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阳系九大行星星历表]星历表:星历表

篇一 : 星历表:星历表-星历表的发展,星历表-占星学用到的星历

星历表简称历表,也叫星历书,中国古代称为历书。源自希腊文“?φ?μερο?(ephemeros)”,是刊载一个或多个天体每天特定时刻位置的数据表列,通常还附带其他补充材料;天文年历也是星历表的一种。

星历表_星历表 -星历表的发展


星历表软件星历表最早源于JohannesStadius在1554年出版的“auctae新星历表”,该星历表列出行星位置,但未完全正确。例如在Stadius星历表中水星位置就有10度以上的周期性误差。

表中列出每天在特定时刻(正午或子夜)的太阳系天体的视位置(直角坐标系统的地平高度、赤道坐标系的赤经与赤纬、黄道坐标系的黄经与黄纬等)用于高精度测量的星历表更会列出较亮恒星的位置,因计算之恒星以上万计,所编成的星历表亦相当厚。

星历表至少可以推导过去与未来数个世纪的天体位置。虽然天体力学计算的精度已很高,对不久的未来的位置可依赖计算得知。但长远而言仍有不确定的因素,例如为数众多质量仍未知的小行星所造成的摄动是不能被忽略。星历表最常用在天体测量时校对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上这种差异极小,很多时不会被注意到,但对于测量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或是精确校正月球位置时,此时差异就变得很重要,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一些外在因素使其有这样的变化出现或者是检定仪器或人为方面的误差等。

现在更有用于电脑上,可动态演示位置的天文软件出现,能列出天上几乎任何天体,行星和其卫星的动态位置,如果有需要还可列出彗星或小行星,通常只需几个点击就可列出,十分方便;星历表为太空船的太空探测、以及地面望远镜对恒星和星系的观测与定位提供重要资讯。

星历表_星历表 -占星学用到的星历


星历表有些民用的星历表也会提供天文学家与占星家有兴趣的天象资料,例如日食、月食、行星视运动资料、恒星时、月相,还有一些小行星在特定时间的位置。有些还会列出太阳系天体每月位置,其赤道坐标位置、黄经等。

在占星学而言,虽然始终是以地球为中心点计算,但以太阳为中心点计算的占星学正在发展,不过以此标准计算的星历表还未完善,并且由于这种以太阳为中心的特殊星历表必须计算和用于取代不适用的以地球为中心的标准西洋占星学来构成天宫图。

星历表_星历表 -天文年历


星历表

为天文测量而编制的天文年历几乎都会包含前述的天体的赤道坐标位置,因为这是在以全天星图和望远镜天文观测上常用到的,且编算时所采用的历元必须标示出来。现今大部分所采用的历元皆以J2000.0为编算基准(一些用在高精度测量方面的星历表甚至以该年年中的历元为准),一些20世纪编算的天文年历仍会用上B1950.0。

天文年历与星历表的不同之处在于,天文年历(尤其是民用的天文年历)会刊登天文爱好者更常用到的观测资料,包括月球、行星、主要小行星或彗星的赤道座标,还有诸如与太阳角距、亮度、与地球距离、运行速度、视直径、相位与出没、上中天时刻等单纯与位置有关资讯等等,或者是火星、木星的中央经度、行星卫星的全年位置,土星更会包括环倾角等,给天文摄影的同好预测拍摄的有利时间。其他方面包括流星雨出没时间、变星亮度极大的预测时间等。

星历表_星历表 -使用方法

轨道参数中的字母代表的含义

过近日点时刻:T

近日距:q

近日点角距:Peri.

升交点黄经:Node

轨道偏心率:e

轨道倾角:Incl.

