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网协同网络结构优化指导手册

1.  总体原则

1.1.  四网协同的网络结构优化总体要求

随着网络的不断演进,中国移动迎来FDD和NB-IoT网络,四网协同由早期的2G/3G/4G/WLAN向2G、NB-IoT、TD-LTE、FDD-LTE演变。随着深度覆盖提升和扩容工作的快速推进,网络在组网结构和频段使用上日趋复杂,面临多制式网络融合组网和协同优化的问题。一是TDD/FDD协同的问题。目前TD-LTE网络共有F/A/D/E四个频段共155M频谱资源,能够提供9载波配置。FDD引入之后,4G网络的不同制式不同频段在上下行容量和覆盖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多场景、多频段、多制式共存,对网络优化带来极大挑战。需要TDD/FDD融合研究,充分发挥FDD覆盖及上行优势,F/T优势互补,打造精品4G网络。二是2G/4G协同问题,做到加速2G业务(语音)向4G迁移,降低2G负荷,释放2G频率资源,加速频率重耕。三是NB/2G协同,NB-IoT是窄带物联网的承载网络, NB-IoT逻辑上是独立制式的网络,但存在与GSM共硬件设备的情况,同时NB-IoT的频段与2G一致,因此需要在保持2G网络质量稳定的同时做到NB质量领先。


1.2.  四网协同的各网络整体定位

依据网络结构特征和四网协同优化要求,四网网络定位如下:

(1)TD-LTE:4G网,语音和数据的主要承载网络,室内覆盖TD-LTE E频段为主。

(2)LTE FDD 900:4G网,底层覆盖网络、语音兜底网络。LTE FDD 900MHz是解决当前4G网络城区深度覆盖和农村广覆盖问题、语音和物联网业务迁移,加速 2G退网的最佳手段,且具备向5G演进的能力。LTE FDD 900MHz应定位为4G高效率深度覆盖网络,优质的VoLTE语音承载网络。

LTEFDD 1800:热点区域的容量补充手段、重点解决上行速率短板。LTEFDD 1800MHz频率资源丰富,能够弥补TD-LTE上行能力不足的短板,同时也是TD-LTE网络容量的有效补充,应作为热点区域的容量补充手段、按需建设。

室内覆盖以TD-LTE E频段为主,LTE FDD 1800MHz作为补充。TD-LTE E频段为室内专用频段,室内外异频组网易于干扰控制,且E频段 50MHz频率资源丰富、容量较大;但在室内外隔离较好、TD-LTE容量不足场景以及存在室分改造简单合路造成室内TD-LTE弱覆盖的场景,可采用LTE FDD 1800MHz作为补充。

(3)NB-IoT900:窄带物联网,提供低速业务服务

(4)GSM900:提供传统语音业务基础覆盖


2.  网络结构规划原则

网络结构的特性关系到无线网络效果、全网通信质量以及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当根据用户密度分布数据及对覆盖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频段、基站站型、站间距离和天馈类型;充分考虑本网和相邻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现状和远期规划,以有利于移动通信网间的协调和发展。


2.1.  频段协同原则

2.1.1.TD-LTE频率规划

TD-LTE网络可用频率包括F频段(1885MHz-1915MHz)、D频段(2575MHz-2635MHz)、E频段(2320MHz-2370MHz)、A频段(2010MHz -2025MHz)。为了保障网络质量,4G网络室外使用F、A和D频段,乡镇、农村等区域原则上采用F频段进行覆盖;室内原则上使用E频段,室内外异频组网,具体频点使用方式如下:


2.1.2.FDD-LTE频率规划

1)900MHz频段4G单载波最大带宽为10MHz,在900MHz频段共有20MHz带宽频率,可部署2个LTE FDD载波,具体如下:


21800MHz频段FDD-LTE单载波最大带宽为20MHz,在1800MHz频段共有25MHz带宽频率,可部署2FDD-LTE载波,具体配置如下:


2.1.3.GSM/NB-IoT频率规划

中国移动可使用的频率如下:


2.1.4.分场景的频率协同原则

  • 退频原则

LTE FDD频率是在GSM腾退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现阶段GSM网络尚未全部退网,因此LTE FDD频率带宽的使用应坚持“LTE FDD频率使用要保持中心频点不变,载波带宽根据业务需求逐步扩展”。随着蜂窝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NB-IOT同频部署会产生较大干扰,可能会影响到LTE FDD的频率配置,后续LTE FDD频率配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同步更新。


不同场景下频率协同原则如下

Ø 容量扩容场景:优先使用TDD进行软扩,其次采用3DMIMO、微站杆站等建设方式。在三高一限等高话务场景,可按需部署FDD 1800M。

Ø 深度覆盖场景:优先采用TDD室分或杆微站室外打室内解决深度覆盖问题。在容量不足场景,优先考虑在现有数字化室分基础上开启FDD900/1800建设室分作为补充。对于宏站,优先使用TDD2600频率,随负荷增高,依次叠加TDD1900频率、FDD1800频率、FDD900频率;对于微站,优先使用TDD2600频率;对于室外小区分布优先考虑F频段或D频段信源进行覆盖,在确保E频段外泄可控的情况下可使用E频段。高层互打原则上不得使用E频段。

Ø 补充弱覆盖场景:

l 选择1: 通过TDD小站、杆站实现弱覆盖补充。

l 选择2:逐步建设FDD900M连续覆盖的基础网。FDD900M覆盖能力强,可低成本实现网络补强。

Ø 新增城区场景:对于新建的高价值区域,考虑未来发展,建议TDD与FDD一次全部部署。对于一般价值区域,优先满足覆盖,并根据容量发展预测,可灵活采用TDL、FDD900、FDD1800融合建设。

Ø 农村覆盖场景:建议综合考虑语音业务迁移到VoLTE承载、应对电信竞争、建设成本及未来物联网络需求,建设一张FDD900M连续网络;对于有容量需求的区域则采用FDD1800M加TDL以弥补容量不足问题。


2.2.  站型协同原则

2.2.1.TD站型规划

TD-LTE宏基站采用定向站,站型主要配置为S111,单载波带宽配置为20MHz;原则上室内覆盖站单小区配置为O1,单载波带宽为20MHz。对于单小区、单载波无法满足覆盖及容量需求的场景,可以配置多个小区、多个载波。TD-LTE典型站型配置表如下:


2.2.2.FDD/NB-IOT站型规划

NB-IoT逻辑上是独立制式的网络,但与LTE FDD共硬件设备,因此蜂窝物联网与LTE FDD本质上是同一张网络,要进行联合规划。

建设初期,FDD-LTE/NB-IOT典型站型配置表如下所示:

