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iPhone不是“美国制造”?

去年二月份,奥巴马在加利福尼亚州参 加了硅谷为业内翘楚举办的晚宴,每位 客人均被告知可以问总统一个问题。轮 到乔布斯时,奥巴马却先发制人,问了 乔布斯一个问题:苹果能否把iPhone 生 产迁回美国?

不久之前,苹果还吹嘘旗下产品都是在 美国生产的。如今情况发生了大逆转。 苹果去年共售出了7000 万部手机、3000 万台平板电脑以及5900万部其他产品, 而这一切几乎都不是“美国制造”。

据晚宴上的另一位嘉宾透露,当时乔布 斯的回答很含糊,他说:“这些工作不会 回来了。”

奥巴马的问题触及了苹果的核心利益。 低廉的海外劳力并非苹果把制造业外迁 的唯一原因。在苹果的高管们看来,海 外工厂益处多多:生产规模大且极具灵 活性,工人们也很勤劳聪明。因此“美国 制造”在苹果眼里已经不再能增加其产 品的竞争力了。

如今的苹果已然成为全球“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的顶尖公司之一。去年,苹 果的每一位员工为公司盈利超过40 万 美元,这个数字比高盛、埃克森美孚和 谷歌都高得多。

然而,以苹果为代表的众多美国高科技 公司不再像过去的大企业那样怀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他们并不热衷于为美 国人创造就业机会,这让奥巴马、经济 学家以及政治家们非常不悦。

通用汽车公司在20 世纪50 年代雇佣了 40 万美国工人;通用电气公司在20 世 纪80 年代也雇佣了几十万名工人。而苹 果在美国仅雇佣了4.3 万人,在海外则 雇佣了2 万人。为苹果工作的更多是承 包商:约有70 万工程师和技工负责设计 和装配苹果的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其他 产品。但这些人没几个是美国人。

白宫前经济顾问贾里德·伯恩斯坦说:“苹 果的例子说明了,如今为什么很难在美 国创造中产阶级所需的工作……如果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顶峰,那我们就该为 自己的前途担心了。”

苹果的高管们说,生产线走向海外是 他们唯一的选择。一位苹果前高管曾 说如果没有某家中国企业的倾力相助, iPhone 根本无法上架,因为苹果几乎是 在最后几分钟重新设计了手机的屏幕, 因此一条生产线要被迫立刻改装。但这 家中国企业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解决了这 个问题。

据这位前高管说,当时这家中国企业把 公司宿舍熟睡里的8000 名工人叫醒。 每名工人就着茶水吃了一些饼干后就到 了工厂,三十分钟内就启动了紧急12 小时轮班制——他们负责把新设计的 玻璃屏幕安装在斜面框架上。96 个小 时之内,工厂的日产量就达到了4 万台 iPhone。这位高管说:“这样的速度和灵 活性超乎想象,没有任何一家美国企业 能够与之匹敌。”

同样的事情几乎发生在所有的电子公司 身上,外包已经成为了数百个行业的惯例——包括会计、法律服务、金融、汽 车生产以及制药。苹果在资源配置方面 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但人们由此可以 了解到知名企业为何无法提供大量本 土工作。除此之外,苹果的决定还带来 了一个更宏大的问题:那就是随着全球 经济与国家经济日益纠缠在一起,美国 企业还欠美国人民什么?

美国劳工部前首席经济学家的贝奇·史 蒂文森说:“从前的公司有支持美国工 人的责任感——即便这并不是最明智 的商业选择。但如今这一切都消失了, 利润和效率远远超越了慷慨。”

大企业高管们和其他经济学家则认为 贝奇的说法很天真。苹果的那位前高管 就说,尽管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教育水平 最高的工人,但已经停止培训企业所急 需的中等技术工人了。

企业辩称,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将 工作转移到可以产生足够利润的地方 去。如果不这样做,会有更多的美国人 失去工作。那些曾是美国人骄傲的本土企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通用公司), 当更加灵活的竞争对手出现后,这些美 国本土企业开始相继破产。

