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禅学思想史 | 教下诸宗与禅(24)

编者按:

禅学的渊源在印度,禅学的繁兴在中国。随着佛教东渐,佛教禅也传到了中国。禅在中土的展开中,既融合吸收传统的思想文化,又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思想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中土禅风之初成

三、教下诸宗与禅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佛教走向独立发展和鼎盛的重要阶段。此时,在佛典继续大量译出的同时,中国僧人纷纷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并结合各自的理解与体会而创建不同的理论体系。到南北朝时,由于讲习经论的不同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各家之间围绕着涅槃佛性义、真俗二谛义等佛教的基本理论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这种争辩最后表现为传法定祖的问题,学派遂逐渐有了教派的性质。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判释佛说经教的“判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而政治上的统一则为创立宗派提供了社会条件。

与此同时,南北分裂而造成的佛教的不同学风也逐渐在交流中趋于统一。自晋室南渡,学术中心南移,南方佛教承玄学化佛教的传统,一向比较偏重义学,禅法修行虽然在晋末宋初和齐梁之际也有过一度的繁兴,但持续的时间都不长。北方则自晋以来禅法就一直很兴盛。南北朝时,在重修行实践而轻义理研究的风气下,北方禅学更是大兴。《洛阳伽蓝记》卷二所记胡太后的故事虽为传说,但亦反映了北方义学衰落、习禅风行的状况。魏末以后,随着南北交往的增多,一些习禅者力倡定慧双修,在禅观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各种理论学说,客观上统一着南北佛教不同的学风,顺应了南北社会统一的需要。自此以后,修禅观者,多兼立义学,谈玄理者,必依观法。魏晋以来禅智兼弘的风气终于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并酝酿 出皆以“定慧双修”自诩的隋唐佛教各宗派。

比较典型的几个中国佛教宗派,不但各有其思想理论体系,而且都有各自独特的观法。天台、华严和禅宗的思想奠基人或创宗人,都与禅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本身就是专习禅定的禅师,后来才向教理方面发展。因此,近代名僧太虚法师曾有个看法,认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他说,不仅是禅宗,而且,“台贤皆以禅为源”。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其实,即使是三论、唯识这样的佛教宗派,与禅观亦有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就对此略作说明。

1.天台宗与禅

中国佛教宗派中创立最早的是天台宗,它的先驱者慧文、慧思都是北方著名的禅师。慧文活动于东魏、北齐之时,相传他因读《大智度论》和《中论·四谛品》而悟得“一心三观”的禅法,即认为可以于“一念心”中同时观悟空、假、中三谛,并以之传给慧思。慧思原在北方,归依慧文,从受正法。曾诵《法华经》,悟法华三昧,并将之推广运用于日常行事上,倡导“无相安乐行”的实践行法,即“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后南下传禅,有感于南方偏重义理而轻视禅修,乃倡定慧双开并身体力行。道宣的《续高僧传》卷二十一中说:“自江东佛法,弘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昼谈理义,夜便思择。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此旨不虚。南北禅宗,罕不承绪。”由此可见,慧思乃是一个统一南北佛教不同学风的重要人物。慧思的弟子很多,最著名者即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智顗本人亦是一个禅师,所重在“止观法门”。他从慧思处传得慧文独创的“一心三观”禅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的观法,把“一心三观”与“诸法实相”联系起来,把种种禅法纳于其止观理论中,构建了天台宗独特的教观兼备的思想学说,独开中华禅学之一支。智顗为天台宗确立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最高修行原则,他本人亦身体力行,教观双运,解行并重,既讲经论,又习禅定,并因此而声驰道俗,成为一代宗师。

2.三论宗与禅

与天台宗差不多同时形成的三论宗是一个以《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为主要典据的宗派,一向以弘传玄理而著称,但其理论先驱者三论诸师却都颇重禅观,与禅法的关系十分密切。三论之学源于北方的什肇之学,由僧朗传至南方。僧朗为辽东人,刘宋时人关研习三论,于齐梁时来到江南,住建康郊外的摄山栖霞寺,“坐禅行道”,并大弘三论之学。在他以后,有僧诠、法朗等依次相传,形成了“摄岭相承”的三论学派。至法朗的弟子吉藏,三论学派遂演变成为宗派。僧诠受业僧朗,玄旨所明,惟存中观,并认为“此法精妙,识者能行”,故不重言说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曾要求弟子多行少言。其弟子数百,著名者有四,即所谓四句朗、领语辩、文章勇、得意布。其中法朗出家后曾就建业大明寺宝誌禅师受诸禅法,后从僧诠,专攻般若三论之学。僧诠去世后,人京住兴皇寺,大弘讲席,但仍被认为在僧诠的弟子中“禅门宏敞,慧声退讨,皆莫高于朗焉”。其门下亦多修习禅定者,如罗云从陟禅师“定慧兼修,注心开剖”,曾居龙泉寺五十余年,常坐不卧;法安与成禅师共论定道,琢磨心性;智错遇天台公修习禅法,特有念力;其高足明法师门下更出禅宗牛头系开山祖法融禅师。

