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诗歌鉴赏如何破解“读懂”关

古代诗歌鉴赏如何破解“读懂”关

 

 

汉川二中   王海涛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传统题型,题型设置能力层次为D级,湖北卷分值常设置为8分。2013年湖北卷考试说明中对D级鉴赏评价的要求为“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试范围中对此要求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要求对考试方向作了明确的界定,备考中基本解题思路、方法教师都有详细的讲解和归纳,但是为什么学生就是得不到高分呢?

以孝感市“二统”诗歌鉴赏题得分为例,抽样重点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均分如下表格:

 

抽样学校

重点1

重点2

重点3

普通1

普通2

普通3

14题均分

3.65

3.01

3.03

2.68

2.91

2.14

得分率

45.6%

37.6%

37.9%

33.5%

36.4%

26.8%

 

从上表可见,该题型均分得分率不到50%。从题型的设计看,分别是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艺术效果、思想内涵的考试,应该属于传统题型,通过在学生中实际调查,我发现学生考试中在理解诗歌上遇到了“坎”,简单的诗歌还能读个大概,稍微委婉含蓄一点的只能靠“蒙”,所以半知半懂就匆忙下笔,再加上摘取式阅读,难免会一叶障目,答题纯粹是印象式套用过去练习的答案,自然答非所问甚至是离题万里。

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读懂古代诗歌,提高答题语言的准确性呢?我想,短时间想提高鉴赏水平到什么程度那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们可以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读懂”方法。

方法一:见名人,忆经历,知人论世;陌生人,见注解,发掘线索。

“二统”选题《空囊》,作者杜甫为学生熟悉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多表现作者悲天悯人、感怀身世的感情。审题时关注诗下注释“作于杜甫因直言上奏,受贬去职而寓居秦州期间,当时唐王朝正值战乱·······诗人处于饥寒交迫中”。可见“直言”关键词,可以印证诗句中的“吾道”;“战乱”可以印证“世人鲁莽”,“饥寒交迫”可以印证“不爨”“无衣”等。有这些信息可以大致推断诗歌思想内涵为世道艰难但仍然“坚守吾道”,再结合诗人所餐之物“翠柏”“明霞”就不难理解“吾道”的内涵了。

这个方法一般用于高考选题中“名作家的不知名作品,不知名作家的名作品”,通过对名人时代和经历的回顾,可以及时与其他熟悉的同诗人同时期作品进行参照以帮助阅读。对不是很了解的作家,则注意对题目提供信息进行细致解析,多思考“为什么要加这个注解”。

方法二:补省略,调语序,扩充句子;标意象,设情境,合理想象。

诗歌用语凝练,省略成分较多,再加上为了配合韵律,诗人需要将部分句子调整语序以现出吟唱效果,学生读不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句子的翻译式理解不到位。因此有必要对部分省略句加以扩充,对改换语序的句子进行还原。再以《空囊》为例,诗歌中“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明显的可以调整为“晨因井冻而不爨,夜因无衣而床寒”,难道作者时强调冷么?显然不是,作者是为了表现严冬季节,自己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还坚守吾道,那么精神内涵是不是也得到印证呢。

诗歌意象是鉴赏的重点,但是学生一看到“冷、寒、空”等词语,就想当然地联想到“孤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情感,这种将意象截取出来而不顾整体的鉴赏必然是脱离文本根本的。但是,意象确实有着很好的辅助阅读的效果。《空囊》诗歌首句“翠柏”“明霞”就是典型例子,翠柏苦不可食,明霞虽美,但岂能饱腹,为什么作者选择这种意象,显然有必要以此为依据辅助阅读。回顾曾经学过的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我们不难发现《空囊》一诗中意象选择的目的性,就是以此表现诗人虽然贫苦但是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精神内涵。

方法三:析体裁,重衔接,起承转合;看题材,记规律,审慎判断。

古诗尤其是律诗重于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诗意的开始;“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转”,第三联不能再接着第二联的意思写,要另辟蹊径;“合”,第四联就是全诗的收结。律诗一般在中间两联运用对仗手法,句式工整,上下句之间能共同表现一种情境,可以由上推下或由下推上。而第三联转句,往往是诗人精心构思的一句,会产生很强的跳转效果,从结构的作用上看,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藏在“转”“承”诗句中,我们要注意它由景转情或由情转景的变化。如果是诗人有意跳脱的诗句,则要仔细分析诗句脱离原先情境的目的,注意情感发生的波折和抑扬。宋词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与情会有相应勾连,由景转情的衔接点一定要准确把握。

诗歌的题材往往是判断诗词大致情感倾向的最佳依据,如常见的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婉约词、豪放词等,此类常见情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记忆,阅读时,一般能快速的掌握诗词的题材,掌握情感与题材的规律就能帮助读懂。但是问题是学生先入为主的审题和阅读习惯却往往带来解题弊端。如在武汉市“二月调考”试卷中,采取的是诗歌对比鉴赏,有一首温庭筠的《处士卢岵山居》“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试题第二问“两首诗的结尾都写到景物,试分析两首诗这种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学生作答时,已经可以判断为隐逸诗,部分学生答为“日暮”显出诗人的孤寂与环境的冷清,“鸟飞散”表现出诗人(或隐士)漂泊无依之感。这种牵强的答案明显是犯了先入为主、不顾整体的问题,而实质上,尾联写景物的特殊色彩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荞麦花的洁白,突出生活环境的古朴幽静。

让学生读懂诗歌可选取的方法很多,笔者仅选取常用的基础方法供大家参考,其实,做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学生对诗歌鉴赏产生心理的畏惧感,而是在巩固基础名词术语和答题步骤的前提下,产生鉴赏的愉悦和审美感,方能让鉴赏变成一种能力。在高考二轮复习中,将诗歌鉴赏的整体阅读作为突破的一个难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应该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题异构】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古诗词
2015年河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资料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最容易丢分的题?那是你还没有掌握这三个技巧
古代诗歌“十读”
怎样读懂诗歌
[转载]如何读懂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