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了解的真相,《道德经》中暗藏着气的终极秘!

素说经典 I 道德经 I 第11章

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了解的真相,气氣炁有三种写法,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含义,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气字至关重要,却被历史抹去了!那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返还先天一炁,先天气与后天气又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关于真正的胎息,辟谷,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大家好欢迎来到素说经典,我是素朴

在这一章正式开始之前,素朴先向大家说明一个情况,很多一直追看素说《道德经》的朋友,问素朴为什么漏讲了一章,在这里素朴向大家说明一下,即便是老子真本,也有很多章节混乱以及用字错误,所以素朴会变更顺序纠正用字。那么为了方便大家后续观看,素朴已经将暂时重新排版错序的素说版《道德经》,在社区以文字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关于一些纠字,会在后续的视频中再作详细说明。

那么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开始分享今天的内容

「道者,炁也,万物之澳。道莅天下,尤川谷之奔江河。」

首先来说「道者,炁也,万物之澳」,这里的「澳」字,是水字旁,我们一直说自然界中水最接近道,然而水又和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澳」字通常被指做是船停泊的港湾,是船出发的地方,所以很多靠海的地方都会用澳字来命名,例如香港的将军澳,但是这里老子所说的澳,以及澳字最初本源的意思,可不是船出发的地方!而是万物之灵出发的地方!

我们来看这个秦篆体的「澳」字,非常生动形象,左边是水,是河流,而右边是两个人托着一个什么东西,形象一点来说就类似于水祭,人们认为冥河之水会带着灵魂去往新的开始。这个澳字右上部分,和灵字的上半部分有着一言难尽的关联,这里就暂不细说了,总而言之,澳字最初所代表的,就是阴性的水承载着万物之灵重新出发的地方,为什么说重新出发呢?因为已经来过了,送走是为了再来嘛!

在上一章也就是第十章,我们讲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其中的三就包含了阴阳和气,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在气的运转之下所生成的,所以这一章老子说,「道者,炁也,万物之澳」,也就是再度说明道体生化万物,不断推倒重建,不断迎来送往,不断反复生灭,道体平衡万物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气,推动万物之灵不断轮转重新出发的也是这个气。所以这里才用这个四点底的炁,那么这个炁又和通常意义上的气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说,气这个概念对于研究万事万物都至关重要,上至问道修仙,下至养生益寿,都离不开对于气的深刻理解!

我们通常所说的气有三种「气氣炁」,首先来看这个四点底的炁,实际上是道家修道体系趋于成熟后才出现的,例如先天一炁,道炁长存这些概念。用以指代的就是元始祖炁,其意涵是指推动道体太一生成万物的原始自然能量,也是我们修行所要获取的主要能量,所以这个由「灬和旡」所组成的炁字,是道家先贤为修行所创的一个专属字,并不适用于任何其他地方。然而在上古时代,其实只有气和氣这两个字,我们千万不要把气当做氣的简化字,因为气字自上古时代本就存在。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最简单的气字,这个字在西周时代的「天亡簋」铭文中,以及春秋时代的「洹子孟姜青铜壶」等诸多铭文记载中都有出现过,这个气字的书写变化非常直观,从最初的书写方式像风像雨又像云,到后来变化出上下两横通天达地,而中间一横承接万物,也就是说,这个气的本意就是通天达地运转化生万物的能量。而最初像风像雨又像云的形态,都是气的不同表达形式。所以这个最简单的三横气字,实则和这四点底的气字并无差别。

那么我们知道天地四时之气不断变化,阴阳五行之气不断轮转,夏天风热,冬天风寒,而风的本质就是气的流动体现,所以说气是一切变化的载体,不同的气象,只是气在运行时所夹带的不同属性。那么随着这个代表自然之气而来的呢,就有两种变化字形。

一种就是在代表自然的气字下面加上一个米字,那么这个氣字通常所代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天水谷之气。讲到这里我们就要先明确一下,无论是中医还是道家修行,都有一个先天气和后天气的概念。

