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方辨治疑难杂症病的思考与临床实践

关键词:疑难杂病《伤寒论》辨治思路;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704(2010)00一0026-07

《伤寒论》问世1800多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中医各科的实践,故被后世医家视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奉为圭臬,尊为医经。实则大论中的许多条文,即类似于不同疾病的医案记录,蕴涵仲景心法和创意,反映了仲景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启迪思维,给人智慧。辨治伤寒,论治杂病,使用经方,此乃千古不变的为医话题。然如何辨治,如何运用,则又见仁见智。兹仅就平素所学,结合临床体验,略述一二,以期就正于方家。

1辨六经,识病症,方随症出

六经非“经”,本为六病,即六个大的病证系统。凡外感内伤,诸多杂病,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的实质,或者说大论的灵魂,当是六经各经中的病脉证(症)治。《伤寒论》六经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各篇,皆有“辨××病脉证并治”名目,此乃学习《伤寒论》之入门向导,亦是《伤寒论》的核心所在,而学者往往匆匆略过,却在末节上找线索。何谓病,《伤寒论》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金匮要略》之百合病、黄疸病、水气病、胸痹病等皆是也。疾病之产生,缘于病因及正虚邪入,其整个过程充满邪正斗争、阴阳失调的矛盾变化,又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何谓“证”?如“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在太阳病之基础上,“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若见无汗而喘,为麻黄汤证;若不汗出而烦躁,是表热里寒,为大青龙汤证;若无汗而干呕咳喘,则是表寒里饮,为小青龙汤证,等等。证之出现,是疾病在各种因素如发病环境、体质、心理及治疗等综合作用下患病机体整体反映特性的概括。而构成“病”与“证”的基本要素,则是疾病所反映的症状和体征,即所谓“症”。是以疾病之确立,包含“病”、“证”、症”三个层次,而三者之中,症又显得尤为重要。其指引医生去识别和区别具体的病症,并成为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

临床上只要抓住疾病的主症,围绕主症进行辨证,再结合体质等因素分析,掌握疾病之本质与发展规律,便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例如《伤寒论》之少阳病,其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口苦、咽干、目眩”为小柴胡汤之主症,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只须见到一部分主症,则说明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即可辨为小柴胡汤证。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宋本379条,宋本条文下同)本条原载厥阴病篇。厥阴病惟恐阳退阴进,而致下利呕逆,今呕而发热,则知少阳有热,胆胃气逆,是脏邪还腑,病从厥阴转出少阳,则可用小柴胡汤为治。因此说明症状是辨病与辨证的前提,无症则无以谈病,无病证则无从辨证。“病”、“证”、“症”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关系。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症状(亦称征候、病候),对于临床辨病、辨证和辨脉,进而合理地立法,处方、用药,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案1贺某,女,75岁,2003年6月诊。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周余。病发于空调房内受寒后。发病之初,因体温高达到39℃以上,即到某医院就诊,用氨苄青霉素加糖盐水点滴3天,并用西药退热剂,热势稍挫,但恶寒重,无汗,头痛如劈,全身疼痛如被杖,呻吟之声不绝于耳,求诊中医。视面容痛楚,除上证外,尚有咳嗽,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浮数有力,体温38.3℃。分析此证,缘于风寒,病在太阳,然未经发散风寒,而又迭用寒凉,致寒邪益甚,热势虽减,头身疼痛加剧,寒邪束表也。是麻黄汤证所主,兼有湿困。药用:麻黄1Og桂枝1Og杏仁1Og炙甘草8g藿香15g荆芥1Og防风15g薄荷6g茅根15g3剂,水煎服,日进1剂。药后热退身凉,疼痛亦解。2003年是“非典”肆虐之时,余记忆中,当年感冒重者如上述者不少,治疗用麻黄者取效甚多,其中原因虽与寒邪有关,但寒邪之外,尚有许多值得思考处。

案2晏某,男,71岁,1983年7月诊。喘气咳嗽半年,选经西药抗炎、对症及中药平喘止咳,无明显效果。时值余暑期返乡,故得探视。刻诊所见:喘咳甚剧,不能平卧,痰涎壅盛,或有清稀,或有浓稠,少有黄痰,盛夏时节,卧榻之上,竟覆盖棉被,纳谷不馨,肢软乏力,舌苔白腻而厚,脉来弦滑。细询病史,缘于春节期间,踏雪访友,罹遇风寒,晚间回家,喘咳不己,终至一病不起。虽用平喘止咳之剂,但寒邪冰伏,外寒内饮,不从散越,则难愈也。是小青龙证:药用:炙麻黄15g桂枝1Og赤白芍各15g法夏1Og陈皮络各1Og茯苓15g杏仁1Og细辛6g五味子15g藿香15g蝉衣1Og炒地龙1Og炒山楂15g干姜6g黄芩1Og炙甘草8g5剂,水煎服,日进1剂。疏方之余,有村儒吴君,七旬老者,略通医道,阅方后曰:六月暑天,麻桂辛温,能不忌乎?愚答之曰:地分南北,天有寒暑,人有老幼,病有虚实,审疾问病,皆宣详之。然本病例,起于风寒,寒邪迫肺,又有水饮,痰涎壅实,冰伏不去,非温热辛散之物,不能去也,用之勿妨。虽然,证有化热之势,而寒凉太甚,方药稍作变化,可无虑也。遂购药与服。1剂之后,病者喘咳渐平,精神亦振,即可起床,到户外散步。5剂尽后,病去十之八九,继以清肺健脾法调理善后。

以上两案,病不复杂,从症状分析,两者病在太阳,一为风寒外束,故用麻黄汤加减;一为外寒内饮,故用小青龙汤化裁。从诊疗方法言,此乃最简单的辨证论治。其辨证过程:症状→证候→病系;或症状→病系→证候。无论辨病或是辨证,皆是以症状为基础,因症而辨证,因证而定病,病证结合,症方相应,因此而立法用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续完)
伤寒六经表证分类学习浅识———参考姚荷生《<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学纲目》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90312
(1)伤寒证六经提纲
叩开《伤寒论》千古之门
外感伤寒六经辨治的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