星历表中各列的含义


星历表

RA,Dec分别是赤经(RightAccession)和赤纬(Declination),是天体在天球赤道坐标系里的2个坐标。赤经从春分点逆时针方向为正(一般用0到24小时),赤纬从赤道向北为正,向南为负(0到90度)。简单地你可以认为天球赤道坐标系是和恒星之类的遥远天体相对固定的。星图和星表里常用赤道坐标来给出恒星或者星系的位置。

Delta(Δ)是彗星到地心的距离(以天文单位为单位)
r是彗星到日心的距离(以天文单位为单位)
Elong是从地球看,彗星相对太阳的张角(太阳--地球--彗星)
Phase是从彗星看,地球相对太阳的张角,也就是位相(太阳--彗星--地球)
m1是彗星的亮度(单位是星等).(m2是彗核的亮度)

例如

DateTTR.A.(2000)Decl.Delta rElong.Phase m1m2200910260941.54+1309.21.7881.71169.332.916.6
200910310952.04+1254.91.7671.73671.832.916.6

篇二 : 太阳系九大行星,为何单独开除了冥王星

8月11日消息

人类在1930年发现冥王星,并且命名为九大行星中的一颗。(www.t262.com)

然而,随着科技一直在进步,三十年的观测发现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3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由于冥王星质量特别小,所谓冥王星不能吸引别的卫星绕着冥王星本身运转,而是围绕着两者中间一个公共点在转。

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同时清空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根据新的行星的定义,冥王星不符合定义二;而且它也不符合定义三,所以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冥王星从大行星中降级!这样,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因此冥王星在发现了76年之后,从太阳系的名单中开出了。

篇三 : 太阳系外行星:太阳系外行星-概述,太阳系外行星-侦测历史

太阳系外行星(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自1990年代首次证实系外行星存在,到2013年天文学家确定了15847颗系外行星,并认为其中262颗系外行星可能宜居。

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概述


太阳系外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泛指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二十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美国宇航局(NASA)在搜寻系外行星,探测到了18406颗类似行星的天体,确定了15847颗系外行星,并认为其中262颗系外行星可能宜居。天文学家将对这些行星作进1步的分析,进行额外的观测,并最终进行确认。

(www.t262.com)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侦测历史

1855年,在东印度公司马德拉斯天文台(Madras Observatory)工作的雅各(W. S. Jacob)发现蛇夫座70双星系统轨道异常,怀疑当中有类似行星的物体;

1890年代,芝加哥大学及美国海军天文台(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的汤玛斯·杰佛逊·杰克逊·希(Thomas Jefferson Jackson See)声称轨道异常证明该系统当中有1个公转周期为36年的黑暗物体,但福雷斯特· 雷·莫尔顿(Forest Ray Moulton)随即指出这样的系统极不稳定。

在1950至1960年代,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彼德·范德(Peter van de Kamp)声称发现了绕著巴纳德星公转的行星。


科学家研究太阳系外行星

1988年,加拿大天文学家布鲁斯·坎贝尔(Bruce Campbell)等人的结果是首次获得随后观测确认的发现,他们利用视向速度法发现围绕仙王座 γ(少卫增八)的行星;然而因为当年技术条件所限,包括发现者本身的天文学界都对结果有所保留。也有人怀疑这些其实是质量介乎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棕矮星。随后不少观测支持仙王座γ拥有行星,但亦有研究显示相反的证据。最终到了2003年运用改进了的观测技术方能证实。

1991年,安德鲁·林恩(Andrew Lyne)等人声称运用脉冲星计时法发现了1个围绕PSR 1829-10的脉冲星行星。虽然结果受到注目,但林恩及其研究队伍很快便撤回结果。

1993年,波兰天文学家阿莱克桑德·沃尔兹森(Aleksander Wolszczan)及戴尔·弗雷(Dale Frail)宣布发现1个围绕PSR 1257+12的脉冲星行星。这项发现迅速被确认,普遍认为这是首次对系外行星的确认。这些系外行星相信是由超新星的残余物所构成,或是巨型气体行星的固体核心被超新星抛出所形成。

1995年10月6日,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的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及戴狄尔·魁若兹(Didier Queloz)宣布首次发现一颗普通主序星(飞马座51)的行星,这发现开展了当代的系外行星发现。先进的科技,特别是高解像度的光谱学,大大加速了新系外行星的发现。这些新发展让天文学家可以凭行星对母星的重力影响间接侦测到系外行星的存在,亦有行星因为经过母星前面导致母星光度减弱而被发现。