那么所谓的先天之气,就是我们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与生俱来的,萦绕在体内外的一种超强能量,在体内的叫营气,是负责运营、维持血液以及五脏六腑运转的能量,在体外的则叫卫气,是负责保卫、防止虚邪贼风进入体内的护卫能量。我们都知道新生儿生命力很顽强,先天任督二脉都是非常通畅的,同时也不容易感染外来的疾病。这就是营卫之气,也就是先天之气非常充足的表现。在修行中我们所讲的打通任督二脉,就是因为随着人的成长,这股先天营卫之气变得越来越弱,负责运营体内循环的营气不足,就导致任督二脉开始堵塞,腰酸背痛随之而来。而负责护卫人体的卫气不足,就导致虚邪贼风开始侵扰,感冒病毒随之而来。这就是先天营卫之气,对于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和实际意义。

那么我们再来说后天之气,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后天之气,又有两种不同的变化,其中一种也就是这个气字下面加一个米字的氣,而另一种则是「旣」字下面加一个米字,我们先说「气加米」的这个氣字,所代表的是五谷杂粮所蕴藏的一种生发之气,我们知道五谷杂粮都是植物的种子,它富含着孕育生命的能量,所以我们叫做生发之气,古人认为五谷为养,也就是说人必须要吃五谷杂粮才能健康长寿,那么这个氣字所代表的就是五谷杂粮中所蕴含的能量,要明确,这个氣字与人体本身毫无关系!

我们再来看「旣加米」的这个气字,我们将这个字彻底拆解,左上角是一个「皀」字,代表着五谷的芬芳,类似于稻香,而右上角是一个「旡」字,代表体内的废气,类似于打嗝。那么这个「皀旡」合起来的「旣」字呢,《说文解字》中说:「旣者,终也。终则有始」,代表着什么呀?就是这种五谷的能量,以气的形式进入人体,再由气的形式排出人体,也就是后天之气在人体内的一个往复循环,然而下面的米字,就是五谷,也就是告诉我们,致使后天之气,在人体内往复循环以延续生命的关键,就是五谷!

所以这三种气,分别代表了先天之气,五谷之气,以及后天之气。然而,关于道家修行的宝贵文献《黄帝外经》的遗失,就导致最后一个气字的运用被遗忘,被混淆。那么这三种气的关系现在看来,是不是就显而易见了呢?

素朴在讲实修的内容中曾今说过,道家修行的关键,就是逆转周天,返还先天之气。那么通常来说,我们的道家认为先天气就是天地之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能量,我们说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源自天地与生俱来的能量,这种营卫之气,是人的生命最强动力。然而随着这股先天营卫之气,从充盈到衰竭,就致使人从身体健康百毒不侵,到身体衰弱百病缠身,从而有了人的生老病死。所以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补这个先天之气。

那么我们说五谷之气,以及后天之气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前面我们说先天之气就是人的营卫之气。

而在《黄帝内经·灵枢》中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这是不是就明确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营气负责身体内部的运营,而卫气负责人体外面的护卫。我们再来看前面提到的这个「旣米」气字,通过人体对五谷的运转,吸收五谷的芬芳,排出体内的废气,其中的原理就在于《黄帝内经》中这段「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也就是说,我们人通过胃来消化分解五谷之气,在形成人体后天之气后进入肺部,从而随着心肺的血氧周流于五脏六腑和全身四肢百骸。这股后天之气的形成,其实就类似于我们说的营养,是人生存下去的动力,同时也需要依靠这个后天之气去弥补先天的营卫之气。

那这样看来的话,我们一直在吃五谷,不就是一直再补先天营卫之气吗?为什么还会说先天之气越来越衰弱呢?其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补的远远没有耗损的多。后天五谷之气需要支撑身体运行,消耗巨大,同时后天之气要转化成先天之气,可能是十万不及其一乃至百万不及其一的换算量级。

这里我们可以试着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把身体的五脏六腑比喻成一个国度,那这个脏腑之国要怎么样才能兴盛呢?是不是首先就要做到没有内忧外患呀?那么随着我们的成长,沾染了很多的不良习气,我们的先天营卫之气不断耗损,是不是就导致我们身体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由内而发的腰酸背痛,由外而入的感冒发烧,这时候我们的脏腑之国,是不是就内忧外患都来了呀?

那你作为身体的君主,你一定也会先解决兵临城下的外患吧?当然我们的身体也是聪明的,它也会先调动卫气去保卫身体,解决外来的忧患,这就导致我们体内的营气进一步亏损乃至坍塌,所以人们大病之后是不是就感觉身体被掏空了呀?

