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业现代化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作者简介: 卞正勤 (1970-) , 女, 江苏扬州人, 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 研究方向:图书馆发展与建设。;

收稿日期:2017-01-01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ian Zheng-qi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he phenomenon of rural hollow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of “who to farming” and “how to farming”.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people itself, training institutions,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under learning what pulp, joining essence of gener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Research methods of experience summary were utilized. The results have showed that optim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fostering institutional building, improv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formulation of appropriate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Laws were formulat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Received: 2017-01-01

我国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强壮劳动力大多数转移到城市, 致使农村家庭中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自2012年起, 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6中央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这是中央立足全局与长远, 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关键问题, 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育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对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谓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

(一)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

“农民”这一称呼从古代到现代延续了几千年,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指的是一种文化、心理状态, 一种身份象征, 一种社会阶层。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型农民具备良好的知识文化素养、市场意识、金融意识, 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目标, 把农业视为自己施展才能、实现价值的平台、自我今后发展的职业或事业;新型农民是自由职业者, 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在市场上的配置, 并且它和教师、医生、商人一样, 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被大众认可和尊重, 并且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才能去掉传统农民的“身份”, 从而真正体现农民的职业属性。

最早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是2005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 该《意见》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 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出“职业农民”概念, 这个概念是基于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提出的, 并初步界定了“职业农民”的从业领域。2006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即中央一号文件) 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中央文件提出的“新型农民”概念是基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出来的并明确了新型农民“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至此, 新型农民概念一直沿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民、以及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从业者, 凭借具备的管理经验、生产经营技术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新型职业农民是具备一定的市场观念、文化素质、生产相关的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新生代农民。

(二) 农业现代化内涵

简单理解的农业现代化还是指农业, 只不过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属于现代化的农业。科学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科学化, 就是指除了了解必要的农产品知识外, 还要熟悉与产品相关的其他内容;机械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机械设备来进行生产耕作, 抛弃了传统的农耕做法;农业生产是规模化的、连续化的, 不是单独的分散的;信息化不仅仅是网络化, 而是建立在各种农产品流通化、透明化基础上, 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带来的一系列效益, 农民能从中获得利润。我们生活中都存在农业现代化的影子, 土地需要化肥来提供养分, 农户通过收割机来收谷物, 农场主利用电脑监控农作物生产情况等等, 只是目前的现代化不成熟, 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 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加强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 最先想到的就是农民现代化。西奥多·舒尔指出, “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是头等重要的”, 这里所说的农民的能力包括知识文化和农业相关的专业技能[3]。但不是每个农民都具备这种能力, 因为能力、知识文化是后天形成的, 不是天生的, 农民学历不同、自我接受程度不同, 导致素质水平和技能都有所差异, 要想保证农业有一个巨大的进步, 就要看农民转换农业现代化要素的能力, 所以我们对农民进行教育, 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下的现实选择。传统农业以手工劳作为主, 生产经营靠人、一些简单的农具来完成, 如果目前的农业还是这种方式, 那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说是及其不相称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是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两大法宝,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在农业现代科技革命不断普及的态势下, 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趋势, 生产主体要素也要不断进步发展, 现代农业深入发展就必须新型的职业农民。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谁都离不开谁, 传统的农民想法陈旧, 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较严重,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农民抛弃传统农民的不足、落后的农耕思想, 敢于打破以往的条例, 学着向前看。时代在进步农民也要进步,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才能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才能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近年来, 农业、农民已经逐步受到众人的关注, 相关政策也纷纷出来, 两者是息息相关的。农业的主体是农民, 农民的主要工作面向农业。农业过度到现代化会带来机械化、网络化, 同时这些也会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因此, 两者谁离开了谁、谁缺少了谁, 另一方都不能得到发展, 其中一方迅速发展, 就会带动另一方发展, 所以说要想农业现代化就要做到农民现代化。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都是极其复杂并且多样化;有人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社会培训机构的不利影响、有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缺陷、还有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以及机制带来的制约, 除此之外不健全的外部环境也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 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劳动力结构劣质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以900—1000万的速度转移到城镇。随着城镇化的大规模推移, 为了寻求更高的劳动报酬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很多高素质及青壮年农民前往城市打工而放弃了务农。二是农业从业者结构失衡,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性的劳动力短缺, 而且长期住在农村的以儿童、老人、女性这些弱势群体为主, 青壮年劳动力流失, 这些都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2. 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20岁