“领语辩”,即智辩,也是一个重禅观的“义学沙门”,僧传上称他“胜业清明,定慧两举,故其讲唱,兼存禅众”。号称“文章勇”的慧勇虽然“盛开讲肆”、“专讲论文”,但也“锐志禅诵”,不废禅观。有“得意”或“思玄”之誉的慧布则一直留住摄山,“常乐坐禅,远离器扰”,遵师之嘱,誓不讲说。曾到北地见禅宗二祖慧可禅师,“暂通名见,便以言悟其意”。又造访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并邈禅师,与之共论大义,“连彻日夜,不觉食息”,“连绵往还,三日不绝”,皆得印证,大受赞誉。后又苦相邀请保恭禅师南下于栖霞寺建立禅众,并于临终之时委以徒众,使栖霞重禅之风不坠。由此可见,摄山三论学派不仅自僧朗以来就一直颇重禅悦,习定不辍,而且,与天台、禅宗等均有值得注意的密切关系。汤用彤先生曾认为,南朝末造,禅法稍盛,天台一宗,盛于南方,均由于有摄山三论诸师之在先,而菩提达摩禅法源出于性空之宗,与摄山三论相通有默契,故达摩禅法得以广播南方,亦未始非已有三论之流行为之先容也。此论甚是。进而言之,三论诸师力主定慧双举,盛弘般若三论,其对隋唐各宗派的影响,又不只天台、禅宗为然也。

3.法相唯识宗与禅

法相唯识宗是玄奘及其弟子根据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而建立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该宗通过对“法相”的细密分析而得出了“万法唯识”的结论,形成了包括“三性说”、“阿赖耶说”和“真唯识量”等在内的一整套十分烦琐的思辨理论和逻辑方法。同时,它还以唯识理论来说明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解脱修行观,提出了它独特的唯识观法。窥基曾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对此作出过具体的说明。这 “五重唯识”是:(1)遣虚存实识;(2)舍滥留纯识;(3)摄末归本识;(4)隐劣显胜识;(5)遣相证性识。证得了圆成实自性,也就获得了解脱。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经典很多,《瑜伽师地论》为其根本经论之一。该论的基本内容就是把瑜伽禅观境界分为十七地,以详说三乘观行的根本事相,因此,它还有《十七地论》的旧称。由此也可见得禅观在法相唯识宗中的地位。玄奘作为该宗的创始人,虽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求法译经等佛事活动,但他也十分重视禅定的修习,常以无暇修禅而禅定工夫欠缺为憾,晚年更上书朝廷,希望入嵩山少林寺修习禅定,因唐高宗的劝阻才未能如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相唯识宗对禅观的重视,教观并重也是该宗的特点之一。

4.华严宗与禅

华严宗是唐代法藏创立的一个宗派,其早期创始人还有初祖法顺和二祖智俨。华严宗与禅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法顺(557-640)本人就是一个禅师,年十八出家后即从因圣寺僧珍禅师修习禅定。后又研讲《华严经》,曾劝人依此经修普贤行。相传《华严五教止观》为其代表作,这是一部依教义的不同而对“止观”进行分类的著作,表现出了禅观与义学相结合的特色,对华严宗的影响很大。法顺的弟子智俨(602-668),随师学过禅法。在义学方面也专攻《华严》,并以华严教义对止观作了新的解释,发展了华严教观。到智俨时,华严宗的教相与观行均已初步形成。智俨的弟子法藏(643-712)在其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了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并提出了以“一真法界”为核心的“法界观”和“十重唯识观”等华严宗特有的禅观。“法界观”相传最早由法顺所创,他提出了“三重法界观”,即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法藏则进一步讲“四重法界观”。四法界即“一真法界”具体化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其中事法界虽不单独以之为观法,但其他三观皆不离事法界,故相续而谓之四法界观。“十重唯识观”则是吸收法相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再加上四法界观而成,主张把法界归于一心,在思辨中达到一切皆圆融无碍。华严宗认为由上述观法才能对“法界缘起”真正有所理解。由此可见该宗对观行的重视。理论与禅观并重也成为华严宗的一个基本特点。

5.净土宗与禅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净土宗。在印度佛教中,有净土思想而无净土宗派。净土宗是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它的渊源也与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净土宗倡导念佛法门,而“念佛本为禅之附庸”(汤用彤语)。早期修持念佛法门的人,都注重禅定而念佛。被净土宗追奉为初祖的东晋释慧远所奉行的“念佛三昧”本身就是大乘禅法之一种。慧远所倡导的念佛为“观想念佛”,即静坐入定,专心观想佛的种种美好相貌及其所居佛土的美妙庄严。慧远认为:“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显然,这种念佛就是修禅。这与后世净土宗所大力推行的“称名念佛”有所不同,但却为后者所从出。净土 宗的奠基人昙鸾(476-542)所行之念佛,仍为念佛三昧。其《往生论注》中说:“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昙鸾又提出心心相次,十念相续的念佛,仍以禅定忆念为主,但也兼及口念佛号,甚至出现了把心念、口念等同起来的倾向。隋唐时的道绰(562-645)才开始专以“称名念佛”为务,进一步为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道绰曾师事“道振朔方,升名晋土”的瓒禅师,后移住西河汶水石壁玄中寺,盛弘净土法门。他在讲《无量寿经观》二百余遍的同时,也常讲《般舟三昧经》等大乘禅经,因此,他又有“西河禅师”之称。道宣作《续高僧传》也将他归入《习禅篇》。道绰的弟子善导(613-681)实际完成了净土宗的创宗,他继承并发展了昙鸾以来的净土思想与修行方法,专弘借助于“他力”往生净土的“易行道”,把禅则归人“难行道”而加以贬斥。自此以后,念佛与修禅便分了家,口唱“阿弥陀佛”名号的念佛成了中国修持净业的最主要方法。由上可见,净土法门与禅观法门本是相通的,说净土宗之源在禅,似并不过分。就此而言,中唐以后,禅净又趋于合一,除了其他各种原因之外,与禅净本身也不无关系。

以上我们简述了几个中国佛教宗派与禅的关系。除此之外,律宗、密宗与三阶教等的创立和发展,亦与禅有着相当的关系,对此就不一一细述了。下面,我们将重点考察一下代表中华禅学主流的达摩系禅法的演变与发展。

(连载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
佛教共分为几宗?教义分别是什么?
我国佛教的分类
西安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大有来头影响深远的寺庙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祖庭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