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里蕴含的此情此景

止庵

唐诗里蕴含的此情此景

——读几首唐诗(上)

 

且从李白的《静夜思》谈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大家念得顺口,就中却不无可以寻思之处。先看见的是月光,然后才看见月。何以“举头望明月”,就要“低头思故乡”呢?望见别的不能“思故乡”么?或者“望明月”不能“思”别的么?其间这个联系,是怎么回事?清人徐而庵有个说法:因为睡不着,才知身在他乡。我们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觉出人在羁旅的凄清之感。然而还是不能建立一种必然关系。或许是月圆使人想到团圆;或许想起此刻故乡亲人会与我共看此月;或许诗人曾在故乡望月,此刻记起来了,是个个人经验;或许当初“举头”那么“望”了,继而就“低头思”了,没有什么道理,乃是此情此景如此,据实描述。月夜人人遇得,思乡之情也是常有,李白建立一种联系,或曰模式,读者也就自愿接受认同,我们也就不管那个逻辑关系了。一看见月亮,自然思故乡了。诗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非逻辑的思维关系和语言关系。

再来看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也是写的思念之情。由此亦可解释李白那首,盖见月而思念亲人,乃是人之常情。李诗单从末二句看,有点抽象出来的意思,如此才能与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杜甫这诗,则极尽具体,真是切身感受。当时诗人身陷长安,家人都在鄜州,是在两地相思。却从家人思念自己落笔,而特别刻画一个“独”字,这才见出相思之苦。妻子虽有儿女相伴,无奈儿女年幼,不知道“月夜”与“长安”有甚关联,所以只剩下妻子一人独自思念丈夫了。“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本来只是写望月之久,但是这个望月之人,如此具体可感,这里写到嗅觉(“香”)、触觉(“湿”)、视觉(“清”)和温觉(“寒”),简直活灵活现,由此暗写自己一方的思念。末二句是一番期待,“倚虚幌”也是家中具体情景;那又是一个月圆之夜:“照”对应第一句中的“月”,而“双”对应第二句中的“独”,由此可知,不光是“闺中”,诗人这厢也在“独看”,那么期待中“干”了的“泪痕”,也是属于此时双方的了,原来彼此都是泪痕满脸的了。

以上两首,都是把“月圆”与“有情”联系在一起的,李商隐的《月》却质疑这种联系: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第一句是写月光照耀之处,月亮缓缓移动,随处被以光辉;第二句是写月亮本身。废名说:“似指月中有一女子,并有树如小孩捉迷藏一样,藏在月里头,不给世人看见。”“触处明”、“远含清”一近一远,人间天上,“明”有暖意,“清”却冷了。这里暗含一个转折,由此过渡到末二句。“初生欲缺虚惆怅”写当初对于对圆满的一种期待,然而月圆之时,未必人生此种期待真的能够圆满。此时诗人该是对着一轮圆月,然而满心失意之情。较之前引李、杜的诗,情感深度似乎更深一层。

李商隐的《嫦娥》则说: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凑巧又是一首写月亮的诗。前两句是揣想月宫里嫦娥生活情景。前一句着眼于恒定不变,可谓华贵极矣,然而了无生气;第二句着眼于恒定中之变化,然而是照例如此,还是恒定不变,而且特别来得静谧无声,由此烘托出一份寂寞孤独的心境。所以第三句要追溯往事,说嫦娥奔月实在错了,没想到落得如此结果。第四句“碧海青天”是嫦娥所面对的荒凉世界,此世界惟有自己一心省得,真是做了自己心灵世界的写照了。“夜夜”二字,尤其刻骨,是把此一情景,推向无限的未来。

再来看元缜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什么孤独寂寞了,简直生死都成了问题。第一句就凶险得很,这个夜里得着平生挚友被贬官的消息,好比致命一击。“垂死病中”是诗人此时状况,回过头去看第一句,好像其间有某种联系,是个象征似的。“无焰”的“残灯”,飘乎不定的“幢幢”影子,是对自己生命的把握。这消息太突然了,所以才“惊坐起”,然而却是无法承受的。末一句“暗风吹雨入寒窗”,先是“暗”,对应“残灯无焰影幢幢”,是再进一步,写感觉中的生命完结;继之是“寒”,是体会到死亡降临,如此“垂死病中”,通过感觉都落实了。

当然唐人写寂寞孤独,并不都用这种强烈笔法。也可以淡淡点出,然而意味无穷。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兀自轻松得很。“不知愁”这话有点无端,乃是为的后面伏笔。唐人写“闺怨”题材很多,多是从怨写起,偏偏这是一个无怨之人,而且简直无心。“不知愁”乃至“春日凝妝上翠楼”种种铺垫,都落在“忽见”二字上。由“忽见”回过头去想“春日凝妝上翠楼”,由化妆到上楼,一定不慌不忙,正是“不知愁”了。“忽见”到的,其实并非什么意外,正是“春日”景象:“陌头杨柳色”罢了。但是忽然有所发现,觉得大好春光,不能与“夫婿”共享,都被白白辜负了,而且美景短促,“觅封侯”的过程遥遥无期,于是悔不当初。这一悔使我们想到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笔下嫦娥的后悔,都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一种感受。