岁是农村主体劳动力, 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学历在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民占总人数的87.69%、初中至高中文化程度为9.5%、大学专科及其以上的比例只占2.81%。如果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下, 农业产量会变得低下, 只会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变慢。

3. 农民群众未成为培育的主体

如今很多毕业于农业职业学院的学生还未充分了解新兴职业农民的概念, 以及对我国农民目前的社会阶层认识不明确, 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工作的现象, 不愿意在从事农民这一职业。除了毕业于农业职业学院的学生, 还有务农热情高涨的其他群体要使他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难度非常大。就目前来说, 最有可能成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但是这些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兴职业农民的主体还有一段距离。

(二) 培训机构面临的困境

1. 培训资金匮乏

任何事物开展的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作基础, 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也不例外。就目前来看培育经费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资金的来源较为单一, 大部分都来源于财政拨款;第二投入力度不够, 各地区政府的财力情况与其投入经费的比例相差太大, 而主导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能部门就是各级的政府;第三缺乏资金监管的相关措施, 导致培训经费过度使用造成浪费, 用于培育职业农民的经费会大大折扣。培训资金的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培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约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导致工作实施的不顺利。

2. 培训设施不完善

就硬件条件来说, 蚌埠市2015年统计年鉴指出, 蚌埠共有300多家培训机构, 有农民培训资质的有58家, 只能满足一般的理论性的培训、简单的实践操作和相关技能的鉴定。在调查一些实力相对较好的公办培训机构时发现, 实践设备落后、数量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 民办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更不乐观。参训农民人均硬件投入与预期人均3000元还存在较大差距[4];就软件投入方面来看, 主要表现在农民培训师资队伍薄弱。薄弱主要指的是数量和教学质量, 就教师数量来说, 兼职教师数量很少, 没有专职教师, 难以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就教师教育水平来说, 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筛选, 被上级调入当培育的教师, 或者是教学效果比较差的或者即将退休的老师, 他们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匮乏, 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足, 这些老师仅仅顶着老师的名号, 并没有实际上的教学能力, 只会使培育效果变差。

3. 培育模式单一

在实际培育工作中, 大多培训机构仍以传统上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 而培训学员们最喜欢的还是示范教学、田间地头上进行技术上指导的方式。目前在师资力量缺乏、经费匮乏的约束下, 不是所有的培育机构都能实现。除此之外, 受训的农民的教育经历、学历水平都千差万别, 没有对不同文化素质水平的农民进行分类, 把他们安排同一批同一时间指导, 培育结果可想而知, 注定是失败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年龄稍长得农民不会用电脑操作, 都使得网络化、远程教育短时间难以实现。

4. 培训内容落后

目前的培训对农民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涉及太少, 仅仅是讲一些农业生产中的常识, 没有从实际出发, 分不清重点, 操作性较弱;现代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相关方面的培训知识缺乏, 如农产品安全、品牌策略等很少涉及;在农业技术广泛的普及和农民经济理性的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农业更重视适销对路的种养技能, 把培育的重心放在优、特、名农产品上, 忽略了农业相关内容的培育, 导致培育内容落后, 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三) 政府投入、监管不足和法律法规的缺失

1. 缺少投入和监管, 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目前的职业农民培育中, 在培育的投入力度上相对欠缺, 存在用最小投入来换取最大政绩的现象。一些培育机构购买陈旧的机械设备, 聘用资质不合格的教师来讲课, 只是想着降低培训成本, 没有实质上的投入, 仅仅是走过场糊弄完成任务, 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除了培训各方面不合格外, 对培训的监督也存在很大问题部分政府在培训开展工作结束后就完事了, 没有对培育的内容、效果做个总结。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统一考核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培训机构通过物质奖励的形式刺激农民到场参训, 而农民也可以不参与培训, 只要对方签字就完成任务了, 这种只重视量忽视质量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起到督促、评估整体培训的效果反而大大降低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果。

