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上)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上)

2015-10-20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收藏,稍后阅读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预防的切入点和关键措施。现分享《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的上半部分内容。


来源:《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年第7卷第7期(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授权)


指南12大要点


  1.定期测量血压,将人群中未知的高血压检测出来,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


  2.规范测量血压,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3.因地制宜检查、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根据总危险决定治疗时机和措施。


  4.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区,明确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5.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限盐、限酒、减轻体重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


  6.五大类降压药物(CCB、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选择,根据药物的强适应证选择使用。


  7.对2级或2级以上高血压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可起始使用小剂量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8.一般高血压治疗的血压目标<140/90 mmHg。


  9.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物;尽量使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加量或加另一种药物)。


  10.随访中根据血压是否达标决定随访频率:血压达标者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2~4周随访1次。


  11.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推荐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


  12.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教育,改善降压治疗依从性。


1. 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的检出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的第一步;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以使患者发生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导致脑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故俗称“无声杀手”;只有检出高血压,早期预防与治疗,才能保护心、脑、肾靶器官,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高血压的检出非常重要。


  1.1 血压的测量


  1.1.1 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的基本手段,血压值是诊断与治疗的主要依据,亦是疗效评估及基层医师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推广规范化的血压测量尤为重要。


  1.1.2 血压测量的规范


  (1)血压计的选择: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但近期仍可使用台式汞(水银)柱血压计。


  (2)血压测量方法:按照2011年《中国血压测量指南》要求,规范地测量血压(附件1)。


  1.2 高血压的检出


  1.2.1 普通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健康成年人每 2 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最好每年测量1次。


  (2)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性筛查:①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或各类从业人员体检;②计划性的辖区内成人高血压普查或建立健康档案;③利用特定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亦可利用公共场所放置的公益性血压计测量血压;④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患者实行首诊血压测量制度。


  1.2.2 易患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易患人群包括:①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5~89 mmHg];②超重[体质指数(BMI)24~27.9 kg/m2)]或肥胖(BMI≥28 kg/m2);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2.7尺),女性腰围≥85 cm(2.5尺);③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④长期高盐膳食;⑤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 ml(2两)];⑥年龄≥55岁。


  (2)易患人群一般要求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


  (3)提倡家庭自测血压。


  (4)利用各种机会性筛查测量血压。


  1.3 初次血压升高的处理


  初次血压升高指第1次发现血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如重度升高[即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血压仍重度升高,可诊断为高血压。如轻、中度升高[即收缩压≥140 mmHg而<18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而<110 mmHg]者,建议4周内复测血压2次,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则诊断为高血压;复测血压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则增加血压测量次数(每3~6个月至少测1次);有条件者进行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测量。


  对上述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及相应处理(详见有关治疗章节)。


2.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2.1 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2.2 血压水平分级


  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




  高血压的诊断依据: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者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 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 mmHg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 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


  2.3 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层


  2.3.1 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疾病。初诊患者通过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可参考附件2。各地在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两个档次(表2)。




  2.3.2 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临床疾病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表3、4)。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的主要内容如下:


  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2个危险因素。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任何级别)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血肌酐轻度增高);高血压(任何级别)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




  2.4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5%~10%的高血压患者为继发性高血压。


  2.4.1 常见继发性高血压有慢性肾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2.4.2 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①高血压发病年龄<30岁;②重度高血压(高血压3级);③降压效果差,血压不易控制;④血尿、蛋白尿或有肾脏疾病史;⑤夜间睡眠时打鼾并出现呼吸暂停;⑥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常呈周期性发作,或伴自发性低血钾;⑦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⑧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 mmHg以上,股动脉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⑨长期口服避孕药者。


  2.5 高血压患者的评估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高血压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作出评估。


  2.5.1 病史采集


  (1)病史:了解高血压初次发病时间(年龄),血压最高水平和一般水平,伴随症状,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尤其注意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症状。


  (2)个人史:了解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油脂、盐摄入)和嗜好(酒精摄入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量,体重变化;女性已婚患者,注意询问月经及避孕药使用情况。


  (3)既往史:了解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等病史。


  (4)家族史: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及其发病年龄。


  (5)社会心理因素: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及文化程度。


  2.5.2 体格检查


  (1)记录年龄、性别。(2)测量血压:老年人测坐位、立位血压。(3)测量身高、体重、腰围。(4)其他必要的体检:如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及大血管杂音等。


  2.5.3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①尿常规(尿蛋白、尿糖和尿沉渣镜检);②血常规(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③血生化:血钾、空腹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酸、肝功能;④心电图。


  (2)选择性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可做以下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X线胸片、眼底、餐后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脉搏波传导速度等。


  2.5.4 评估有无靶器官损害


  有以下症状和体征者提示可能有靶器官损害,需要做进一步的相应检查。


  (1)心脏:心悸、胸痛、心脏杂音、下肢水肿。


  (2)脑和眼:头晕、眩晕、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异常。


  (3)肾脏:眼睑浮肿、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腹部肿块、腰部及腹部血管性杂音。


  (4)周围血管: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不对称、脉搏异常、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授权媒体声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集纸版、光盘、网络、手机报、微信、微博等多位一体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月刊),创刊于2008年9月,ISSN 1674-7372,CN 11-9298/R,全国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2-136,定价:20元。主编为霍勇教授。


为了给心血管医生带来更多帮助,现征集心血管方面相关原创文章,包括临床经验、经典病例、专业知识等,也可包括您的行医故事、从医感悟等等,来稿请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邮箱shiting@yxj.org.cn,并注明您的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以及联系方式等,小编微信shiting1001,文章一经发表即有稿酬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用电子血压计如何知道准不准?
高血压只是血压高吗?
血压就是测不准?快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世界高血压日
高血压患者注意:家庭自测血压记住135/85
测血压不能嫌麻烦
这样测出来的血压才准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