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格问题

《庄子》优游自得的哲理

 

《杂篇·卷八中·第二十四·则阳·一

(峻岫)

 

引言:这一节命名为《则阳》,“则阳”是鲁国人彭阳的字。文章的内容与“则阳”这个名字,没有直接的关联。以篇头命名文章的章节是《庄子》的习惯做法。

这里是《则阳》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人格问题。则阳到楚国游历,请夷节为自己引荐,没有成功,楚文王不见他。为什么?引荐的人,人格有缺陷,格调不高。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夷节这个人缺少德行,却又谙熟于世俗的交朋友的技巧、手段,也就是太圆滑了,太世故,太实用主义。他与人结交不讲道义,不论礼仪,而且还一心想往富贵荣华,这样的人,岂能引荐他人?他引荐的人,谁敢用?

夷节碰了钉子。则阳不死心又请王果为自己引荐。王果说:“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楚王是一个严苛的人,容不得人,所以我不能为你引荐;还有一条,“我不若公阅休。”王果有自知之明。公阅休“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把山林当作自己的宅邸,他是我的偶像,我与他相比相去甚远,所以我不为你则阳引荐。

人格是什么?人格就是人的格调,人的修养,人的道德水平,行事的风格。人格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特征。人格是有气质、性格、品德、信仰、良心等构成的。夷节与王果,各有各的做派,各有为人处的原则,相比之下谁的人格高,谁的人格低,泾渭分明。

孔子到楚国去,遇到很多人围观。子路说:这些人真爱看热闹啊,没有见过世面!孔子说:“是圣人僕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孔子不敢小看老百姓,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芸芸众生中隐藏着巨大的聪明智慧,也隐藏着无数的英雄豪杰。孔子身上既没有王者之气,也没有霸道之风,有的就是谦谦君子的气息。正是这种谦谦君子的气息,使孔子与他的思想与日月同辉。

人格的高低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是逐渐形成的。“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要周遍、透彻地了解社会,了解人,掌握事物的本性,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追随时代,不断前进。同时还要“以天为师”,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现实,不主观,不武断,满腔热情的对待人,爱人,尊重人,而不是逆着来,更不能倒行逆施。

一个人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社会,正确的看待人生。“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人不要鲁莽,不要任性。人生不可能天天快乐,更没有永远快乐。忧患是接二连三的来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来的,麻烦是一桩接一桩产生的,矛盾是普遍的,对此你能怎么样呢?难道你就不活了吗!人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困难中长大,在磨难中成熟,该来的总要来,该出现的总要出现,积极地面对,不要伪饰,不要装样子,不要掩盖自己,不要乔装打扮,不要涂脂抹粉,要本分,要自然,要纯真,要原原本本,要坦然,要赤诚,犹如赤子。这样的人,才是受人喜欢的人,受人爱戴的人。

何为人格高尚?“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作为圣人,如果你置身世外,能够让家人忘记贫穷;如果自身显贵,能够让家人忘记荣华富贵,而且还要谦卑恭敬,低调做人。穷也好,富也好;困厄也罢,显达也罢,都能随遇而安,“淡然无欲,乐足于所遇,不以侈靡为贵,而以道德为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这才是人格高尚之人,值得尊敬的人。人活在世上,不要那么势利,不要那么世故,不要那么物质,那么利欲熏心,那么追名逐利。应该随和一点,“同尘涉事,与物无私,所造皆适,”[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快快乐乐地活着,本本分分地活着,随遇而安的活着,与世无争的活着,淡然虚静的活着,坦坦荡荡的活着。整天,道德呀,道德呀,没完没了的喊,不能感动人,也成不了圣人。只有站得直,行得正,心底无私,宽容待人,慈悲天下,才能影响人,感动人,感化人,能够“荫芘群生,冥同苍昊,中和之道,各得其心。”[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这样的人,只要是和人家站在一起,就能够影响别人,感化别人,使人家感受到他的人格力量。

 

 