2. 缺乏农民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倡导大力发展经济, 可能导致了各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 没有真正意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思想上重视不够, 还需要行为上的制约, 就体现了立法的重要性, 不过目前针对相关的法规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没有涉及到;即使有的地方目前有了农业相关的法律, 但也只是作为一个条例摆设, 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具体分析政策做摆设的原因:首先, 教师编制还不完善, 部分学校专职教师仅有1人[5];其次, 人均经费没有落实的现象还存在;最后, “先培训、后就业”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调研发现, 除了少数几个单位, 农村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员工参加培训, 没有从实质上贯彻国务院要求的就业之前要先培育的举措。

(四) 内部环境的制约

1. 土地流转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大部分山村的土地大多小而分散, 并且位于半山腰或者山脚下, 地理位置也是土地能否流转的重要因素, 即使在土地成片化的平原地区, 很多留村农民不知道土地还可以出租以及出租的好处, 没想过把土地出租出去, 再加上与此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完善, 宣传不到位没有大范围空着的土地, 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土地去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 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群众发展壮大。

2. 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

职业农民培育形成的内部原因是良好的城乡环境在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影响下, 文化教育建设、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层面城乡有较大的差距致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农民、农业专业大学生纷纷涌入城市, 造成了城镇人才过度, 农村人才匮乏, 人力资本严重损耗。同时, 那些进城务工人员被城镇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 相比较农村发展较为落后, 物质上和城市相比没有竞争力, 以至于他们愿意一直留在城市。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因素不足, 约束了转变的速度, 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人口结构不平衡化, 是阻碍职业农民产生与发展的体制因素。

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对策

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研究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应落实到有效对策上, 需要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比如优化人力资本相关机制、构建合格的培育机构、构建合理的农业政策法规和完善内部机制。

(一) 完善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教育机制与人才流动机制

1. 健全人力资本成长的教育机制

由教育局主办辅助各职业学院、农学院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开展了一系列举措[6]。首先针对农村小学生教育, 主要还是从培育教师方面着手。其次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教育, 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免除学杂费, 在农业创业上全力帮扶, 为其开展系统全面的职业教育。再次针对青壮年和后备劳动力学历教育, 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 还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班、短期培训班, 将两者结合构建。

2. 完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并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就农村种田能手、养殖大户、农机大户来说, 要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并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把他们作为培训的主体, 培育后起到示范和领导的效果, 激励更多农民向他们看齐。一方面, 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制定符合农村中老年群体的教育计划和培训措施, 使其经营理念更加丰富, 操作技术更加实用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 创造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激励种田能手和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发展的信心, 缓解农业结构不平衡的态势。

3. 明确现阶段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确定农业培训的主体, 分清主次, 避免因盲目培训而导致无用的后果。主要从农业职业学生角度出发, 大规模宣传指导, 让其意识到他们的重要作用和主体地位。挖掘现有农民群体中知识、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都符合要求的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户、农村技术人员等, 根据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吸取农民的意见, 建设教育培育机构, 根据农民群体的差别, 使用针对性较强的方法模式, 逐步扩大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 创办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

1. 多渠道筹措培育经费

资金是一切事物开展的物质基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不例外。首先, 农民培训是公共性的, 是国家负责的, 所以各政府不能掉以轻心, 严格落实学技术方面的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层面的培育等;其次, 尽快制定并出台以政府扶持为主、面向市场、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同时, 可以公开招标, 让社会群体和农业院校也辅助参与进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形式, 多方面吸引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参与农民培训事业。最后, 防止经费的乱用情况的出现, 将培育经费透明化, 政府今年投入了多少资金, 来年投入情况和今年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 这些都要记录下来, 保证经费花在该花的地。