后续对于单小区、单载波无法满足覆盖及容量需求的场景,可以配置多个小区、多个载波。


2.2.3.分场景的站型协同原则

根据移动用户分布情况,基站一般设在用户集中、人口密集的地区。郊区用户密度较小,且较为分散,要有广度覆盖;而市区大型商场、办公楼、星级宾馆、地铁、隧道、大型娱乐场所等地方要有立体覆盖。

1)高话务密度区:主要指市区中心繁华街区。建议采用三扇区宏蜂窝基站,也可根据覆盖环境采用单扇区和两扇区,并结合话务密度分析配置站型,对覆盖区内个别盲点或话务量较高的热点地区采用微蜂窝进行立体覆盖。

2)中话务密度区:指高话务密度区以外的一般市区。建议采用为三扇区宏蜂窝基站。

3)低话务密度区:指郊县、乡镇及广大农村。县城基站一般采用三扇区定向站;对于农村或话务密度很小的公路等特定区域,一般采用全向或两扇区定向站覆盖。

4)微蜂窝基站设置:首先考虑用于解决宏蜂窝难以覆盖的商场底层、地下车库、楼群阴影区等盲区或弱场强地区,以及一般的话务热点和临时性的话务热点,如大宾馆、娱乐场所、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当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微蜂窝将配合宏蜂窝基站提高热点地区话务密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话务不均匀对实际容量受限的影响。

5)站型优化:根据网络发展现状及未来网络演进需要,可对于现有站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可综合采用小区分裂、针对特定方向配置小区、分层覆盖、抽闲补忙、基站减容、基站退网等方式满足网络发展需要。


2.3.  站间距协同原则

2.3.1.  TD-LTE站间距

站间距计算时,首先需明确该制式在各场景下的覆盖标准,根据测试及理论计算,得出满足覆盖标准的站间距的具体取值。

1.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时,可参照室外连续覆盖以及室内分布系统覆盖标准。

1TD-LTE室外覆盖标准

TD-LTE室外连续覆盖区域应达到下表中的指标要求:

备注:根据建筑物穿透损耗将主城区分为高穿损、低穿损场景,高穿损场景指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务、密集居民区等区域,其他区域为低穿损场景。


2TD-LTE室内覆盖标准

TD-LTE室分分布系统的覆盖区域应达到下表的指标要求:

备注:对于室内覆盖系统泄漏到室外的信号,要求室外10米处应满足RSRP≤-110dBm或室内小区外泄的RSRP比室外主小区RSRP10dB(当建筑物距离道路不足10米时,以道路靠建筑一侧作为参考点)。


2.站间距与RSRP的关系

根据测试及理论推算情况,不同站间距情况下,F/D频段RSRP的覆盖能力如下。在规划阶段各城市可根据传播模型校正结果、区域规划指标要求确定分区域的站间距要求:


2.3.2.  FDD-LTE/NB-IoT站间距

为了确保站址结构长期稳定,做到站址规划一步到位、网络能力分步部署,持续打造NB-IoT/FDD-LTE精品网络,形成领先优势,需立足长远,制定NB-IoT/FDD-LTE统一的站间距规划原则。

相同站址部署FDD-LTENB-IoT,当FDD-LTE上下行边缘速率达到1Mbps/4Mbps时,NB-IoT覆盖能力比GSM23dB,此时NB-IoTFDD-LTE规划指标和站间距要求如下:

NB-IoT网络基于FDD-LTE规划站址按需灵活部署,实现不同的网络覆盖能力。NB-IoT基于FDD-LTE目标网规划站址1:1的方式建设,可提供较GSM23dB的深度覆盖能力;基于FDD-LTE目标网规划站址1:2的方式建设,可提供较GSM17dB的深度覆盖能力;基于FDD-LTE目标网规划站址1:4的方式建设,可提供较GSM11dB的深度覆盖能力。


2.3.3.  分场景的站间距协同原则

主城区场景各制式站间距

前提条件:FDD-LTE选择2T2R设备,TD-LTE选择8T8R设备,900MHz预留17dB穿透余量(两堵墙),1.8GHz1.9GHz/2.6GHz预留13dB/15dB穿透余量(一堵墙),根据测试及理论推算情况,各制式站间距参考如下:

由上表得出结论,对于4G网络,在城市场景,满足速率目标的前提下,TD-LTE 2.6GHz的站间距最小,TD-LTE 1.9GHz的站间距最大,FDD-LTE 900MHzFDD-LTE 1800 MHz的站间距相同。因此,在该场景下,综合考虑投资成本,降低基站密度,业务需求等,建议仍然采用TD网络作为4G主覆盖网络,FDD提供热点覆盖。


广覆盖场景各制式覆盖半径

前提条件:在农村平原地区,站高等参数设置相同,不采用特定覆盖增强技术,根据测试及理论推算情况,各制式覆盖半径参考如下:

结论:覆盖半径对比:GSM 900MHz>FDD-LTE 900MHz>FDD-LTE 1.8GHz> TD-LTE1.9GHz>TD-LTE 2.6GHz。因此,对于4G业务,FDD900M网络站间距大,其次为FDD-LTE1.8GHz,因此对于广覆盖的农村平原地区,建议综合考虑覆盖、语音业务迁移以及竞对等建设一张FDD网络。在热点场景,叠加站间距较小的FDD或者TDD网络,作为容量补充。


深度覆盖场景

前提条件:在同样覆盖范围内各系统站址密度相同,根据测试及理论推算情况,城区深度覆盖能力对比(城区覆盖半径300米)如下:

结论:在同等覆盖半径下,FDD-LTE 900MHz TD-LTE 1.9GHz信号电平高10dB,相当于多穿透一堵墙。FDD-LTE 900MHz的深度覆盖能力强,深度覆盖场景可以选择FDD-LTE 900MHz,但需综合考虑频点资源、网外干扰,建设成本,实施复杂度。


2.4.  天馈协同原则

2.4.1.  天馈规划

TD-LTE/FDD-LTE/NB-IOT采用同频组网,对重叠覆盖容忍度低,若不能独立调整天线方位角、下倾角,很难完全通过功率调整降低重叠覆盖度,从而影响网络的SINR和下载速率,导致网络性能下降,若采用与其他制式共用天线,难以保证多网的质量最优,因此网络规划及建设阶段,应为后续网络优化预留空间,尽量规划采用独立天馈。

TD-LTE网络宏基站以8通道天线为主,2通道天线主要用于特定场景的补盲建设。为了保障良好的网络质量和性能,共址建设的F/D频段基站优先采用具备FA/D双频独立电调功能的天线。

FDD-LTE/NB-IoT网络规划时应积极整合现网2/3/4G站址天面资源,采用多系统共天线的建设方式,努力降低铁塔租赁成本。同时,基站原则上与现网基站共用天线,为了保障良好的网络质量,部分要求独立优化的基站优先采用具备独立电调功能的天线与现网基站共用天线,独立电调天线无法满足优化需求时,可单独新建天线。