那么随着外来的入侵者不断增加,我们的身体不断调动卫气,那我们的营气是不是就越来越弱了呢?我们知道营卫之气是一体的,那么这种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是不是就导致我们的先天营卫之气整体越来越弱了呢?所以我们单纯通过五谷之气所转化来的后天之气,根本就不足以弥补先天营卫之气,所以人岁数越大,是不是就越容易得各种病呀?

那对于我们修行而言,先不说得道成仙,就说最基础的目的,起码要健康长寿吧?那么要健康长寿,是不是就要做到返还这个先天营卫之气呢!所以为什么道家要百日筑基,要修炼精气神呢?

我们要明白,所谓修炼精气神,最基础的就是减少精气的耗损,降低支出,然后再说如何去弥补这个先天的气,从而练就出阳神。这也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真正意义。所以素朴一再和大家说补不进去也别着急,起码要先做到不漏。所以要少思寡虑,要戒除邪淫,因为这两样是不借助外力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最耗损人体精气的事。要明白脑力工作者一点也不比体力工作者轻松。

前面我们说《黄帝外经》是关于道家修行的内容,那么在《黄帝外经》中就有段话叫「天地四时气,先令于谷饲,抟伏于周身,蕴化于五藏,消滞于歧末。」,因为《黄帝外经》已经失传了,所以这句话你是查不到的,素朴只说其中的真意,也就是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就是一年四季昼夜交替的气,首先就作用于五谷之上,蕴含在五谷当中,那么当人吃五谷之后呢,这股气就会进入人的身体,并且在人体内形成循环,但是这种循环的气,其实也只是后天的五谷之气,所以我们还要把它转化成先天之气,那么就需要五脏来配合蕴化,在我们蕴化的过程中呢,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也就是消滞,或消或滞。

如果没有蕴化成呢,就会排出体外最终消散掉。所谓的歧末,就是我们身体每个肢节的末端,诸如我们的腋下,膝下,胯下,这里是不是又叫做淋巴,是排毒的地方呀?所以没有蕴化成的气,就有很大一部分会从这些身体关节处排出去,消掉。那么如果蕴化成了先天之气呢,那么这股先天之气就会滞留在歧末,这个歧末说的是哪里啊?就是我们身体最大的一个肢节「躯干」!

那么,这段《黄帝外经》是不是就串联起了《黄帝内经》中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了呢!所以我们要明白,对于修行返还先天之气,最关键的两个人体器官就是我们躯干中的胃和肺。这里我们就要再度明确一个概念,所谓五脏六腑,脏是负责蕴化的器官,而腑则是负责储存的器官,所以肺作为脏,是人体呼吸以及蕴化气的重要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胃作为腑,则是人体负责储藏气的重要部分。

我们通过内脏的分布图其实就可以看出,在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这十个器官当中,仅仅是肺和胃这两者,就占据了接近40%的容量,然而在肺部和胃部充盈的情况下,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扩大。

其关键就在于负责吃喝的胃部以及负责呼吸的肺部。不断通过调整肺部呼吸,以及锻炼胃部容器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直接接纳天地自然之间的先天营卫之气。营卫之气充足了,我们体内体外的各种问题也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的修行是如此,而自然万物,乃至于人间万事万物,其实也都是如此,道法通则一通百通,这就是「道者,炁也,万物之澳」的意义所在,天地间的任何人事物,都离不开气在其中的参与和平衡。

随后老子又说「道莅天下,尤川谷之奔江河」道管理统御天下的方式,就像从川谷,也就是水的源头不断的奔向江河湖海一样,一直为世间万物源源不断的补充着能量,而这股能量既是我们的先天一炁,同时也是承载运化自然万物的所有气。我们要明白,气只是一切变化的载体,我们要清楚这些不同的气字,只不过是气在运行时所夹带的不同能量属性,但用在修行中千万不要把它们强行区分,只会徒增烦恼罢了。

人得先天一炁而生,却因为社会属性和结构的变化,使我们远离自然的生态,远离道体的赋能,而我们修行的意义,就是复归于道法自然之中,重启生命之门,让先天一炁再度为我们源源不断的赋能,从而返还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先天状态,最终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终极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天元炁----摘自精美礼品电子书教材:《元炁养生秘笈》
(4)论三焦气化为气的生化之源
公益课精彩回顾 | 怎么才是真正的补?如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先天精气神?
地理生煞由气而定
你的“精、气、神”还在吗,万物受生都起于此!
从天地之精到至道之精,黄帝问道广成子探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