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原丧葬习俗
人生最关键的无非是生与死,所以人们把死看得也很重要。人们认为在冥冥中有一个另外看不见的世界,生与死不过是一步之遥。活着的人们虽然看不见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另一个世界似乎都很清楚地看着活着的人们。因此,活着的人们不管愿意不愿意,对死去的人也决不敢有丝毫地越礼造次,循规蹈矩成了丧礼对死者无上的尊敬。人的社会性,也就决定了丧葬礼仪在有关人生的各种礼仪中,是最为繁复、最为讲究的。旧时,丧葬仪式复杂,尤以民国年间最为繁琐,习尚厚葬。因丧葬变产拖债以尽孝道者大有人在。

汉族旧时历来沿用土葬,故选坟茔地必请阴阳先生,“八卦”定位选取风水之地,祖辈相沿,依次埋葬。由坟地状况就可以看出家境贫富,权势之家坟地有石人石马、竖碑志铭,一般平民从简。境内丧葬,一般分为装裹、停尸、入殓、报庙、开吊、出殡、埋葬、复三、守制与祭奠等仪式。

装裹。病人在垂危时,要准备寿衣,除富户人家早已准备好外,一般人家都现找人缝制,咽气前要全部穿戴好。装裹时不准恸哭,要强忍悲痛。儿女们七手八脚,忙不迭搬动不能动弹的四肢,为其穿好“装老”的寿衣。不论春夏秋冬,“装老”寿衣都是棉袄、棉裤、布鞋、布袜,外罩棉袍。所有衣服不系扣子,不系裤带,袄上系几根飘带,裤子系一根蓝带子。民间认为如果用扣子扣死了,裤带勒死了,亡者难转世。所以连系在袄和裤子上的飘带,也必须系活套。装老时忌穿带毛的皮衣服,怕亡者转世为动物。穿好装老衣裳后,简单为亡者整容(剃头、刮脸、盘头发等)。

停尸。人死后,先放在门板上停尸屋门侧,尸仰卧。也有的地方将尸体摆放在正屋的正梁下。要为死者在袖内装几块白面饼子,用红绳扎住袖口,谓“打狗饼”,以防到阴曹地府被“狗咬”;死者口内放一枚铜钱,叫做“口衔钱”;脸部用白纸覆盖,全身用红布盖住,名曰“苫单”;在死者头前点一盏灯,叫“指灵灯”;放一碗米,用一双筷子顶端绑一棉球,插入米碗,供上香用,称“万年香”;头前放一小瓦盆,供烧纸用,名为“孝子盆”;一切就绪后,儿女烧香焚纸,嚎啕痛哭,叫做敬“祷头纸”。长辈故去,晚辈穿戴重孝。其子女、儿媳满身白衣,外套白大孝衫,腰系麻辫,头顶麻壳,谓“披麻戴孝”。披麻为重孝,只有死了父母才披麻。外人见了孝子披麻的位置就知其是没了父亲,还是没了母亲,披在左肩头上的麻是父亲去世,披在右肩头上的麻是母亲去世。侄儿、侄女辈只穿满身白衣,不系麻辫。孙子辈穿白衣,戴白帽,上缀红三角。外孙白帽上缀蓝三角。女婿穿白鞋,冠白帽,扎白腰带,曰“三腰孝”。一般宾朋只在帽上缠一白布圈或白布缠臂即可。家里派人分头报丧于亲戚,特别是出嫁的女儿。女儿闻知噩耗,披麻戴孝前来奔丧,距离较近者边走边哭,一直哭到灵前,远道而来者,进村开始痛哭。同时请“主儿”(男死报其外祖或表兄弟,女死报其娘家侄儿)共商丧事。

入殓。富有人家,生前备有棺木者,死在夜间,翌日日出前入殓;死在白天,待太阳落山后入殓。家境贫寒,生前尚未备棺,往往停尸几天,待买回棺木方可入殓。据说停尸越久对死者越不好,叫“背炕板子”,是阴间对死者的“惩罚”。入殓时,先在棺内铺一层谷草,上面垫被褥、衣物。孝女或儿媳为其缝一个三角形枕头,到野外装土,边装边哭边缝口,枕于死者头下。棺材底、死者背下必装的“镇物”品是:箩底、神曲(一种药材)、七个红枣(早逃生)、七个制钱,外加“五谷”。入殓就绪后,封棺钉盖(暂不钉死,留待“主儿”或外出的孝子回来验尸再钉),举家致哀。棺材的外边通体油漆成红色,里边裱蓝色。两头,尤其是棺材大头,要进行彩面。最讲究、最好的棺材是“松木棺材、柏木堵头”。松木耐沤,阻挡穿山甲吃死人的脑子。棺材的厚度可二三寸、半尺,甚至七八寸、一尺许。穷人家的棺材就很难讲究了,常常是五分板的杨柳木棺材。活着的穷人们常说,活着有口糊糊喝,死了有个五分板棺材就行了。

