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桂花考

苏州桂花考

桂花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庭院树种,又是我国特有的香料植物。因为古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蟾宫折桂”、“桂林一枝”等神话传说与典故,使桂花成为寓意美好、崇高、忠贞、富贵之吉祥花木。

从战国到西汉时的古籍早有关于“桂”的记述,但古称之“桂”,实际是指樟科的肉桂(Cinnamomumcassia)与木犀科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两种不同的植物。到南北朝时才在古文献中出现“桂花”的名词。唐朝因桂花无实,庭院栽植苗大多采于山岭岩石间的野生苗,故有“岩桂”的别名。宋朝开始又有“木犀”之称,并因利用嫁接繁殖的方法,使桂花苗源扩大,而进入栽培兴盛期。明清时期由于桂花加工业的发展,桂花又成为重要的经济树种而得到扩展。

唐宋年间的《本草》已阐明,“桂”有牡桂、箘桂、天竺桂等多种,但药用功效基本相同,药用的主要部位是树皮。唐·苏恭的《新修本草》(657年)称:古单称“桂”者,即牡桂,牡桂一名肉桂,桂叶有纵三道纹。区分古文献中所称之“桂”,是肉桂还是桂花?大致可从文献所述植物性状予以判别。樟科樟属肉桂类植物叶为三出脉,花被6裂,花期在春夏间,果熟期在当年秋季。木犀科木犀属的桂花,叶为网状脉,花芳香,花被4裂,主要花期在中秋节前后,多数品种无实,少数籽桂品种果熟期在翌年5-6月。在浙江与江苏南部地区,樟科中肉桂类植物主要是天竺桂(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附图-1、附图-2

一、 唐代的苏州桂花

苏州有关“桂”的文献,早见于唐代白居易(772-846)的诗《东城桂三首》与晚唐时皮日休(834-902年)、陆龟蒙(830-881年)等的桂花诗。后人依据《东城桂三首》,就认为苏州的桂花是由白居攜来桂花种子后才始有的。其实白居易《东城桂三首》中所述之“桂”是樟科的天竺桂,而苏州真正记载桂花的文献是从晚唐时开始的。

白居易《东城桂三首 并序》写的是苏州之“桂”。其序曰:“苏之东城,古吴都城也,今为樵牧之场,有桂一株,生乎城下,惜其不得地,因赋三绝句以唁之。”其一曰:“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之二曰:“霜雪压多虽不死,荊榛长疾欲相埋。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 之三曰:“遥知天上桂华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后人据此谓:白居易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种子带到苏州,是苏州最早引种的桂花。 这一推断,从白居易莅任苏州的任期,与其诗文内容来看,应是误判。

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5月由杭州剌史调任苏州剌史,是年54岁,次年2月落马伤足,5月因眼疾、肺疾请假百日,9月假满罢官,10月离苏,在苏州仅一年另五个月。东城这株桂不可能是白居易所种。《东城桂三首》是白居易到苏州后,对东城“桂”枯亡而有感的抒情,并非记实。从序与三首绝句分析。 其一是,“东城桂”引起地方长官动情,决非一棵小苗,此树原生长在东城下,也决非剌史携来种子所播。 其二是,诗谓“子堕本从天竺寺”,原是白居易的遐想,想象东城桂的种子来自杭州天竺寺。而天竺寺的“桂子”,正是天竺桂的种子而非桂花种子。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中秋,苏州皮日休与陆龟蒙同游杭州天竺寺赏月。皮日休诗《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曰:“玉颗珊珊下玉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的“夜落桂子”当然是天竺桂的子。北宋时钱易(968-1026年)写有记载唐代旧事的《南部新书》(1008年前后成书)谓:“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曰:月中种也,至中秋夜往往子堕,寺僧亦曾拾得,招贤寺僧植桂,香紫可爱。郡守白公号紫阳花。”这亦说明灵隐天竺之桂,本非桂花而是中秋堕子的天竺桂。南宋初先后为礼部、刑部待郎的张九成(1092-1159年)在京城临安(今杭州)时,有诗《忆天竺桂》,更清淅的阐明天竺寺的“桂”,花被是有6裂特征的天竺桂。诗曰:“湖上北山天竺寺,满山桂子月中秋。黄英六出非凡种,肯许天香过别州。” 以上这些记述,都能佐证,白居易所谓“东城桂”之桂,是天竺桂而非桂花。 其三是,诗之一与之二白居易谓此“桂”本应在南方才能生存,到苏州只好作柴薪。在宋·范成大(1126-1193)《吴郡志·巻三十·土物下·桂》的条文下曰:“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尚有植者。”接着在全文引述了白居易《东城桂》的序文后,又曰:“近世乃以木犀为岩桂,诗人或以为桂,非是”,这里范成大也否定了白居易东城之“桂”是指桂花。范成大称的“岭南木”是指肉桂。     