2. 全方位完善培训设施

根据当地培育新型农民的数量来创办足够的培训机构, 主要的是具有培训农民资质的机构;此外也要监管培训机构的规模和设施是否符合标准,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应给予合并或者关闭;培训机构自身来说, 主要目的就是培育出合格的职业农民, 而不是赚取利润。对教师培育这方面来说, 一是教师的数量要和参训农民成比例, 且必须设置一名专职教师。二在教师选拔这方面, 首先加大农民教师的宣传, 包括通过政策的宣传和物质上的激励, 录取专业技能强的、知识文化高的教师, 对于培训效果不好的教师应给予劝退。其次, 对于这些农民教师也要不定期进行系统的培训, 包括教学方法, 教学体制方面, 确保各方面达到标准。

3. 开展多元化培育模式

传统的培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课堂教学, 要打破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 最重要的是创新培育模式, 采用最受学生欢迎的田间地头的演示模式, 根据农民的需求来决定采取的方式。第一可以采取政府主导, 学校辅助的方式。政府开展优秀农民进入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参观学习活动。第二可以采取各行业和企业结合的方式, 在充分研究行业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以提升农民职业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举办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培育。第三在农村经济组织力量的带领下, 辅助专家学者培育指导, 对各行经济组织遇到的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在农业实际活动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也可以采取远程教育的方式, 包括电话求助, 网络教学等。

4. 创新培训内容

理论固然重要, 但是对于农民来说纯理论的东西他们是很难接受的, 我们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 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我们引进比较成功的农民转型农业大户为他们讲解案例。专业技能型按农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 在培训中要围绕专业, 以理论联系实际来拓展市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交给他们现用的技术, 让他们从中获利, 让他们更有兴趣的投入到新型的农业生产化中。将情感、知识和能力教育目标内化为“种好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优势与现实能力, 努力使培训内容特色化和多元化。

(三)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监管和完善法律法规

1. 加大培训质量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建设

要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的监管, 一是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制度。对符合培训条件、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相应的评估系统使其更好的向良性方面循环。二是加强培训, 政府可以投资来打造农民的培训机构, 或是自己出钱去学习, 更好地打造农民培训品牌。三是建立评估、激励机制。一方面, 督促农民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自我评估系统, 如在教师授课方式内容、课堂组织设计, 学生的受益程度等诸多方面做实际调查, 进行反馈、调整, 形成自我良性循环与发展;另一方面, 农业部门要落实监管的职能, 定期开展检查, 建立职业农民培训的评估机构, 健全评估体制、规范评估程序、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四是建立培训后的跟踪、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后续的跟踪指导服务机制, 对参训农民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增强培训效果。

2. 完善培育农民的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政策的颁布都需要相关的法规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不例外。第一, 思想上重视, 要有一个培育的意识在。第二, 思想上重视还不够, 不能忽略了行动只知道喊口号, 还要真实的做出措施, 既然出了政策, 就要落实到实处。第三, 虽然推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举措, 但是很多地区都没有实质上的立法, 如果培育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等于空口说白话。第四, 关于农民培育涉及达到的培育机制、农民权益等都要确立好专项法规。

(四) 健全内部环境流通机制

1. 建立长效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规模的土地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 要想形成职业农民队伍的规模, 就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改变原有的土地流转方式, 减少土地交易的资金投入, 大规模承包闲置集中的土地, 这样土地才有资格实现快速流转, 为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的形成创造条件;除此之外, 普及土地承包权登记知识, 土地流转要建立相关的合同按照这个程序逐步实施。

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

农民工进城后往往会遭遇到异样的眼光和看法、不公平的待遇, 为了消除这种阶级不公, 农民工能自由畅通的在城市工作, 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农民进城市有很严重的门槛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说进就进的, 因此要建设合理的农民工进城机制;其次在工资待遇方面有很大差别, 觉得他们是农村来的, 对农民工存在一些误解。最后就农民工自身来说, 他们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 即使到了城市也不一定能融入进来, 毕竟适应环境也是要时间的, 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化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

四、结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从农民着手那培育的工作无从淡起,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坚决不能马虎, 需要各个方面长期的建设和完善在优化人力资本、构建合格的培育机构、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监管和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内部环境流通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不断丰富。从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来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需要各方面不断坚持为其付出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谢存海:加快培养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化发展形势研究分析
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培育“三类”农民
实施好乡村振兴五大保证
【连载】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抓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