灵柩停好之后,棺材大头前边,正好是进堂门处,摆设一张桌子,桌子前边用白麻纸挂上围裙,称为“灵桌子”。灵桌上香火不断,白色蜡烛昼夜长明。灵桌上放一个黑色瓷钵,每顿饭往钵里放一点,至出殡填满,埋到墓里,称为死者的“遗饭钵”。灵桌上放一只盛着半碗半生不熟小米的白碗,碗里插七根上包棉花骨朵儿的芨芨棍。停灵第三天用棉花骨朵儿沾水为死者洗眼。出殡那天由阴阳先生将此碗用菜刀劈碎,名为“斩殃碗”。这只碗的碗底要凿一个洞眼。据说这只碗是死者的灵魂到了阴间之后,阎王逼其喝“迷魂汤”用的碗。碗底凿一个洞眼,蒙哄阎王,“迷魂汤”从碗底漏下,可以少喝,来世投胎做人可以更聪明些。灵桌前边地上放一个陶瓷瓦盆,停灵期间盛放纸灰,出殡那天由长子摔碎,名为“摔瓦盆”。

“摔瓦盆”在民间可是一件非同一般的事情,因为它和继承权相关。一般要由死者的长子来摔。死者如果没有儿子,又有一份可观的家业,生前又没有正式过房明确继承人,这个“摔瓦盆”的差事就变得炙手可热,同姓中按亲疏关系,争夺“摔瓦盆”。摔瓦盆挣家业,谁最后争得了“摔瓦盆”权,出殡时为死者摔了瓦盆,谁就名正言顺地挣得了死者的全部家业。得到家业后,品行特恶者,全部拿走,连死者的遗孀都无存身之地。死者假若穷得丁当响,又没有子嗣,瓦盆就分文不值了,只好求一个好心人将瓦盆一脚踹碎了事。

堂屋停好灵柩之后,在紧挨堂屋的房檐下搭起一个庞大的灵棚,摆放若干张桌子,以便摆放送来的供品。人死三天,在大门前挂“岁头纸”(告天纸)。岁头纸用麻纸制作,一岁一张,天一张地一张,剪成连环长条形,绑在一根六七尺许的木杆上端,分男左女右挂在大门外。写一张“讣告”,俗称“阳状板子”,写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孝男、孙男名字,粘于木板或土坯上,立于大门前。同时,用白纸写一张“恕报不周”的“报”贴于大门外。停灵期间,阴阳先生要做好一切丧礼中用的用品,诸如孝男们戴的纸孝帽子、拄的丧棒、找的纸幡子、送路时用的“纸挂子”纸褡裢;孝女们头上戴的麻网子、纸箍子;孝男孝女戴的“眼帘”,以及纸做的童男童女、大库殿、轿子、车马等等。

大凡办丧事,都要雇一班吹鼓手,当地人称“叫鼓匠”。“叫鼓匠”有“二送子”和“节纸”两种形式。所谓“二送子”,就是出殡前一天的下午吹鼓手到丧家,晚上“送路”、“祭奠”,第二天出殡。吹鼓手为六人,这六人的吹打分工是:走街时二人吹大号,二人吹唢呐,一人挎鼓击点,代打小铜锣,一人击小镲,代打疙瘩锣。如果是“节纸”,出殡前两天的上午吹鼓手到丧家,中午管饭,晚上“送路”;第二天,一整天前三后四(上午坐场吹打三次,下午坐场吹打四次)吹打一天,中午行香,晚上祭灵;第三天出殡。出殡时吹鼓手增二人,同吹长号。至于请和尚、道士为死者超度亡魂念“大经”者,因需钱财较多,非一般人所能,民间为数甚少。

