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知道自己的人格面具吗?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说明他的内心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就叫“人格面具”。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但是,面具多了,互相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内心冲突。


一般人处理内心冲突的主要方法有:
1、压制,即强化一个面具,打压另一个面具,使后者“消失”;

2、分裂,把两个面具分开,轮流执政,避免它们同时出场;

3、整合,使两个面具求大同,存小异,互相和解,和睦相处。
事实证明,用压制的方法无法使面具真正消失,只是把它压抑了,变成无意识。这个面具依然存在,它躲在暗处,随时准备冲出来。因为它是无意识的,当事人不认识它。当它出来的时候,当事人会觉得非常奇怪:“我怎么会这样呢?”他会认为自己出问题了,发生心理障碍了。这意味着,心理障碍就是被压抑的人格面具冒出来的结果,也叫“无意识显现”。

心理障碍是不受欢迎的,一旦出来,人们就会如临大敌,想方设法把它重新打回去。

有时候,被压抑的面具并不试图冲到前台,而是继续留在幕后,暗中捣乱,对当事人的行为产生干扰,使人无法心想事成。例如,一个学生,很想认真学习,但是,一拿起书,思想就会开小差,不知道想到哪里去。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本能地知道,这是内心的敌人在作祟。换句话说,敌人往往不在外界,而在内心,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人们必须战胜自己。怎么战胜自己呢?就是把内心的敌人消灭掉。

然而,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远不会消失。所谓消失或消灭,其实就是压抑。压抑的面具迟早会冲到前台,导致心理障碍的发作,或者干扰当事人的行为。所以,压抑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接纳和整合。

人格面具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中的心理表现。每一个人格面具都有适宜的情境,都有存在的理由。心理障碍是面具过强,“泛滥成灾”的结果。面具之所以会过强,主要原因是能量得不到释放,而能量得不到释放的原因是压抑。压抑导致能量积聚。

能量适中的面具,只有遇到相应的情境,才会被激发出来。如果能量太强,遇到类似的,甚至无关的情境,也会被激发出来。如果能量再强一些,即使没有情境,也会自我激发。

所以,治疗心理障碍
第一步是识别被压抑的面具。如果病人正在发作,那么,当下的面具就是被压抑的面具。如果病人已经暂时恢复正常,那就通过病史回顾,“找出”被压抑的面具。如果没有发作,只是干扰,则把“干扰面具”揪出来。

第二步,释放面具的能量,通常借助于回忆、描述或表演等展示面具的方法。当求助者回忆或描述面具的时候,相应的情绪就会涌上来,仿佛进入那种情境,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认知和行为也会被带出来。表演则更直接、更主动地把面具展现出来,把面具的能量释放掉。

第三步,接纳。识别和展示就是初步的接纳。病人原来对被压抑的面具是否认和排斥的,从否认到识别,从排斥(或回避)到展示,就是从压抑(敌对或对抗)到接纳。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我对话”、“进入面具”等技术,进一步接纳被压抑的面具,化敌为友。

第四步,安置。面具的能量释放了,就不再“泛滥成灾”了,它只对特定的情境作出反应。安置意味着承认了被压抑的面具的“合法地位”,这也是一种接纳。
人格面具就是人的社会性!
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最早由荣格提出,意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它是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荣格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家族、种族乃至全人类的心理活动的总汇,也就是人性,或者“自性”(Self)。它由许多原型构成,最主要的原型是自我和自性、阿尼姆斯(男性灵魂)和阿妮玛(女性灵魂)、人格面具和阴影(shadow)。阴影相当于人的动物性,人格面具就是人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一出生就会与他人发生联结,第一个联结对象通常是母亲。婴儿把母亲的音容笑貌刻印在脑子里,形成最原始的“妈咪面具”。与此同时,他把与母亲互动的经验记录下来,形成“宝宝面具”。

宝宝面具是自己用的,属于主体面具;妈咪面具是用来识别、评估和预测母亲的,属于客体面具。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客体面具不断增多,主体面具也相应地增多。