则阳游于楚,(“则阳”,“姓彭,名阳,字则阳,鲁人。游事诸侯,后入楚,欲事楚文王。”[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夷姓,名节,楚臣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夷节向楚王引荐则阳,楚文王没有见则阳。夷节,罢朝而归家。)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则阳去见王果。王果“楚之贤大夫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谭”,通谈,意思是言谈。则阳请王果继续为他引荐。)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王果说:我不如公阅休。则阳问:公阅休是何人?)曰:“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擉,刺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果回答:公阅休这个人,冬天到江河里抓鳖;夏天到山脚下栖息。有人路过问他,他说,这是他的宅子。夷节尚不能为你引荐,何况我呢,我比不上夷节。王果说这话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自己要向公阅休学习,做一个不问世事的人,我还怎么给你引荐呢?)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夷节这个人的为人,缺少德行,却有世俗人的智巧;与人结交不讲义气,不谈礼仪,而是讲究交接的技巧。又一心想往富贵荣华,“颠倒迷惑,情贪富贵;实无真德,而有俗知;不能虚淡以从神,而好任知以干上。”[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这样的人,谁愿意为之引荐?谁愿意与之交往?)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与这样的人相交,不但不能受益,反而还要受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受冻的人希望春天快些来到,中暑的人希望凉风吹过来,这是人之常情。与人交往不谈功利,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从别人身上学到好的东西,还是要的,否则就不要与之交往。)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楚王这个人,对人苛刻,对于犯错误的人,他就像老虎一样,一口吃掉你,不给你任何机会。夷节这样的人,引荐什么人,楚王能信他吗?)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引荐人,要看引荐的人的人格。有信用的人,有能力的人,有德行的人,引荐人,人信之;能力又差,德行又差,人格低下,谁信呢?)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作为圣人,置身世外,能够让家人忘记贫穷;自身显贵,还能够让家人忘记荣华富贵,而且还要谦卑恭敬,低调做人,这很了不起。)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穷也好,富也好;困厄也罢,显达也罢,都能随遇而安,“淡然无欲,乐足于所遇,不以侈靡为贵,而以道德为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这才是有德之人,人格高尚之人,值得尊敬的人。)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人活在世上,你不开能离开尘世,孑然独处,不买盐,不打酱油,不与人交往。但是不要那么势利,那么物质,那么利欲熏心,那么追名逐利。应该随和一点,“同尘涉事,与物无私,所造皆适,”[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快快乐乐地活着,本本分分地活着,随遇而安的活着,与世无争的活着,淡然虚静的活着,坦坦荡荡的活着。)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人,不看他嘴上说什么。整天都是道德呀,道德呀的,没完没了,不能感动人,也成不了圣人。即便你不说什么,但是站得直,行得正,心底宽阔,性格开朗,就能够能够影响人,感动人,感化人,能够“荫芘群生,冥同苍昊,中和之道,各得其心。”[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与人并立”,就是和人家站在一起,就能够影响别人,感化别人,使人家感受到你的人格力量。就像父亲和儿子一样,各归其位,各居其所,无相参冒,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相得益彰。)彼其乎归居,而一间其所施。(如此才能回归到四时合叙,闲暇从容,动静不二的境界。)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圣人的想法,与一般人的想法,相差很远,差距很大。所以说,要使楚王信服,还要等待公阅休出面。)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绸缪,结缚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引申为纠缠,在此做“深奥”解。圣人如何进入深奥的领域?就是要周遍、透彻地了解事物的本性,了解它的本质,掌握它发展变化的规律。)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摇作”就是做作。出什么主意,办什么事情,想什么法子,都要以“天”为师,以不违反宇宙法则为准绳,顺应其命运。而不是逆着来,更不能倒行逆施。)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人生不可能天天快乐,更没有永远快乐。忧患是接二连三的来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来的,麻烦是一桩接一桩产生的,矛盾是普遍的,对此你能怎么样呢?难道你就不活了吗!)生而美者,人与之鑑,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长的好看的人,漂亮的人,是因为有对比,有参照。没有对比,没有参照,她就不知道自己长得好看,漂亮。顺利,是因为不顺利而对比而来的。没有经过不顺利就不知道什么叫顺利。没有风紧于雨骤的痛苦经历,就不知道艳阳高招的幸福感受。)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人总是在坎坎坷坷中向前行进的,总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自己的境遇无动于衷,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都希望顺利,希望成功,希望一辈子没有白活。活得有价值就高兴,这就是人性。)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所谓圣人也是一样的。圣人都是受到人们喜爱的人,都是被人们传颂的人。人人赞美,人人颂扬,于是名满天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荣誉感,没有这样的自豪感,没有对成就感的追求,世界上还会有圣人吗?还会有圣人的名号流传吗。)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如果人们不这样称誉圣人,不赞美他们,不向他们那样怜爱百姓,关怀他人,善良慈爱,大家都无动于衷,还会有圣人吗?)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旧国,旧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永不会改变,好像它本来就该是这样子。也就是说,只要是原来的样子,本性的表露,只要还原反本,人们就欣喜,畅然喜欢。所以人要回归本性,做一个原原本本的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是最可爱的。)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閒者也。(即使是丘陵草木使之面目不清,甚至掩没了十之八九,心里还是欣喜的。更何况亲身经历到真实的家乡,就像是数丈高台高悬于众人的面前一样,让人崇敬、仰慕啊!所以人不要伪饰,不要装样子,不要掩盖自己,不要乔装打扮,不要涂脂抹粉,要本分,要自然,要纯真,要原原本本,要坦然,要赤诚,犹如赤子。这样的人,才是受人喜欢的人,受人爱戴的人。)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冉相氏,古之圣王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也称“三皇以前无为皇帝。[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得其环中”就是得“真空之道”。“得真空之道,体环中之妙,故道顺群生,混成庶品”。“得真空之道”就会顺遂、就能虚无,就能恬淡,就能做到“无始,无过去;无终,无未来也;无几无时,无见在也。体化合变,与物俱往,故无三时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无始”不是不要历史,“无终”不是不要未来。而是不把历史当作包袱,不把未来当作远不可及的负担。一切根据情况而定,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又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是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的。)阖尝舍之!阖,何的意思。“阖尝舍之”,何不试舍其所为之。人生要舍弃些什么?名利可以舍弃,权势可以舍弃,享受可以舍弃,有为可以舍弃,有功可以舍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师”解释为“仿效”。“师天”就是仿效天。“天”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学习自然无为,学习按自然规律办事,首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本性,如果你一天到晚地去追求物质利益,一天到晚的放不下功名利禄,一天到晚的作假,装样子,那么你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血,其合之也,若之何?(所以是圣人,不是因为他心里有个天,有个榜样,有个标准,有个样板。而是“人天双遣,物我两忘”,率性而为,“混同人事,与世并行,接物随时。”[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随世道一块发展,一块变化,而不会停止,不会不前。只有随遇而安,才能做到一切都非常完备,不会受到破坏,与外物融合的非常好,活的非常安适。)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商汤启用司御门尹登恒为他的师傅。虽然有师傅,但是商汤绝不受师傅的拘束,而是按规律办事,随顺而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设立州官,设立各种机构,都是根据需要而定的,“良臣受委,随物而成,推功司御,名不在己。”[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各尽其能,各安其份各做各的事情,才是和谐的社会。)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孔子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孔子有什么顾虑呢?孔子忧虑的是礼仪的问题,他整天思考的就是“克己复礼”的问题。一切都随物而成了,都根据实际情况办事了,还有什么忧虑的呢?所以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一切。也就是说一切都无需多虑,不因循守旧,不固守成法,不走前人走过的老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政策,决定方针,制定路线,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是了。)