吹鼓手们除了头上戴丧家发给的“孝圈”外,走街活动时,还要穿自备的“白号衣”。走街时,满眼白色,营造出浓浓的丧事气氛。

从破了孝那天起,或鼓匠到了丧家之后,远亲、近邻、生前好友们陆续端送“三襄饭”,即三盘馍馍(一盘四个)、三碗白米饭、三碗菜(荤素不等)。每接一份,吹鼓手都要击鼓、吹号、鸣喇叭(长号)。送“三襄饭”的人要焚香、烧纸、跪拜。孝男孝女们要跪在灵棚内供桌两侧跪迎。孝子用盘子擎上“孝圈”,举眉跪送给送“三襄饭”的人。闺女、女婿要端送“桌面”。“桌面”是五样:五盘、五碗。端送“桌面”时,吹鼓手要全班出动。吹吹打打到村外迎接,直到把“桌面”摆放在灵棚的供桌上。

整个停灵期间,孝男孝女(儿子、闺女)见了人,不分长幼,要跪地磕“爬头”,即见了人不作揖,趴地叩头,代为死者免罪。

报庙。旧时人们信鬼神,第三天晚上要“报庙”。丧家事前约鼓乐僧道,由长子挟告天纸辞灵一齐出门,其余孝子紧随其后,赴就近的城隍庙或五道庙“报庙”。一路上灯火通明如白昼,鼓乐齐鸣,宾客混杂,经过寺院、十字路口要焚香点纸。抵城隍庙或五道庙时,孝子跪地将告天纸取至神前,左右各绕三匝,孝子起立出庙门,将庙门紧闭,孝子跪门前以石击门,高呼死者三次,然后俯告天纸痛哭而返。长子由两人搀扶,其余孝子一个拉一个后衣襟,一直哭回灵前,把告天纸放在灵柩的大头上,意即请回亡魂,再重烧纸痛哭。女子不上庙,女儿、媳妇在大门外等候,待报庙的回来,把事先准备好的饭菜倒出去,烧纸后哭着回灵堂,叫做“接纸”。也有的地方把报庙叫“选路”,即孝子身穿上孝衫,头戴上孝帽,儿子们拄上“丧棒”,捂上纸做的眼帘,长子扛上引魂幡,肩背上纸搭裢;街门口分男左女右(指死者)挂上“纸挂子”,女眷们穿上白大袄,腰系白罗裙,守候在街门口。孝男们前疏后亲,长子压后,一溜排走街串巷,到村中的每一个大小庙宇去焚香、烧纸、叩拜。全村无论有多少庙宇,都要——走到并叩拜,最后到五道庙。在五道庙跪拜完,长子将肩背的纸搭裢抛掷,引来围观者轰抢。从此,孝子们展腰直身,也不再哭嚎,吹鼓手们不再吹唢呐。而是要换箫笙管,击鼓者换敲“脆鼓子”、小铜锣、梆子。此时的排队要换过来,长子护着灵牌,走在最前面,与守候的女眷们会合。女婿怀抱灵牌,闺女(长女)用袄衣襟抱上“千斤石”,一同回归灵堂。所谓“千斤石”,指的是“纸挂子”下边吊的一块石头。“纸挂子”是阴阳先生按一岁一张“小官纸”(小麻纸),再加天一岁地一岁两张纸做的上窄下阔、塔形、纸条下垂飘摆的圆形纸团,从上到下,由一根细麻绳贯穿,纸条以下绳上穿一个白面馍馍,最下端绾拴一块小石头,即是“千斤石”。“送路”时,按死者男左女右,用一根杆子把“纸挂子”在街门一边挑挂起来。“送路”的鼓声一响,号声一吹,围在门口的观者们蜂拥而上,争扯“纸挂子”上的纸条,最主要的是争抢那个白面馍馍,据说吃了这个馍馍,可以治好夜里“咬牙”的毛病。

开吊。丧礼的举办是按家庭经济状况而定规格。所谓“富不可穷葬,穷不可富埋”。富有人家有停柩49日尽“七”的。这期间,院内搭灵棚,门前搭牌楼;请画工画棺柩,做“金山”、“银山”;扎“二十四贤孝”、“童男童女”、“开路将军”、“打路小鬼”,糊“孝幡”、“灯幡”、“香幡”等。开吊时,邀和尚做佛事,请道士诵道经,还要订两三班鼓乐吹打。一般人家停柩七日,画画棺柩,做些简单的纸扎,请班鼓乐也就了事。贫苦之家停柩三五日即行出殡。停灵的天数无论几天,均为单数,不可双数,这是最大的忌讳。

