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和要求,这就向课堂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和挑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分析影响课堂管理因素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及硬件因素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管理    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课堂的设置往往是以学生操作为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聊天、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喧哗等现象。即便是教师在授课时也会有些学生开小差、讲话,教师需要不停地去强调纪律,这就给课堂的高效实施带来了困难和不便。因此,要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应该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该先了解为什么信息技术这么一门新兴学科会存在着课堂管理难这样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难以掌控的原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1)学生数多,课程少,教师无法熟悉学生,在客观上导致了信息技术课堂难以掌控。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每星期只有一节课,在学生课程中所占比例为1/30,语文、数学、英语各占1/5,政治占1/6,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语文、数学、英语在学生课程中所占比例较重,师生之间经常见面、互动,在时空上加快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任课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相比之下,信息技术课程就没有这样的时空优势,每个星期一节课,一位教师平均至少要带12个班级,以一个班级50人的数量计算,那么一位老师平均一星期要给600位学生授课,如此多的学生数必然给老师认识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不经常性的接触往往导致一个学期下来还不能将所教授的每一位学生于其姓名对上号,就更谈不上相互间的认识、了解和信任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中掌握主动权,因为在学生的心里认为你不认识我,你拿我没办法,而现实也往往是这样,明明看见这个同学在说话,却又不能在短时间内马上叫出他的名字,从而错过给学生一个及时提醒和批评的机会,没有给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太大的约束力。

(2)授课教室的不固定,在空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掌控的难度。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授课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机房的辅助下完成,于是从教室到机房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地点的不固定。这样的不固定也给课堂纪律的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难。从教室到机房有一段路程,当上一堂课结束,学生到机房,再到找位置坐下,基本上也就要到上课时间了,任课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学生聊天以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当一节课结束时,学生按老师要求摆放好键盘和鼠标后,又匆匆赶回教室准备下一门功课,因此彼此间基本上没有交谈,交流机会少之又少。

因此,我认为以上两种原因使得信息技术教师了解、认识和关心学生的难度加大,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无法达到有效控制课堂纪律的良好效果。

2、学生方面的因素

(1)信息技术作为辅课,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主课分数一直作为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差和学生优异与否的标准,辅课只是一门用来调节学生疲态的调味剂而已。“没有成绩,无关中考,没有发展空间”——学生这么认为,班主任这么认为,家长这么认为,悲哀的是有时连任课老师也这么认为,在这样一种认识缺失的情况下,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他们放松解压的兴趣课程。在学生心里存在这样一种“规定”,没有压力的地方似乎也就成了没有负担的地方,是可以不遵守纪律的地方,甚至可以成为没有约束的地方,于是在课堂上就会看到有些同学正在争分夺秒做英语、数学、语文等习题,有些同学埋头苦写书信、聊天或玩游戏,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和严重不重视,导致课堂纪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征来看,对于其喜好的东西会表现出兴奋和难以控制的自我情绪。笔者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和班主任的访谈会发现有信息技术课的那一天学生显得特激动,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前一堂课,有些学生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走神,一到下课就箭步如飞,冲进机房,与其说是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不如说是他们对计算机的向往,期待去接触新鲜、流行、时尚元素。因此当老师讲到新鲜知识点时学生会显得很兴奋、激动,在课堂中热烈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是学生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导致课堂中纪律的难以掌控。

(3)学生知识结构层次的不同。每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技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有些同学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技能操作,有些学生是进入初中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鼠标运用及一些基本操作都还很生疏,教师需根据学生特点作适中授课,作业布置的深浅都有可能影响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3、硬件方面的因素

(1)机房空间宽敞,教师授课声音产生疲软,影响课堂管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决定它需要电脑配置,因此机房比一般的教室都要大,教师需要用更响亮的声音来授课,才能保证机房的每个学生都能清晰的听到讲课内容。第一节、第二节课可以保持充足的精力和底气确保授课声音洪亮,但当上到第三、第四节课时任课老师的声音难免会出现底气不足,从而导致声音没有威慑力,于是就很容易出现课堂中教师在上面不停地维持纪律。

(2)显示器的存在加大了课堂纪律管理的难度。显示器的存在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保护屏障和师生沟通之间的沟壑。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我在显示器后面干什么事情老师发现不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怎样就怎样,侥幸的心理壮大了学生不守纪行为,表现为低着头在显示器后面小声说话、做作业、写信、睡觉、玩游戏等。眼神的交流是建立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显示器的存在阻碍了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教师很难摸透学生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显示器这样一个实物的存在构成了学生不认真听课及教师难以控制上课节奏的一个因素。