2006年10月2日,人类一共发现了2十个系外行星,包括一些在1980年代后期已被发现,却在后期才被证实的,当中很多都是由杰弗里·马西(Geoffrey Marcy)的队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和凯克天文台(Keck Observatory)发现。现已发现了20个拥有超过1个行星的星系,最早发现的1个为仙女座υ行星系统;另外亦有4个行星围绕2个脉冲星的情况。经红外线观测恒星盘亦显示在一些行星系统中也存在著数以百万计的彗星。

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侦测方法

现时侦测

1、天体测量法

天体测量法是搜寻系外行星最早期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精确地测量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及观察那个位置如何随著时间变动。如果恒星有一颗行星,则行星的重力将令恒星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样一来,恒星和行星围绕著它们共同的质心旋转(二体问题)。由于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它的运行轨道比行星小得多。到了2002年,哈伯太空望远镜才首次成功以天体测量法发现Gliese 876的行星。未来的太空天文台,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干涉任务(Space Interferometry Mission),可能会运用天体测量法发现更多系外行星;但目前为止这方法仍未普遍成功。天体测量法的一项优势是对大轨道的行星最为敏感,因此能和其它对小轨道行星敏感的方法互补不足。然而这方法需要数年以至数十年的观测方能确认结果。

2、视向速度法


太阳系外行星

和天体测量法相似,视向速度法同样利用了恒星在行星重力作用下在一条微小圆形轨道上移动这个事实,但是目标是测量恒星向著地球或离开地球的运动速度。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的视向速度可以从恒星光谱线的移动推导出来。因为恒星围绕质心的轨道很微小,其运动速度相对于行星也是非常低的,然而现代的光谱仪可以侦测到少于1米每秒的速率变动。

3、脉冲星计时法

脉冲星是超新星爆炸后留下来超高密度的中子星。随著自转,脉冲星发出极为有规律的电磁波脉冲,因此脉冲的轻微异常能显示脉冲星的移动。和其它星体一样,脉冲星亦会受其行星影响而运动,故此计算其脉冲变动便可估计其行星的性质。这方法最初并非设计来侦测系外行星,但其敏感度是各方法之中最高,足以侦测到质量只有地球十分之一的行星。1992年阿莱克桑德·沃尔兹森(Aleksander Wolszczan)便是利用了这个方法发现了PSR 1257+12的行星,而且被迅速确认,成为首个被确认的系外行星系统。

4、凌日法

运用以上的方法可以估计系外行星的质量,而凌日法则可估计行星直径。当行星行经其母星和地球之间(即凌),则从地球可视的母星光度便会轻微下降。光度下降的程度和母星及行星的大小相关,直至2006年9月一共有九个系外行星用了这2个方法测量,而它们都是被了解得最深的系外行星。凌日法亦有助了解行星的大气结构。当行星行经其母星,母星光线便会经过行星的最外层大气。只要仔细分析母星的光谱,便能得知行星的大气成份。而把发生次蚀时(即行星被其母星掩著)的光谱和次蚀前后的光谱相减,便可直接得到行星的光谱性质,从而得知行星的温度,甚至能侦测到行星上云的形成。



5、重力微透镜法

重力微透镜是重力透镜现象的1种,是星体引力场导致远处另一星体的光线路径改变而造成类似透镜的放大效应,这现象只会当2个星体和地球几乎成一直线才会出现。因为地球和星体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这种透镜事件只会维持数天至数周。在过去十年,已观测到超过一千次重力微透镜现象。自此以后直至2006年,重力微透镜法确认了4个系外行星。这是目前唯一可以侦测到围绕主序星公转而质量和地球相约的行星的方法。重力微透镜法的显著缺点是透镜效果不能重复观测,因为星体的直线排列几乎不能再重现。另外因为这样发现的系外行星往往在数千秒差距之远,故此亦不可能以其它方法再次观测。。

6、恒星盘法

很多恒星都被尘埃组成的恒星盘包围,这些尘埃吸收了恒星的光再放出红外线,因此可以被观测。即使尘埃的总质量还不及地球,它们的总表面积仍足反映到可观测的红外线。哈伯太空望远镜可以通过其近红外线摄影机和多物体光谱仪观测这些尘埃,而史匹哲太空望远镜可以接收更广阔的红外线光谱以得到更佳的影象。在太阳系附近的恒星之中,已有超过15%被发现有尘埃盘。