唐代苏州的桂花有较明確记述的是到晚唐时皮日休、陆龟蒙与顔萱的诗。 皮日休湖北天门人,据马丕环《皮日休年谱会笺》云:皮日休867年榜末及第,未授官。868年避兵乱,往苏州。8697月被苏州剌史崔璞聘为军事院从事(剌史幕僚),8月与陆龟蒙结为诗友。8707月荐陆龟蒙为崔璞幕僚,872年夏秋入京。皮日休在苏州三年多时间,与陆龟蒙等有许多唱和的诗篇,文坛上称为皮、陆诗派“吴中唱和”。这一群体有十二人,还有剌史崔璞与进士顔萱、羊昭业(振文)等。吴中唱和自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秋至十二年(871)春,历时近二年,共作诗674首,联句问答18首,后有《松陵集》传世。这些诗词对考证唐代苏州花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皮日休有《咏公斋小桂》诗曰:“一子落天上,生此青璧枝。欻从山之幽,劚断云根移。劲挺隐珪质,盘珊缇油姿。叶彩碧髓融,花状白毫蕤。”唐代庭院栽培的桂花,大都引自山野。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柳宗元(773-819年),有诗《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就记述了移栽野生桂花的故事。 皮日休的诗可证明两点。其一,当时公斋中的“小桂”是由山中移栽而来,符合桂花的原生特点。其二,对“小桂”花白色、细小、下垂的描述,也符合桂花的开花特点,说明“小桂”是桂花。陆龟蒙《和袭美咏公斋小桂》同样证实小桂是桂花,诗曰:“讽赋轻八植,擅名方一枝。才高不满意,更是寒山移。宛宛别云态,苍苍出尘姿。烟归助华杪,雪点迎芳蕤。”

 皮、陆在《甫里先生文集·巻十三·杂体》的几首联句诗中亦明確使用了“桂花一词”。 咸通十一年(870年)皮日休、陆龟蒙与诗友穰嵩起同游支硎山,有诗《报恩寺南池》联句,曰:“桂花晴似拭,荷镜晓如磨。”同年皮、陆与诗友张贲、润卿共作《寒夜问答十首》之一《忆山月》联句,曰:“前溪后溪清复绝,看看不及桂花时。”《报恩寺南池》与《夜会问答十首》的这二首诗,说明当时苏州西部山区寺院种有桂花。皮日休诗《寒日书斋即事三首》写了庭院桂花,曰:“盆池有鹭窥蘋沫,石版无人扫桂花。” 咸通十二年(871年)农历8月,吴中唱和的诗友送羊振文赴桂阳,皮日休、陆龟蒙等都有诗相送,其中顔萱的《送羊振文归觐桂阳》诗,更明白的点出了苏州八月桂花香,诗曰:“高挂吴帆喜动容,问安归去指湘峰。悬鱼庭内芝兰秀,驭鹤门前薜荔封。红旆正怜棠影茂,彩衣偏带桂香浓。临岐独有沾襟恋,南巷当年共化龙。”由此可推测皮、陆俩人在《太湖诗》中所述之“桂”,有的诗是记晚唐时苏州在洞庭东西山的桂花。 皮日休《游毛公坛》诗云:“ 将山待夸娥,以肉投猰貐。欻坐侵桂阴,不知巳与午。” 《包山祠》诗云:“箘竿突古砌,薜荔绷颓墙。炉灰寂不然,风送杉桂香。”陆龟蒙亦有《以毛公泉献大谏清河公》诗曰:“香实洒桂蕊,甘惟渍云根。向来探幽人,酌罢祛蒙昏。”《石板》(石板在石公山前)诗曰:“ 前后植桂桧,东西置琴尊。尽携天壤徒,浩唱羲皇言。”

