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是“君子文化”吗?
作者:清江
2016年03月01日
最近,闲暇之余看了一篇关于论述中国文化的文章。该文章把中国文化归结为“君子文化”,在文中大谈君子之道。但在下以为,这个结论下得确实奇特,有极大的误导性。  回顾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存在,支撑这些的究竟是“君子文化”还是别的什么?还是包括多种学说在内的多种文化元素,此事不可不察。
大家都非常清楚,老夫子的所谓君子之道、君子之说作为“君子学说”在中国的周王朝和春秋、战国时代是非常不被看好的,说的难听点,根本不得人心,既不得诸侯、政客们的心,也不得君王的心,既不得周朝王、公之心,也不得诸侯王、公之心。关键是它还不得百姓们的心。否则老夫子也不会周游列国之后气愤地说“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也不会被迫做了教书匠而不是政治家。过去,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把老夫子说成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等加上很多的头衔,但这都是后人加封的。在当时,老夫子也就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大概能得到公认。离开了当时的社会把他封为政治家不过是后人利用老夫子的名声作点有利于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官样文章罢了,这不能说明老夫子真的也是一个政治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概念上,至少两千多年前是没有什么“君子之说、君子之道和君子文化”的地位的。中国在秦朝之前哪有什么“君子之说”的流行?更谈不上什么被称为是文化,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在当时那只能算是百家学说中的儒家学说中的一部分,诸子百家之一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已。这样地位的一种学说有人竟能把中华文化概括到它那?真乃贻笑大方也。想想当年老夫子问道于老子反映的是什么?大家不要只看到老夫子的谦虚好学,这反映的是老夫子的“君子学说”之外有更得人心的学说。儒家之前道家更为兴盛耶!老夫子不得不求教于道家始祖啊。其实,老夫子的“君子学说”在诸侯国和政客们眼里甚至被视为歪门邪道之说,谁要是用这门学说治国,国必亡矣。事实恐怕也正是如此,宋襄公施此道受伤大败,宋国最终败亡。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前两千多年不是儒家文化“君子学说”占统治地位,后两千多年大概“君子学说”占了统治地位吧?非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君子学说”吗?如果秦王奉行君子学说,能灭六国而一统九州吗?同理,“犯强汉虽远必诛”是君子学说吗?如果奉行君子学说,汉王朝能大漠驱匈奴、西域开丝绸之路吗?回顾中国的分分合合,所谓的“君子学说”从来没有稍长些时间占到什么文化的统治地位,也根本谈不上是一种“君子文化”。而中国作为世界史上的唯一的长期一统大国靠的也不是“君子学说”而成功的。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民心的凝聚,它不是君子学说的凝聚,而是国家一统、民族兴盛的霸气凝聚。中华民族有个特点,融而成,融而大,霸而融,霸而兴。所谓融是一统,霸也是一统,正是这种一统说,一统文化才导致中国有了今天。回顾中国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是在宋朝之后才在名义上出现了把老夫子的所谓“儒家文化、君子学说”奉为正统的现象。这就被某些人视为什么“君子文化”占到统治地位。但这也只是名义上的地位并非实际上的、实践上的统治地位。可就是这种“君子学说”名义上的统治地位也导致了宋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的王朝。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正统王朝-宋朝,却只代表了当时中国历史上中华文明统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它的组成部分则是辽、金、元。从这个角度来论,把当时中国的这四个部分合在一起来看,真正成功的统治者都是“霸王道而杂之”,决不是什么儒家文化的统治、君子学说的统治。都是霸道、王道兼用。用现在的话表达,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软硬兼施”。用西方的概念,就是“胡罗卜加大棒”。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明、清虽然口头上也把儒家思想奉为上宾,抬到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上,都大谈“君子学说”,但对国家的治理,却还是霸王道兼用。单就清王朝的历史就能看得很清楚,扫三藩,定西北,稳北疆,台湾回归都是证明。而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凡是真的在治国上用所谓的“君子学说”国家就衰败。宋朝就是个例子,中国在近代的衰落更是因了这所谓的“君子学说”!面对帝国主义的百年侵扰,处处退让,割地让土,赔款求和摆出所谓君子之风,险将国家彻底败亡。至于当代中国早把所谓的“君子学说”抛到九宵云外。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抗日驱虏,打鬼子灭汉奸那用着什么“君子学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更是中国一统之说的体现。中国要统一是民心所向,中国要崛起也是民心所向。这与“君子学说”不沾边的。如是,中国作为世界史上的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决不是什么君子学说的成功,也不是什么“君子文化”的结果。一句话,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中华文化根本不是什么“君子文化”,把中华文化定格在君子文化上,没有任何历史上的依据和依托。把中华文化定为“君子文化”?属于是没历史常识的糊涂认识,也许还有否定、歪曲历史嫌疑?
其实,把中华文化定为“君子文化”还有一个天大的漏。那就是把文化与思想学说混为一谈了。文化涵义是广泛的,思想学说则是较窄的。老夫子的“君子学说”远远不是什么文化,只是一种思想学说中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在老夫子的儒家思想中虽然很耀眼,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罢了。提到老夫子,我们都是先要提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包含有“君子学说”。换句话说,“君子学说”既不能与儒家思想并列,也根本不能拔高到文化的层次上。文化包括社会上所有非物质的一切。如思想、意识、道德、习惯、风俗、传统等等。把一种思想学说中的某个内容抬到文化的高度来膜拜说的好听点是疏忽,若深究是不是另有企图也说不定的?
倒计时33秒
前些日子,有人曾说什么中国处在人性危机中,说中国人很多人缺人性。但事实却是现在的中国缺少血性而不是人性。靠人性中国能抵抗以美国为首西方的包围、压制和肢解吗?拿人性对抗美国的军舰、飞机、导弹能行吗?说中国处在人性危机中与这个中华文化是“君子文化”似乎很有殊途同归的味道。也是把某种低层次的东西抬高到高一层次上来了。人性是道德中的内容。人的道德由于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涵义也不同,但都保持着人性的存在。把“君子文化”抬上高层次上是什么意思呢?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希望中国处在宋王朝的那个年代?是希望中国处在大清末期的年代?我们是君子啊,我们要有人性啊,这可是中华文化啊。中华文化我们要继承呀,继承中华文化就要当谦谦君子呀,就要奉行君子学说。什么君子不为之类的就来了。是不是对霸权国家的欺负要忍让,打不过嘛。对小国强占我国领土要忍让,当君子嘛。在下以为,让这类说法盛行,还奉为中华文化,中国将要危矣。
在下的说法可能不成熟。中华文化实际上是一统文化、是融、是霸的文化。霸不是霸权而是霸气,是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勇气,是不畏强暴、敢于对抗侵略、对抗无理、坚持自己传统的决心;融是追求和平,追求国家民族的团结、融和与安宁,融不是求个性而是求统一。一统文化不是一家学说,而是百家学说的统一,但它们都统一在中华文化中,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上都讲儒道佛合一,这就是一统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要发扬光大,但切不可糊涂到把某种学说中的一种说法当成是中华文化的全部,那可是拣芝麻丢西瓜,不是要挨祖宗骂,而是要败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大浪淘沙终见真金
儒家学说会使人软弱吗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声律启蒙》读书笔记——序言
儒家思想中的玉文化:人玉不分
今晚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