为了适应各类建设场景,可用天线型号共522种,其中21种已经纳入集采,4 4 8 8”天线经过总部试点验证,目前仅华为一个厂商能够通过测试,暂未纳入集采,具体如下:


FDD天馈建设原则如下

新建天线时:优选支持FDD(900或1800频段,视应用要求)的4通道天线共用天线时优选各端口可独立电调天线。


与TDD共用天线时(一般需更换天线)

  • 若该站TDD天线原为单独部署(不与GSM共用):原为TDD8通道的天线替换成近阶段可替换成 2 2 8(900双通道 1800双通道 FAD 8通道)、2 2 8 8天线(900双通道 1800双通道 FA 8通道 D 8通道),待FDD 4通道与TDD 8通道天线产品成熟后可替换成 4 4 8 8。原为TDD双通道的天线可替换成双通道900/1800/FA/D四频电调天线。

  • 若该站TDD天线原为与GSM共用(该小区只有一个天线位置):近期无法解决,只能待产品成熟后替换成 4 4 8 8。


FDD天馈建设方案有“共站独立天馈”、“共站共天馈”和“共站合路共天馈”三种。目前GSM老旧天线可能存在支架锈蚀、振子老化、振子变形、馈线腐蚀老化等问题;而且GSM异频组网,LTE同频组网,二者共天馈对网络性能会有一定影响。同时FDDGSM共站时,需对天馈下倾角进行优化来提升FDD性能,从G网典型城市下倾角统计数据看,GL共天馈下倾角可调整范围无法满足FDD优化需要。因此,优选独立天馈建设方案,天面紧张时采用四端口天线方案备选,不建议合路器方式。各天馈建设方案如下:


共站独立天馈方案:(天线空间隔离方案)

天馈独立建设,可独立调整方向角,实现FDD性能最优,且不会影响现网GSM/TDD网络性能。


共站共天馈方案:(四端口天线替换双端口天线)

用四端口独立电调天线替换现网天线,可以利用原有天面位置,能独立调整下倾角。


共站合路共天馈方案:(合路共用天馈)

方向和下倾都不能独立调节。新增合路器,有插损,工参无法独立调整,对网络性能影响较大;引入新的故障点。


2.4.2.分场景的天馈协同原则

主要应用场景下的天馈建设的建议如下:

城区场景

1)双通道900MHz天线、双通道1800MHz天线

适用场景:蜂窝物联网基站与GSM共厂家,通过GSM升级部署LTE FDDNB-IoT场景,直接利旧原有双通道900MHz天线或双通道1800MHz天线。


2)四通道900MHz天线

适用场景:蜂窝物联网基站与GSM共厂家,新建或替换部署LTE FDDNB-IoT场景。对于新建场景,将原有双通道900MHz天线替换为四通道900MHz电调天线,新建LTEFDD基站设备和原有GSM基站同时接入四通道天线,各占两个通道,实现共天线;对于替换场景,将原有双通道900MHz天线、GSM基站设备替换为四通900MHz电调天线和GSM/NB-IoT/LTEFDD共模基站,实现共天线。


3)四通道1800MHz天线

适用场景:新建1800MHz LTE FDD场景。新建1800MHz LTE FDD基站直接使用四通道1800MHz天线。


4)双通道双1800-D双频电调天线

适用场景:天面资源紧张,1800MHz LTE FDDFAD频段 TD-LTE共用一副天线。此天线共有4个端口,1800MHz LTE FDD使用2个天线端口,TD-LTE部署2通道 FAD RRU使用2个天线端口。


5)“2 2 8 8”、“4 4 8 8”独立电调天线(900MHz 1800MHz FA频段 D频段)

适用场景:天面资源紧张站址部署此天线,但需要注意确保天线抱杆能够满足承重及迎风面积要求。900MHz1800MHzFA频段、D频段共用一副天线,各频段可独立优化。


6)“2 4”、“4 4900/1800双频电调天线

适用场景:天面资源紧张站址部署此天线,900MHz1800MHz共用一副天线,各频段可独立优化。“2 4900MHzGSMLTE FDD)使用2个端口,1800MHzLTE FDD)使用4个端口;“4 4900/1800双频电调天线,900MHzGSMLTE FDD)使用4个端口,1800MHzLTE FDD)使用4个端口。


高铁场景

高铁1800-D宽频电调/非电调天线

适用场景:高铁新建1800MHz LTE FDD场景。

天面共使用两副天线,TD-LTE双通道FAD RRU使用一副1800-D宽频天线,LTEFDD 1800MHz 使用一副1800-D宽频天线。


地铁场景

地铁隧道使用13/8英寸规格的泄漏电缆进行网络覆盖,布放时采用双缆方案,以实现MIMO功能。


3.  网络结构优化方案

TD-LTE/FDD-LTE/GSM/NB-IoT网络的协同优化,首先应关注频段、站型、站间距和天馈四方面的协同优化总体原则;针对覆盖、干扰、容量、站址资源类、频点互操作类等不同的结构问题,进行协同优化。


3.1.  优化总体目标

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分为2大类,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主要指标是指能直接决定用户感知的指标,用户感知好的网络,主要指标好,而主要指标好,在其他非网络结构因素充分优化的前提下,用户感知相应较好。辅助指标是指辅助判断网络状态、分析网络问题的指标。在主要指标相同的情况下,辅助指标并无绝对好坏,只是反映了网络优化的不同思路。在网络优化方法和流程中,将会根据需要使用多项辅助指标。

优质的网络应做到覆盖合理、干扰抑制和业务均衡,因此LTE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主要指标需从覆盖、干扰和容量三个维度同时开展。优化网络性能是为了提升用户感知,因此基于相关算法梳理上述三大类网络性能指标与用户感知指标的关系,从中选取与用户感知相关性最高的指标作为主要指标。


3.1.1.  小区级网络性能评估指标

小区级网络性能评估的主要指标分为三类,覆盖类、干扰类、容量类,共8个指标,分别是:

1、覆盖类:MR覆盖率、每业务互操作频次、小区低PHR采样点占比;

2、干扰类:下行小区低CQI占比、小区同频重叠覆盖度、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数、小区上行干扰值;

3、容量类:网络利用率、RRC连接用户数


网络性能评估的辅助指标分为三大类:

1、覆盖类:扇区MR覆盖率

其中扇区MR覆盖率定义:共扇区所有小区LTE MR RSRP≥-110dBm/GSM MR RSRP≥-95dBm的采样点占比。由于多层网的建设,每一层网络有不同的网络定位,仅分析某一制式的覆盖率是否达标,可能较为片面,扇区MR覆盖率指标可以用于反映该扇区的综合MR覆盖率情况。

2、站址资源类:如站间距、超高站、超近站、超远站等

3、频点配置类:如高载波配置基站、F/D不均衡小区、高F/D切换小区、异模式切换成功率、异频切换成功率等


主要指标定义及参考门限如下:

