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 近现代的开放

  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汉时期

  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二、隋唐时期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见课本)

  三、宋元时期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①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B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

  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中国近现代的开放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陆游历、经商、传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1、50年代初,“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2、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三、现代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②1980年,正式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③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⑤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成就

  ①农业方面: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高考热点专题六|中外交流发展史
一轮复习|丁文贵: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第四集: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
郑和下西洋,这里有你不知道的内幕
郑和下西洋引发蝴蝶效应,三万中国人定居南洋,当地政权渐被取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