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战,王龁对廉颇,白起对赵括,名将与天才的对决!

风长眼量保证,发表在文章中的所有地图和图片均为自制,绝对原创!

这是一篇长文,先来个目录

一、秦赵战前洗牌

二、秦国的半韩战略

三、长平之战导火索

四、廉颇的布局

五、秦赵大换将

六、赵括大攻势

七、白起的布局

八、赵军受困

九、秦昭襄王雪中送炭

十、赵括突围

十一、大战落幕

以下是正文:

一、秦赵战前洗牌

长平之战前,战争的双方秦赵,都完成了一轮人员重组和洗牌,两大巨头都做好了大战的准备。

先来看秦国的情况。

自秦昭襄王即位三十多年来,除秦昭襄王本人之外,秦国还有一股重要力量,自成体系,制约着秦昭襄王驾驭秦国这架马车。

这股力量,以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为首,再加上宣太后的两个弟弟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以及宣太后的两个儿子高陵君秦悝、泾阳君秦市,号称秦国四贵,组成了一股外戚势力,让秦昭襄王不能完全放开手脚。

这股力量中,又以穰侯魏冉势力最大。魏冉立过不少战功,但是他得到的封赏远胜于其战功,秦昭襄王任命其为相国,并将天下最富裕的陶郡封给了魏冉。

随着外戚势力日趋强大,足以威胁秦昭襄王的统治时,秦昭襄王开始采取手段,他先是培植魏国人范雎,然后废掉了这股势力中的所有人。

公元前266年,宣太后和穰侯魏冉先后“病逝”,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被驱逐到自己的封地上,而穰侯魏冉的封地陶郡,也收归秦国国有。秦昭襄王封应侯范雎为相国,替代穰侯魏冉,秦国完成了相国这个层面的更新换代,权力高度集中到秦昭襄王手上。

再看赵国的情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不久之后,太后赵威后也去世,年轻的赵孝成王,在叔父平原君赵胜的辅佐下坐稳国君之位。

外交方面,赵国不但与齐国言和,还利用齐国内斗的机遇,用城邑从齐国交换来齐国头号名将田单。

将领方面,马服君赵奢去世,廉颇还是勇不可当,又多了一位名将田单,不过赵孝成王格外器重和着意提拔的三位将领是:李牧、乐乘、赵括。关于这三人,后文再详细描述。

二、秦国的半韩战略

研究长平之战,重点是将韩国上党郡研究清楚,只要将“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段上党郡研究清楚,长平之战就逐渐清晰。

太行山,号称“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梁,谁占领了太行山,就有了天下的脊梁,太行山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南部的韩国上党郡,在三家分晋之后,将魏国和赵国分割为东西两部分。由于秦国已经全部占领魏国太行山以西的领土,如果秦国占领上党郡,将切断赵国晋阳与邯郸的联系。

攻占上党郡对于秦国来说,有三重意义,一是削弱韩国,以进一步兼并韩国;二是从中间分离赵国领土;三是居高临下对赵、魏形成地缘优势。

如此一举三得,秦国当然是要发兵攻打上党。

围绕太行山的争夺,实际上主要是围绕太行山十条通道的争夺。太行山十条通道,东西走向九条,南北走向一条。其中第二到第六条通道,与韩国上党郡有关。

图-韩国上党郡的形势

我们来看看这五条太行通道:

“2轵关陉”,这是太行山中最快捷的一条通道,连接河东郡和河内郡,因为山路短,因此通行速度快,当前也已经被秦国占领。

“3白陉”,西入口由秦国控制,东入口由魏国控制,中间的通道属于韩国上党郡。

“4羊肠陉”,又称“羊肠坂道”,只有东侧一个入口,由赵国控制,山上的道路则归属韩国上党郡。

“5滏口陉”,沟通赵国的晋阳与邯郸,是赵国的生命通道,东西两个出入口由赵国控制,中间的通道还是属于韩国上党郡。

“6太行陉”,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通道,与上党郡其他三条通道都相通,唯一一个出入口和通道,全部控制在韩国手中。

从地图上看,秦国通向上党郡的唯一入口,就是“3白陉”的西入口,起初秦国正是从这里发起攻击的。

公元前265年,秦军从“3白陉”登上太行山,攻占韩国上党郡西部的端氏,但也遭到韩国的顽强抵抗。

如果把上党郡分为三个板块的话,是北部以屯留为中心的北上党,西部以端氏为中心的西上党,以及以长平为中心的东上党。

现在秦国攻占了西上党端氏这个板块,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而当秦军继续东进,试图进入东上党的时候,被韩国人依空仓岭修筑的高平关给阻挡了。

秦军伤亡惨重,韩军抵抗激烈,算下来秦军共伤亡达到七万之巨,还只攻下了三分之一个上党,而上党另外两个板块,韩军的防御力度明显加强了。

秦昭襄王、相国范晔、武安君白起,不得不重新规划进攻上党郡的策略。

韩军抵抗顽强,重要原因是来自韩国本部的援兵和物资源源不断,韩军利用有利地形,负隅顽抗。

秦国如何来削弱上党郡的对手,甚至一针见血,一剑封喉呢?

