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场上轻松巧解古诗词的方法技巧

考场上轻松巧解古诗词的方法技巧

 

 

 

 

孝昌二中 余丽华 华如意

 

 

诗词鉴赏是高考的必考点,通过近两次全市组织的统考,笔者发现学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学生对于诗词鉴赏普遍有一种畏难情绪,解答是答案大多不沾边,字数多而得分少。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诗词的可行方法,笔者就结合2010年各地高考真题从“点”的角度浅谈一下诗词鉴赏的技巧:

一、看清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2010年全国卷Ⅰ刘孝绰《咏素蝶诗》(原文见“形象”一节)一看便知是咏物诗,2010年广东卷黄庭坚《望江东》明显是写景诗,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天津卷《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都应是送别诗。把握了题目,就等于找到了诗词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二、回忆作者

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该诗人的哪一篇诗词,以该诗人的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为突破口。“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岁暮》,提到杜甫,马上想到他的《兵车行》,想到他的忧国忧民,想到他的沉郁顿挫,想到他孤独的晚年。此诗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颈联先写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尾联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又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又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定林》,说到王安石,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变法的成败。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三、审读序言和注释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 在诗尾,有的诗词还附有注解,注释一般是对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及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提示,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缘由或经过,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等等。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后有一诗人注释“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再一想到素蝶自由自在的飞,很容易得出第二问“诗的含义”部分答案:“表现诗人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又如2010年全国卷Ⅱ欧阳修《梦中作》诗尾有一注释“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可以想象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一旦理想受挫,心情肯定沮丧,所以很容易得出第一问“作者心情”的答案:“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四、联系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如2010年陕西卷江总《雨雪曲》,根据注释可知作者生活在梁、陈、隋时代。我们知道当时战祸连年,士兵们常年在外作战,所以第二问“士兵的心情”很容易归结为“身处辽远而艰苦的思乡之情。”

五、分清题材(内容)和情感
  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弄清诗歌的内容(题材)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主题,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主题,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悲苦。 思乡怀人的主题,多表达对家乡家人的思念,抒发自己的羁旅愁思,长亭送别的主题,多表达依依不舍的惜别,对朋友的勉励,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另外还有生活杂感,主要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如2010年天津卷比较鉴赏司空曙《峡口送友人》与雍陶《送蜀客》,同是送别,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第一问“共同情感”“思念故乡”就轻松解答了。如2010年湖北卷范成大《鹊桥仙·七夕》是典型的爱情题材,对于“牛郎织女式”爱情的感情是无外乎是“赞扬爱情的执着和忠贞,短暂重逢后的长时间别离的愁苦”,这正是第一问的答题关键。

六、分析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尤其是特殊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一幅画面、一种氛围。画中画了哪些景物,是什么样的色调,是欢快的还是沉闷的,都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鹧鸪芭蕉是典型的悲愁意象,月是思乡意象,柳是送别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是典型的冷色调,昏暗的凄凉的的画面,感情是悲伤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雄壮的画面,体现豪迈的情怀。另外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冷色调的意象大多描绘萧瑟之景,表达悲伤之情;动景大多体现生机勃勃,表达喜爱向往之情。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古风 (其三十九)》第一题选择题A项“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明显错,对于这样一首羁旅诗,诗人登高望远,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更何况所见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的凄凉画面,感情基调也自然是“悲叹”为主。又如2010年湖南陆游《好事近》要想回答第二问作者情感,也必须了解颔联,“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愉悦人心。

七、寻找关键词(句)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关键词(句)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或含有作者情感词的句子。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2010年陕西卷《雨雪曲》关键字是尾联的“愁”字,湖南卷《好事近》的“钥匙”是最后两句“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第二问“诗人情感”的答案自然就是“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湖北《鹊桥仙·七夕》的关键也是尾联中的“新愁”“旧愁”。

八、品味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一般来讲,典故的感情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息息相关。如2010年安徽《岁暮》中“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2010年全国卷Ⅱ欧阳修《梦中作》用“王质烂柯”之典,说明人世间容易变幻,这也正是作者急切归家的原因。2010年上海秋季卷王恽《[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第三问“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只要想到陶渊明的《饮酒》,就可直接得满分“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九、参考音乐曲调

古诗常有在诗句中嵌进乐曲现象,这些乐曲因其成曲原因及表现主旨等往往使其具有了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些知识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的塑造或情感表达起着直接又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一些古诗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对鉴赏古典诗歌还是大有帮助的。当然,诗人借用曲调名时有些是经过过了加工的。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大致有:

《杨柳曲》:又作《折杨柳》,折柳赠别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此曲多用于表现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思。如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此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虽为春天眼前却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从而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本是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文人多以此为题材怀古伤今,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享乐误国。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此曲多用来表现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谓于此边地寒夜,横笛偏偏吹奏咏叹世途之艰及离别之苦的《行路难》,引起征人无尽的愁思。

还有一些诗词取曲调为题,其曲调的常规意义可直接反映诗的内容,如:

《塞下曲》:多表现边塞军旅生活。如李白《塞下曲》六首“晓战随金鼓,晓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清晨战士们随着金鼓声而冲锋陷阵,即使晚上睡眠也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表现了边疆战士的战斗激情和英雄气概。

《玉阶怨》: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写一女子月夜在玉阶久久伫立,待人不至,无法入睡,只能孤独凝望明月。于清幽空灵的诗境中表现此女子至深的怨情。

《竹枝词》:内容多泛咏风物、歌咏恋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白居易《竹枝词》“江畔谁人唱竹枝,前人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对于以上技巧,只要求考生答题时有这种意识,遇到难解问题时能灵活的思考到这些方面即可,不必死记硬背。在具体诗词鉴赏时,要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当然,也要具体诗词具体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评价作者和作品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两步四法”解读古诗词曲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中考知识点】古诗词里的情感,都给你分好类了,不收藏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