7、直接摄影

因为行星相比于其母星都是非常暗淡的,所以一般都会被母星的光掩盖,故此要直接发现系外行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现代的望远镜亦可以直接得到系外行星的影象,例如行星体积特别大(明显地大于木星),与母星有一段较大距离,以及较为年轻(故此温度较高而放出强烈的红外线)。直至2006年9月为止这是唯一被直接拍摄到而且被确认的系外行星。现时还有另外3个疑似系外行星被拍摄到,包括GQ Lupi b、AB Pictoris b、及SCR 1845 b。截至2006年3月,当中未有任何1个被证实为行星;相反地,它们可能是小型的棕矮星。

发展侦测


太阳系外行星观测

在太空进行侦测可以得到更高的敏感度,因为避免了地球大气层扰动影响,以及探测到不能穿透大气层的红外线。预期这些太空探测器可以侦测到和地球类似的行星。欧洲航天局的对流旋转和行星横越计划(COROT,COnvection ROtation and planetary Transits)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计划(Kepler Mission)均会使用凌日法。

COROT可以侦测到略为大于地球的行星,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更有能力侦测到比地球更小的行星。预期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亦有能力探测到小轨道大型行星的反光,但不足以构成影像;正如月球的月相一样,这些反光会随时间而增加或减少,分析这些数据甚至可以显示其大气内的物质分布。透过这方法Kepler可以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系外行星。

2006年2月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因为财政理由要无限期搁置tpf计划;2006年6月,美国众议院的拨款委员会恢复部分拨款,让计划最少可进行至2007年。12月27日,COROT卫星升空。美国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则预计在2008年11月发射。

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命名方法

太阳系外行星命名是在母星名字后加上1个小写英文字母。在1个行星系统内首个发现的行星将加上"b",如51 Pegasi b,而随后发现的则依次序为"51 Pegasi c","51 Pegasi d"等。不使用"a"的原因是因为可被解释为母星本身。字母的排列只按发现先后决定,因此在Gliese 876系统内最新发现的Gliese 876 d却是系统内已知轨道最小的1个行星。在51 Pegasi b于1995年被发现前,系外行星有不同的命名方法。最早被发现的PSR 1257+12行星以大写字母命名,分别为PSR 1257+12 B及PSR 1257+12 C。随后发现了1个更为接近母星的行星时,却命名为1257+12 A而不是D。一些系外行星也有非正式的外号,例如HD 209458 b又叫欧西里斯。

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性质特征

大部分已知的系外行星都是围绕和太阳类似的恒星,即恒星光谱为F,G或K的主序星,原因之一是搜寻计划都倾向集中研究这类恒星。即使考虑到这点,统计分析亦显示低质量恒星(恒星光谱为M的红矮星)一般较少拥有行星或只有低质量行星。

所有恒星成分都以最轻的氢和氦为主,但亦有小量较重的原素如铁,天文学家以此描述恒星的金属性。较高金属性的恒星通常拥有较多行星,而且行星亦倾向有较高质量。绝大部分已知的系外行星都是高质量的,当中90%是超过地球的10倍,很多亦明显比太阳系最重的木星为高。然而这只是1种观测上的选择性偏差,因为所有侦测方法都利于寻找高质量行星。

这种偏差令统计分析难以进行,但似乎低质量行星实际上比高质量的更为普遍,因为在困难的情况下天文学家仍能发现一些只比地球质量高数倍的行星,显示它们在宇宙中应甚为普遍。已知的系外行星中,相信绝大部分有大量气体,如太阳系中的巨行星一样。但这只有经凌日法方可证实。部分小型的行星被怀疑由岩石构成,类似地球和其它太阳系内行星。

很多系外行星的轨道都比太阳系的行星要小,但这同样是因为观测限制带来的选择性偏差,因为视向速度法对小轨道的行星最为敏感。天文学家最初对这种现象很疑惑,但现在已清楚大部分系外行星(或大部分高质量行星)都有很大的轨道。相信在大部分行星系统中,都有一或2个大型行星的轨道半径类似木星和土星的轨道。轨道偏心率是用作形容轨道的椭圆程度,大部分已知的系外行星轨道都有较高的偏心率。