新的战略很快制定出来,秦国将改变进攻方向,将兵力转移到太行山南部,切断韩国本土通往上党的道路,以此孤立上党,进而再夺取上党。

我们注意到“6太行陉”的南端,有一个径城,“陉”原是指山脉中断之处,陉城就是“6太行陉”的入口所在要塞,这里是“6太行陉”的咽喉。

如果秦国攻占了陉城,那么韩国将失去唯一个通往太行山上党郡的入口,上党郡将成为一块巨大的飞地。

我们再用一副简略的图表,来演示上党郡的通道:

从上图看,韩国上党郡的道路,大致构成了一个“王”字,秦国只要攻占径城,这个“王”就成了瓮中之王,随时可能被秦国鱼肉。

韩国的地形像一个葫芦,上下两头大,中间小,为此,秦国制定了一个“半韩”的实施方案。

所谓“半韩”,就是占领韩国一半的领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而又自身损失最小呢?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相国范雎,这可都是当世豪杰,他们钻研出来的战略,不可谓不毒辣。

秦国“半韩”战略为:猛攻韩国中部狭窄处的各要塞,最后攻占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将韩国分割成都城新郑所辖区域和上党郡两块土地,这样一来上党郡自然就成为韩国国都新郑统治不到的一块飞地,然后再迫使韩国将上党郡这块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国就能占领一半韩国的领土。

当然,以秦国的军事实力,不进行任何战略布局,一个城一座山头去攻占,花上十年二十年,攻占半个韩国也不在话下,但已经六十岁花甲之年的秦昭襄王可不想等上十年二十年。

三、长平之战导火索

目标明确了之后,武安君白起亲自统兵,干起了一个普通将军干的活,攻城拔寨。

公元前264年,白起统领的大军,隆隆开到韩国河内郡,重点进攻陉城。

滚滚烟尘中,白起稳坐战车之内,黑白分明的瞳眼正发愣,想起了老部下:要是将军胡阳不死,我这把老骨头就不用这么折腾了。

岁月不饶人,驰骋战国三十余年的武安君,白发悄然爬上他睿智的脑袋,过去的战友所剩不多,白起也渐感去日无多。

韩国人清楚陉城对上党的重要性,丢失陉城恐怕上党也将不保。因此韩军在陉城战区布置了足足五万兵力,以陉城为中心,加上方圆数十里之内的垒城要塞,依托险山恶水组成了一个钢铁般的防御体系。

武安君一生打了多少大仗硬仗,然而眼下韩人抵抗的决心,也让老将军暗暗吃惊。

武安君在绝对优势的兵力下,耗时一年,秦军经过多次浴血奋战,以惨痛的代价攻克了陉城防御体系。而韩军也非常悲壮,以“城在人在,城丢人亡”的坚强意志,全体殉职,被斩首五万。

可是身在战地的武安君,很快发现谙熟太行山地形的韩国人,并没有因为太行径被断而与上党郡完全失去联系。韩国人利用对山势的熟悉,通过丹水、沁水、以及悬崖峭壁上的小路,与上党郡依旧保持着往来。

白起立即下令,继续攻打河内郡其他城邑,并且封锁河流通道。

公元前263年,秦军攻占太行山东南的修武等城邑,至此,韩国河内郡就只剩下野王一座孤城。

公元前262年,秦军连野王也一并攻克。野王是丹水与沁水汇流之地,秦军攻占这里,不但将河内郡全部拿下,而且彻底切断了韩国本土通往上党郡的水上通道。

连续三年,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疯狂攻打韩国中部要塞,终于将韩国一分为二,将上党郡彻底变成了一块飞地。

至此,老将军白起的工作完成,疲惫不堪的武安君回到咸阳疗养,剩下的事情就交给那些靠嘴吃饭的使臣。

接着,秦国使臣接二连三到韩国,给韩桓惠王施压,让韩国割让飞地上党郡给秦国。

韩桓惠王,由于他在任期间,韩国是战国七雄最弱的,且处于秦国东进的枪口上,韩军屡吃败仗,韩桓惠王总是被人小看。

韓桓惠王实际上是很不简单的一个国君,他后来将女儿嫁给秦庄襄王,又怂恿秦国修郑国渠,表面上唯秦国马首是瞻,实际上外宽内深,老谋深算。

上党郡所辖领土,比韩国的新郑、阳翟所辖加起来还大,韩桓惠王怎舍得白白送给秦国。

但是韩桓惠王必须表态,将上党送给秦国,否则就在黄河对岸河内郡的秦军,恐怕还会挥师渡过黄河来攻打新郑。

怎么办,韩桓惠王作出一个完美的计划,可以一石三鸟。

首先,韩桓惠王表面对外宣称,韩国放弃上党郡。但是他又秘密给上党太守靳黈下令:不得投降秦军。

这样一来,上党郡的守军拒不退守,更不交出城邑,秦军却已经在休整,松懈了下来,白起也已经回咸阳了,秦军也有秦军的困难。

秦昭襄王继续派人,给韩桓惠王施压,并派将军王龁统领秦军,在河内郡营造声势。

接下来,韩桓惠王又大张旗鼓派自己的亲信,将军冯亭去接管上党郡,并要求其将上党郡献给秦国。

冯亭到了上党郡接替靳黈后,不但拒绝投降,并誓与上党共存亡,坚决与秦军抵抗到底,而且还联络赵国,要将上党郡献给赵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前,是史上最强的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对这种飞来横财当然是照单全收。

这么一来,韩桓惠王在自己没有任何嫌疑的情况下,将秦军的战火成功地引向了赵国,高明!

