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处时,我们有了大把时间和自己面对面

如何认识独处?


独处,是考验一个人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期,独处时,人的“本我”会越发凸显。


早在2014年推出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46%的90后认为“宅”是自己的标签。


00后则延续了这个特点,根据奥美发布的《00后人群研究报告》显示,70%左右的00后选择宅在家中度过假期。


尽管今天网络早已发迹,物理空间的“宅”并不指向“单独与自己相处”,但刷完微博和朋友圈,追完新剧,我们依然时而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独处?独处仅仅指空间上的隔绝吗?不知我们是否比前辈更懂得与自己相处?是否更适应孤独?


当我们关掉网络,会想些什么?是自在还是逐渐自闭?究竟什么才是与他人、与自我合理相处的方式呢?


独处,究竟是不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必备能力?独处是孤独,还是享受?



工作后,我有了大把时间和自己面对面。


合上电脑,猫了个懒腰,从半地下的宿舍出来洗洗脸,准备和室友出门觅食,才发现天快黑了。


“半仙儿,又闷了一下午,憋出来什么有才情的文章吗?”刚睡醒的室友打着哈欠,还忍不住调侃我一句。


研究生毕业后,我从事一份和文字有关的工作,开始了北漂生活。曾经三两好友笑谈“没有住过地下室的北漂人,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北漂”,如今这句话却成为我的生活写照。


地下室信号不好,手机基本上处于无服务的状态,再加上室友周末会回家住两天,只要我不出门,周末就是我和自己相处的时光,我把它称为我的“独处初体验”。


工作后,大家散落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偶尔才能小聚。一天繁忙的工作后,朋友们都会“钻”进自己十来平方米的小屋里,关上门歇歇脚,从空间的角度进入独处的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有了大把的时间和自己面对面。



独处找到了你,你也终将找到它


这是个互相追逐的过程。


自从 18 岁离家上大学之后,独处占据了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于是不知不觉地,开始认真对待它。


“不得已”与“主动追求”,概括了我大部分独处的类型。前者基本上来源于在图书馆自习的需要、失恋所致、与舍友的时间安排不一致等。


庆幸的是,我那时候有吱呀呀的自行车,以及学校南门小吃街的煎饼果子陪伴。静默的时空与沉默的外物相互配合的默契,是安静者的良好出口。




后来我开始享受一个人赶火车,彻底转变为对独处的“主动追求”。


在拥挤的北京站,大包小裹地坐着啃快餐,火车出发后,又倚靠着车窗放空自己十个小时。那时候北京没有雾霾,高铁也不大流行,手机仍然是诺基亚的天下。


如果在火车上发短信,常常隔几分钟就断了信号,索性放下手机听音乐、看书、吃零食。

曾经与我同行多年的背包,也在逐渐陈旧。


后来我到了美国求学,仍旧重复着这种自己觉得甚是强大的独处。每次与人用英语沟通了许久之后,我会找个僻静的图书馆角落沉淀一下——这才意识到独处已经成了救赎自己的避风港。


真正做到“自在的孤独”的人,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它应该是一种对内洒脱、对外尊重的心态。


我窃以为,瞧不起传统观点里的责任义务,采取逃避的方式,把热爱孤独当作幌子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当然,每隔几百年,历史也会诞生几个伟人,他们将信仰与意义至于人生的最终追求,让独处成为了英雄的必经之路。英雄都是孤独的——这话我想是真的。



一个人时,我会想念与朋友在一起


从几人合住的宿舍到一人独居的卧室,周围突然没有了转个身就能凑一块儿闲聊的朋友,难免有着不适和排斥。


所有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朋友们都存在于手机上,面谈的言欢就少了很多。


以往花费在聚餐上的时间,如今可以花在自己身上,以“没时间”这一借口推辞过的阅读、锻炼,倒是可以都拾起来了。


往日里的时间都给了别人,看起来日子过得满满当当,久而久之,却几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也几近辨不清方向。


独处是自己与物什对话的机会。



周遭无甚人烟时,自己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身边的物什上去了。炒菜到底要撒多少盐才能味道适宜?盆栽里的绿萝为什么在水中也能生根? 


当然,独处也需要适度。人是社会性动物,间接性独处有益,长时间离群索居则容易使人孤僻,使人惊慌。一个人时,我仍然会想念与朋友在一起的温暖。


这大概就是群居与独处的对话和修行吧。



内生长的力量


我出生那会儿,家住在父母的单位宿舍。


最普通不过的三层矮楼,每一层都有长长的走廊连着十几个大开间。两三代人,四五口挨挨挤挤地生活在一起。


你了解别家的生活,就如同自家般透彻。小到饭桌上的菜式,大到两口子吵架的内容,无一不详。


那种热闹,避无可避,带着温情和琐碎,渗透到生活的边边角角。人们没有独处的条件,好似也根本不需要独处。


后来物质上逐渐宽裕,家中有了独立的卧房和书房,几代人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变得更有序也更自由。


过分挤占私密空间的日子一去不返,人们却感到怅然若失。生活的空间大了,心灵的空间也跟着空旷起来。


在忙忙碌碌的间隙里,开始怀念过去那种挨挨挤挤的热闹,吵吵闹闹的温情。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缅怀背后,是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大多数人不自知,或是明明知道,却不知该如何做。


精神生活的求索之途看似熙攘热闹,实则令人迷惘


独处是一个去繁从简的过程,可以容纳不同情感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与孤独不同,看一个人内心是否丰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独处时的状态。


你在独处的过程中,是感到孤独、郁闷、恐惧,还是舒适、自在、愉悦?独处是对真实自我的照见,是人格独立的体现。


如果产生消极情绪,就说明你对真实自我不太满意,人格不够独立完整。你可能有些疑惑未解,或者内心的缺失和脆弱未曾完善、强大。


在你独处时,关上了与外界接触的大门,它们便从内心深处跑了出来,搅得你不得安宁。


一颗独立而平和的心,需要灵魂的独处。越是害怕孤独的人,越是会逃避独处。让自己的生活进一步被娱乐消遣或者琐事挤占,借此掩盖精神上的缺失、灵魂上的脆弱。


而聪明的人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向内探索,不断修正。在心灵、自我和生命的层面,获得更深邃的思考及领悟。


这种内生长的力量,才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而不惧,跌宕起伏而不忧,成为一个坚定的、成熟的人。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8年第18期精神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居吗?会上瘾那种。
手机依赖症
读书对于独处有怎样的帮助
独处,是一场修行
孤独是什么?
孤独是你的必修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