜滑手,沈大妈一手掐住老叶,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一掐,速度很快。在沈家,下午分拣莼菜的活计由全家四口人合力完成。因为,要赶着下午4点之前到仁桥的交易市场去卖掉。现在,沈加贵手中的莼菜收购价格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3~4元,涨到了十多元,嫩芽卖得更贵。
莼菜生长很快,十多天后,又会长出一茬,采摘又要从头开始。整整5个月的采摘期中,沈大妈必须每日保持这样的工作节奏。不论高温暑天还是大雨瓢泼。这段时间里,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放弃采摘。“风大了只能休息,因为会把船掀翻。”沈加贵说。
转瞬即逝的绿
一直以来,从此地出口到日本的莼菜都只要一点点芽儿,连幼叶都弃之不用。而在中国,则恰好相反。“这里,幼叶卖得更俏。”所以,一般每到此时,莼菜就出现在各个饭店的时令菜单上,端上来的往往是只有叶子。而漂浮在水上的老叶,则已是明日黄花,一斤售价仅为8毛。沈加贵也不知道收购商要这老叶作何之用。
吃莼菜,要的就是那股新鲜劲儿。双浦镇上有加工莼菜的作坊,这加工也不是为了增味,仅是为了延长保质期。工人们将莼菜放在开水里一汆,放入白醋,封装入玻璃罐中,销往饭店和菜市场。只是这样的灌装莼菜的清新之气已经被破坏,味道和新鲜程度相差甚远。远离产地的饭店里所售卖的大都是这种罐装莼菜,吃这种莼菜,不是不懂莼菜,便是实在想要尝鲜的无奈之举。
对新鲜度高的莼菜来说,过多的调料和辅料都是累赘,反而破坏莼菜的清雅之气。用莼菜做汤是最为常见的吃法,只要一锅开水、一勺食盐、一撮肉丝放入就可烘托其精华。
记得有一年,因为朋友赠予的莼菜太多,就尝试了一种奢侈的吃法:炒莼菜。将莼菜与肉丝同炒。最后发现,这是一种极为失败的吃法,炒出来的莼菜入口黏腻,少了滑爽和清新。
看来,莼菜本就属于水,与水相伴也是它得宜的吃法。
离开灵山村已是下午,我带着从沈加贵那儿买来的莼菜坐上返沪的车。沈正红一路上都在赞叹莼菜下到锅里时,片刻间颜色转换的美妙情形:“一定要看看莼菜进入开水时的情景,那种绿,粉粉的,漂亮之极,是任何颜料都调和不出来的。”
[太湖莼菜]  四月生莼菜最清美
—莼鲈之思:古人弃官回乡就为它
2013.04.11《姑苏晚报》记者:沈红娣,实习生:朱兆岳
“莼菜,出华亭谷及松江,四月生,名雉尾莼,最清美。”这是嘉庆年间《松江府志》里的记载。而《晋书》里记载,历史上有位名叫张翰的官吏,在北方想起江南的莼羹,便弃官回乡———这个“莼鲈之思”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
与碧螺春几乎同一时间,太湖莼菜也开始上市了。长在水中的莼菜没有任何污染,而且完全靠手工生产,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无公害食品。莼菜原产于我国江浙一带,早在唐代,莼菜就被列为御膳贡品。在日本,莼菜被誉为“水中人参”。产地一般以杭州西湖与苏州太湖著称,其中苏州东山太湖莼菜早在清末就有155吨的历史最高记载。但经专业人士鉴定,相比较杭州莼菜而言,苏州太湖产莼菜粘稠的胶质更丰富,因而口感更好。莼菜采摘时间从4月开始一直到10月左右。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片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而对莼菜“痴迷”的吃货一般会选择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吃太湖春莼菜———这个时候最嫩最鲜,过了这段时间天气变热,莼菜就会大量繁殖生长,更多地展开来成为铺在水面上绿色的圆点,那些没露头的也会变得细长而多少失去这一季的柔嫩口感了。虽然以前都认为莼菜是秋天吃的,苏州人对食材殚精竭虑但求最好,一般都会选择这个时节的莼菜来吃。
一只菱桶,两副胶皮手套,61岁的叶洪兴蹲在东山人俗称的“长脚桶”里采摘莼菜。“气温不高,每天产量还出不来,现在一天最多时能采个20斤左右吧。”老叶种植莼菜有20多年了,对莼菜有着独特的感情。“现在莼菜供不应求,求购的电话不断,就是采不出来。”采莼菜是个技术活,莼菜浑身都是一种胶状物,非常滑,一般人很难捉住,只有“老手”看准了水下的莼菜,手一伸一掐就下来。同时这也是门苦活累活———量多的时候,许多人要胸口趴在长脚桶边上,虽然上面垫个板,但一天下来胸口疼得凶。