起初,上党太守靳黈抗韩王命不尊,天下都以为靳黈只是一位是个纯粹的爱国和忠贞之士,谁也没想到这是韩王的本意。

后来,当韩王派亲信冯亭去接管上党郡,冯亭一到上党立即违背韩王的“旨意”,其实这也是韩王事先就设计好的故事情节,好让自己置身事外,让秦赵狠狠斗一场。

四、廉颇的布局

赵国接收上党之后,立即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勇将廉颇亲自挂帅,十余万大军开赴上党。

赵国大军开进上党,但见旌旗蔽野,剑戟横空,人如猛虎,马赛飞龙,不战而得上党郡剩下的十七个城邑,赵军将士心情愉快。

赵军在上党的部署,集中在东上党这个地缘板块,由于北上党的屯留并不需要直接面对秦军,因此东上党的长平,就成为了赵军主力部署地点。

此后的长平之战,就是围绕长平这个板块而展开。

现在我们来看看赵军在长平的部署:

丹河,将赵军的防线自然分割为两个部分,西南部是直接面对秦军的第一道防线,东北部是廉颇构筑的第二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裨将赵茄镇守,以光狼城为中心,背靠丹水。防线南部是新修筑的长城壁垒,抵御从太行径方向前来的秦军。防线东部,是空仓岭上的高平关,抵御从”3白径“方向前来的秦军。由于高平关比较狭小,只能容纳不到一万军士,因此又在高平关背后修筑了两座鄣城,作为高平关人力物力的补充。

第二道防线,由廉颇亲自坐镇,以长平大营为中心,面对丹水,北部是连接北上党的纽带百里石长城,南部则有两座最高山峰韩王山和大粮山。韩王山上建立了瞭望台,主将廉颇在这里发号施令。大粮山则是赵军屯梁的所在,粮草辎重皆囤积在此。这两座山岭高陡峭,各有数万人把守,就是十倍的兵力也休想攻克。

赵军这种布阵,即便不懂军事的人,也能体会到名将的风范,依山傍水,层层设防,滴水不漏。

秦昭襄王很生气,秦国忙活了数年,最后被赵国捡了便宜,如果就此罢手,那么上党郡三个地缘子板块,秦国占了最小的一个,赵国则占了两个大的。

秦昭襄王本打算彻底打垮韩国之后,再对付赵、魏,现在赵国横插一杠让当时军事实力最强劲的两个诸侯提前进行决战。

于是,长平大战一触即发。

秦昭襄王令还在河内郡的王龁整顿军马,进攻上党郡。

王龁,在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当中,是个第十级的左庶长,在胡阳阵亡之后,就仅次于武安君白起了。

左庶长王龁,接到军令之后,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哪个方向对赵军发起进攻。

王龁有两个选择,一是南部的“6太行陉”,二是西部的“3白陉”,这个问题考验着秦国的左庶长。

秦军如果从“6太行”陉发起攻击,将直面赵军的南长城,这条防线是由无数垒城组成,赵军约两万人左右,战线很长,秦军强攻的话,将步入苦战却不能下的节奏。

秦军如果从“3白陉”方向发起攻击,将面对赵军西部的空仓岭防线。空仓岭,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岭,山体石质,岭高陡绝。这道山岭从北向南蜿蜒八十余里,岭中央有一道横贯东西的峡谷陉口,很早之前韩军就因地形而建造了高平关。

高平关险峻异常,南面是峭壁,北面是陡涧,唯中间峡谷贯通东西。这道峡谷东西长约一里,南北宽约两里,是赵军咽喉要害之地。

高平关的东面,赵军裨将赵茄构筑了两座鄣城,与高平关形成犄角之势,随时可以支援高平关。

为什么在雄关的背后,还要修筑两座鄣城?

因为高平关规模不如函谷关、武关这种要塞,可容纳的军士仅仅五千上下,一旦战争开打,可以由两座鄣城的将士来替换高平关上的伤亡者。

高平关的这个弱点,被敏锐的王龁发现,并为此制定了一个战术。

王龁令秦军一部原地营造声势,然后统领主力从河内郡迂回到河东郡,再从“3白陉”登上太行山,最后攻打高平关。

秦军中军大帐,王龁踌躇满志,召集一干大将,高声训话:“好男儿建功立业,正在此时!”

将军们个个热血沸腾,高呼“踏平赵国”的豪言壮语,大帐四周挂满上党郡的野兽毛皮,豺狼虎豹都有,他们一个个阴森地看着这群激动的人类,知道一场大战便要开始。

赵军方面,赵茄发现秦军从西部发起进攻,于是自己亲自坐镇高平关,针尖对麦芒。

赵茄出现在战争第一线高平关,让赵军士气大振,人人慷慨激昂,欲与秦军决一死战。

可是赵茄却没有想到,秦军此次攻打高平关,并不是先锋部队,而是王龁的主力军,人数是赵军的几十倍。

当秦军漫山遍野发起凶猛攻势的时候,赵茄意外地被流矢击中身亡,群龙无首,短期内对关上的赵军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

王龁锐眼马上就看出高平关上的异样,他哪能给赵军以喘息之机,立即下令不分昼夜地轮番攻击。

赵军廉颇还来不及派人接管第一道防线,高平关便被秦军攻克,关上五千赵军全体壮烈殉职。

从高平关开始,赵军防线依次是高平关、二鄣城、光狼城,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如今高平关告破,后面的二鄣城、光狼城并无险峻山脉依靠,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赵军南线的长城防线,也很有可能会被秦军从内部瓦解。

