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估及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
   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评估和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问题,属于弹性很大、难于决断的问题,很难把它说透澈了。我只能从多年来从事这个方面工作的经验出发,总结一下认识和体会。好在有中国遗产研究院编制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标准和信息采集标准》为蓝本,我的观点力求与之相吻合。 
   一、关于价值评估    
   (一)    价值评估是申报材料的核心
   我们之所以要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就是希望我们的申报材料能够得到上级领导和评审专家们的认可。如何提高“命中率”,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那就是把申报的材料认真做好。如果说“历史沿革”、“现状描述”、“图纸照片”等资料是申报材料中的基础的话,那么价值评估就应该是理性认知的核心,是帮助评审专家们评议判断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评估写得如何,往往成为申报成败的关键,它的内容在申报材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
   全面、真实地反映申报单位现实状况的基础和对这个申报单位理性化的、全面、深刻、准确的价值表述,是申报材料中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要以为我把基础材料整理出来了,介绍给评审组,他们就会给出一个公正的审查同意的意见,这是不够的。很可能某些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价值未必能被专家评委们所深刻认识,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作出正确的决定。我们是责任是介绍情况,帮助专家下决心。
   (二)    价值评估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认识的过程  
   只有经过对推荐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深入的调查,如实测,拍照,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访问之后,我们才可能对这个单位有一定的理解,也才能对它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光有这种粗略的认识还不够,还要把这种认识经过理性化的提高,或者说是提炼、升华。这个重新认识的过程,须要经过头脑的缜密思考,调动我们所有的知识蓄备来消化对文物单位的粗浅的认识,结合对文物单位价值总体评估的标准,找到它的闪光点,才能总结归纳出最有特色的价值来。这样,我们就有了有说服力的理由去感染评委专家,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投我们的票。
   然而,这个对申报单位的认识性理想化、升华提炼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它的难点在于:
   1、文物分类性杂,我们自己本身存在知识缺陷。对照中国遗产研究所编制的《标准》,建筑这一类之下就分成了九种。如(1)形制完整的城垣、城楼;(2)保存基本完好的宫殿、坛庙、衙署、府邸、苑囿、林园、殿堂、亭台、楼阁等等。试问苑囿是什么,林园是什么,如何定义,有什么区别?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知识缺环。当然,在我们的工作范围,不一定能碰上这样的文物。但文物考古工作本身就要求要有新发现,要有新认识,要不断的去研究,才能收获新的成果。同样,这种新发现、新认识也是一种挑战。现在是难题、难点,我们解决了之后就提高了我们的学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2、不可能有一个模式化的价值评估标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的《标准》中,第4条提出了申报的总体标准,提出了大家十分熟悉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严格地说这不是标准,只是在文物价值体系中引导我们鉴别文物价值的三个主要方面。之后,在总体标准下分出了七项,关于价值的表述分别使用了“重大价值”,“重要价值”,“突出价值”,“突出成就”,“典型意义”,“成就”等。就字面上去理解,的确有价值高低大小的区别。但是我认为这只是对某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价值具体衡量的表述方式,已经不是单纯的高低大小的价值评估问题了。如黔阳高庙遗址的发掘由于出土了祭祀场所,又出土了大量有新奇纹饰的陶器、陶片,并且定名“高庙文化”,对揭示史前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到底要怎么来定性它的价值才是准确的呢?大家知道“史前文化”是一个大前提,它的涵盖面太宽了。因此用“重大价值”,“突出价值”同样也能说的过去。类似这样的定性要想把握得十分准确,是很困难的,需要我们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去认识和理解。
   3、文化价值的认定比较困难。我们通常说“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对于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真的要把它的文化内涵能够清楚地说出个一二三来,却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事情。
   一栋古建筑雕梁画栋,做工精细,这样的评价仅能反映这栋古建筑表面的、一眼就可以见到的直观价值。文物内涵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学习过《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曲折发展的文化历程,它受到社会制度、政治演变、经济强弱、宗教礼俗、文化兴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建筑也是这种社会状况最忠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更多的表现在规制和作法以及象征意义上。建筑上保存大量的文化信息,需要我们去诠释、解读。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曾经指出:“没有其他地域文化表现的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位著名学者从中国的宫殿、寺庙、民居或城市、乡镇等中国建筑类型中看到一种“宇宙图景”,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知音了,也是一个从文化去解读建筑的实例。  