莼菜难采,味道却不一般。说到吃法,东山人有一句颇为自豪的顺口溜“水中菜,湖中鲜,东山美食冠吴中”,东山雕花楼宾馆主厨柴国强说,一到春季,这道菜的点击率就特别高———煮汤、烧鱼、清炒……但是说到关键的,大厨则认为,莼菜最娇嫩,经不起烫———入滚水里差不多十秒就必须立马捞起来吃,否则将色香味尽失!银鱼莼菜羹、芙蓉莼菜等,都是用新鲜的莼菜加工烹调而成,滑嫩鲜美,清香诱人。
莼鲈之思的典故
关于莼菜名气最大的成语是“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人就称其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也称“菰菜莼羹”,用在那些不慕功名,隐归故里的人身上。唐诗中,也常以莼菜鲈鱼表达思乡或思念江南之情。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莼菜烹饪秘籍
莼菜本身是没有味道的,需要搭配荤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裹在胶质中噗噗吱吱的感觉在口中蔓延。一般苏州的人家,在莼菜刚上市的时候,都会买些回家去,加春笋丝、鸡丝和肉丝做个汤,是最家常的吃法。春天虚火旺,莼菜正好可以降火明目,是春末最好的饮食。
最好的太湖三白羹,用最有名的白鱼白虾银鱼加上春天的莼菜一起做羹,在四月到五月中这是最美味的一道菜。除了做羹,莼菜也可以炒,苏州名菜莼菜炒芙蓉,用鸡蛋清放水淀粉,在油锅里炒成芙蓉状,快起锅的时候把烫过的莼菜放进去就成了。东山雕花楼大厨柴国强介绍,因为春莼菜特别幼嫩,不论是做羹还是炒,都最好先用开水烫一遍。一来可以除去野菜的苦涩,二来如果火候把握不好,莼菜的颜色就会变黑变黄,如果放在漏勺中用开水浇一遍,就可以得到碧绿的颜色,而莼菜也刚好熟了,等菜就要起锅,把这样处理好的莼菜放进去,不必再过分加工了。如果是保鲜的莼菜,多半会失去那个力气,叶片一入口就完全散开了,像嚼一片茶叶,乐趣全无。
营养功效
莼菜的粘液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能抑制细菌的生长,食之清胃火,泻肠热,捣烂外敷可治痈疽疔疮;莼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它是细胞生长分裂及维持神经细胞髓鞘完整所必需的成分,临床上可用于防治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肝炎及肝硬化等病症;莼菜中含有丰富的锌,为植物中的“锌王”,是小儿最佳的益智健体食品之一,可防治小儿多动症。
太湖莼菜汤
原料:莼菜1包 火腿2片 鸡胸脯肉1块调料:食盐适量 高汤适量1、莼菜焯水,烧开即可出锅倒入汤碗中
2、将熟的鸡脯肉和火腿肉撕成丝。将高汤煮开后,加入鸡脯肉丝和火腿丝煮约3-5分钟
3、放入少许盐,将汤倒入早已焯好水的莼菜中
银鱼烩莼菜
原料:莼菜400克,银鱼150克,精盐3.5克、绍酒10克、高汤500克,水淀粉75克,熟鸡油10克,胡椒粉少许。
制法:
1、莼菜拣净,用盐捏一下,入沸水锅略汆,迅速捞出,冷水激凉,滤干,待用。
2、高汤入锅烧沸,倒入银鱼,加绍酒、盐等作料,透起后去沫,用水淀粉勾芡,倒入莼菜后装入碗中,淋上熟鸡油,撒上胡椒粉即成。
小贴士:
因为莼菜含有较多的单宁物质,与铁器相遇会变黑,所以忌用铁器烹制。莼菜不可加醋食用,否则损伤毛发。以上菜肴由东山雕花楼宾馆主厨柴国强推荐。
大棚“长”进太湖里
——苏州莼菜“试水”设施栽培
2013.03.27《姑苏晚报》记者:沈红娣,实习生:朱兆岳
工作人员开始采摘今年头批莼菜