此时赵国勇将廉颇,又一次让人看到名将的风范,他趁秦军休整之机,将南线的赵军全部调回丹河东岸,放弃第一道防线,固守第二道防线。

王龁当然很清楚廉颇的意图,他下令所有能站着的士兵,都进一步向东挺进,以图在赵军撤退之时扩大战果。

为了让南长城两万赵军能顺利撤退到丹河东岸,二鄣城和光狼城的赵国守军,则根本就没有撤退的打算,他们视死如归,一直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赵国真是难啃的骨头,王龁虽然攻占了赵国丹河以西全部阵地,但是伤亡居然比赵军还多,接下来面对丹河以东廉颇的第二道防线,秦军的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来看看目前上党郡的局势。

北上党控制在赵国手中,西上党控制在秦国手中,而东上党,则以丹河为界,秦赵各控制一半。

我们再放大丹河战场,看看赵军第二道防线的格局。

在赵军第一道防线的东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叫丹河,廉颇就在丹河东岸建筑营垒,构筑第二道防线。

在这第二道防线上,有两座特别高的山,大粮山和韩王山,这两座山不但是丹河东岸最高的山,也比西岸所有山都高,因此,西岸秦军的动向,通过这两座山,看得清清楚楚。

这第二道防线,才是廉颇的重心所在,因此廉颇把赵军主力放在这第二条防线上。

可以这样说,第一道防线被突破,完全在廉颇的预料之中,只不过秦军来的比预期更凶猛,赵茄阵亡更是有些意外,第一道防线也丢失得过快了。

廉颇利用丹河天险,以及大粮山和韩王山的地利,将王龁的秦军阻挡在丹河以西。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场以丹河为界的对抗,从公元前262年持续到公元前260年。赵、秦两军不断增兵,陈兵数十万于韩国上党郡(现属赵国)近三年。

这场战争成为双方国君都不愿意看到的持久战。

持久战有什么危害呢?由于双方各几十万大军不能离开上党郡,而这些大军每日必须消耗大量军粮和物资。这造成国内农业生产滞后,商业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丈夫或者儿子在军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赵国农业根基不如秦国,赵国北方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面积占赵国一半,却没有农耕,不能提供粮食。平日这些地方还要从中原各地调粮,因此赵国不得不从他国高价购入粮食,赵国国库空虚,赵孝成王苦不堪言。

如果秦赵两军再在丹河两岸耗上三年,秦国会被耗穷,赵国会被耗垮。

为了停战,赵孝成王首先派使臣到秦国,请求和谈。

在这个时刻,秦国相国范雎,一对眼半开半阖,山羊胡子的嘴巴里,吐出了两个毒辣的建议。

一是昭告天下,赵国派人来求和,以绝诸侯前往赵国的援军。

二是迫使赵国换将,换上主战派的将领,再由武安君亲自挂帅,与赵军决战。

秦国让天下诸侯知道,赵国派人来求和,诸侯们当然不会傻到,在秦赵停战的时候来支援赵国。

至于迫使赵国换帅,是因为廉颇打定主意不进攻,虽然赵孝成王多次催战,廉颇都置若罔闻。要让赵军渡河决战,非得让赵国换一个主攻派的将领不可。

赵军丹河防线,韩王山上。

赵军统帅廉颇正站在山头,俯视对岸秦军连绵数十里的营垒,廉颇身形雄伟如山,在赵军中的威信有如定海神针。

不过廉颇望着对岸的形势,始终找不到秦军的破绽,心中涌起一丝不安。

赵孝成王已经数次派人来催战,可是廉颇大将军始终认为,坚守是唯一的良策,拒绝渡河发起进攻。

廉颇望着对岸依稀可见的无数黑色大旗,心中忐忑,他和赵军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呢?

五、秦赵大换将

经过秦国间谍们的一番努力,赵孝成王最终启用了主攻派的代表将领赵括,替换主守派的廉颇统领赵国大军。

赵国换将,与能力无关,只是理念上的差异,廉颇固守的思维,让赵国撑不起,被迫换上主攻的赵括,以早日结束战争。

为什么赵国换上的是赵括呢?赵国还有没有其他名将?

除了廉颇,还有一位老将庞煖,他是赵武灵王时期的将领,资历足够,但是能力还未被证明可以统领几十万大军。庞煖是十几年后廉颇乐乘都不在的时候,才担纲起赵国首席大将的重任的。

再就是田单,论能力田单是没有问题的,就凭他为齐国复国的巨大功勋,到那一国都应该是大将,可是田单终究是齐国宗室,赵国曾用田单攻克过燕国的几座小城,仅此而已。

现在来看看赵孝成王刻意提报的三位将领,乐乘、李牧、赵括。

乐乘不算新人,他在赵惠文王时期就很受重视。乐乘多年来充当廉颇的左右手兼得力干将,他的战术思路和作战手段与廉颇几乎一致,可以说他就是赵孝成王的廉颇。

与脾气火爆的廉颇不同,乐乘的性格低调,对两任赵王都言听计从,与朝中大臣关系也比较融洽。作为大将,乐乘比廉颇更容易驾驭,假以时日,若乐乘建功立业,用乐乘替代廉颇也是可能的。

上任伊始,赵孝成王当然不可能立即用乐乘替换廉颇,考虑到廉颇的面子,赵孝成王在任二十年,一直让乐乘充当廉颇的副手。(后来继任的赵悼襄王,就不太懂得平衡大将之间的关系,用乐乘替代廉颇,结果酿成大祸)

此外,赵孝成王慧眼看中了另一位来自北边的将领李牧,赵孝成王令其为将,担纲抵御匈奴的重任。此时的李牧,并未立有大的战功,功勋就更谈不上了。李牧还有一个身体缺陷,他的右手是断肢!