魏莹与田侯牟约,莹,是魏惠王的名字。田侯,即齐威王,名牟,桓公之子,田恒之后,故曰田侯。)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齐国与魏国订立盟约,但是不久,齐威王就背叛盟约。魏惠王大怒,派人前去刺杀齐威王。这件事情与事实有出入,第一,《史记》载,威王名因齐,战国策亦同。田齐诸君无名牟者,惟桓公名午,与牟字相似。牟或午之讹。[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二,齐恒公从没有与魏国订立什么同盟。因此这里所说全是假托之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雠。公孙衍战国纵横家。公孙衍知道魏惠王要去刺杀齐威王,引发流血事件,认为这是很可耻的。)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他愿统带二十万大军,替魏惠王去攻打齐国,俘获齐国的百姓,俘获他们的牛马,使齐国的国君心如滚油浇心,随后占领他们的土地。让齐国大将田忌,望风而逃,再赶上去鞭打他的背,折断他的脊骨。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婿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季子”是一位有德之人,魏国之贤臣。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话之后,认为征伐才是一件可耻的事请。筑城再高,还是有坏的时候;兵器再锋利,也有折断的时候。有的版本说“七年”为“十年”之误。意思是如今十年没有打仗了,这是大王立下的基业,难道要毁于一旦吗!因此公孙衍是一位乱人,他的话不能听。)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华,姓;子,有德〔之〕称;亦魏之贤臣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华子站出来,他既反对公孙衍的主战,也反对季子的主和。他认为他们都是“乱人”。)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不战不和总不是办法。无论如何问题总要解决。)惠之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惠子”即惠施。戴晋人,梁之贤者也。姓戴,字晋人。”[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惠子引荐戴晋人去见魏王。戴晋人对魏王说:有所谓“蜗者”你知道吗?魏王说,他知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什么是“蜗者”?“蜗者,虫名,有类小螺也;俗谓之黄犊,亦谓之蜗牛,有四角。”[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戴晋人用蜗牛作比喻。说明,左边有敌人,右边也有敌人,到处都有敌人,做缩头蜗牛是不行的,躲是躲不过去的,无处藏身,会弄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咦!太夸张了吧!好吧,既然不信,那么我就说给你听。)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天下四方大得很,没有穷尽。)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要想活得好,就要使思想在无穷的境域里遨游,岂能返回到蜗居里头,不问世事,不能允许若存若失的状态存在。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天底下有个魏国,魏国之中有个大梁城,大梁城中有个大王,就是您了。那么您和那些蛮夷之人有什么区别呢?)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人没有区别,是指人秉受的权利都是一样的。都是父母生养的,都是从小到大,从无知到有知,都要吃饭,要穿衣,有感情,有欲望的。因此强敌在外,不战不和,任人宰割,是没有道理的。)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魏惠王把戴晋人说成是圣人。其实戴晋人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他说的话既不深奥,也不晦涩,就是一些大实话。)惠子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决而已矣。(“嗃,大声;决,小声也。”吹竹管,就会有声音出来,即使吹动剑首之环孔,也会有反响。[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你吹笛子声音就大,你吹剑首,声音就小。道理就是这样简单明了。有侵略就有反侵略,有压迫就有反抗,就是这样简单。)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决也。”(尧与舜,都是人们赞誉的圣人。在戴晋人面前称赞尧、舜,就好比那微弱的丝丝之声。所谓圣人,都是适时而动的人,都是顺应潮流的人。无论什么人都是这样的,该动就要动,该止就要止,需要吹笛子就吹笛子,需要弹铗而歌,就弹铗而歌。该出兵就要出兵,你怕也没有用。

