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开东:谁在鼓吹去生活化的教育?

昨天收到老师的一个信息。

王老师,我是一名北方沿海某城市的小学老师,我们城市从去年起就在公职人员中搞起了“去生活化”活动。办公室和教室里的一切生活化物品(养的花、陶瓷碗、黑芝麻糊、杯装方便面、自己家人的照片等)都要带回家或者藏在督导人员看不见的地方。

办公室里备着些零食是老教师教给我的,自己饿了的时候可以充饥,学生忘吃早饭了可以填肚。

家人的照片更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一个真实的人。

我有些困惑,想请您解答“教师真的需要去生活化吗”?

当然我的想法比较片面,如有不当还请批评指正。

看了这则信息,我非常难过。21世纪,居然还有人想把老师从生活化中拔出来,变成一个真空教书匠。教师是人,不是教书的机器。就算老师不是人,一个教书的机器也不可能教好书的。

我感到彻骨的悲凉是,老师只是一个职业,职业之外老师就是普通人。任何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生活?为什么要去生活化?一个去生活化的老师还像一个老师吗?

这个案例的荒唐至少有三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怎么去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这是杜威的观点。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累积过程,而经验又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要提倡这种实践,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与生活紧密拥抱。

没有孤立的教育,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自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甚至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生活。你怎么去生活化?

杜威高足陶行知则强调“生活即教育”。在陶行知看来,凡是生活就有教育的可能。生活本身就有教育意义。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

什么是有价值的教育?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

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极其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那种认为教育是教育、生活是生活,水是水、油是油的观点,直接导致教育与生活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走出校园无法适应社会的恶果。

老师企图去生活化,就如同抓住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提离地面一样,不仅是荒诞的,也是可笑的。

第二,真正好的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当下的教育为什么失去了水分?为什么形销骨立?为什么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很大的因素在于教育与生活脱节,与真实的社会脱节,与生命的热血脱节。学生耗费青春年华,只是学到了一大堆僵死的教条,或者敲门砖,这些东西不仅与青春隔离,也与未来隔离,一旦敲开门就作废。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完整地把自己打开,用全部的生命拥抱生活,拥抱真知。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教育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来自生活的一切都是最鲜活的,最真切的,最贴近生命的。

教育从生活中来,意味着你每天都在更新,每一天的生命都在拔节成长。一旦你汇入生命的大江大河,你的每一朵浪花都是新鲜的,你不仅有源头活水,你还与时代的春潮相吞吐。

教育还要往生命里去,深入灵魂的每一个腹地。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发现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找到自己,永远都做自己,发现自己生命的独特光彩,这才是教育的要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事都能激励人。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当我们永远处在发问之中,做一个世界的探询者,并且努力寻找生活和生命的真相,我们就永远处在发展之中。

人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但却知道自己不完美并努力使自己完美的一种生物。不断地累积,不断地丰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只问攀登不问高。

第三,一个脱离生活的老师,如何能教出有生命活力的学生?

为什么这些人要搞起“去生活化”活动?其背后隐藏着什么?

把人彻底生活化,就是要根除人的生活性,让人彻底机器人化。这完全就是强盗行径, 狠斗私念一刹那。

这样做法并不鲜见,河北某校就曾想要把学校建设成“精神特区”,要求所有的老师做到“四个远离”: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远离正常生活。

前面四个远离,我举双手和双脚赞成。但后面一个远离,就算事实如此,但如何能人为强调?如何鼓励老师远离正常生活?远离正常生活的人还算正常人吗?

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如何育人?首先你自己要是一个完整的性格饱满的人。老师不能成为教学的机器,老师成为机器学生就会成为机器的平方。把老师生活化的一面剥离了,老师就成为一个残缺的人,一个残缺的人如何能够教书育人?

英国伊顿公学还有不少私立学校,在周末都让老师带着孩子回家。其目的何在?就是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和老师在生活中相处,看到生活中的老师,建立师生生活化的关系,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也带着小弗朗士一道干活,也是如此。

因为暂时的知识学习并不重要,将来都会被忘掉,老师传递做人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精神,也许就是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的真正内涵。

一个跪着的老师不可能教出站立着的人,一个没有生活,没有自由和尊严的老师,不会从内心尊重学生,也不会为学生的自由去努力。

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我想如何去做?

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守职业本分,寻求真理,发现真相,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伟大魅力,沉醉不知归路。

生命不是为了燃烧,而是为了照亮,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我希望自己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绽放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他人的道德,我以自身的成就来成就学生和他人。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笔为旗,践行尊重、民主、平等的俗世价值,把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自由的灵魂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灵的土壤,人间遍种自由花。

我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的拥抱学生,拥抱世界直至拥抱自我。在这种拥抱中,我能够不断认识自己,更新自己,完成师生之间的互相崇拜。

我希望自己能将心灵之杯不断地倒空,又不断地将它注满。与学生相遇,然后,互相编织最美好的生命,人的教育没有终点,只有远方。尽管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如此,我们必将发现,成为一名好教师,我们不只是在致青春,更是在致终将消逝的往日时光,向青春和我们奋斗的光辉岁月致敬。

让去生活化见鬼去吧,教育必将也一定会在生活化中获得永生!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论 | 不妨让教师教育走向生活化
教育微思考:再思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尝试反馈法”课改之巡课听课札记(二)
让教育与生活融合
小学生扶老人被赞:让德育教育“生活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