1.  MR覆盖率

1)指标目的:反映区域内小区覆盖的情况

2)指标来源:MR

3)指标计算方法:

小区MR RSRP≥-110dBm的采样点占比为小区的MR RSRP覆盖率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城区MR覆盖率大于95%;非城区MR覆盖率大于90%


2.  每业务异系统互操作频次

1)指标目的:反映区域内4G网络的覆盖情况

2)指标来源:网管

3)指标计算方法:

忙时(切换至3G请求次数 切换至2G请求次数 重定向至3G请求次数 重定向至2G请求次数)/(遗留E-RAB个数 E-RAB建立成功数 切换入E-RAB数)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每业务异系统互操作频次小于2%


3.  小区低PHR采样点占比

1)指标目的:反映区域内4G网络的上行覆盖情况

2)指标来源:MR

3)指标计算方法:

小区MR统计样本中UE发射功率余量小于等于0dB的采样点占小区总采样点的比例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小区低PHR采样点占比小于20%


4.  下行小区低CQI占比

1)指标目的:反映小区下行信道质量的情况。

2)指标来源:网管

3)指标计算方法:

忙时CQI小于3的占比为小区的低CQI占比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城区低CQI占比<5%;非城区低CQI占比<10%


5.  小区同频重叠覆盖度

1)  指标目的:反映区域同频小区间的重叠覆盖情况。

2)  指标来源:MR

3)  指标计算方法:

小区同频重叠覆盖度为MR样本点中测量到的同频邻区的电平和主小区电平(主小区RSRP>-110dBm)差大于-6dB且满足以上条件的同频邻区数目大于等于3的样本点的比例。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城区同频重叠覆盖度<10%;非城区同频重叠覆盖度<5%


6. 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数

1)指标目的:反映区域小区对周边区域的过覆盖情况。

2)指标来源:MR

3)指标计算方法:

与本小区相关系数>1%的周边同频小区数目。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数<8


7.  小区上行干扰值

1)  指标目的:反映小区上行干扰情况

2)  指标来源:网管

3)  指标计算方法:

忙时PRB0-PRB99底噪平均值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小区上行干扰值>-110dBm/PBB


8.  小区网络利用率

1)  指标目的:反映现网小区容量状况

2)  指标来源:网管

3)  指标计算方法:

网络利用率=MAX{忙时上行PUSCH PRB利用率;忙时下行PDSCH PRB利用率;忙时下行PDCCH CCE利用率},其中:

忙时上行PUSCH PRB利用率= 忙时上行PUSCHPRB占用平均数/(忙时上行PUSCH PRB可用平均数×K),

忙时下行PDSCH PRB利用率= 忙时下行PDSCHPRB占用平均数/(忙时下行PDSCH PRB可用平均数×K),

忙时下行PDCCH CCE利用率= 忙时下行PDCCHCCE占用平均数/(忙时下行PDCCH CCE可用平均数×K)。

K=0.5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小区网络利用率不超过50%


9.  RRC链接用户数

1)  指标目的:反映现网小区容量状况

2)  指标来源:网管

3)  指标计算方法:

忙时的有效RRC链接用户数

4)指标门限设置建议:

建议小区RRC链接用户数不超过50


3.1.2.  小区健康度评估方法

建立小区网络质量健康度评估,寻找网络问题小区,通过对关键网络质量指标进行3D立体打分,对健康度低的小区优先进行整改,具体评估体系如下:

3D打分体系说明:

p  打分原则,分数向覆盖差、干扰大、负荷重倾斜,发现网络问题小区

p  场景权重,为方便场景化,优化向重点场景倾斜,总分加入场景权重系数

p  指标权值:在不同时期调整指标得分权重,符合实际情况,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覆盖权重可适当下调。

p  打分体系以物理小区为评估单位,区域化评估为健康度问题小区的占比。

p  站点分数为D1 D2 D3得分求和,L1层分数为下属L2层分数求和,L2层单项分数为下属L3单项分数求和

p  典型应用距离-话务密集引起的上行干扰: D2、D3分数低、D1分数较高

根据影响健康度的短板指标,结合设备站型、覆盖场景等,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案,通过上下行协同、频段间协同、宏微协同、室内外协同的方法,解决网络问题。

对涉及健康度的9个指标进行基准值、挑战值设定,具体门限及得分算法如下:


对现网所有小区进行健康度评估,输出问题小区予以解决。

针对不同的场景特点,可进行相关权重调整,不同场景的权值设置建议如下(不同场景可根据需求添加或者调整):


3.1.3.  区域级网络结构评估指标

通过整治健康度得分低的小区,逐步提升区域网络质量,保证区域网络的健康水平。


3.2.  覆盖优化

覆盖优化的目标为保证规划区域内的覆盖率指标,例如MR覆盖率,并满足业务需求,保障用户感知。优化的思路为立足覆盖门限要求,寻找弱覆盖、重叠覆盖或者过覆盖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加减站规则。


3.2.1.  四网协同的加站规则

可识别覆盖问题区域的加站原则

可基于MRO原始数据识别等方法输出弱覆盖、重叠覆盖等覆盖问题区域,对问题覆盖区域电平进行判定。满足以下条件则需在该区域规划补点:

(1)区域内RSRP采样点集中在弱覆盖门限以下,该区域定位为弱覆盖区域;

(2)重叠覆盖区域的重叠覆盖采样点RSRP集中在弱覆盖门限以下,该区域定位为弱场重叠覆盖区域;

(3)问题区域中心点周边N米无大网宏站。

针对以上覆盖问题区域通过规划补点宏站或微站解决,站型选取原则为:弱覆盖区域/弱场重叠覆盖区域<5000平方米选取微站,弱覆盖区域/弱场重叠覆盖区域>5000平方米选取宏站。


可识别覆盖问题小区的加站原则

对于无法输出具体问题区域的小区,可按照小区级指标进行加站评估。

(1) 查询弱覆盖小区,并将该弱覆盖小区和周边小区组成弱覆盖小区集合;

(2)根据每个小区的覆盖率等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寻找最佳加站点;

(3)在站点资源中寻找与最佳加站点最近的站点作为新加站点,并进行评估。


3.2.2. 四网协同的减站规则

减站主要用于高重叠覆盖区域,通过降低覆盖冗余减少重叠覆盖,抑制干扰。基于MRO原始数据识别输出重叠覆盖区域,对重叠覆盖区域进行以下步骤判定:

(1)根据重叠覆盖区域输出重叠覆盖关联小区;

(2)判断重叠覆盖区域内的RSRP是否大于一定门限,判定该重叠覆盖区域为强场重叠覆盖区域;

(3)强场重叠覆盖区域周边一定范围内如果有高负荷小区、预测高负荷小区、MR弱覆盖小区,则不进行减配;

(4)强场重叠覆盖区域周边一定范围内如果有低流量小区,则可以进行合理减配。


减站减配操作流程如下:

