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岩淘宝村走访: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

图为员工在标准化厂房里生产竹凉席。

    做大“竹”文章 助力淘宝业

    11月1日,记者驱车前往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采访。进入培斜村,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边成排的标准化厂房,以及成垛的竹条,让人感受“竹席之乡”的浓烈氛围。培斜村不大,村里错落有致的小洋房,让人感觉像是来到了度假山庄。

    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和村民代表刚刚从永安“取经”归来。“我们这次去永安,主要是考察和学习当地的竹茶杯、竹烟灰缸、竹壶等竹系列工艺品生产和加工。”华锦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逐步拓展和丰富竹系列产品,同时还结合淘宝,大做“竹”文章。

    竹凉席编成“首富村”

    培斜村是革命基点村,1993年以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压得大家抬不起头来。对于这个海拔680米、拥有1.3万亩山地的省级贫困村而言,竹子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穷则思变。1993年,华锦先自筹资金3万元,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当年便产生了效益。随后,赖佳明、赖龙辉等一批在外谋生的党员纷纷回村兴办竹凉席加工厂。村民们眼热了,纷纷跟上来。

    1997年,培斜村成立竹凉席有限公司,注册了“天然牌”商标,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对全村竹席厂实行原材料、规格、质量、办证、销售“五统一”管理,竹凉席产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目前,培斜村的竹业企业有80多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产品除了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还解决了附近乡镇近万人的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9万元,居小池镇各村之首。

   竹制品和淘宝“联姻”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培斜村的竹凉席加工已声名远播,村民们通过从事竹凉席加工盖起了新房子,不少村民甚至还买起了汽车。但是,他们并没有陶醉在致富的喜悦中,而是开始寻找其他兴业致富的途径。

    2010年,华锦先的儿子华永良突然向父亲提出了辞职回家创业的想法。起初,华锦先并不同意儿子的想法,他觉得儿子所在的单位并不差,薪资待遇也不错。最终还是拗不过儿子的执著,答应给儿子一笔创业基金,但是需要按照信用社的标准支付利息。

    由于人手和资金有限,刚开始凡事都要华永良亲力亲为,大到看货、进货,小到打包、贴单。因为货单少,快递公司都不肯派人来这山村收件,他只好每天把快件送到附近的快递公司。

    不懈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华永良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而且还在淘宝里面更高级别的“天猫商城”上开了属于自己的网店。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卖的羽绒服货值已超600万元,竹制品销售也超过200万元。

    看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了,又考虑到当地是竹制品第一货源地,再加上村“两委”给开淘宝店的年轻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提供村里“淘宝街”的实体店面,并免租金一年。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外面回到村里,开始在“淘宝街”开网店,卖竹制品。传统的竹制品和新兴的电子商务就这样在培斜村结成了“亲家”。

    淘宝村,实至名归

    结成“亲家”后,淘宝产业就在培斜村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并迅速摘得“福建第一淘宝村”的荣誉。前一段时间,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培斜村是福建省唯一的中国14个“淘宝村”之一,今年上半年在淘宝上卖出的商品总额竟然超过3000万元,把其他村远远地抛在后面。据华锦先介绍,目前村里“淘宝街”已经有20多家商户入驻,吸引了10多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并有50多家商户有意入驻,目前正在洽谈之中。

    “我们这次去永安考察,就是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竹制品品种,从比较单一的竹凉席、竹窗帘发展到竹茶杯、竹烟灰缸、竹壶等竹系列工艺品。让这些开网店的年轻人在网上除了可以卖竹凉席以外,还可以卖其他的竹制品。”华锦先告诉记者,竹子从竹根到竹尾巴都是宝,关键看怎么利用,怎么做“竹”文章,实现价值最大化。

  培斜村从2003年起发展茶产业,而今已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图为某企业员工在精心制茶。

    思变赢得华丽“转身”

    □ 赵伟 罗玉文

    追寻培斜村发展的轨迹,从一穷二白的“省定贫困村”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淘宝村”、“竹席之乡”……培斜人靠的是什么?我们在采访后充分感受到:他们靠的是不断地思变和探索,在思变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迎来华丽“转身”。

    所谓的思变就是不断顺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潮流,来改变和发展自己。面对贫穷,培斜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投身市场,借助他人的经验,立足自身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谋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竹凉席产业发展起来后,他们还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模式,使该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红火生存至今。

    就在竹席产业蒸蒸日上之际,培斜人又开始思变,探索其他增收致富的路子,于是茶产业悄然兴起。就在竹席产业和茶产业方兴未艾之时,培斜人又迅速捕捉到了市场的变化,并及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于是培斜村又有了“淘宝业”和旅游业……在二十年间,培斜人从未停止思变和探索的步伐,正因为如此,培斜人才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化才能发展,因为发展的本身就是“求变”;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培斜村的变迁正好印证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正是不断的思变,顺应发展趋势,培斜村才能在山穷水尽之时,华丽“转身”,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发展乡村旅游  打造美丽山村

    今年10月底,培斜村正式通过省旅游局、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验收,获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荣誉。对此,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对记者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培斜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打造一流的乡村旅游品牌。”

    培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全村拥有原始次森林14000亩,森林茂密,沟深水清,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森林休闲度假旅游的天然条件,是发展漂流、森林探险,享受森林浴、空气浴的天然场所。华锦先告诉记者,他们先后多次到山东、浙江等地“取经”,发现很多乡村主产业都从工业、农业等转向了旅游业。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招商,培斜村先后引进了九溪庐旅游开发公司等3家投资开发公司和1家策划营运管理公司,分别负责森林度假旅游、工贸旅游、文化旅游三大类型的旅游项目开发,以及全村旅游产业前期策划和后期营运管理。

    为积累发展经验,在市、区两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培斜村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乡村旅游文化节,前往培斜旅游观光的游客成倍增长,社会反响热烈。去年,培斜接待游客3.56万人,旅游营业总收入250万元。“今年国庆期间,就有上万人到培斜旅游,基本上都是自驾游,其中大部分的游客来自龙岩,还有一部分是从漳州、福州、广东等地来的,村里的农家乐餐厅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华锦先说。目前,村里正着手筹措10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记者看到游客中心大楼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建成后将为游客提供休息、宣传、咨询、投诉等全方位的服务。“游客中心大楼对面是百米幸福长廊,再上去就是溪流漫步、瓜果长廊、水上乐园、五谷丰登等特色景观。”华锦先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一一介绍村里新建成的各个景观。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赵伟、罗玉文和通讯员温连光采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清洗凉席的方法!!!
龙岩美丽乡村系列之万安镇竹贯村
隔年草席、竹席、凉席发霉怎么办?我来告诉你怎么清洗!!
家居专题 卧室篇 凉席章--竹炭凉席
生活丨一分钟教你选对凉席!
【宁海话】黄坛魏家扼竹矮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