这并非选择性偏差,因为侦测的难易程度和轨道偏心率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现象仍是1个谜,因为现时有关行星形成的理论都指轨道应是接近圆形的。这亦显示太阳系可能是不平常的,因为当中所有行星轨道基本上都是接近圆型的。有关系外行星仍有不少未解之谜,例如它们的详细成分和卫星的普遍性。其实最有趣的问题之一是这些系外行星能否支持生命的存在。一些行星的确是处于生命适居的范围内,条件可能和地球类似;这些行星大都是类似木星的巨型行星,若它们拥有大型的卫星便是最有机会孕育生命的地方。然而即使生命在宇宙间普遍存在,若他们并非有高度文明,以星际距离之远实难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发现。

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重要行星


2M1207(蓝色)及其行星2M1207b

在系外行星研究历史上有不少里程碑。1992年沃尔兹森及弗雷首次在《自然》发表发现系外行星的报告,显示脉冲星PSR B1257+12拥有行星。脉冲星行星的发现仍被认为是不寻常的事51 Pegasi b是首个发现的主序星行星,由米歇尔·麦耶及戴狄尔·魁若兹于1995年在《自然》发表。天文学家最初都对这个“热木星”(即小轨道大质量的气体行星)感到惊讶,但很快便发现更多类似的行星。

1999年,HD 209458 b
HD 209458 b最初是用视向速度法发现,后来成为第1个被观测到凌日的系外行星。凌日观测证实了此天体的行星身份。

2001年,HD 209458 b
利用哈伯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了HD 209458 b的大气层含有的钠比预期低,显示云层遮蔽了低层的大气。

2003年,PSR B1620-26c
2003年7月10日,施坦因·希古拉德森(Steinn Sigurdsson)及其研究队伍分析了哈伯太空望远镜得到的资料,证实了PSR B1620-26c这个已知最古老的系外行星。这行星位于离地球5600光年的天蝎座M4星团,是唯一已知围绕双星的行星(母星分别为脉冲星和白矮星)。其质量为木星的两倍,年龄估计有125亿年。

2004年,Mu Arae d及TrES-1
2004年8月欧洲南天文台的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器发现了天坛座μ的一颗质为约为地球14倍的行星Mu Arae d,为截至2006年9月已知质量第三低的主序星行星,而且可能是首个太阳系以外的主序星的类地行星。同年,天文学家利用了4吋望远镜以凌日法发现了TrES的行星TrES-1,结果随后由凯克天文台证实,成为由最小直径望远镜发现的系外行星。

2005年,Gliese 876 d
2005年6月,红矮星Gliese 876的第3个行星Gliese 876 d被发现。其质量约只有地球7.5倍,是已知第二低的系外主序星行星,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这行星由岩石组成。其轨道半径只有0.021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1.94日。

2005年,HD 149026 b
2005年7月发现的HD 149026 b的核心质量为地球质量70倍,占其总质量的三分之二,是已知拥有最大核心的行星。

2005年,HD 188753Ab
2005年7月,天文学学宣布发现在1个约在149光年以外的三星系统(黄、橙、红色)中的行星HD 188753 Ab,对现今的行星形成理论造成挑战。这是1个略为大于木星的气体行星,围绕天鹅座HD 188753系统的主星公转,故称为HD 188753 Ab,公转周期为3.3日,轨道半径约十二分之一天文单位。另外2个恒星互相旋转周期为156日,并同时以25.7年周期绕著主星公转,和主星距离约为土星与天皇星轨道半径之间。这2个恒星对主流的热木星形成理论造成挑战,这理论指大型气体行星在1个较远的距离形成,然后以未知的机制转移到星系内围;然而2个恒星的存在使这个理论不适用,因为它们会妨碍外围行星的形成。