成长就是不断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过程。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丰富多彩,越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顺利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一个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个侧面,或者人格在时间线上的一个截面,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在某个时段的心理表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没有过去和将来。“此时”,他用了这个人格面具,过去和将来,他可能会用别的人格面具。所以,人格面具具有与人格相同的结构和内容。它是知、情、意的统一,有自己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

再具体一点,每个人格面具都有自己的名字、性别、年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打扮习惯、外貌特征。

说起人格面具,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假面具”,并且对人格面具后面的“真面目”特别感兴趣。其实,人格面具没有真假,也没有所谓的真面目,即使有,也是一个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公开和隐私之别。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是公开面具,在私人场所使用的是隐私面具,一人独处的时候使用“独处”面具。如果把独处面具也去掉,那么,剩下来的就是“阴影”,也就是动物性。这等于把人的社会性完全去掉了。
很多人把公开面具当作假面具,把隐私面具和独处面具当作真面目。其实,隐私面具和独处面具不见得比公开面具更“真”。对于某些职业,譬如医生和军人来说,职业的反应已经变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怎么也不能说它不“真”。

有人说,为了适应环境,常常要做一些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觉得自己很假,仿佛戴着假面具。如果按这样理解,假面具就是自己不认可的人格面具。
不认可,就是疏离,说明人格不统一,整合不良。
荣格还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性”,它是“一”又是“多”,它包罗万象,又自我统一。由于意识的作用,它被一分为二:意识和无意识。如果意识是A,无意识就是非A、负A或反A,两者相加,才是整体。所以,一个人如果外表很强大(意识),内心一定很脆弱(无意识);如果外表很理智,内心一定很情绪化。荣格特别提到,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它可能很强大,也可能很脆弱,可能很健康,也可能伤痕累累。内在的小孩决定了一个人的个性和人际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现代版本,认为人际关系是“客体关系”的投射,而客体关系是早年的母婴关系的内化。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分别形成“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自体表象就是主体面具,客体表象就是客体面具。主体面具是自己用的,客体面具是用来识别、评估和预测别人的。科恩伯格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移情焦点治疗”,根据病人表现出来的移情现象,分析病人的“内部世界”。

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的内部世界通常由温顺的受虐的人物、严厉的施虐性的人物、儿童式依赖的人物、理想化的慷慨式的人物、强权式的控制性人物、虚弱的奴隶般的人物等构成。这些“人物”其实就是人格面具。

交互作用分析把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直接翻译成“儿童”、“成人”、“父母”,人格结构变成了“自我状态”,自我冲突变成了自我状态之间的矛盾纠葛。

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皮尔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和一个弱小的自我,两者互相对抗,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他采用“空椅子技术”,让两者互相对话,使他们消除误会,达成共识。
萨提亚则提出了“个性部分舞台”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比较常见的部分有:佛祖、撒旦、爱因斯坦、尼克松、梦露、史努比等。她借助于团体治疗,让成员扮演这些部分,把它们的“性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并使其发生“转化”。

这些部分其实就是人格面具。不过,萨提亚的“部分”概念比人格面具更广,也可以是各种情绪、特质,甚至身体部位,例如让团体成员分别扮演某个人的大脑、心脏、胃、四肢。

朱建军的意象对话也是以荣格理论认为基础的,它的组成部分“人格意象分解”与人格面具技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你有几个灵魂——心理咨询与人格意象分解》一书对我启发很大。但是,人格意象和人格面具还是有区别的。人格意象只是意象或表象,而人格面具是知情意的统一;人格意象中有大量的动物,而人格面具主要是人。

按荣格的本义,人格面具(persona)就是人,而动物属于“阴影”。人格意象分解的时候出现动物,说明已经进入“阴影”,比人格面具深一个层次。


综上所述,从荣格提出人格面具的概念以来,人格面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派都在涉足这个领域,只是叫法不同,譬如内在的小孩、内部世界或“人物”、“自我状态”、“个性部分”、人格意象、子人格或亚人格。本书把前人的成就汇总一下,再往前推进一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格心理学入门》笔记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书摘
荣格的原型理论
史晋专栏|转化的秘密——什么是心理的转化(一)
荣格心理分析术语[转载]
心理科普 | 荣格心理分析:原型,意象,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阴影和智慧老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