不论贫富,按例都要在出殡的前一日举行“开吊仪式”,俗称“烧纸”。先由东家“上供”,孝子孝女、侄儿男女、孙儿外孙都要把孝衣、孝衫、孝帽、孝箍、眼帘等装戴整齐,丧子们拄上“丧棒”,分男左女右跪于灵堂前。爆竹三响,焚纸,行四叩首礼,原位跪守,叫做“跪灵”。烧纸开始,按“主儿”、“亲家”、亲友远近依次进行。赠礼薄厚按与死者关系远近而定。亲近者除了两盒“云卷”、三盒“丰糕”外,外加挽联布和钱若干。开吊仪式由主祭官主持。凡来祭奠者,把祭品摆在条盘内,由一人端上,祭奠者跟在后面,出大门外绕一遭,鼓乐伴奏,返回灵堂后,祭品放在灵桌上,主祭官唱明祭奠者身份和祭品,祭奠者行四叩首礼,跪灵孝子陪礼,丧礼仪式庄严肃穆。还有的地方管“开吊”叫“祭”。“祭”有主祭、陪祭,主祭居左,陪祭居右,由主祭者插香。二人一同面向灵柩作揖叩头之后,陪祭者跪着不起,主祭者再站起来,作揖跪下叩头,连续三次,主祭者从灵棚供桌右边走到堂屋门槛外,面棺跪下,堂屋里有人用盘子端过酒壶、酒杯,连斟三杯,每一杯由祭者举眉之后泼洒在地上,泼洒最后一杯时叩一个头,从左边回到灵棚原跪拜处,依然是作揖叩头,等到叩第三个头时,始终跪在那里的陪祭人一同叩头站起身来,互相对面作揖。主祭人要弯腰哭泣,其他孝男孝女们也一同哭泣起来,陪祭人要作出劝哀之举,立即止哭,就算一人祭祀也是如此。陪祭(陪跪)是女婿、外孙子、外甥的差事。如果祭的人众多,一人很难坚持到底,就轮换陪祭。

宾朋们祭完之后,孝男孝女们祭就简单了。孝男孝女们祭时要撤去“垫子”,跪在土地上。既没有陪祭的,也不做洒酒的程序,只须磕“懒头”(跪在那里连磕)即可,而且还可以几个人一拨连起来同祭。

出殡。死者死亡的第三天,由阴阳先生到坟台上“划穴”(埋死人的位置),破土打墓。墓的深浅度有定数,浅者七八尺,深者一丈四五尺。打到墓穴规定的深度之后,平行向里打一个放置棺材的洞,叫“穿堂”。

夫妻死亡后,必须是同穴同墓,埋在一个墓冢里。先死的叫打“生墓”,后死的把同一个墓穴打开,叫打“熟墓”。

民间还有“配死魂”的习俗,即未结婚的男子和未结婚的女子死后,经过两家协商,犹如过“喜事”,把两个尸体埋在一个墓里,死后结为夫妻。当然,不是两个人同时死。先死的不论过了几年,后死的都可以与先死的“配死魂”。

出殡前夜,女婿、侄女婿等小辈出钱,雇鼓乐吹奏整夜,谓之“刮灵”。拂晓前由长孝子扶棺轻轻掀动三次,掀一次低声叫一次“某某跟我走吧”,称之“掀灵”,表示请亡灵离家。掀灵后至出殡前一段时间,由孝女、儿媳等轮流致哀,哭声不断。出殡前夜,要由阴阳先生定出“移材”和封材的时辰。所谓“移材”,就是撤掉板凳上衬的生砖,要在选定的时辰撤,不能想撤就撤。“封材”就是把棺材盖用大铁钉子钉死,这也要在选定的时辰钉,不能随便钉。钉棺材时,先由长子用斧子轻轻钉三下,一边钉,一边呼唤父亲或母亲“躲钉”,然后由木匠用一块红布裹住斧柄,用大铁钉子哐哐钉死。

清晨,“起灵”出门。在出大门时,孝男孝女跪在灵柩前,僧道鼓乐念经吹奏。由僧道鼓乐和孝子顺时针绕棺三周,逆时针绕棺三周,谓之“悬棺”。悬棺毕,由长子摔“孝子盆”,孝孙执“引魂幡”,起灵,孝子孝女皆嚎啕大哭。由32人或24人作杠夫,棺柩放在杠上,孝子拉灵,孝女、儿媳等在灵后,头蒙白布哭送,叫做“送殡”。行至村外,孝子止哀,鼓乐僧道全部免去,仅孝子随棺去墓地,恭移棺柩入墓,墓内置“遗饭罐”、“板瓦”、“五色石”。入墓后先由孝子顺墓转三周添三锨土,逆转三周添三锨土,然后众人添土成丘,坟头栽一株柳树,曰“坟树”。埋时,不准用脚掘,只能平铲。上脚掘土即为“掘根”,掘根就是断后,万万使不得。