《纽约时报》已把对本篇文章的报道提 供给了苹果,但是该公司延续了其神秘 的作风,拒绝对此做出任何评论。

撰写本文之前,我们采访了30 多位苹果 的现任以及前任员工和承包商(其中很 多人要求匿名以便保护自己的工作)、经 济学家、制造业专家、国际贸易专家、技 术分析员、学术研究员、苹果公司供应 商的员工、企业对手和合作伙伴以及政 府官员。

苹果的高管私下里说,如今世界变幻莫 测,仅仅根据本土员工的人数来评价一 个公司的贡献是有失公允的——况且 苹果已经比往年招收了更多的美国员 工。他们认为,苹果的成功鼓励了很多 企业家,为移动电话运营商以及运送苹 果产品的企业带来了工作机会,从而促 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解决美国 的失业问题不是苹果的义务。

苹果的一位现任高管说:“我们的手机 销往100 多个国家,因此我们没有义务 解决美国的问题。我们唯一的义务是尽 可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我要玻璃屏幕”

2007年,距首款iPhone 发布不到一个月, 乔布斯把几位副手叫到了办公室。几周 以来,他的口袋里都装着一部iPhone 样 机。根据一位当事者回忆:乔布斯生气 地举起这部样机,调整角度以便所有人 都能看到塑料屏幕上的细小划痕。然后, 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钥匙。

他说:“我不想出售一款会产生划痕的 产品。”人们会把手机放在口袋里,同时 也会把钥匙放在口袋里。唯一的解决方 法就是用不会被划花的玻璃屏幕代替 塑料屏幕。他说:“我要玻璃屏幕,希望 你们在六周之内搞定它。”

其中一名副手走出办公室后,立即订了 飞往中国深圳的航班。乔布斯想要在这 么短的时间内找到完美的玻璃屏幕,这 个任务除了中国别无他选。

两年以来,苹果一直致力于一项代号为 “紫色2 号”的研究,该研究的每个阶 段都必须回答同样的问题:如何彻底 地重新设计手机?如何在保证最高品质 (比如不会被划花的屏幕)的同时确保 产品可以大规模地快速生产,并且成本 足够低廉以便获得利润?

问题的答案几乎每次都是在美国以外的 地方找到的。尽管不同版本iPhone 的零 部件是不同的,但是每一版本的iPhone 都包含数百个部件,其中90% 来自海外 工厂——先进的半导体来自德国和台湾, 存储卡来自韩国和日本,显示板以及电 路板来自韩国和台湾,芯片组来自欧洲, 稀有金属来非洲和亚洲,组装则在中国。 创业初期,苹果并不会在国外寻找生产 商。1983 年推出麦金塔电脑时,乔布斯还自夸这是“美国制造的机器”。1990 年, 乔布斯经营着NeXT,他说:“我不仅对 我们的电脑感到自豪,还对我们的工厂 感到自豪。”直到2002 年年底,苹果的 高管们还会时不时开两个小时的车前往 生产基地参观——该基地位于加利福 尼亚的麋鹿林市。

但是到2004 年,苹果的大多数产品就 已经转向国外生产。引导这一决策的是 公司运营专家蒂莫西·D·库克,他认为 美国大多数的电子企业都已经走出国门, 而苦苦挣扎的苹果应该抓住这一优势。 在乔布斯去世前六周,库克成为了苹果 公司的CEO。

亚洲的部分吸引力在于其廉价的中等技术工人。但这并不是最吸引苹果的地方。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与购买零部件、管 理组装产品的生产线、以及确保来自数 百家企业的服务相比,劳动力成本根本 不值一提。

苹果的一位前高管说,库克选择亚洲主 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亚洲工厂的 生产规模非常灵活;第二,亚洲供应链 的完整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结果就是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与中国竞争”。

当乔布斯说“要有玻璃屏幕”,中国企 业就出现了。多年以来,手机生产商都 拒绝使用玻璃屏,因为玻璃屏要求精准 的切割和打磨,这是老大难的技术问题。 虽然苹果公司早就选定了美国康宁公司来生产大片的钢化玻璃,但要把这些 大片钢化玻璃切割成手机所需的屏幕, 则需要另外找到闲置的切割工厂、数百 片用于实验的玻璃以及一大群中级工程 师——仅仅筹备这些就需要花费巨资。

