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涨知识】让你一下子明白榫卯(sǔn mǎo)结构的动态图
【涨知识】
让你一下子明白榫卯(sǔn mǎo)结构的动态图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连接多个木构件的最常用一种连接方式。不像“钉”和“黏”需要额外的固定物,其直接利用木件间凹凸错落的结构扣合,而且结实耐用。然而,随着现代机械化工艺进步,以及木结构建筑越来越稀有,人们对传统木艺概念越来越模糊,相信不认识“榫卯”二字的人不在少数。
凿的操作-窄凿加工榫眼详细步骤
(1)画线:榫眼的部位和尺寸都要求十分精确,所以在凿削前都应画线。
(2)固定工件:凿削榫眼工作一般都在工作凳上进行。如果工件较长,操作人员可用左臀部坐在工件上来固定工件(图2-44).如果工件短小,可用左脚踩住或使用夹具。总之,凿削时,工件不能移动,以保证凿削质量和安全。
(3)-般操作:左手握凿,右手握斧敲击,从榫孔的近端逐渐向远端凿削。第一凿在离孔线2~3mm处开始,凿子应保持垂直,刃口向外,凿下5mm左右即可。每击一下凿子都要摇动一下,以免凿子被夹住。拔凿前移时,应利用凿子两刃角抵住工件,左右摇摆渐渐前移,以便定位准确。接着凿子翻过来再朝第一凿处斜凿,将木纤维切断和挖出凿屑。第三、四凿与第一、二凿同,继续增加深度。四、五、六凿依次凿削,直至接近远端榫孔线2 ~ 3mm处为止。然后将凿子翻过来垂直凿削。如榫孔较深,也可分两次凿削。榫眼深度基本凿好后,再在近远两端沿墨线内侧垂直凿削,凿出孔壁(图2 - 45)。榫眼有贯通的和不贯通的两种,即明榫和暗榫。凿削明榫,应双面画线。根据上述凿削方法凿好榫的半面后,翻过来再凿另外半面。
(4)安全操作注意事项:①避免在人多处高举斧头。凿削前,检查斧头柄是否装牢,防止敲击时脱柄伤人。②应用斧头的侧面正击凿柄,斧刃向外。如果斧刃向上斜击凿柄,容易击在手背上或斧刃触额,造成工伤事故(图2 - 46)。③紧握凿柄,防止凿子滑动,以免榫孔凿歪或凿在线外,甚至凿伤腿部。④传递凿子等有刃口的工具,应将手柄在前,以免伤害接受者。
【涨知识】让你一下子明白榫卯(sǔn mǎo)结构的动态图
榫,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榫卯(sǔn mǎo)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的静态图你肯定见得不少,但动态图片则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它的构造,让你一目了然。
1.楔钉榫
2.挖烟袋锅榫
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5.扇形插肩榫
6.传统粽角榫
7.双榫粽角榫
8.带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挂肩四面平榫
11.圆柱丁字结合榫
12.圆方结合裹腿
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14.圆香几攒边打槽
15.攒边打槽装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17.抄手榫
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
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20.三根直材交叉
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
22.插肩榫变形
23.平板明榫角结合
24.柜子底枨
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26.厚板闷榫角结合
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
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29.直材交叉结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32.走马销
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榫卯【sǔn mǎo】的艺术 一看就停不下来 没有WIFI千万别打开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 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 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 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牙雕、鼻烟内画壶等,完全是技巧的纯 熟,为了装饰而装饰,取悦于人们的视觉快感。而家具中的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还要求科学合理性,使其长久的耐用。这就要求每个木料榫头卯眼, 必须根据家具的造型组合,从力学上每个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师傅的多年目测经验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后,两块木头便会紧 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 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也许 10 年,也许 15 年,长 时间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下,便会自动松脱,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这些作用力影响的结果, 就如潮汐涨退的道理一样.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话,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 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 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 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1937年,当中国近代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教授,经过长途跋涉,几经艰辛,在山西五 台山找到一座建筑简练古朴的庙宇时,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 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还像当初一样互相紧扣,不离不弃。
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地是和每一块木 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汩 汩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 长,生生不息. 法国一家电视台,曾经以埃菲尔铁塔为对象制作了一个特辑,内容描述铁塔内那些庞大如车轮的 钢铁螺丝帽要定时重新拧紧,否则就会因为温差关系而自动松脱,一旦弃用螺栓改为焊接的话,整 个金属塔架便会因为金属的不规则膨胀而扭曲倒塌,原来象征机械的凯旋的“钢铁阵容”也有它的 烦恼. 这边厢,每一栋古老的木构房子,在经历无限风霜之后,屋内每一块木头,以至每一件家具的 榫和卯都仿佛仍在窃窃私语…….. 隼对卯说:执子之手。 卯对隼说:与子偕老。 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
没有完全无缺点和局限性的材料和结构,木斗拱的缺点是容易松动,然而这种缺点却变成抗震的优点.遇上一般地震,用砖石铸建的房屋纷纷倒塌的时候,木材靠着本身特有的柔韧性和延展力,榫卯就会将地面的震波变成延绵“木浪”般起伏消解,涟漪过后,又恢复原状。
 
 
  
 
 
 
 
 
导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本书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之《吴越文化》。
内容提要
中华大地历史悠久,其间为世人提供、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吴越文化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昊越文化区又称江浙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苏南、皖南和浙江省。吴越文化区内产生的河姆渡原始文化,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充分表明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目录
一  吴越文化的来源和特征
二  吴越文化的原始文化
三  吴越文化的民俗文化
四  吴越文化的语言戏曲文化
五  吴越文化的师爷文化
六  吴越文化的建筑文化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精彩页
(一)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聚落遗址。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兴修水利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第四文化层距今约七千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六千五百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五千六百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五千年。1973年和1977年冬季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六千七百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畜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等遗存。丰富的出土文物充分展现了我国南方氏族社会历史时期的繁荣景象,为研究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像河姆渡遗址这样历史悠久、文物埋藏全面又丰富的遗址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的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四十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的。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十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他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两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人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一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是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较高的建筑技术彰显了河姆渡人的智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所罕见。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三百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为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径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踞织机的部件。缝纫用的是骨针,有九十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0.2厘米,针孔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河姆渡人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是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二十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相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2015/06/13雨霖
转载/编辑/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结构与建筑技术——精细木工
中国文化 “木”艺之美
传承与创新——传统木结构榫卯技术的现代加工方法
中国真正建筑的诞生之二
第三十二章 榫卯结构
东方优等生的作业抄起来就是香,争先恐后一起抄,从建筑到装饰,除了鱼和植物,连农村大娘的竹篮子都得好好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