二、 宋代的苏州桂花

  北宋时苏州桂花已种普遍栽植于庭院与寺庙。范仲淹(989-1052年)游天平山,有《白云泉》诗曰:“灵泉在天平,狂波不能侵。……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兹焉如有价,北斗量黄金。” 宋真宗时苏州知州蒋堂(980-1054年)在郡宅增葺池馆,与通判梅挚(994-1059)有诗《和梅挚北池十詠》,其《池上有虚阁》曰:“藓印文綦绿,莲衣桂楫香。何由陪啸詠,敷祍纳微涼。”《池上有奇桂》曰:“池上有奇桂,青青岁纪深。旧枝怜茂植,时亦欠清吟。夕月漏孤影,秋霜滋劲心。今方遇真赏,风什播瑶音。” 蒋堂后十二年再次守吴,谢事后留居苏州,自号遂翁,园居灵芝坊(今待其巷)“隐圃”,在园中植有桂花,在诗《隐圃十二詠》中,曰:“雅得菟裘地,清宜隐者心。绿葵才有甲,青桂渐成阴。”元丰(1078-1085年)中,陈于为洞庭西山上的上真宫撰《上真宫记》在描述四周景色时,提到山中之桂,曰:“金石之润,不以暑而焦。松桂之清,不以寒而改。蓋山间之四时也。”

南宋时对桂花已普遍使用岩桂或木犀的名称。曾为宋孝宗时参知政事的范成大晚年返苏州后,在石湖别墅亲自种上桂花,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赋诗《岩桂三首》,反映出当时苏州已有多个桂花品种,同时也用于切枝瓶插。其一曰:“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不用小山招隐赋,身如强健日迁徊。”其二曰:“风簾疎爽月徘徊,怅望家人把酒杯。病著幽窗知几日,瓶花两见木犀开。”其三曰:“一株萧索倚宣华,东苑香风属内家。丹碧屠苏银烛照,平生奇绝象山花。(象山花指浙江四明象山的丹桂)” 范成大为从三百里外引种丹桂,自嘲是个大痴人。其《寿栎堂前假山成,移丹桂于马城(古县名,今安徽怀远县马城镇)自嘲》诗曰:“堂前趣就小嶙峋,未许蹒珊杖履亲。更遣移花三百里,世间真有大痴人。”又作词《虞美人·红木犀》曰:“谁将击碎珊瑚玉,装上交枝粟。恰如娇小万琼妃,涂罢额黄嫌怕污燕支。日深未觉清香绝,风露溶溶月。满身花影弄凄凉,无限月和风露一齐香。”在《真瑞堂前丹桂》诗后自注:“石湖千岩观前,手植丹桂二亩。”范成大晚年诗《初秋闲记园地草木五首》,曰:“薇帐半年春艳,桂丛四季秋香。”并自注“岩桂一种,四季有花。” 这说明南宋时,苏州桂花品种不仅有金桂、银桂、丹桂、还有四季桂的品种。宋时苏州桂花已有相当成片栽培的面积,绍熙元年(1190年)中秋苏州石湖千岩观桂花盛开,范成大在65岁时写有《闻千岩观下岩桂盛开》二绝曰:“金粟枝头一夜开,故应全得小诗催。篮舆缓缓随儿女,引入天香洞里来。” “千岩观下碧瑶林,岁晚青青共此心。隐士归兮花未老,每年来把一杯深。”

宋代的桂花有的一直保存到清代,清·顾震涛《吴门表隐》(1834年)记录的宋桂有:“湖田青莲菴内,有古桂甚大。又东虹桥云隐菴内,亦有古桂,皆宋人手植。”“阳山觉海寺古桂大可五抱,宋初人植。”

三、 明清时期的苏州桂花

宋之后,由于桂花的分株、压条、嫁接等营养繁殖技术的进展,促使桂花的繁殖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同时桂花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桂花的应用范围,推动了桂花作为经济树种而兴起。

苏州在明清时期的桂花 ,一方面作为观赏树种,在私人庭园、寺庙园林、虎丘山、天平山等游憇之地,有了大量的扩展。另一方面作为以采花为目的经济树种,在城西光福山区有了大面积的集中栽培,成为全国最早桂花的商品花产区之一。