(1)根据以上判定输出的减配小区,对减配小区覆盖范围进行减站前拉网测试;

(2)对需减配的目标小区进行降功率操作(建议功率降致30以下),功率调整后,对减配小区覆盖范围进行拉网测试并前后对比,同时关注该区域投诉情况;如前后对比测试覆盖无影响同时无投诉,则进行下一步操作;

(3)对需减配的小区进行去激活操作,对减配小区覆盖范围进行拉网测试并前后对比,同时关注该区域投诉情况;如前后对比测试覆盖无影响同时无投诉,则进行下一步操作;

(4)减配小区数据备份,同时提交删除小区流程。

说明:减配或减站需剔除高铁、VIP、重要道路、特殊场景等站点。


3.2.3.  干扰排查

干扰是干扰源发射信号从天线口被放大出来之后,经过空间损耗的过程,进入接收机。如果空间隔离度不够或者频率被占用的话,进入被干扰接收机的干扰信号强度够大,将会使接收机信噪比恶化或者饱和失真。

干扰排查的目的之后清除干扰,首先需要明确是系统内干扰还是系统外干扰,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网络质量、提升用户感知。

详细排查流程如下图所示:

目前TDD干扰干扰类型有:重叠覆盖干扰、隔离度问题引起干扰、屏蔽器干扰、室分分布故障,其中干扰小区主要集中在的是重叠覆盖干扰,隔离度问题引起干扰,屏蔽器干扰。

目前FDD干扰干扰类型有:私装直放站干扰、其他干扰器干扰、G网频率干扰、重叠覆盖干扰。目前干扰小区主要是私装直放站干扰。

针对不同干扰类型的优化处理方式如下:


  • 系统内干扰

针对于系统内重叠覆盖干扰,通过研究干扰原理以及参数策略,提出一系列参数参数策略降低重叠覆盖引起的干扰,参数策略实施后,干扰指标仍未达标的小区,进行RF优化控制覆盖范围,减少重叠覆盖降低干扰。主要有以下参数策略:


系统外干扰

  • 杂散干扰处理方法:

1、  调整LTEDCS1800天线方位角,避免对打。

2、  增大与异系统DCS1800LTE FDD天线的隔离度,以达到降低干扰的目的,一般可以将水平隔离改为垂直隔离。

3、  安装DCS1800滤波器,来降低杂散干扰;

4、  检查天馈系统是否具有老化现象,整改天馈系统。


  • 阻塞干扰处理方法:

1、  增加与共站异系统的隔离度,

2、  安装滤波器,需要注意的是与F频段TD-SCDMA共模的RRU;

3、  更换抗阻塞干扰更强的RRU

4、  退DCS高频频点(频率为1870~1875MHZ频点);

5、 针对外部干扰源,现场扫频定位干扰源,并协调关闭干扰源;


  • 互调干扰处理方法:

1、  更换GSM900频点,降低GSM小区功率;

2、  增加LTE天线与GSM900天线水平与垂直隔离度。

3、  增加LTE天线与DCS1800天线的水平与垂直隔离度。

4、  更换互调性能更好的GSM900DCS1800天线。


  • 直放站与其他干扰器处理方法

1、目前用户私装直放站主要用于解决GSM弱覆盖问题,通过成都分公司一阶段排查结果,成都分公司446个干扰源中,干扰类型主要为直放站(占比88.66%),其中排查期间进行手机伴侣替换7个,协调关闭28个,强制拆除1个,剩余未闭环的92.58%干扰源中基本安装在居民楼内,业主不愿配合及自愿拆除,大部分干扰源业主需解决室内GSM弱覆盖盖后,保证其正常拨打电话后才同意关闭。

因此针对直放站干扰需进行高干扰区域优先考虑FDD/NB反向升级解决用户所在区域弱覆盖后进行协调关闭。

针对其他干扰屏蔽器,如:车辆屏蔽器,由于抵押车屏蔽,不是解决覆盖能解决的,需分公司现场协调执法部门进行关闭。


3.3.  容量优化

随着LTE业务的急速发展,容量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最优化的利用中国移动目前拥有的频谱资源,需要准确把握四网之间的准确定位,综合考虑频段各自的优劣势,通过分析各网各频段的传播能力、覆盖差异、带宽情况、建设难度等,制定扩容原则和方法。

扩容方案制定应注意各网之间的协同工作:4G与2G的协同,FDD与TDD的协同,TDD内部F、D、E频段间的协同:

4G与2G的协同:目前CSFB仍是重要的语音解决方案,并且2G在深度覆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需要做好4G与2G的协同工作。

FDD与TDD的频段协同:TDD高频段与FDD900M低频段,在高频段的容量优势及低频段的覆盖优势方面的协同问题。

TDD内部F、D、E频段间的协同:在现阶段,此项工作仍是重点工作,其中又以F、D频段的协同为重。F频段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覆盖性能好,传播损耗及穿透损耗较低,特别在室内环境优势更明显,利于早期快速布点,但带宽有限(仅30M),且干扰相对较为严重;D频段的优势是频率资源丰富(目前已有60M且后续还有增加空间),但覆盖距离较短,难以完成深度覆盖。综合两频段各自的优势,通过F频做底层覆盖,D频做热点多层容量是最佳组合。


3.3.1.  扩容门限评估

(一)扩容标准

按照大、中、小包的小区分类确定标准,当小区自忙时达到门限时实施载频扩容。扩容门限涉及上行PUSCH利用率、下行PDSCH/PDCCH利用率、上/下行流量、平均每E-RAB流量、上/下行流量;具体标准如下:

指标提取时间:每日自忙时数据(流量最大时间段),一周出现3天及以上。

小区扩容核定逻辑为:[“有效RRC用户数达到门限”且“上行利用率达到门限”且“上行流量达到门限”]或[“有效RRC用户数达到门限”且“下行利用率达到门限(PDSCH或PDCCH)”且“下行流量达到门限”]。


3.3.2.  扩容方案选择


3.3.2.1.总体思路

1)分场景的频率选择:

城市场景:建议优先部署FDD 900M ,满足深度覆盖需求推进FDD 900M终端支持能力。对于上行扩容需求迫切的区域可考虑采用10M或更多LTE FDD1800替代D频段进行扩容。

农村:建议农村场景在终端推出的情况下优先引入FDD900


2)扩容的总体方法:扩容按照物理扇区为扩容统计单位,对同扇区不同频段小区进行等效20M载波折算,在考虑扇区内各小区业务均衡的前提下,结合业务增长率,判断扇区是否满足扩容标准。对满足扩容标准的扇区,计算单扇区所需扩容等效载波,根据扇区已有载波配置以及扩容需求等效载波数量考虑相应的解决方案。