一个没有显著战功的人,一个右手残疾的人,如果能当上将军,那只能说当时的国君很开明,赵孝成王就是相信,李牧的脑袋里面蕴藏大智慧。但是李牧无论资历和威望都不够,人也在北方。

乐乘是主守派,李牧去了北方,好在还有一个赵括可用!

赵括是赵奢之子,名将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赵括被人尊称为马服子。

我们从赵括的出身,或许会推测他是个纨绔子弟,但是从马服君赵奢的严厉家教来说,赵括更有可能是将门之后的新锐。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赵括,赞誉之词溢于言表:“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意思是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起用兵,天下无双。

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用词是非常考究谨慎的,我们再看看司马迁对其他名将的评价。

太史公评价白起:“善用兵”。就三个字,给改变战国局势的战神,太史公好吝啬。

太史公评价乐毅:“好兵”。就两个字,惜墨如金。

太史公评价王翦:“少而好兵”。比乐毅多两个字,意思差不多。

太史公评价廉颇:“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良将前面加上赵国这个定语,太史公似乎在暗示,廉颇在赵国独一无二,放眼天下却难与乐毅、白起、王翦并称。同时再加一句“以勇气闻于诸侯”,言外之意廉颇胆略过人,韬略似乎差了一些。

太史公评价李牧:“赵之北边良将”。良将前加上赵国北方这个定语,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欢李牧,评价比廉颇还要低。

现在我们清楚了,太史公对赵括的评价“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是非常高的,赵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几乎赵军换将同一时间,秦国迅速启用武安君白起,这次启用是秘密进行的,除了白起的几个心腹大将,秦军自己都不知晓。

这次换人,表面上看像足球场上的对位换人,你换一个年轻前锋,我换有经验的老将对付。

但是这次换人,内藏玄机。秦昭襄王对秦军内部将领下令,谁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立斩不赦。

秦昭襄王这样做的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是忌惮赵括,赵括用兵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是赵括早就声名鹊起,恐怕武安君白起心里也没底,能否全胜这个马服君的天才儿子。

二是担心赵括知道秦军换将后,龟缩不前。但是这个可能性似乎不高,因为赵括之所以来长平,就是来结束对峙的,赵国比秦国更耗不起,否则也不会把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廉颇给换下。

六、赵括大攻势

白起抵达上党,只见上党山势起伏延绵,草木茂盛,风光如画,武安君却没有心情欣赏。

武安君下令,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垒城,深挖壕沟,布置陷阱,等待赵军前来突击。

赵括到了前线,也做了一番大的变化。

首先,赵括更换了部分将领,也更改了约束。

赵括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一个脑袋,他要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每个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帐下的这些将军,这些都尉,这些百夫长。如果算到百夫长级别,四十余万大军就有四千多个百夫长,要指挥这么多人,当然要换上与自己一条心进攻的将领。那些还念念不忘廉颇,一心只想防守的将领,势必在进攻中不得力,与其战时拖后腿,还不如现在就换了他们。

至于更改约束,更加势在必行,因为廉颇此前的约束,是以防御为主的,要进攻了,指挥号令当然要改成进攻为主的。

赵括就像一个足球教练,要求他将一支意大利式防守型球队,改造成一支西班牙式进攻型球队,不更换队员和改变战术,肯定是不行的。

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赵括首次作为主将,便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没有发生什么乱子,已经展现了其大将风范。

赵括稳定军心后,指挥赵军渡过丹河进行了大反攻,长平大决战终于登场!

赵军沉寂了三年,突然之间的反攻,爆发的威力还是非常可观的。

赵军前部狂飘突进,如同一阵阵狂风卷起,往秦军壁垒冲来。

为了诱惑赵军深入,王龁偷偷调走部分第一线的守军到光狼城集结,同时下令,任何情况下,所有守军必须坚守壁垒。

数十万人短兵相接,气氛摄人心魄,双方杀得尸横遍野,上党的大地颤抖不已。

秦军光狼城大营,黑色大旗迎风飘扬,上面绣着黑底白字的“王”字,秦军对内仍然隐瞒着武安君上任的消息。

秦军中军大帐,众将校憋了两年多,如今见赵军倾巢出动,纷纷请战支援前线。

不料王龁却一反常态,坚持不支援,众将围住主将王龁,个个激动不已。

一位裨将恳求道:“大将军,赵军气焰如此嚣张,何时才能出战啊。”

王龁摇头示意坚守不战。

又一位将军郑安平道:“大将军,不救前方营垒,至我大军损兵惨重,究竟是何故!”

王龁不答话,不论怎样秦军确实损失惨重,他这个主将难辞其咎。

郑安平又道:“将军胆怯的话,我郑某愿帅一军前往迎敌。”说罢就做出账领兵状。

“放肆!”武安君白起一声厉喝,从屏风后面闪出。

众将见一位头不大下巴尖尖的老将,正是白起,众将大惊道:“武安君!”那郑安平双腿亦像绑在木头上一样纹丝不敢动。

“诸位将军,引诱赵军渡过丹河,退守空仓岭一线,是本侯的意思。”武安君正色道。

武安君正待多言,帐外不远处鼓声、号角声四起,一名军士来报:“禀报将军,赵军前部数千人攻打光狼城!”

帐中将校惧惊:“赵军来的如此快!”

