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举办《郑文公碑》有奖竞临活动的通知

篆隶章草学术群 篆隶章草

附:周毛新在《网上课堂》关于竞临活动启动的讲话稿。



书友们大家好!第三次竞临活动在大家的热情督促下,今天开始启动了!

本次竞临临什么?其实在第二次竞临结束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针对大家目前临帖的实际情况,要能对大家的书法学习有所帮助,能解决大家在临帖过程中,尤其是用笔的问题,并且还要容易识读,解决直接临篆书许多人“惧怕”的顾虑。经过反复斟酌、考虑,看来非我今天公布的此帖莫属。此帖讲解放在最后讲。



我曾经说过,中国书法史上的任何一通碑帖,哪怕最优秀的碑帖,其艺术含量和技法含量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完全涵盖书法的所有笔法,而仅仅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也只能代表那个时代。

你学了“兰亭序”就够了吗?你学了“张迁碑”就懂隶书了吗?显然不是。这就如同人们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一样,不可能只吃某一样食物一个道理。只吃一样,哪怕是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不行,而要多方摄取。临帖同样。



前几天我说过,就书法学习和创作而言,临帖的目的不是把书法史上某家某体临像就完事,就以为是字写好了,是在学习书法了。那个只能叫复制,叫“工匠活”,即便“形”写的再象,都仅仅是表面。哪怕临的再精准,也仅仅是个躯壳。况且写的也不是你的字而是别人的字。

而书法需要的,是要能深入到毛笔在纸上的运动过程,甚至聚焦到线条的每一个点上,也只有抓住用笔的这个最本质的技能技巧和表现语言,才能用毛笔“说话”,才能真正体现书法作品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及所呈现出的精神气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书法应该是对传统书法的、宏观的整体观照和集约。就其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来看,或是对篆书的集约,或是对隶书的集约、对楷书的集约……,直至对整个书法传统的总体观照和集约。

王羲之的字,你以为是他“发明”的吗?颜真卿的字是他凭空写出来的吗?其实不是,实际他们都是通过对前代书法总体的学习、提炼后的“集大成”,是对前代书法集约的最大化。这也是大师们的字和一般人的字在“涵盖量”的多与少的最大区别。



前段时间有朋友说,某某人写的汉简某一笔象颜真卿的,而实际上颜真卿的东西都是学前人的,都能在前人的碑帖中找到痕迹和出处。

学习书法,也只有树立起这样的认识,才能把自己书法作品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一步步获得提升,乃至达到极致。林散之沙孟海临死都在临汉碑,都还在汉碑中汲取营养就是这个道理。



应当承认,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着力打造作品,力求塑造自己作品的“艺术形象”,其路子也各有不同,对碑帖的选择、临帖过程中对碑帖技术元素含量的取舍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最起码笔锋要能“杀纸”、运笔要能“腕灵指活”、线条要富有“质感”。舍此,随便你写什么体,临什么帖,哪怕临的再多,作品“创作”的再多也无用。这就如同声乐,你不锤炼嗓音,音质没出来,唱再多的歌都不能打动观众一样。



记得有次一位搞书法的在微信里向我“请教”,展示他的作品,看后我不敢恭维。马上他又展示出第二幅另一种书体,也同样,我无语。谁知此位老兄急了,“啪啪”的一下“批量”上传了一、二十幅各种书体作品,叫我“点评”,这下反倒把我给“镇”住了。我只好说“写的好!”,“写的好!”。

任何东西其实都一样,没有“质”,“量”再多有何用



好,还是说我们的:那就是最基本的笔锋要能“杀纸”、运笔要能“腕灵指活”、线条要富有“质感”。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这次竞临需要学的——《郑文公碑》



这通碑是我学书过程中曾经研习过的一通碑,深知个中分量,可谓记忆深刻,获益良多。在多如繁星的北碑之中,《郑文公碑》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星,也是最具魅力,最具实力的一通碑。

从血象看,这通碑完全承袭了篆书笔法。从传承关系来看,它是从《石鼓文》——《石门颂》一路走过来的。而《郑文公碑》与众不同,最独具魅力最独特的实际就是“楷书的骨架,篆书的笔法”。其用笔完全达到高超纯熟的程度。


可能有人会说:我看《郑文公碑》许多字还是带有魏碑特有的“棱角”。是,平心而论,应该说那不是《郑文公》本身书写产生的,而是刻工随手就刀,或习惯用刀所致。倘若硬要将这些“二度创作”后所产生的、附加在线条之外的“杂质”强加在郑道昭头上,那郑道昭真的感到冤枉了。实际上,我们只要深读此碑,透过斑驳的“花痕”,撇开刀工的附加的“刻痕”,就能体会到此碑透露出的圆浑浓郁的篆籀气息。



关于《郑文公碑》的介绍,网上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查找,这里就不多讲了。简单说,此碑分上下二碑,上碑在山东省平度市天柱山之阳,下碑在山东省掖县云峰山之阴。上下碑内容基本相同,传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书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继又重刻。第一次刻的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我们需要学习和临摹的,是郑文公下碑。关于此碑临习技法,时间关系这里也不多说了,只是提示大家在解读和临习此碑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此碑线条完全是篆书线条,故笔致圆浑凝重,切忌扁薄。

王玉池先生的《中国书法家篆刻鉴赏辞典》中称其书给人以“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缓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笔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十大美感。包世臣极赏此碑,赞其“有云鹤海鸥之态”。古今论书者尤为推崇郑道昭,可见其书审美价值非同一般。


2、此碑虽是篆书线条,但其笔法不完全同于《石鼓文》、《石门颂》。因为秦汉篆隶笔法较为随意,无任何“规则”束缚,故线条起收大都随意而为,自成天然。而自汉末蔡邕“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理论一出,似乎写字又多了一分讲究。加之受“中庸之道”理论的影响,故后来用笔在起收地方又多了些“技术”动作,起收更讲究圆笔敛锋。《郑文公》也不例外。

尽管如此,此碑笔法的起收仍然很自然,只不过比先秦篆书多了些矜持,意态更加内敛而已。但绝不象有的清人篆书故意对线条的起收加以强化,形成“重头重尾”,成“蝌蚪状”。当然,这些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使然,这里就不拓开了。


3、运笔要慢,要体会整个运笔过程。要锋尖杀纸,砥砺而行,同时注意转弯处的“提笔束毫”,切忌去表现硬角刀痕。可以说,此碑线条骨子里就是“圆”,它体现在全部字形、整幅作品之中,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它是运用楷书的骨架,用篆书笔法在操作。

4、建议最好先不要动笔写,而要学会查找相关资料,对此碑进行研究和解读后,然后再动笔。

最后祝大家书艺进步,竞临取得好成绩!谢谢大家!!

2019年9月4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文公碑》竞临第二次会员习作选登(附群更名通知)
近代书法欣赏
书法讲座 | 北朝经典碑刻技法指要(8)
周篆汉隶与清道人节临六朝碑楷书
从定体到破体:书法创新理论与范式研究
【学习】王羲之用笔的六大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