3.3.2.2. 详细扩容方案建议

1)共扇区判断

资管中RRU型号一致的为共址小区,无一致的按物理小区是单小区输出,室外站以两个小区的距离是否相近(50米,可调整)、扇区方向是否一致(正负20度之内,可调整)判断是否为共扇区小区。

2)等效载波折算

对同扇区不同频段小区进行等效20M载波折算,D频段三个载波D1/2/3、F频段F1、E频段E1/2等视为1个等效20M TDD载波,F频段F2、E频段E3视为0.5个等效20M TDD载波。

3)扩容方案选择

根据扇区的基站类型按照扩容方案顺序进行扩容,按照扇区已有载波配置以及扩容需求等效载波数量考虑相应的扩容方案,没有特殊说明原则上不建议进行跳跃式方案制定(例如能通过负载均衡和软扩满足扩容需求的,不能采用叠加FDD等其他方式解决)。

  • 宏站

按照软扩->叠加双频网-> 3D MIMO的顺序进行扩容;

  • 室分

按照软扩->小区分裂->叠加F/D频段->新型室分的顺序进行扩容;

  • 微站

按照软扩->新建微站的顺序进行扩容。


不同站型的推荐扩容方案如下表所示:


对于不涉及新增FDD的容量需求,若最近站点尚未增加D频段小区的,建议同址增加D频段小区,已增加D频段的建议进行D2扩容,后续仍存在高业务情况的,根据周边站间距情况增加宏站或容量型微站解决;

对于已形成双层网连续覆盖区域,若出现小区高业务量情况,在已完成负载均衡的前提下,建议首先通过扩容D2频点的方式解决,后续仍存在高业务情况的,根据周边站间距情况增加宏站或容量型微站解决;

对于已经形成双层网连续覆盖的区域,后续如有新宏站需求,若无显著的某个频段重叠覆盖或过覆盖情况的优先增加双频段宏站。

对于已形成的高配置宏站,且仍有容量需求的高配小区:

(1)对于已形成的高配置宏站,若周边站点尚未增加D频段或扩容,可通过周边站点加D频段或D频段扩容的方式分担业务量后降配;

(2)若周边均已处于满配的状态,建议对站点总体业务量及用户量情况进行核查,对于最忙时每载波平均业务量低于5GB或每载波RRC平均连接数小于30的,对小区予以直接降配,优先去除D3载波;

(3)对于无法直接降配的高配宏站,通过小区间或站间的负载均衡平衡业务量,仍无法降配的,通过MR定位业务热点根据站间距情况就近增加宏站或容量型微站。


3.4.  频点互操作优化

3.4.1.  参数优化策略

3.4.1.1. 驻留和重选策略

现网TDD网络中部署有E频段、F频段以及D频段,在现网FDD网络中部署有FDD1800以及FDD 900频段,基于现网中各个频段的特征、各个网络覆盖情况以及业务场景需求,建议采用如下图所示的TDD和FDD网络驻留重选策略:


驻留网络优先级配置:E频段>D频段/FDD 1800>F频段>FDD 900,详细分层策略如下:

  • TDD-2300主要覆盖室内场景,并进行热点补充,驻留优先级最高(7)。

  • TDD-2600主要覆盖室外,且作为主力容量层,驻留优先级设置为次高(6)。

  • FDD-1800当前主要作为热点容量补充,且FDD-1800终端渗透率已经超过50%,驻留优先级与TDD-2600一致(6)。

  • TDD-1900主要做室外广覆盖和深度覆盖,驻留优先级低于容量层(5)。

  • FDD-900主要用于深度覆盖,考虑到带宽小容量不充裕,驻留优先级在LTE系统内最低(4)。

  • GSM用于无LTE时的覆盖,驻留优先级比LTE系统各频段都低(1)。


重选参数设计原则主要考虑现网变更小,避免乒乓重选依据提升用户4G网络驻留能力。详细的重选参数如下

1)重选优先级

现网变更小:TDD内重选参数继承现网;

2)避免乒乓

避免TDD<->FDD乒乓重选:FDD到TDD的异频频点(E/D/F)高优先级重选门限XHigh ≥ TDD服务频点低优先级重选门限Servinglow门限(-118dBm);

避免FDD<->GSM乒乓重选:FDD900服务频点低优先级重选门限Servinglow ≤ GSM重选至LTE的门限(-116dBm);

避免触发bSRVCC:TDD->FDD900低优先级重选门限XLow ≥ SRVCC门限 -118dBm,避免重选至FDD启呼VoLTE时,产生bSRVCC导致呼叫失败;

3提升用户4G网络驻留能力

FDD服务频点低优先级重选门限Servinglow为-118dBm,达到此门限后判决是否去GSM,延长用户在网时长;


3.4.1.2.  切换策略

结合网络定位和分层,移动性切换整体策略如下

1. LTE各频段之间均开启双向切换。

2. LTE高优先级频段低优先级频段切换采用A5事件(源侧差&目标好),让用户尽量驻留在高优先级频段,在高优先级频段信号差的情况下才切换到低优先级频段。

3. LTE低优先级频段高优先级频段采用A4事件(目标好),当高频段优先级信号好的情况下,尽量切换到高优先级频段。

4. LTE相同优先级之间采用A3事件(相比最好),保证用户及时切换到信号好的小区。

5. 数据业务从LTE通过重定向或盲重定向到GSM,通过重选回LTE。语音业务通过eSRVCC/CSFB到GSM,通过Fast Return回LTE。


FDD-TDD数据/语音业务切换策略如下图所示:


切换参数门限设计考虑因素如下

1)现网变更小

TDD内移动性管理:内部异频切换策略不变,A2,A4门限优先继承原网;

2)TDD->FDD900M切换A5门限设置原则

高于盲重定向门限,现网盲重定向门限B2为-118~-126dBm;

高于eSRVCC门限,现网eSRVCC门限为-115~-118dBm;

低于TDD内部异频切换A2门限;

FDD900M主力承担数据业务覆盖兜底(TDD弱覆盖场景),同时带宽小需减少对网络感知的影响;

FDD900M承载VoLTE语音业务可通过基于业务(QCI)的切换实现。

综上考虑,将TDD->FDD900M切换A5本端门限设置为-110dBm,对端门限设置为-104~-108dBm。

3)FDD900M->TDD切换原则

FDD->TDD采用A2 A4判决;

适当拉高A2、拉低A4使在数据业务尽快返回TDD;

合理设置A4门限,避免FDD<->TDD乒乓切换。

LTE系统内切换参数设置建议如下,可根据现网配置、负荷情况、参考重选策略设计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

 

说明:部分厂家的A5第一门限无法支持按照目标频点分别设置,该情况建议只修改TDD F频段到FDD900M的设置,避免A5-1影响源小区频点到非FDD900M频点的目标小区切换过晚或难以发生。


3.4.1.3.负载均衡策略

负载均衡的原理有基于用户数的负载均衡、基于PRB利用率的负载均衡,详细算法如下: 