灵柩抬走之后,家里要做“打鬼安神”的仪式,由阴阳先生手持七星宝剑,一边念咒主事,一边掌剑挥舞,还要在屋子里大把地抛洒炒熟的小豆,名为“打鬼豆子”。堂屋里因停灵挪过的各路神仙,要——摆正,回归原位。

埋完了墓,垒起墓冢堆,把“引魂幡”插埋在隆起土堆的正中间。在坟堆一头、死者脚蹬的方向处,用“土基”式“泥基子”搭盖一座小屋,埋墓即全部结束。

人们从坟上归来时,吹鼓手到村边一路吹打着去“请灵”,一直到把“灵牌”放置在堂屋供灵的位置上。从坟上回来的人们进街门时,一个人手端一碗早晨的红豆粥等在那里,都要吃一口才能走进去。有的地方将孝服团好,从墙上扔过去,依次在准备好的一盆清水和一把菜刀前站定,双手在盆里蘸水,然后用湿手翻一下菜刀,口含一块糖进院。此俗称是避邪,因为清水象征照妖镜,菜刀象征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中午饭富户吃油炸糕或黄糕,差一点的户吃黍子糕或高粱糕。开饭之后,吹鼓手要吹打,名为“打席”。同时拿来分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选其一种颜色、里边装着五谷的布制三角口袋,挂在堂屋的门头上,百日后取下来,到坟上烧化。外人一见此布袋,即知死者未过百天。至于挂什么颜色的布袋,由阴阳先生按死者生死年月日时定夺。而世人认为黄色布袋最好,是修下了;黑色布袋最差,是损下了。其他颜色则为不修不损,平平常常。

出了殡之后,三天忌门。所有吊丧的客人必须在午饭后离开。如果当天不走,就得“服了三”,也就是三天之后再走。凡是在丧事期间外借的家具、物件等,必须在当天送还,而且要送给几个馍馍,以示不“白用”。晚上要设“谢宴席”,答谢在丧事过程中帮过忙的人们。

复三。埋葬后第三日,至亲晚辈随孝子孝妇携带祭品,赴墓前致祭,谓之“复三”。哭祭后,孝子孝妇将头上麻壳、麻辫全部在墓前焚烧。有的地方当天下午后半晌时,由孝子一人提壶水,到坟上去点江水。点江水时,用壶嘴细细地斟水,围绕坟堆顺转三圈,倒转三圈,如此连点三天。第二天点江水时增加一人,第三天孝子们一齐出动,全数到坟上点江水。出殡之后,要连烧三夜“离门纸”,让鬼魂离门而去。

祭七。父母从逝世之日起,每七日焚纸祭奠一次,孝子白天去坟墓祭奠;孝女、孝妇晚间在大门前哭祭,共祭七个“七”,谓之“祭七”。如果“祭七”时恰逢“七”的日子(初七、十七、二十七),叫“犯七”,要粘上小旗,上坟时一路在路边插小旗。如果“祭七”时逢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叫“犯八”,要粘小伞,上坟时一路在路边插小伞。过“五七”时,出了聘的闺女一定要回娘家为死去的父或母过“五七”,夜里要坐在道路口长哭不歇。据说过“五七”这天夜里,阴曹地府的五殿阎君要拷打死者的亡魂。而五殿阎君恰巧没有闺女,听到女人的哭声,阎君问鬼魂,谁在哭你啊?鬼魂答:是我闺女。阎君动了恻隐之心,长叹一声说,唉,你比我强,我连个闺女也没有,你还有个闺女,有人心疼你,回去看看你的闺女去吧。自然也就免去了一顿痛打。

过每个“七”时,都是头天下午上供,第二天上午上坟,夜里“送纸”。过完了“七七尽”,丧事才算完全结束。之后,便是清心寡欲,洁身守孝三年。在三年之内为“新坟”,除了每到周年时上供上坟之外,过其他“鬼节”时,要比旧坟提前一天上供,提前一天上坟。在三年守孝期间,孝子要不贪色、不娱乐,不到人多欢娱的地方去,时时日日为失去父或母百感哀思,泣血顿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丧葬
洛宁县东关村(社区)白事之说
漳县丧葬习俗
【行走在乾县】婚丧嫁娶习俗之丧葬习俗
逐步被遗失和忽视的陕北丧葬文化
【杨备战】浅谈孝通的丧葬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