只有武安君笑道:“本侯为何一退再退,马上就有答案了,诸位立即去指挥守垒,没有本侯的命令,不准一个军士出垒迎战。”

赵军来的快,而且来的坚决,因为武安君作战的一贯思路,是不惜军士性命,无论是对方的还是己方的。

为了让赵军远离丹河,武安君令王龁将部分第一线丹河守军召回,然后命剩下的守军坚守不能退,同时又不派援军,等于是将几万丹河沿线守军置于赵军的刀枪弓弩之下。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若是不假戏真做,让赵军杀死几万秦军,岂能让赵括继续进兵。

赵国朝堂之上,年轻的赵孝成王意气风发,对众臣道:“马服子不负寡人之望,秦贼(秦则,即秦昭襄王),待赵括将军到河内将尔等生擒!”

赵国众臣纷纷向赵孝成王道贺,赵孝成王踌躇满志,一副即将完成祖父、父亲未完成的功业模样。

入夜,秦军光狼城大营,中军大帐,熊熊燃烧的牛油火炬,将帐内照得宛如白昼。

帐内依稀可闻几里外,赵军将士的呐喊“直捣咸阳”,听着分外刺耳,这也说明赵军主力已经到达附近。

大将王龁紧握拳头,对上首的武安君兴奋道:“君上,赵军终于上钩了,此番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白起压抑住兴奋之情,迅速安排了将军王陵和司马梗两项任务,二人领命而去。

王龁对武安君的计谋佩服的五体投地,为自己的轻率感到些许不好意思,高声请命道:“君上,可有任务交予莫将?”

武安君道:“将军莫急,待赵军后撤,将军可趋兵猛追。”

这个时候,赵军大部反击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了秦军依城修筑的无数壁垒。

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从赵军开始反攻到遭遇壁垒,这一阶段已经让秦军付出惨痛代价,武安君布置的几万诱饵,几乎全军覆没了。

光狼城和附近壁垒,磙木、擂石齐下,赵军前部数万人不得不限于停滞。赵军还不知,光狼城附近的秦军数量,要超出赵军不少。

一支上千人的赵军迫近,此时弩箭从天而降,黑压压的把天空都遮住了。黑云盖下,一瞬间这一支赵军竟是连呼喊哀号都没有来得及发出,上千攻城赵军静悄悄地瞬息间就被屠戮个一干二净。

赵军震惊!全身汗毛都竖起的惊悚!

秦军痛快!一口恶气出之而后快的舒畅!

这是整个战局的转折点,若是赵军继续全线进攻,这一千赵军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当赵军在光狼城附近遭遇秦军坚固的垒城,赵括审时度势,下令全线退兵。打不赢就撤,这无可厚非,如果说在野战中赵军还占优的话,攻打坚固的壁垒,赵军损失就大了。

这好比足球比赛中,一方大举进攻取得1:0的领先优势,立即转为防守。

看来赵括确实有两把刷子,并没有一味地只知道进攻,赵括天下莫能当的兵法,绝非浪得虚名。

七、白起的布局

然而武安君白起,也绝对配得上“善用兵”三个字,就在赵军取得局部胜利的同时,武安君白起的两路神兵,从天而降般于两侧偷袭赵军丹河东岸的大后方。

第一路秦军,由司马梗统领两万五千人,从东北面绕到赵军百里石长城后面,切断了长平赵军与邯郸以及北上党的联系。

第二路秦军,王陵领五千轻骑兵渡过丹河,切断了长平赵军与大粮山的联系,大粮山是赵军屯粮所在,秦军虽然不能占领大粮山,切断道路却是可行的。

随着战况的深入,白起也对这两支神军不断增兵,力图困死赵军。

反过来赵军撤退,秦军追击。

在赵军撤退的过程中,王龁岂能让赵军安然撤退,他统领秦军对赵军展开压迫式的追击,不让赵军返回丹河东岸,也为两路神兵争取时间。

赵军一面放火烧林,一面布置陷阱,用强弩兵断后,退得尽然有序,秦军纵然能拖慢赵军的步伐,却不能大规模杀伤赵军。

赵括指挥的赵军,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主力还是渡过丹河,又回到长平大营。

在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赵军损失不小,至少有数万人阵亡,秦军损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军的损失绝对也是值得的,就在赵军退回长平大营的时候,秦军司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长城,王陵部则切断了大粮山与长平大营的联络。

现在战场的格局大为不同,就在赵军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秦军已经对赵军完成了战略包围,赵军被限制在白里石长城、丹河、小东仓河谷这个三角区当中。

如今赵军与大粮山的屯粮点失去联络,赵军若要打通粮道,必须控制住小东仓河谷。

然而小东仓河谷河水虽不深,但两岸悬崖峭壁,乱石嶙峋,除偶尔冒出的几蓬杂草之外,别无他物。

要在毫无隐身之处的小东仓河谷运送粮草,赵军明知难有作为,也不得不奋勇突围。

赵括令部分赵军分别向百里石长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围,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却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粮山强运粮草。

可秦军主帅是白起,哪能这么好糊弄,白起锚定赵军缺粮,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东仓河谷。

八、赵军受困

赵军抢运粮食,秦军拼命阻击,两军在小东仓河谷展开激战,河里和岸上,一时喊声鼎沸,杀声震天。

小东仓河谷中,尸积河道,血流成渠,极少数赵军血盈袍铠,也只扛了数袋粮草到达长平大营。

赵军长平大营还有三十万上下,光是千夫长就有三百多个,这点粮食也就是千夫长们一顿的口粮,就连赵军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白起下令,秦军守住各个山口要道,修筑壁垒,将三十余万赵军困在长平。