2006年,ogle-2005-BLG-390Lb
2006年1月25日公布了OGLE-2005-BLG-390Lb的发现。这是已知最远、亦可能是最冷的系外行星。这行星约在21,500光年以外的1个星系中心,以重力微透镜法发现,质量估计为地球5.5倍,是已知质量最低的主序星系外行星。在此以前发现的低质量行星都只有很小的轨道,而OGLE-2005-BLG-390Lb的轨道半径则估计有2.6天文单位。

2006年,HAT-P-1b
利用1个称为“HAT”的自动小型望远镜网络,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发现了1个系外行星HAT-P-1b,其母星为450光年之外位于蝎虎座的1个双星系统中的其中1个恒星,行星半径为木星的1.38倍而密度只有木星的一半,是已知密度最低的行星。现时仍不清楚这行星是怎么形成,但相信这类低密度行星(包括HD 209458 b)会有助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es)说:“我们不能不说发现HD 209458 b是一件侥幸的事,这个新发现提示了我们有关行星形成理论中遗漏的东西。”

2006年,SWEEPS-10
透过SWEEPS计划(Sagittarius Window Eclipsing Extrasolar Planet Search),哈伯太空望远镜在银河系中心区域发现16颗系外行星候选星。其中有一颗行星的质量最少为木星的1.6倍,公转周期仅有10小时,故被命名为被命名为SWEEPS-10,也被称为极短周期行星(USPPs)。此行星距离母星(估计为红矮星)仅有120万公里,因此表面温度估计达摄氏1650度,为已知系外行星中最热的一颗。

2009年,COROT-7b
2月3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宣布已发现环绕恒星柯洛7的系外行星COROT-7b。主导此发现的柯洛计划表示因与母星的距离不到0.0两个天文单位,所以轨道周期只有二十个小时,为目前发现中轨道周期最短的系外行星。另该行星的直径只有地球的1.7倍,但质量却有地球的5.6-11倍,因此可能为岩石行星。然而离母星太近,该行星的表面温度可能达1000-1500°C,所以有人认为该行星是由等量的水蒸气和岩石所构成。

Gliese581e:在4月21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宣布发现环绕Gliese581的第4颗行星,距离母星小于0.0三个天文单位,质量只有地球的1.9倍,迄2010年一月仍是迄今发现最小、质量最接近地球,环绕着主序星的系外行星。

30颗新行星:在10月19日,宣布使用径向速度法新发现了30颗行星。这是自发现系外行星以来,在一天之内宣布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2009年10月也是在1个月内发现最多行星的月份,打破了2002年6月和2009年8月发现17颗系外行星的记录。

61Virginis和HD1461:在12月14日,发现三颗行星,其中一颗是超级地球,另外两颗质量与海王星相当的大行星。此外还发现一颗超级地球和两颗未经证实行星环绕着HD1461。这些发现显示在周围邻近的恒星发现低质量恒星的环绕轨道是很平常的。室女61是第一颗有超级地球环绕的类太阳恒星。

GJ1214b:在12月16日,用凌日法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经由质量和半径测量得到的密度认为这颗行星可能是一颗75%是水,%是岩石构成的海洋行星。在这颗行星上的一些水应该是异于寻常的iceVII。这是MEarth计划发现得第一颗系外行星,这个计划利用凌日法发现经过M-型恒星前方的超级地球。

2010年,格利泽581(Gliese581)


9月30日最像地球行星,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像地球的1个太阳系外行星,它位于恒星系统的“宜居带”(Goldilockszone)内,可能适合生命存在。所谓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有可以让液态水形成海洋、湖泊及河流的条件。这个类地球行星是1个多岩石的星球,位于天秤座,环绕1个恒星运行,该处距离地球约二十光年,是迄今发现最像地球的星球。

它环绕的恒星名为Gliese581,是1个红矮星系,系内迄今共发现6个行星。天文学家把这颗“超级地球”命名为格利泽581g(Gliese581g)。

格利泽581g(Gliese581g)的质量是地球的三点一至四点三倍,直径是一点二至一点四倍,地心吸力类似或略高于地球,意味人类可以在其表面走动。而它的公转周期约三17个地球日。