   另外有一位中国学者,王振复,把中国建筑文化性格的表现归结于四个方面:其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二、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三“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四、达理而通情的技、艺之美。他的这种建筑与文化的学术思想我基本上是认同的。其中的“亲地”倾向于“恋木”情结,这种人对自然的选择,当做建筑的文化性格提出来,他是想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有高超的石材加工技艺,而不常用石料建房的理由,感觉上有些牵强。但“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以及达理通情的技、艺之美,确实中肯地道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质。他是这样来谈“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的:“如果说以古希腊为主要文化传统的西方古代建筑史大致是由神庙与教堂所构成的光辉历程的话,那么古代中华巍巍建筑宫殿及其演变形式帝王陵寝及坛庙等,则以其无可替代的主旋律,磅礡于中国建筑史。大批中国化了的寺塔和石窟,从技术到艺术,总体上都不能摆脱中国传统建筑“文脉”思想的浸润与“关怀”,中国建筑文化无疑是“淡于宗教”的特色。
   这种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解读和阐释,是有他的道理的。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脉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没有对西方建筑的充分认识,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是难于作出上述论断的。
   从某一个文物单位,我们可以认识到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但是文化价值的许多方面必须是要通过对其它多个文物单位的调查、认识并且综合起来研究、比较才能够认识和判断出这个文物单位文化价值的所在,或者说这个文物单位在某一文化发展阶段中的作用和价值地位。如沅陵龙兴讲寺,它不仅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江南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唐贞观二年(206年),碳十四检测为南宋遗存,十分宝贵。其规模体量、制作工艺堪称一流,我们在编制档案时把它的价值评估归纳为四个方面:1、如一部建筑版的历史资料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建筑规制完整严谨,为南方佛教庙宇建筑群的典范;3、制作工艺精致,4、有许多构件是目前国内仅存的标本(木木质、梭柱、挑欱)。它的文化价值主要是第一个方面所讲的建筑版的历史教科书。
   再如芷江天后宫。目前天后宫石坊是省级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从功能上讲是福建会馆,其价值是多方面的。规模较大,有三条中轴线。充分反映了康乾盛世的建筑面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石坊雕刻艺术方面。石坊正面的梁柱及屏上,雕刻有五十四幅浮雕图屏;作法是画屏镶嵌,包含的石雕工艺有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技法全面。石雕内容有“松竹图”,“仙人对弈”,“洛阳桥”,“八王进贡”,“二龙戏珠”,“武汉三镇”,“鲤鱼跳龙门”等。由于石坊所用的材料是色彩清雅、质地细腻的青石,加上精巧细赋的石雕画屏,石坊给人的印象精美、华丽、清雅、高贵。这样的一座石雕建筑应该怎样来评估它的价值呢?我给的评估很简单,清代早期石雕建筑的代表作。
   (三)、价值评估应该怎么写
   讲了许多认识理解方面的问题,价值评估到底应该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我提一些想法,也可以说是要求的吧。
   1、不宜太长。不要像写论文那样,要论点、论据、结论。其实价值评估就是结论。我认为300-500字即可。
   2、文风上要实,条理要清楚,文字要简练。不可使用文学性的语言去描述价值(如比喻、比兴手法,广告用语等)。如“北有兵马俑、南有黔中郡”、“什么什么的活化石”。在评估时我们往往会以别的文物单位来比较对照、衡量优劣。请不要直接点出别的某一个文物单位,这有负面作用。条理上要清楚,提出一点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就要把这个问题讲深透,讲到点子上;不要在写建筑工艺方面的时候,又讲到建筑材料上去了,思维上不要乱。有逻辑性,才能条理清楚。文字要简练,语言要通顺,这是一般性要求,短短几句话要让人愿意去看。
   3、专业术语、专业知识不能含混,不能乱用,不能想当然。这是反映知识水平的问题。
   4、准确。认识要准确,表述要准确,评价要准确。准确来源于实际,来源于正确的认识。
当然,我们写价值评估有一个理性化提高的过程,这种提高是合情合理的提高,有节制的提高,而不是无限制的提高。天花乱坠,空中楼阁,对专家评审来说适得其反。写我们认识了的东西。目前还认识不到的,宁可不写,留待下一次升级申报的时候再去补充,要承认认识上有过程。 
   5、多请教,多修改,多积累。向有关专家请教,听一听他们对申报单位价值评估方面的意见,对我们的编写是有指导性意义的。在写的过程中多修改几次,争取作到最好。因为价值评估的内容对于申报资料实在是太重要了。
   6、多比较。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对某一个文物单位进入理性化认识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会选择几个相同类型的文物单位去比较,找到我们的闪光点和价值所在。在这个基础上组织文字,可以参看别人对同类文物单位的价值评估,从中启发我们的编写思路和归纳方法,使我们在表述时更加完善。