虽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军此时还未获胜,从伤亡来说,秦军还是大于赵军的,只不过秦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了。

面对秦军的包围,兵法造诣天下第一的赵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突围。

赵括不突围,看似是个错误,但站在赵括的角度来考虑,就不难理解了。

秦军据险而守,突围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且三十余万人撤退,难以调度,半途还要损失不少,突围并不划算。

赵括派人向邯郸求援求粮,此时若是邯郸方面派来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就能与长平军一起反包围秦军!只要邯郸运来粮食,长平军根本不怵秦军。

要说赵国的援军,只有李牧的边军,实力比较强劲,其他的军队数量不足。

生死存亡时刻,将代郡、云中、雁门等地的李牧守军调来,也就是十几天的事情。可是当时李牧还不出名,他要十多年后才会大破匈奴。若李牧军南下,是可以改变战局,但匈奴亦也有可能乘机南下。

权衡再三,赵孝成王还是不敢调动李牧的边军。

于是赵括修筑和加固营垒,以防秦军攻击,虽然援军无望,但是只要邯郸方面运来粮草,三十万赵军足以与秦军周旋。

此时赵国国内也在动用外交攻势,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派人到魏国、齐国、楚国借粮,可是长平胜负未分,这几个国家都不愿意借粮给赵国。

赵国的余粮,不足以让赵军吃饱,但是也可维系赵军一段时间不至饿死,长平的确胜负未分。

九、秦昭襄王雪中送炭

然而此时,秦昭襄王却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静。秦昭襄王将河内郡所有百姓赐爵一级,将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前线。

赐爵一级,相当于每人要发一套田宅,一顷地。秦昭襄王深谙激励之道,此时他是下了血本,决定与将士一起分享日后胜利果实。

河内郡,原属于韩国,是野王城所在的郡,秦国这前几年一直在攻占河内郡的领土,但是却并没有在河内郡征兵。

河内郡靠近上党,秦昭襄王从这里就地取材,也是时间所迫,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现在有个问题,秦昭襄王用这一支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军做什么?是去长平战区冲锋陷阵,还是给大军运送粮草呢?

都不是,秦昭襄王要用这一支大军,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国邯郸方面,如果要运送粮草,此前是先从“4羊肠陉”和“5滏口陉”运到北上党,再由北上党南下。但是南北上党之间的百里石长城,已经为秦军所有,那么赵军运送粮草,只能是通过魏国的“3白陉”来实现。

秦昭襄王临时组建这么一支军队,为的就是将魏国的“3白陉”堵死,彻底断了长平赵军的救命粮草。

这支秦军数量足有八万至十万,虽然没有作战经验,但是对付同样是民兵为主的赵国运粮部队,不成问题。

战争打到这里,赵括的军队就难受了,无粮也无援军,但这并非全是赵括的错,年轻的赵孝成王比之年迈的秦昭襄王,确实逊色两筹。

十、赵括突围

在这种危难时刻,名不虚传的赵括也并没有手足无措,而是指挥赵军进行了异常猛烈的突围。

赵军的猛烈攻势宛若排山倒海,恰似惊涛拍岸,雷霆万钧向着小东仓河谷的秦军冲击过来。

血腥的味道弥漫在小东仓河谷的空气中,秦军用尸体组成盾牌阵,抵挡住赵军一波波箭雨,接着双方刺刀见红,血战到底。

千军万马,杀得沙石弥漫,天昏地暗,积尸几层,天地震撼。

白起不断增兵,这才抵挡住赵军猛烈的攻势,重新控制住满是断臂残体的小东仓河谷。

不过,这还只是赵军强力突围前的预演,“天下莫能当”的赵括,自然不会只有这点本事。赵军最为强悍的突围,在尸横遍野中隆隆开场。

四万赵军精锐,披甲戴盔,整装待发。

赵括将四万精锐分为四队,轮流冲击秦军营垒。

好比足球比赛中,在两队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全场比赛一支球队猛攻90分钟是不可能的,这是体能决定的,与意志无关。但是比赛中,15分钟之内进行满场飞奔的猛攻,却很常见。

赵括让每一队赵军精锐,攻击一个时辰,然后休整三个时辰,轮番给秦军造成强势压力。

如果在足球比赛中,可以每隔15分钟换掉所有队员,那么球队势必90分钟内都能保持强大的攻势。

足球比赛换人名额没有这么多,但是战争中却可以做到,赵括使用的这种高压打法,在此前的兵书上绝对没有出现过,看来赵括“天下莫能当”的兵法素养,太史公并没有刻意夸大。

赵括的四队精锐,每队攻击一个时辰,休整三个时辰,每队冲击了四五次之多,一共对秦军发起了十六到二十次冲锋,一直保持强大的张力。

算时间,也就是在长达两日一夜的时间里,赵军的猛烈突围,有如长江黄河一般滔滔不绝。

在如此困境之下,赵括还能用尽兵法,使出这种分成几队,轮番冲锋的策略,他的兵法素养确实天下没有第二人了。

如果秦军的主帅不是白起,恐怕秦军数十万大军,此番绝对要栽在赵括手里。

武安君白起早就看准了小东仓河谷这个要害,屡次增兵这里,这才抵挡住赵军的冲击,然而赵军的这次前无古人的冲击,秦军能抵挡得住吗?