HIP13044b:11月在其他星系形成的行星,原属星系已被银河系并吞。距离地球约2000光年。

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宜居行星


图中小黑点是环绕其主恒星的1235颗行星。作为基准点,图中第一排右下角单独的一颗恒星是太阳,地球和木星以微小的黑点环绕周围2011年3月,美国宇航局称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花费了两年时间扫描银河系寻找类地行星,希望能够发现神秘的外星生命。美国宇航局现绘制了一张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图,图中1235颗行星环绕它们的恒星运行,这些行星是以小黑点的形式出现,并以体积大小比例进行排列。

作为基准点,图片中第一排右下侧单独的行星是太阳,旁边的小黑点是地球和木星。在这些候选系外行星中,位于“宜居地带”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达到54颗。“宜居地带”是类地行星与主恒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使行星表面可维持液态水资源,以及类地生命体。

如果开普勒探测器在1000光年之遥观测太阳,并发现金星从太阳前方掠过,但只有八分之一的可能探测到地球的存在。为了进1步评估系外行星的总数,科学家进行频繁观测,并将评估数据推广至整个银河系。科学家一直认为银河系内存在着1000亿颗恒星,但是2010年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描述称银河系内恒星数量接近3000亿颗。美国宇航局退休天文学家史蒂芬-马兰称,正如卡尔-萨根所说的,宇宙中存在着亿万亿万个世界!


2013年1月,天文学家们借助用于衡量其它行星与地球相似性的“地球相似性指数(ESI)”对已确定的行星进行鉴定和筛选,选定了262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它们包括4颗subterrans(似火星的行星),23颗terrans(地球大小的行星),以及235颗superterrans(超级地球大小的行星)。

PHL的天文学家根据这些候选行星的宜居性进行了排序,其中24颗行星的地球相似性指数超过0.90,这表明它们与地球极为类似。例如,他们发现的最佳宜居行星是一颗与地球一般大小的行星,它围绕其母恒星KIC-6210395旋转一星期所用的时间是231天,它从其母恒星接收的光是地球从太阳接收的光的约70%。预计该行星还会有更多特点与地球类似,天文学家还将对其作进1步的分析。

太阳系行星_太阳系外行星 -轨道半径最大的系外行星

最新发现的系外行星HD106906b其质量甚至达到11倍木星质量,轨道半径竟然为650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日地距离),太阳系内的冥王星轨道半长轴也只有3九个天文单位。

科学家认为HD106906b超出了现有的系外行星形成理论,目前该理论认为行星是由聚集在恒星周围的物质聚集形成的,过程可长达数百万年。当行星初具规模时还可以继续增加质量,比如吸引一些小行星、尘埃等,但是HD106906b行星的轨道非常遥远,而且中央恒星的引力显然无法顾及到如此远的宇宙空间,因此该理论显然无法解释在650个天文单位上是是怎么形成行星。

于是天文学家开始调查是否可能存在快速引力坍缩的现象,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该行星,结果发现这个途径也无法解释,那么只有最后1个解释:这是1个曾经具备形成双星系统条件的天体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大质量行星无法聚集足够的物质来点燃核聚变,但科学家还提出了质疑,通常情况下双星系统存在一定的质量比,不超过10比1,而HD106906b却超过100比1。

篇四 : 小行星星历表:小行星星历表-内容简介,小行星星历表-补充说明

“小行星星历表”是天文学专有名词。全称:Ephemeris of the Minor Planets。缩写:EMP。来自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词条译名和中英文解释数据版权由天文学名词委所有。

星历表_小行星星历表 -内容简单介绍

(www.t262.com]“小行星星历表”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来自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词条译名和中英文解释数据版权由天文学名词委所有。

中文译名小行星星历表英文原名/注释全称:Ephemeris of the Minor Planets。缩写:EMP

星历表_小行星星历表 -补充说明


“英汉天文学名词数据库”(以下简称“天文名词库”)是由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编纂和维护的天文学专业名词数据库。该数据库的所有权归中国天文学会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现太阳系附近15颗新行星 一颗可能含有液态水
距地66光年!一颗新类地行星被发现,可能给外星生命带来光明
科学家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发现一颗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寻找第二个地球
2012人类或将首次发现外星生命(图)
测量太阳系外行星质量的新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