陆地蔬菜采用设施栽培并不鲜见,然而长在太湖里的太湖莼菜也能用“设施”实现人工控温。这一全国首创的举措在太湖莼菜主产区东山试验成功。昨天,记者从基地获悉,今年的太湖莼菜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了15天,目前3分“试验田”内每天采摘上市量约为20斤左右。“品质口感均属上乘,很受市场欢迎。”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太湖莼菜是苏州地区特有的水生蔬菜品种,享有“水中碧螺春”美誉,是苏州“水八仙”之一,也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99年国务院批准列入)。东山镇是太湖莼菜的主产区,上世纪90年代栽培面积3000多亩。近年来,由于太湖蟹养殖效益高、劳动强度低,规模不断扩大,严重威胁了太湖莼菜的种植,目前全镇栽培面积已不足千亩,并且有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东山镇建立了太湖莼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并与扬州大学合作,开展了太湖莼菜设施栽培方面的试验。基地总面积达500亩,采用大区域水面生态种植模式,是目前国内单片面积最大的莼菜种植基地。
[重庆莼菜]
(重庆)石柱建成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莼农收入成倍增长
2014.05.22 华龙网 刘晓莲
莼农正在采摘莼菜 记者 刘晓莲 摄
“吃山珍,喝连茶,品莼羹”已成为土家特色饮食文化的另类代表。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石柱县莼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和引导,现有莼菜种植面积1.3万亩,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莼菜农户也在此基础上实现收入翻番。
据了解,莼菜是国家一级保护的多年生宿根野生植物,营养丰富,具,还有抗癌抗辐射作用。在古代也只有皇帝和达官贵人才有机会享用。莼菜对水质和空气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只能在空气、水源尚未受到污染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目前,全球只有九个地方可进行人工培植。
石柱县现有莼菜种植面积1.3万亩,全年产量1.3万吨,分布在黄水、枫木、冷水、沙子、六塘、冼新等6个乡镇。
据石柱县农委负责人介绍,以前石柱主要为莼菜的原料生产基地,多是卖到利川、杭州等地,贴牌“西湖莼菜”外销到日本。现在石柱有莼菜专业合作社19家,龙头企业4家。并注册了“山之纯”、“莫老娘”、“福吉利”、“海涟”等知名品牌商标。有三家企业获得直接出口权,产品直销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莼菜有了市场,如何让莼菜农户实现增收?
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莼菜深加工的企业。有它探索出的莼菜基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在石柱县成为了一种范本。
据了解,这家企业创新推出了“保护价+分红价”的合作方式,这种模式是让社员带地入股和企业一起发起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种植和收购,公司负责加工、销售。
该公司负责人潘慧中告诉记者,去年莼菜的收购价在2.5元一斤左右,今年莼菜每斤的平均收购价达到了4.28元,最高收购价可以达到5元。
潘慧中说,按照这种收购模式,莼农一亩地就可以近万元的收入,较去年价格翻了接近一倍。对于石柱的莼菜种植户而言,仅种植、采摘莼菜就可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石柱正加大完善莼菜深加工产业,当地莼菜生产企业也引进了莼菜酵素、莼菜香皂、莼菜茶叶、莼菜透明皂等深加工技术,并已开发出莼菜饮料、即食莼菜、鲜食莼菜梗等新产品。
0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湖莼菜清新爽口 东山打造300亩莼菜生态基地
枇杷香飘夜东山 “冠玉”下周也将上市
在苏州,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绝美的小镇
东山“一棵菜”:原生态的苏州菜篮子
水中碧螺春”太湖莼菜
太湖莼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