  • 基于用户数的负载均衡原理

当打开用户数连接态降负载功能的小区达到用户数高负载状态时,尝试将超出用户数高负载进入条件的用户分流出该小区;同时处于用户数高负载状态的小区将拒绝其它小区切换原因值为Reduce Load in Serving Cell的切换请求。

进入用户数高负载状态条件

持续一段时间一直满足小区上行同步态用户数 ≥CellMLB.InterFreqMlbUeNumThd CellMLB.InterFrqUeNumOffloadOffset

退出用户数高负载状态条件

持续一段时间一直满足小区上行同步态用户数 <CellMLB.InterFreqMlbUeNumThd CellMLB.InterFrqUeNumOffloadOffset- CellMLB.MlbUeNumOffset

用户数连接态降负载的目标是小区上行同步态用户数降低至CellMLB.InterFreqMlbUeNumThd CellMLB.InterFrqUeNumOffloadOffset


  • 基于PRB利用率的负载均衡原理

当打开PRB连接态降负载功能的小区达到PRB高负载状态时,尝试将超出PRB高负载进入条件的用户分流出该小区,同时处于PRB高负载状态的小区将拒绝其它小区切换原因值为Reduce Load inServing Cell的切换请求。

  • 进入PRB高负载状态条件

持续5秒一直满足小区某一类PRB利用率 ≥ CellMLB.InterFreqMlbThd CellMLB.InterFreqOffloadOffset

  • 退出PRB高负载状态条件

持续5秒一直满足小区所有类型PRB利用率 <(CellMLB.InterFreqMlbThd CellMLB.InterFreqOffloadOffset- CellMLB.LoadOffset

PRB连接态降负载的目标是小区PRB利用率降低至CellMLB.InterFreqMlbThd CellMLB.InterFreqOffloadOffset


负载均衡方式选择:

目前现网绝大部分为手机用户,流量使用情况呈Burst方式,长时间持续大流量用户相对较少。LTE网络峰值无线利用率由两个因素影响,PRB利用率和PDCCH利用率。TDD/FDD网络峰值无线利用率高大概率情况下为PDCCH CCE利用率高。尤其是FDD900M,因系统带宽仅有5M,可用CCE相对20M少,PDCCH CCE更易受限。因此采用基于用户数的负载均衡方式。

T/F融合组网时,负载均衡基于各频段分层策略,综合考虑各自主要覆盖场景和容量,制定如下负载均衡策略:

  • TDD-2300:驻留优先级最高,主要覆盖室分场景,且与其他频段重叠覆盖度不高,因此不与其他频段进行负载均衡。

  • TDD-2600、TDD-1900和FDD-1800:主要覆盖室外场景,覆盖重叠度较高,三个频段间相互进行负载均衡。

  • FDD-900:目前该频段仅5M带宽,容量相对较小,仅向其他频段做单向负载均衡。


3.4.2.  宏微站互操作原则

宏站微站之间的互操作不以站型为策略指定原则,以频点为互操作指定原则。TDD/FDD/GSM多模多频段融合网络中各自频点的定位需根据现网建网目的和网络性能确定,同时尽量在不影响现网TDD网络性能基础上融合。TDD内采用A3事件可以保证TDD的前期优化结果不受影响。TDD->FDD之间采用A5事件,A5事件的门限1设置低于TDD模式内的A2门限,在TDD覆盖边缘基于覆盖切换至FDD;

数据业务用户驻留在TDD小区或FDD1800发起呼叫,移动到TDD或者FDD1800小区边缘时切换到FDD900;切换时机由A5时间控制,保证数据用户优先在作为容量层的TDD和FDD1800之间进行切换,TDD和FDD1800弱覆盖的地方才切换到FDD900;对于FDD900上的数据业务用户优先返回容量层的TDD或者FDD1800。


3.5.  重点问题详细优化策略

3.5.1.  原因评估

  • 超高

定义:站高大于50米或高于理想站高1.5倍定义为超高站

数据来源:现网工参


  • 超近

定义:同频基站站间距小于100米定位为超近站

数据来源:现网工参


  • 超重叠覆盖

重叠覆盖度算法:

根据小区上报的样本点,统计样本点中测量到的邻区的电平和主小区电平差大于-6dB且满足以上条件的邻区数目大于等于3的样本点的比例(要求采样点的主小区RSRP大于-110dBm;不考虑频段)。

高重叠覆盖度小区(超重叠)算法:

小区上报样本点数大于10000,小区重叠覆盖度大于5%的小区称为高重叠覆盖度小区(要求采样点的主小区RSRP大于-110dBm)。

数据来源:2.0网优平台


3.5.2.  详细优化策略

优化总体策略如下:

超高站点:通过降低基站高度、更换天线等无效的情况下建议通过站点搬迁或拆除

超近站点:通过RF整治无效的情况下建议通过站点搬迁或拆除

超重叠小区:网络拓扑结构不合理站点,对周边小区产生较大重叠覆盖影响,在网络覆盖成熟的情况下,建议直接拆除。

在以上干扰优化总体策略下,针对“过覆盖”、“重叠覆盖”、“高低CQI占比小区” 和“上行低PHR小区占比”4项指标,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3.5.2.1.过覆盖优化

过覆盖问题

过覆盖很容易导致手机上行发射功率饱和、切换关系混乱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下载速率甚至导致掉线。引起过覆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天线挂高引起的过覆盖。主要是站点选择或者在建网初期只考虑覆盖引起的,一般为了保证覆盖,在初期站址选择的高大建筑物或者郊区的高山之上,但是在后期带来严重的越区现象。

  • 下倾角不合理引起的过覆盖。通常在市区内,站间距较小、站点密集的情况下,下倾角设置不够大会使该小区信号覆盖比较远。

  • 特殊狭窄空间环境引起的过覆盖。站点选择在比较宽阔的街道旁边,由于波导效应使信号沿着街道传播很远。

  • 镜面反射引起的过覆盖。城市中有大面积的水域,如穿城而过的江河等,由于信号在水面的传播损耗很小,或者由大型镜面建筑反射折射引起的远距离覆盖,一般在此环境下信号传播非常远。

  • 功率参数不合理引起的过覆盖。在密集城区由于功率、天线权值等参数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过远覆盖。

  • 大气波导引起的超远覆盖。由于季节、气候、温度的变化一些地区会产生大气波导现象,超远距离传来的远端信号会导致极端信号产生干扰,在TDD系统中尤为明显。


优化方法

步骤一:过覆盖小区DT测试。需在自由模式和锁频模式两种状态下进行测试,确定该小区的具体过覆盖范围,核实其是否与MR数据中一致。

步骤二:过覆盖小区天面查勘。对天面信息进行核实,通过现场的勘查过覆盖小区的天面,包括天线的型号、挂高、倾角、类型等工程参数的详细情况的了解,以及通过后台分析人员对该过覆盖小区的后台参数的对比,分析出引起该过覆盖小区的真正原因。