二、针对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课堂效率,硬件方面的因素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而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减少强调课堂纪律的时间,把有限的时间投放到课堂知识技能的讲解中,便于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要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思想上要重视,行为上要落实。

(1)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是最为重要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必须让学生明确机房的公约和规定,跟学生解释清楚进入机房后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让学生们明白机房是我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自我放松,自我休闲的地方,这对于维持好一堂课是很有帮助的。在学生心里播种下原则,有助于更快地适应环境变换,有效的消除在机房无意识的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偷吃零食、玩游戏等不良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规则无处不在,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

(2)教师个人素质能力要提高,提升自身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威信的缺失是导致课堂纪律较难维持的客观原因,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威信成了基本要求。在没有客观优势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要靠主观优势在学生当中建立威信。通过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精湛自己的专业技能,讲解时能深入浅出,内容上能精彩丰富,形式上能多样生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崇拜。除了掌握好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眼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将知识融会贯通,把课上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配合,就无须考虑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3)思想上要重视,观念上要转变。与其他信息技术教师的交谈及笔者个人的感受来看,任课教师也将其视为一门辅课,没有明确教学目的,得过且过,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重视,只喊着上课纪律难维持却不从自身找原因。想让学生喜欢你这门课就得让学生喜欢你,关键作为老师你得喜欢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充分转变思想观念,虽然作为辅课没有主课的主观优势——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但任课教师必须重视自己所教的这门课,明白学校开设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哪些技能,并对其人生的路上有何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喜欢上这门课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因为这门课所接触的是新兴事物,是潮流事物,可以玩游戏。而这些的变化需要老师用其行为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的看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观优势——学生喜爱电脑,让学生真正体会电脑的魅力,而不是让课走过场,流于表象。

(4)固定学生位置,便于准确及时叫出学生姓名。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中比较放松、松弛,不仅是因为学生主观意识的不重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任课教师不认识他,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才壮大了其胆量,如何在学生违反纪律时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我认为在安排位置时让学生按班级编号入座,这样不管教室位置怎么变在机房学生的位置是固定,并有名字单可以查照,就很方便教师叫出学生名字。

2、 多考虑学生立场,多角度理解和关心学生。

(1)考虑学生立场,理解学生。根据中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新鲜感的特征,在授课时理解学生的立场和想法:学生面对一个星期的语、数、英等课程的轮番轰炸,身心已疲惫不堪,信息技术课,可以和向往已久的电脑亲密接触,显得特亢奋、激动,加上学习环境的转换,一堂课开始要他们马上静下来的确很难,而老师往往就忽视了学生的这一特殊心理,只是一再强调不要讲话,没能很好的将纪律维持好,导致教师尊严缺失,课堂纪律越来越难以掌控。教师应该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存在,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理解,多引导。针对学生在上课时因为激动、兴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影响课堂纪律的现象,我认为可以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来掌控学生课堂纪律,如控制学生电脑,让学生电脑显示屏幕前出现“请同学们注意保持安静”等字样,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方法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也更便于学生接受。

(2)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显得很兴奋,忍不住要发言,这时教师要示意学生举手发言,而不是因为课堂纪律乱纷纷就强制性制止学生发言。当学生能够在下面发表意见时,教师应该从中加以引导,将于课堂无关的讨论引导到相关话题中去,从而根据学生的个人意见和想法将谈论主题升华为课堂内容或作为下一个授课内容的铺述,而不是立刻制止学生的发言。当然这还考验教师的课堂应变和运用能力。

(3)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给出难易不同的任务。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现象,上机任务即要考虑到基础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要考虑到基础好的同学有挑战性,我认为,任务的给出在确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出几道思考题,这样即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那么学生们在上机的过程中就没有其他心思去做与学科学习无关的事情。

3、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保证课内硬件等因素不出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时由于学生机的受控软件出现问题,在教师上课时几台学生机不受控制,导致部分学生上课玩游戏或喧哗等现象,从而影响纪律的有效管理。对此,我认为教师需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前必须检查每台电脑是否都装有受控软件,确保每台电脑都能受教师控制,有效的防止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学生在下面玩游戏的现象。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及时掌控好课堂局面,便于老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氛围,要靠信息技术教师自己去营造。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监督管理和督促,并不断完善教学常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感受网络德育的熏陶,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并培养出他们的信息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农村教师的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 z-rik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几点做法
李冬梅:奉献 研究 创新 境界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
打造适合听障生的信息技术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