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会时常感觉无聊?

为什么我们会时常感觉无聊?


(本文综合自网络)


要摆脱抽烟和手机容易,要摆脱无聊的情绪却要难得多:你可以不抽烟,不玩手机,但无聊情绪却依然存在着。无聊并非网络时代的产物,事实上从上世纪20年代起,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研究无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当时的结论是,无聊是由单调乏味的重复劳动引发的精神疲乏。

上世纪30年代,心理学者甚至建议联用安非他命、麻黄素和咖啡因来缓解无聊情绪。直到1986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与他的学生理查德德·F·法默对无聊进行了更系统研究,才揭示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研究结果有些合乎情理,还有些出人意料。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时(比如排队,或下上班漫长的地铁行程中),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是,如果等待有明确回报(比如约会,或是能赚到钱),无聊感就会大大减轻。


这显示:无聊情绪其实是外界刺激与内在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情绪。当我们不自觉开始玩手机,就是寻求外部刺激的手段,但就像烟瘾会越来越大一样,外部刺激的阈值会不断提升,需要更强刺激来消除无聊情绪,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刷了手机也一样会感到无聊。互联网社交与游戏这样的外部刺激只是指标不治本。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往往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烦,这显然不是抽烟和手机就能治好的心病。


而另一组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常感无聊的人患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更高,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这并不让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性格外向的人更易陷入无聊中,因为他们更渴望持续以及变化的外部刺激,那些在微博和微信上话最多的人,其实他们最无聊。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根治”无聊根本没有希望,因为人们往往受到现实的束缚,无法遵从内心,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同时,大脑是一个贪婪的器官,它永远追求更强的刺激,欲壑难填。但森德伯尔却不这么看。他认为总有一些人能战胜无聊,就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地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令人吃惊的是,森德伯尔的猜测最终得到了证实:2007年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学家报告称,接受了10天冥想训练的初学者相比对照组,工作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明显改善,并且,他们也不再发呆,抑郁症状也逐渐消失。


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或许你应该试试冥想,而不是摸出手机,这样工作时的心情也会好一点,效率也会高一点。心理学家给出的技巧是:缓慢放松,专注自己的呼吸吐纳和肢体感觉,并让思绪天马行空般穿行于脑海——我试过,非常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为什么会无聊 - 左岸读书
心理有问题的人越哭越伤心
心理学家报告称感到乏味让人更有创造力
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
囤积症:向物品寻求安全感(下)
装出一份好心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