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事浩茫

心事浩茫

《诗经欣赏》—国风—扬之水

(峻岫)

 

 

这是一首描写自己不被重用而心事郁结,无法排解的诗歌。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扬”,“激扬也。”[《《毛诗注疏》]

“凿凿”,“鲜明[《《毛诗注疏》]

“襮”,“黼领谓之襮。”[《毛诗正义》]“领也。诸侯绣黼丹朱中衣。”[《《毛诗注疏》]绣有花纹的衣领,称为“”。

“沃”,地名,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皓皓”,洁白状。

“绣”,“绣当为‘绡’,绡黼丹朱中衣,中衣以绡黼为领,丹朱为纯也。”[《毛诗笺》]

“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粼粼”,形容水清澈。

“《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毛诗注疏》]晋昭公,姬姓,名夷,自称“晋夷”。晋昭公,“封叔父桓叔于曲沃之邑。[《毛诗注疏》]桓叔有德行,曲沃日渐强大,而“昭公国既削小,身又无德,其国日以微弱,故晋国之人皆将叛而归于沃国焉。[《毛诗注疏》]第一章“白石凿凿”,“喻桓叔盛强,除民所恶,民得以有礼义也。[《毛诗注疏》]第二章“白石浩浩”,白石洁白浩大,形容桓叔“有善政,其国日以盛强,晋国之民皆欲叛而从之。[《毛诗注疏》]第三章“白石粼粼”,白石清澈鲜明,意思是说:闻曲沃有善政命,不敢以告人。[《毛诗注疏》]所谓“善政”就是准备取代晋昭公,即:“国人皆将叛而归于沃国焉。”那么“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的人是谁呢?还有:诗歌第三章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史记·晋世家》]号为桓叔。曲沃是一个比晋都翼还要大的地方,物产丰富,桓叔在曲沃深得民心,因此曲沃一天天强盛起来。“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史记·晋世家》]不出所料,“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史记·晋世家》]

桓叔失败了,退回曲沃。《扬之水》写在桓叔失败之前,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此人必是晋国忠于昭公的人。那么诗歌前两章,素衣朱襮,从子于沃”以及“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又该怎样解释呢?来到曲沃的人当与“忠于昭公”之人有别,如此很不合情理。

《诗序》言: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所以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来到曲沃,见到桓叔,心里也不高兴,虽然合乎情理,但是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却无法解释。何况序言过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晋人击败了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皆可以见国人之心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国人将叛”的说法,不攻自破。

一种意见认为:“此诗正发潘父之谋。其忠告于昭公者,可谓且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如果是揭发潘父的,那么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就无法解释了。揭发潘父,当向昭公揭发。怎么也不能来到曲沃向桓叔揭发呀!此微词以洩其谋,欲昭公闻之而戒惧,早为之备也。若真欲从沃,则是潘父之党,必不作此诗以洩漏其事,且自取败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这首诗歌到底隐藏着什么重大的秘密?“诗人讽刺他人多意在言外,不肯明言。况此诗发人隐谋,有关君国祸福,岂敢之言,自取灭亡。”[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扬之水》应该是一首,描写一位有地位,有身份的贵人,来到曲沃,见到桓叔后,却不被重用,心里有秘密不敢说出来,心怀复杂而忧惧情愫的诗歌。

诗歌大意:

河水激扬,水底白石多鲜亮配上绣领,跟你到曲沃地方。既然见了桓叔,为什么心中不敞亮?

河水浩荡,水中头多清亮。素衣配上朱裳,跟从来到地方,既然见了桓叔,为什么心中惆怅?

河水流淌,水底白石多清爽。我知道一个秘密,说什么也不敢声张。

诗写得隐幽晦涩,令人猜想不透。诗人以浩荡的扬之水起兴,激流之下看见的是什么?是白石凿凿”,“白石浩浩”、“白石粼粼”。河中的石头清清楚楚的摆在那里,一眼就能望到底。拳拳之心,苍天可鉴,纵然穿得非常体面,见到了要见的人,然而不被重用,不受信任,心中藏着的秘密,也难以言说的清楚明白。

诗歌善用反衬法来表达内心的纠结和如乱麻似的情绪。扬之水是浩浩荡荡的,自己的心情,则是郁结难以疏解的。自己的用心是明明白白,忠诚犹如河中的白石清晰可见,然而却不被理解。自己有地位有身份,却不被重用;穿着体面,光彩照人,却无人赏识。为什么不乐?为什么忧愁?当然不是为了心中的秘密,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心中的秘密是自己的进身之阶,有关祸福生死,然而人家不赏识,又能如何呢?

诗歌的结构比较独特,第一二章,以“扬之水”起兴,接着写水底的石头,即是起兴,也是作比,可见其心底是光明的。由此铺垫,然后隐晦的说道自身的遭际。落脚于“云何不乐?”“云何其忧?”以强烈的反问,突出心底的郁结。第三章,结束的异常突兀,以一句“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如一声响锣,戛然而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风·扬之水》新解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唐风·扬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课堂:《唐风·扬之水》/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23期)
趣解《诗经》|《唐风·扬之水》里的“恩重如仇”
《詩經·國風·唐風·揚之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