后来,苹果收到了一家中国企业的竞标 单。当高管们前往这家中国企业参观时, 企业老板早就搭建好了新的厂房。据苹 果的一位前高管回忆,那位中国老板骄 傲地说:“这是为了大订单预备的厂房。”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乐意承担众多行 业的发展费用,众多补贴惠及了这家玻 璃切割厂。仓库里摆满了苹果公司可用的 玻璃样本,而且都是免费的。企业老板 似乎挥挥手就招募了很多工程师。挨着 厂房搭建的宿舍可住好几千人,而吃苦 耐劳的工人们可以轮班24 小时工作。 在苹果公司的高管们看来,这家中国企 业的厂牌上似乎印着四个大字:“舍我其 谁?”一位前高管说:“如今中国拥有极 其完整的供应链。你需要1000 个橡胶垫 片?旁边的工厂就能生产。你需要100 万 个螺丝?街区那头的工厂就可以提供。 你要改变螺丝规格?三小时就能搞定。”

富士康城

距离这家玻璃切割厂8小时车程的地方, 就是著名的富士康城,iPhone 正是在这 里组装的。对于苹果来说,富士康城进 一步证明了,中国工人吃苦耐劳远超美 国工人。因为美国绝对不可能存在一个 像富士康城一样的地方。

这里有23 万名工人,其中很多人每周工 作6 天,每天工作12 小时。超过四分之 一的富士康员工住在公司宿舍里,很多 工人每天的工资不到17 美元。苹果某 高管曾经在富士康员工交接班时来办 事,结果他的车困在汹涌的人流中动弹 不得。他说:“这种规模真是让人难以 置信。”

富士康雇佣了接近300 名负责疏导人群的保安,以免在出口处发生踩踏事故。 富士康城的中心食堂每天烹饪3 吨猪肉 和13 吨米饭。虽然厂房里一尘不染,但 工厂附近的茶馆里弥漫着烟味和臭气。 富士康在亚洲、东欧、墨西哥以及巴西 拥有数十个这样的工业园区,据估计, 全球40% 的电子产品都是由富士康组装 的,其中包括亚马逊、戴尔、惠普、摩托 罗拉、任天堂、诺基亚、三星以及索尼的 产品。

曾任苹果全球供需经理的詹妮弗·芮格 妮拒绝透露工作的细节,但她说:“富士 康一夜之间就能招募到3000 名员工。 美国有哪家企业能够找到3000名员工, 并且还能说服他们住在宿舍里?”

2007 年中旬,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工程 师们终于找到了完美切割手机屏幕的方 法。据苹果公司的一位前高管回忆,第 一批玻璃在深夜送达富士康城。工厂经 理叫醒了数千名工人,他们急匆匆穿上 工作服——男士为白黑色T 恤,女士为红色T 恤——迅速汇集在生产线两旁 开始动手组装。结果苹果在3 个月内卖 出了100 万部手机。迄今为止,富士康 已经组装了超过2 亿部iPhone。 面对社会和劳工保护机构的质疑,富士 康在声明中拒绝透露特定客户的信息。 富士康在声明中写道:“我们雇佣的每 一名工人都与公司签订了合法的合同, 合同中的条款受中国法律的保护。我们 非常严肃地为员工负责,并尽力为他们 提供安全和积极的环境。”

对于苹果公司前高管描述的这些细节, 富士康提出了异议,并在声明中写道, 像这位高管描述的夜班是不可能出现 的。“因为我们有严格的规定,每位员 工的工作时间都是根据班次确定的, 而且员工都配有电子化的工时卡,因此 不会在规定时间之外到厂房工作。”富 士康称,轮换班的时间是早上7 点或者 晚上7 点,如果发生变动,员工会在12 小时之前就接到通知。然而,富士康的 员工在接受采访时否定了以上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苹果救不了美国(zz)[仍的,未知真假,不过可以当小说看]
富士康的魔幻2020:把苹果当做稻草,却被华为救了一命?| 艾问人物
转帖:每台iPhone 5s需要600个工人参与制造
苹果生产线向海外转移:“美国制造”一去不返
苹果设法降低中国依赖?乔布斯自传作者说出“大实话”
富士康再放大招!进入全新“高效生产”模式:加班生产苹果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