明清时苏州人钟爱桂花,明·卢熊的《苏州府志·巻七·园第》(1379年)载:“闲贵堂,在醋坊桥东,本萧氏双节堂也。既为周虎(1196年武举进士)所得遂易今名。后有台,环以古桂数千本。”王鏊《姑苏志·巻三十一·第宅》(1506年)则亦有这一段记述,并在《姑苏志·巻十四·土产》一节,在引述范成大《吴郡志》有关“桂”的敍述后,曰:“桂与木犀当时二种,今吴中不复有桂。”这说明明代闲贵堂的“桂”是桂花,而明时苏州已无肉桂或天竺桂。杨循吉(1456—1544年)在《吴邑志·土产》(1539年)中的记载,证明苏州桂花已应用于食品加工,谓:“桂,一名木犀,其香清烈,有黄白二色,花时凡三开,畏风雨,堪作饼,入茗,及伴杨梅作蜜煎(饯),其用非一。”明代吴门画派的画家多有桂花图传世,故宫博物馆现今还保存一幅周之冕(1521-?)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画的《百花图长巻》其中亦画有桂花折枝图(附图-3

明·王世贞(1526-1590年)在太仓建第宅“弇山园”,在其自撰的《弇山园记》中谓:“弇山园,拥地七十余亩,在芙蓉池西北,崇阜若马脊,皆植桂,凡数十百树,曰金粟岭。”其弟王世懋(1536-1588年)撰《学圃杂疏》详细介绍了庭园桂花种植的品种选择,谓:“木犀吾地为盛,天香无比。然须种早黄、球子二种。不惟早黄七月中开,球子花密为胜,即香亦馥郁异常。丹桂香减矣,以色,稍存之余皆勿植。又有四季开花而结实者,此真桂也,闽中最多,常以春中开,吾地亦同有之,宜植以备一种。”

 明末清初由徐崧、张大纯撰写的《百城烟水》(1690年),多处记述了苏州庭院、寺庙与西部山区的桂花。在《百城烟水·巻一苏州府·志喜亭》中,引录袁宗衡诗曰:“人在翠薇高处坐,鹤依碧落静中还。早梅晴日明虚牖,丛桂香风播远天。”在《百城烟水·巻二吴县·瑞光禅寺》中,徐崧诗曰:“梵刹知重振,空香度桂花。”《百城烟水》记述桂花的地点还有:洞庭东山招隐寺、洞庭西山消夏湾、天平山白云泉、楞伽山楞伽讲寺、虎丘佛慧寺、半塘寿圣教寺,以及城内韩家园、停云馆、远耀堂等多处种植的桂花。明清时期苏州著名的私家园林,大多设有以桂花为主景的亭、轩、馆、廊。如留园的“闻木犀轩”,四周遍植桂花,轩前有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附图-4,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藕园的“木犀廊”,怡园的“金粟亭”(附图-5,退思园的“天香秋情”等等。

  清道光年间虎丘桂花更盛,农历八月山塘有桂花市,是时,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蔡云(1764-1824年)《吴歈》曰::“七里山塘七里船,木犀香里沸歌絃。十千那够一船费,月未上弦直到圆。” 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巻八》(1849年)中描述了山塘桂花节、桂花市的画舫日夜歌舞盛况。谓:“时金风荐爽,玉露零香,虎阜山塘,灯船酒坊,士女骈萃,极意娱游,兼旬始歇,号木樨市。” 又谓:“山塘画舫之游,自端午龙舟竞渡以后,三伏暑炎,笙歌稍息。至中秋届节,桂子飘香,金风荐爽,青帘鹄舫,齐出六门,水辔争摇,羊灯高架,红妆十队,玉箫两头,罗袖藻隄,脂香涨水,丽色则群芳春敷,妙伎则繁组绮错,曦轮倾夕,继以娥月。弄纨扇以招凉,引金觞以谋醉,桥行斟酌,串百颗之骊珠,亭坐可中,听十番之云乐。极烟水画船之趣,见承平盛世之风。钗光髩影,几乎诳渔子以迷花,歌板酒旗,每致惑钱奴而破产。银河影里,金粟香中,清夜冶游,殆无虚夕。俗谓之桂花节云。” 这里袁景澜提到的“斟酌”是桥名,斟酌桥在虎丘山东麓,相传春秋时范蠡与西施途经此桥,并停留议事,故名“斟酌”。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与清嘉庆三年(1798年)都经重建,现保存完好。提到的“可中”,是虎丘剑池东的可中亭原名可月亭。《吴郡岁华纪丽》中关于桂花节的记述,说明当时虎丘从东山麓的斟酌桥到山上的可中亭,种有大片桂花,是苏州中秋赏桂之佳地。在顾禄的《桐桥倚棹录·巻七》(1842年)亦记有在斟酌桥东有一条木犀径,谓:“木犀径,在花园衖内。其地多艺花人所居,遍地种桂,高下林立。花时,人至其间,香沁肺腑,如行天香处。乾嘉间,莫家浜(在虎丘后山)一带桂花尤盛,游者往往自一天门渡至其处,徘徊不去。” 明时吴江诗人王叔承(1537-1601年)的一首有关可月亭的诗,亦证明了虎丘的桂花,诗曰:“幽亭可月圆,法镜湛空玉。满山桂气清,如来现金粟。”(附图-6