步骤三:制定调整方案并实施。根据前期测试情况,核实该小区是否确实是由于天线性能、下倾角、方位角、参数等因素引起的过覆盖,或是由于无主覆盖导致出现MR统计中的过覆盖小区,并通过调整天线、参数调整或新建基站形成主覆盖来解决过覆盖小区。


3.5.2.2.  重叠覆盖优化

重叠覆盖问题

重叠覆盖定义,RSRP>-105dB 主服务小区与邻区间存在3个以上RSRP相差6dB以内的小区,持续一段区域,这段区域可以定义为重叠覆盖区域,重叠覆盖严重影响道路的SINR值,从而影响到下载速率。大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在95% 的SINR样本值低于某一SINR值得时候,认为该值为最大SINR值,在基础上增加的重叠覆盖信号数对SINR值的影响很明显,每增加一个重叠覆盖小区,SINR值下降40%,平均下载速率降低20%以上。产生重叠覆盖的主要因素:

  • 站点或天线挂高过高导致的重叠覆盖

  • 天线方位角、下倾角不合理导致的重叠覆盖

  • RS的发射功率过高导致的重叠覆盖

  • 基站位置尤其站间距不合理导致的重叠覆盖

  • 覆盖区域周边环境(玻璃墙体反射、楼体阻挡等)



优化方法

重叠覆盖会使LTE网络的业务性能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般重叠覆盖区域的解决思路是,增强主服务小区信号,减弱邻区信号。影响因素主要有:基站选址,天线挂高,天线方位角,天线下倾角,RS的发射功率,周围环境影响等等。天线下倾角、方位角因素的影响,在密集城区里表现得比较明显。对于重叠覆盖的一般处理思路:

思路一:如果该路段是主覆盖小区信号不明确,可以尝试将问题点最近的小区调整为主覆盖小区或者测量到的最强信号作为主覆盖小区;

思路二:如果问题点为某小区越区覆盖导致的,则可以调整越区小区的覆盖范围来减少重叠覆盖信号;

思路三:调整后优先保证路段不出现弱覆盖、过覆盖等问题的发生;

思路四:对于无法通过天馈调整或整改无法处理的情况,可以考虑更换频段来解决。


3.5.2.3. 高低CQI占比小区

高低CQI占比小区问题

UE反馈信道质量,协议把信道质量量化成0~15的序列(4bit数来承载),并定义为CQI,eNodeB根据上报的CQI来决定编码方式,从而决定了UE的传输速率。影响CQI的主要原因有:

  • CQI与SINR有强相关性,CQI与SINR接近线性相关,因此,UE上报的CQI不仅与下行参考信号的SINR有关,还与UE接收机的灵敏度有关。

  • CQI与同频邻区电平差、重叠小区个数、PCI干扰有一定的关联;

  • 传输模式、最小接入电平、重定向门限等参数调整会影响CQI值;



优化方法

思路一:低CQI大多数情况是SINR质差的表现,优先对低CQI问题点的SINR质差问题进行处理,重点解决重叠覆盖导致的SINR质差,PCI模三冲突导致的SINR质差以及RSRP弱导致的SINR质差问题;

思路二:上报CQI值的高低,UE需要满足BLER<10%的约束条件,因此CQI与接收机的灵敏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MIMO的传输模式、重传次数、天线数目都会影响BLER从而影响CQI值的上报。因此可以考虑最小接入电平、参考信号功率、PA/PB设置、PRACH前缀最大发射次数、PRACH的功率爬坡步长、PUSCH半静态调度授权方式发送数据所需小区名义功率和切换参数等的调整优化。


3.5.2.4.行低PHR小区占比

上行低PHR小区占比问题

PHR意思功率余量报告,即UE允许的最大传输功率与当前评估得到的PUSCH传输功率之间的差值,它表示的是除了当前PUSCH传输所使用的传输功率之外,UE还有多少传输功率可以使用。

理论推导(考虑了终端功率 用户分布 MR覆盖 小区功率):

服务小区A下的终端发射功率:Tx power≈(23-PHR)

终端达到高干扰小区 B的路损 PL≈ Rs pwr-Cell B RSRP,则服务小区A的终端对于高干扰小区B的上行干扰量Na≈(23-PHR)-(Rspwr-Cell B RSRP);

服务小区A的所有终端对于高干扰小区B的上行干扰量=∑Na

而高干扰小区B相邻的所有小区下终端对于高干扰小区B的上行干扰量N=∑Na ∑Na ∑Na ∑Na …

其中:PHR:MR.LteScPHR,终端的发射功率余量,即手机最大发射功率(23dBm)与UL-SCH传输功率估计值的差值;CellB RSRP:干扰小区作为邻小区的MR测量报告;Rs pwr:小区的Rs功率配置。

由此可知PHR值越小终端发射功率越大,对网络干扰影响越大,现网造成PHR过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上下行链路不平衡,导致PHR值降低;上行弱覆盖;上行功控参数设置不当。


优化方法

上行功率余量低主要受覆盖因素较大,上行功率余量越大说明小区的覆盖越好,因此该问题的解决要结合小区弱覆盖、过覆盖问题综合整治,一般优化思路如下:

1、根据MR数据筛选上行低功率余量问题小区;

2、分析该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弱覆盖、超远TA及高功率问题,如果有则按照弱覆盖、过覆盖问题处理;

3、上行功控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利用GIS地图结合现场测试手段,分析该小区的覆盖是否合理,合理优化小区的覆盖范围及功率设置。


4.  总结

结构优化,先硬后软:抓住问题根因,结合覆盖场景特性,先整改后优化。网络结构的问题随着用户的发展与分布逐步体现出来,在进行结构优化时,需要抓住根本原因,整治网络结构的根本问题。

优化迁移,把控方案:在需求输出、规划设计阶段就需要对整体的站点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控,确保规划与需求保持一致,设计与规划一致,在规划设计阶段需充分考虑网络结构。通过覆盖分级提升深度和广度覆盖,通过负载均衡提升整体容量,通过业务分成提升上行短板。

把控工程建设质量:在集中开站的流程中,加强站点建设质量的把控,无规划不开站,确保实际的站点建设与规划设计一致,对存在偏差的问题站点禁止“带病入网”,需要充分审核工程建设问题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加强网络质量验收:在验收阶段,需要将前期的需求、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进行贯穿,验收不仅仅体现在单站的性能,还要考虑该区域的网络结构是否满足前期规划,是否对现有站点性能产生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FDD/TDD协同优化指导手册
5G簇优化经验分享
网优笔记-5G干扰专项优化
4G网络制式TDD-LTE与FDD-LTE谁更有优势?
全是干货!一文讲透物联网的连接技术
5G NR的覆盖能力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