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部分 体道(上)

《道经》开篇,老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何谓“道”这样一个问题。“道”虽然很抽象,不易说清楚,但老子却结合具体的生活现象,用前十章的内容教我们去体察“道”的特质:无、虚、不争。

无中生有,无本身就是万物生成之初的状态。老子用“无”来代表“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回归本源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要求人回归“无欲”状态,做事自然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

虚不同于无,是指有其器而虚其心,虚其心才能毫无偏私地包容万物,平等地对待万物,与万物和谐共生。老子用“虚”来代表“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包容万物才能立足万物思考问题,才不会放大自己的私心。我们不仅要达到“无私”的境界,还要达到“无我”的境界,这样才算达到了“虚”的境界。

不争不是一无所争,其前提是“利万物”,所以老子以水为喻来说明“不争之道”。老子以“不争”来代表“道”,就是要告诉我们奉行柔顺、雌静、无为之道,才能“利万物”,才能令人“无尤”,才能保持长久,才能具备合于天道的“玄德”。

这三个特质中,“无”为基础,“虚”补充“无”,“不争”补充“虚”。或者说,“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虚”不是什么都不争,“不争”不是无所作为。万物始于无,无欲才能“观其妙”,无私才能“以万物为刍狗”,无为才能“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才合于“道”。

第一节     道之无

这一节包含《老子》前三章的内容。这三章,老子讲了道的第一个特质:“无”。

实际上,“无”与“有”是相反相生的,它们是一体之两面,但是世人往往重“有”而轻“无”,以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老子让我们回到“有”之前的状态——“无”中去审视自我与世界,以“无欲”观其妙,以“无为”成其功。

也就是说,这三章以“无”为核心,将人带到最初的状态中来体察“道”,告诉我们“无”才是“道”之初,“无欲”才是人之初,“无为”才是处世之初。

原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常(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高下相,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臆说:

《道经》开篇,老子就告诉我们什么是“道”。但是“道”是什么?似乎老子也说不清楚。于是老子只能说:我知道我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那个恒久不变的“道”,可是我却只能用“道”来称呼那个恒久不变的“道”。因为凡是可以称呼的“名”都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所以我所说的“道”并不能等同于恒久不变的“道”,我只能这么说而已。

接着,老子告诉我们:万物萌生之初都是没有名字的,而万物有了各自专属的名字,它就以此为名开始了各自的生长发展历程。“道”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体察“道”的时候,就要既体察它有“名”之后的状态,也要体察其无“名”之前的状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呢?老子告诉我们:我们要以“无欲”之心体其“无”,以“有欲”之心体其“有”。即我们要常常以清静无欲的态度,才能体察到“道”的玄妙;常常以有欲追求的态度,才能体察到“道”的功用。

只重其“用”,则过于重视“有”;不重其“妙”,则不足以察其“无”。这两种态度都有其偏差,所以老子又说:上面所说的“无”与“有”,其实同出于我所说的“道”,只是它们的名字不同而已,它们共同所出的我所说的“道”已经非常玄妙了,而真正的道是在此基础上玄之又玄的,那是各种玄妙共出的门径啊。

老子在第一章中告诉我们“道”可以表现为“无”与“有”这样两种“同出而异名”的形式,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于是老子在第二章中说:就像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以美命名这种状态)了,那么恶也就随之出现(以恶来命名与此相反的状态)了;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了,那么不善的也就随之出现了。所以“有”和“无”是相反又相生的。与之相类的,自然还有难与易是相互成就的,长与短是相互参照的,高与下是相互依存的,音与声是相互应和的,前与后是相互追随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相反相生的世界上生活呢?老子以圣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对我们说:圣人明白事物相反相生的道理,就以“无为(不妄加作为)”来处事,推行不加说教(不强加干涉)的教化方式,于是万物产生,他们不加拒绝的接受,让它们自然生长却不据为己有,自己偶有所为(顺势而为)却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之后也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他们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们的功名不会失去。这实际上是以圣人无为而有功为例告诉我们,无与有虽然是相反相生的,但处世应着眼于“无”,以“无为”不居而自然“有功”。

圣人以“无为”待万物,也以“无为”来教化百姓。老子在第三章就说明了“无为”之教的表现及其效果。老子说:圣人不尊崇贤人,以使百姓没有争竞之心;不以难得的财货为贵,以使百姓不致成为盗贼;不展现引起私欲的东西,以使百姓心思不致纷乱。所以圣人治理百姓,使百姓内心空虚没有私欲,而使他们能吃饱肚子(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使百姓弱化他们的情志,而使他们的骨骼强健。这样就常常使百姓处于没有巧智没有私欲的状态,也就使那些有巧智的人不敢妄为了。如果我们也以清静无为的态度去做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4章老子有哪些先进思想
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凭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恰是大仁大慈!
道德经注解
道德经
老子的“无欲”并非禁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