苏州光福邓尉山的桂花,自明至清,已由赏花转为以采花为主的经济生产。元末明初,苏州名士徐达左(字良夫 号耕渔子 1333-1395年)在邓尉山隐居,建“耕渔轩”,四周种植许多桂花。元时画坛“元四家” 之一的倪瓒(云林 1301-1374年)寄迹苏州,曾为徐达左画过《耕渔轩图》,居“耕渔轩”时,夜寐闻香,赋诗曰:“酒渴茶瓯沁露凉,石床云卧冷侵裳。团团碧树悬金粟,月午风清梦寐香。”在游邓尉山后访徐达左,有诗《访徐良夫至七宝泉暮舟还耕渔轩》,记述了山区的桂花,诗曰:“来访城西八月山,桂花风气碧岩间。扁舟夜过溪东宿,七宝泉头日暮还。桂树窗间卧看云,风吹花落紫纶巾。”邓尉山西面的青芝山桂花最盛,明末清初诗人沈颢(1568-1661年)诗《青芝坞》,描述了山民忙碌采收桂花,及扬州商人在光福大量收花的情景。诗曰:“山中花市在中秋,日夜提筐采未休。卖与维扬商客去,香油都上美人头。董家坟上桂连冈,采去花行动斗量。才到开时旋摘尽,不留枝上有余香。”诗人曾灿(1622-1688年)的《青芝坞村家》诗,也阐明当时光福的花农,将桂花已作为重要的经济收入,诗曰:“山家生业半樵苏,临溪人家隐碧梧。鲜菌拾来供早膳,桂花卖去当山租。”  明末清初苏州的归庄(1613-1673年)于康熙庚戌年(1670年)作《看桂花记》,记述农历七月下旬,自苏州石湖赏桂后,至杭州西湖,石屋岭下满家衖观早桂。八月至嘉兴,桂花盛开,历时二旬,游赏无虚日,因而“追忆数年中所见之桂,历历记之。”其不仅记录了康熙年间苏州桂花的盛况,还指明邓尉山桂花,山民鬻花为业,游人不及赏,谓:“我郡则吴诸山,桂为最盛。灵岩两株,以大得名;玄墓则四宜堂前,丛生森立,金粟满庭;旁近诸山桂千株,顾山家以鬻花为业,花始放即落之,游人往往不及赏;洞庭山则翁园、席园,而席园为王文恪公(王鏊 1450-1524年)手植,二百余年物也。”  清·徐傅的《光福志》(1844年)亦谓:“木樨,今山中八九月间,山家艺此,以贩于四方。”数百年来,光福的桂花主要产区在窑上村,分布于连绵的西碛、铜坑、卧龙等山坡,相续十余里,约有二千亩的栽培面积这是全国唯一大规模集中栽培的桂花产区。(附图-7

四、20世纪的苏州桂花

  19892月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以桂花为苏州市花。1998年在古城东南建成桂花公园,种植各类桂花7000余株,收集51个品种。

20世纪末21世纪初苏州市古树名木的统计资料,市区及所辖常熟、昆山、太仓等县市范围内,现存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桂花,尚有151株,其中200年以上有21最长寿的三株,在洞庭东山碧螺村紫金庵,其中二株树龄已有600年,一株为500年。(附图-8、附图-9、附图-102007年苏州相城区建“中国花卉植物园”,自外地引进200年以上古桂16株。

我国桂花分类有金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thunbergii)、银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latifolius)丹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aurantiacus)、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semperflorens)四个品种群。苏州的桂花以银桂为主,保留了古有的地方品种,在银桂类中有本地黄、早银桂(俗名早黄)、晚银桂(俗名晚黄)、白洁、籽桂等;金桂类有大叶黄;丹桂类有软叶丹桂(大叶丹桂)、硬叶丹桂(小叶丹桂);四季桂类有四季月桂。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蔡曾煜    2016-9-11

                                                                   715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卷二百四十二
中国花卉网----桂花
桂飘香
独占三秋压众芳,漏泄神仙上界香
忽闻桂花香有感
丹桂花香飘 品读唐宋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