孔子之楚,舍于丘之浆。孔子到楚国去,寄宿在蚁丘的卖浆人家。“丘”是山丘的名字。“浆”指卖浆水的人家。)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登极者”就是攀登到高处的人。听说孔子来了,很多人攀登到高的地方,争看孔子。)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稯稯”聚在一起的样子。子路的意思是:这些人真爱看热闹,真没有见过世面啊!)仲尼曰:“是圣人僕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孔子说:这些人都是圣人的仆人啊。圣人往往把自己隐藏在老百姓之中,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看不到他们的行迹,无从了解他们的志向。但是他们的志向却是伟大的,虽然他们也开口说话,但是却好像没有说一样。)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好像他们,活得也不好,既不顺利,也不愉快,但是他们不屑与世俗为伍,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是陆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他们就是那个寂寥虚淡的“陆沉”者,就是那个叫做市南僚的人吧。市南僚,姓熊,字宜僚,居于市南,故谓之市南宜僚也。孔子是圣人,孔子从来没有看不起老百姓,从来没有自觉高人一等,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有巨大的力量,有无限的创造性,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子路请往召之。子路请求前去召见市南僚。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孔子太了解人了,到一个地方能不拜见当地名人吗?不是借此以标榜,就是借此以招摇;不是相互吹捧,就是相互抬高。如果孔子也这样做,与一般俗人有什么区别呢?)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而何以为存!”(如果这样,即使见到市南僚,人家能说真心话吗?如此见到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子路前往探视市南僚,果然的居室里,空无一人。如果市南僚借孔子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他就会在家里等着;如果孔子借市南僚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就会亲自登门拜访。孔子既不去找市南僚,市南僚也不在家等孔子。虚静的人,淡泊的人,无所求的人,总是静笃的,淡定的。)

长梧封人问子牢长梧封人,长梧,地名。封人,守封疆之人。”[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子牢,孔子弟子,姓琴。《孔子家语》中有琴张,即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卤莽”,即“鲁莽”,为政鲁莽,就是用心不专,随便乱来。“灭裂”,就是“轻薄”,无所谓。这里的意思是,轻而易举地把老百姓的事办坏了。执政一怕鲁莽蛮干,一怕掉以轻心,不上心,无所谓。)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种地不能鲁莽,不能蛮干,不能违反农时,不能不讲科学。鲁莽了,就要遭到报应,受到惩罚,受到老天爷的制裁。)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飧。”(因此就会接受教训,改变耕作方式方法。今年种大蒜赔了,明年绝不种大蒜,改种大葱了,结果还是赔了。如此终年弄得疲惫不肯,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减其情,亡其神,以众为。(受到挫折,知道改变,当然是好事,但是要遵守规律,顺应自然,寻找原因。今年种大蒜会赔钱,明年说不定种大蒜就会大丰收,能挣钱,结果明年你想当然的不种大蒜,改种大葱了。结果种大葱受了灾,又赔了。养生也好,办事也好,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都不能凭着想当然做决定。人家天天早起锻炼身体,身体健壮,你已经奄奄一息了,出气多,进气少,还要早起锻炼,拼命跑步,不是找死吗!)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所以说鲁莽,就是作孽,就是招惹祸事。)为性萑苇蒹霞,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比如芦苇,少许大有用处,一旦多了,就要伤害到庄家。刚长出来,还容易剔除,茂盛了,健壮了,就很难剔除了。)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嫂膏是也。”(“溃漏,人冷疮也。漂疽,热毒肿也。癕,亦疽之类也。嫂膏,溺精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就像人得了病,生了毒疮,“精神昏乱,形气虚羸,众病发动,不择处所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其实已经无用了。人不注意修身养性,长了一身的毒疮,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不要说什么人格了,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译注 则阳
庄子杂篇《则阳》
则 阳
庄子(杂篇)《则阳》笔记之一
内圣外王
孔子是谄媚之徒吗? | 庄子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