   二、关于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一)、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是执法保护的根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五条、十七条、十八条、十九条的规定,要求我们作好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工作,其目的只有一个,保护文物本体及其赖以生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
   2、公布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后,其条文就是我们实施保护的执法依据。一定要贯彻“必要的”、“实际需要”的原则精神,增强它的科学性,明确界定范围。
   (二)、导致文物保护单位易于受到破坏的若干因素
   在我们讨论这些破坏因素之前,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一个是文物本体,一个是文物环境。对于地下遗址或墓葬来说,不仅是遗址、墓葬内包含的文物需要受到保护,选址和墓葬四周一定范围内的地层关系、文化层也应该受到保护,应该划在文物本体的范围。而对地面的不可移动文物来说,单个有形的文物称为文物本体,与之相关联,有依存关系的建筑或构筑物也应作为文物本体来保护。如岳阳楼,建在城墙之上,一定范围内的城墙也应该作为文物本体来对待。遗憾的是以前没有这么分,界定不明确,结果同有关政府部门打了一场官司。文物环境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文物本体周边一定范围内与之有内在关联的,能够说明文物的历史状况、社会存在、景观面貌的空间。如永州柳子庙,门前是柳子街,一条明代驿道演变而来的街道,以及前面的一条小溪——愚溪,愚溪河里有柳先生专门描写过的两处景观遗址,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溪对面的河岸上,据调查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毫无疑问,柳子庙是文物本体。那么柳子街愚溪和愚溪河上的两处遗址,以及柳宗元曾经居住过的遗址等,这个比较广阔的空间与柳宗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应该是文物环境。2007年我们在编制柳子庙的文物保护规划的时候,把这些地方都直接划进了保护范围。
   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容易受到破环的情况有:
   1、建设工程。新建的开发区,房地产开发,厂矿建设,大型水利建设,高速公路,农田水利建设等,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拉动内需的国家发展大事,而且许多是首长项目,与文物保护经常发生一些矛盾。只有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保护,才有文物部门说话的机会。否则连机会都没有。
   2、还有一些小建设工程。取土、爆破、炸石、河道挖沙都是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
   3、厂矿的排烟、排污、粉尘、噪音等对文物建筑有直接损害;
   4、居民生活区的火灾、排污能够造成文物的破环。
   破环文物环境的主要方面有:
   (1)建设工程
   (2)新建的民房
   (3)植被的砍伐破环
   (4)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噪音。
   (5)视觉污染,对以景观为主的文物环境有极大的破坏性。如贾谊故居。保护得好的如应县木塔。
   (三)、具体的界定标准
   1、保护范围一般性标准:
   (1)地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以经过科学探测证明埋有文物的范围外30米;墓葬群范围30米。木塔等高度较高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划定保护范围可以适量的划大点。
   (2)地面单体建筑基础、台基外四向各30米;建筑群围墙基外30米;
   2、保护范围特殊性标准:
   (1)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经过发掘,考虑要作遗址保护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保护范围;
   (2)地面建筑(群、组)有地标性或景观价值的可以扩大保护范围;
   (3)处于城镇建筑中间的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按实际需要,在能够抵御各种破环因素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保护范围的标准。
   3、建设控制地带的一般性标准:
   地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定在保护范围外四向一般情况30—100米。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应与文物本体相谐调,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物建筑。
   4、建设控制地带的特殊标准:  
   (1)抵御各种破环因素能力差的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适当增加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但一般不要超过文物本体的高度的八倍。
   (2)有景观价值的地面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可以从保护景观价值的要求考虑,适当扩大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提出相应的要求;限高应在檐口以下,建筑风貌与色彩应与文物本体相协调。
   (3)对有重要意义的标识性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适当增加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可将这个控制地带分层分区,提出不同的控制要求,据有关资料介绍,天安门城楼的建设控制地带分为五层,延伸了500多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应关注的几个要点
故宫13年保护规划:恢复“岁修”传统 开放85%保护区
甘肃古建筑丨柳合山堂
厦门的名胜古迹汇总
国家文物局
“拯救老屋行动” 申报遴选正式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