秦军负责小东仓河谷防务的是王陵,此人出身于秦军锐士,勇冠三军,若无他这样的猛将统领,这条线只怕已经失守了。

在赵军这种令人窒息的进攻中,王陵的秦军顽强抵抗,无奈人的体能有极限,每当赵军新的生力军上场之时,秦军就大吃其亏,所幸白起每个时辰都派援军前来加入战斗。

一日一夜之后,赵军利用生力军换班的时机,突入秦军防线的几个缺口,秦军的阵线被杀乱,眼看防线要被突破。

王陵睁着嗜血的双眼,对四周大声疾呼:“老秦人,给我顶住,贼他赵括!”

周围的秦军闻主将就在身边拼命,在这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陡然间声威大震,以其坚忍和顽强,拼死抵抗,秦军又爆发出一股莫名的力量,堪堪把赵军赶出阵地,守住河谷通道。

两日一夜,王陵精疲力尽,眼里尽是血丝,背靠几具不知是敌是友的尸体,仰天道:“武安君,莫将尽力了。”

确实,人类有极限,王陵与他的老秦人,都到达了人类的极限,此时赵军最后一波攻势被挡住,王陵已经指挥不动双手双脚,若是赵军再有一番攻势,王陵也只能用嗜血的眼神去对抗赵军了。

可就在此时,赵军最后的攻势来临,赵括再次选取四千精锐将士,亲自突围,也是最后一次突围。

赵括亲自上阵,说明赵军也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赵括抱着要么战死,要么突围的决心而来,王陵这回恐怕真要前功尽弃。

生死存亡,还是武安君料事如神,他不敢小觑马服子赵括,又一支秦军援军赶到,正巧遇到赵括的突围。

在整个的赵军突围过程中,秦军始终占据一个优势,秦军是以半饱的状态出战,那边赵军大多饥肠辘辘,若非如此,秦军固守的难度将大增。

随着战况的进行,赵军缺粮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这就是赵括宁可自己亲自突围,也不愿停顿的原因。

赵括最后一次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以身殉国,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又多了一个。

赵括阵亡,赵军在绝食的情况下,全线投降。

王陵因此成为长平之战的大功臣,日后他将有机会统领秦军主力,围攻赵国邯郸,得益于他在长平浴血奋战的奇功。

如果长平之战就此结束,赵国却并没有输。

就双方的伤亡而言,赵军损失二十余万,秦军损失三十余万,秦军难言胜利。

但长平之战却并未就此结束,接下来最为高潮的部分到来。

十一、大战落幕

在此前的多年时间中,秦军虽然屡屡战胜对手,杀敌无数,但是秦军伤亡也很惨重,按照军功爵位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没有军功的,何况秦军很多时候还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百。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的伤亡一直都比赵军多,但若是把长平赵军二十万俘虏杀了,秦军可以进爵位的人就比比皆是了。

秦军杀降卒,已经是一种传统了,军功爵位制规定,军功多是以斩首数量来计。

白起自己已经是武安君,但是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军将士,军功又有几何。为了兄弟们的爵位,必须杀俘。

当然,秦军杀俘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粮草不济,比如降卒无法安置,但是这些理由都无法掩饰白起心中那个真是的原因:军功爵位制。

武安君白起,有一个特点,从来不给对方留活口,不论是战士还是俘虏,统统杀光。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斩首三十余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五万,长平之战斩首四十五万。

若赵军知道对方是白起领军,恐怕就没有赵人愿意投降了,这又反衬出当初秦昭襄王封锁白起上任的消息,对秦军绝对是必要的。

秦军中军大帐,武安君背对众将,黑白分明的瞳子异常坚决,冰冷的嘴里吐出一个字:“杀!”

二十万卸甲去枪的赵军降卒,带着解甲归田的美好愿望,一夜之间被杀了个干净。

为了计算战功,秦军将赵军的头颅集中,堆成一座座小山清点,其状若人间地狱,魔鬼之城。

秦军在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刷新着斩首的记录:

年份战争斩首人数秦军主将战败国
公元前364年石门之战六万章蟜魏国
公元前330年雕阴之战八万公孙衍魏国
公元前317年修鱼之战八万樗里疾魏国、韩国、赵国
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八万樗里疾楚国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二十四万白起魏国、韩国
公元前278年鄢郢之战三十余万白起楚国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四十五万白起赵国

为了打击赵国剩余军队的士气,白起释放二百四十个未成年的小军士,让他们回邯郸去给赵孝成王报告这个僵耗。

二百四十个未成年少年,吓得一个个瑟瑟发抖,惊惧间骇然变色,仓皇间向东奔逃…

作者简介

风长眼量(王昱祺),美籍华裔。不照本宣科翻译史书,主张历史地理不分家,以历史为经地图为纬,制作地图还原当时历史大势,美式思维新颖解构春秋战国史。历经十多年,制作500余幅春秋战国地形图、路线图、形势图、疆域图,遂成《地图里的兴亡》系列图书。

作品简介

本书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作500副精美地图来重写中国春秋战国史,打破读史无图的遗憾,回归左图右史的传统。国家认证,中图社权威发布。

地形图,展现山川河流地貌。

路线图,复盘真实历史事件。

形势图,解说兵戈铁马烽烟。

疆域图,呈现合纵连横进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国白得上党引发巨大灾难
六十万精兵惨死,半夜惊闻鬼哭悲泣之声,骷髅庙到底为谁而建?
名将传 | 战神白起·战长平名扬诸侯
从太空视角之下,看秦赵的国祚之战——长平之战
周赧王时期发生的十四场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2
秦国“杀神”白起,一生打败过多个强国,为何唯独只有赵括成笑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