 


2015-09-19腾讯大家

 

止庵

从唐诗中发现人生的况味

——读几首唐诗(下)

 

来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声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是所见,后四句是所感。但是诗人的心绪,在前面的描写中已经有所流露,虽然都是写的实景。所感正是基于所见。第一句极尽苍凉,第二句又很恬静,乃是一个纷乱而无所把握的世界。三四两句即从此点写起,“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人力一概无以企及,而又形容以“无边”,以“不尽”,局面非常之大,由此衬托出面对此景的诗人之孤独无奈。五六句,“作客”、“多病”是对诗人自己一生的体会,“悲秋”、“登台”却又紧密联系当下情景,“万里悲秋”从空间上把握,“百年多病”从时间上把握,“万里”、“百年”又与前面阔大的局面有所呼应。末尾两句,“艰难苦恨”和“潦倒”可以说是“作客”、“多病”的进一步感受,然而具体落实为两个可感的细节,一说“繁霜鬓”,一说“新停浊酒杯”,又显得欲言又止了。大概此情此景,尚有许多话作者不曾道出,无限感慨,不过说个开头而已。

或者说杜甫此诗,情感毕竟有所流露,贾岛的《山中道士》,则是“一句不曾说”了:

“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

这里多处写到道士的养生之法(梳发、休粮、煮石,乃至离群索居),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所强调的时间观念。第一句里的“千下”,第五句的“通宵”,第六句的“尽日”,特别是“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都极力描写时间的漫长无际。所有这些时间跨度都完成于人物的动作之中,而这个人物对此不曾流露任何感情色彩(诗人在描写时同样也无所流露),似乎那是一个完全静止的世界,时间就那么无声无息地流逝过去了。一种深深的寂寞之感,完全是在字面之外。这无始无终流逝着的时间,比末二句所写的不与世人接触,更让人感到生命的那种空旷。

面对自然,杜甫和贾岛是完全不同的态度,杜甫感慨万千的,贾岛无动于衷。李商隐的《乐游原》,则描述了面对自然更为复杂的情感变化: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区区二十个字,委婉曲折地写了诗人是如何想摆脱现实的烦恼(“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在自然里求取慰藉(“夕阳无限好”);又是如何得不到这种慰藉,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烦恼之中(“只是近黄昏”)。情感的变化如此丰富,又在每一层面上都写到极致,这是情感把握的非凡之处,也是诗歌艺术的非凡之处。

前面讲到不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其实就是基本相近的情感变化,唐人也可以写得完全不同。把下面两首诗放到一起来看——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别董大》: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们发现写法完全相反,好像针锋相对似的。王维的诗,前两句强调彼此现在所处环境的美好,朝雨之后,尘土不扬,柳枝也尽吐绿色,大家一定是好心情罢。酒也喝了不少,或许到了道别时分。然而意思至此一转,简直把前面的良辰美景一笔勾销。“更尽”二字,分量最重,一点依依不舍之情,都在这一杯酒里了。高适的诗,前两句写得景色凄凉不已,这或是当下亲眼见着,或是推想友人前途,总之了无生意。到此意思也是一转,说出两句勉励的话来,以抵消前面种种渲染。两首诗其一由暖转冷,其一由冷转暖,虽然完全不同,写离别之情,却都是很深厚的。

再来看杜牧的《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流泪到天明。”

这一首前人批评意思浅近,的确如此。然而若把它与此前唐人大量的送别诗放到一起来看,诗人总归是别出心裁。“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可以说是不知说什么好,一腔感情,也没个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份感情恰恰移到蜡烛上去了。蜡烛的出现并不突然,有“尊前”二字铺垫,而且默默之中,注视此蜡烛的,正是你我二人,蜡烛流泪到天明,也就是二人相伴坐到天明了。字句虽然显豁,意思却并不浅露。

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里两次写到“巴山夜雨”,乃是一实一虚。“君问归期未有期”,上来先是个没着没落的感觉,“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实的,也烘托出诗人的心绪,“涨”字表现夜雨之绵绵不绝,令人无奈。第三句是写期待了,回应“君问归期未有期”,那么真的是在归期实现之后。届时“共剪西窗烛”何其温馨,正对应此刻“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凄凉。“却话巴山夜雨时”,现在的愁苦成了那时一个话题,所有孤独凄楚都被化解了。这首诗里多有慰藉似的。

唐人升华一己情感,也有不同途径,即以面对自然为例,也来举两首常见的诗,其中意思恰好也是相反的。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贾岛诗中,安排一个童子,师父行踪,由他口中淡淡道出,更其显得平静自然。“只在此山中”,好像近在眼前,“云深不知处”,却又全无踪迹。这个人与山,与云融为一体了。写法是由近及远,从小见大。柳诗恰恰相反,上来视野甚大,缩小集中到一点上,一舟一人,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贾岛的诗可以说是写了一个人向着自然逐渐消融自我的过程;而在柳宗元的诗中,人格是从自然之中凸现出来,在深的层次上,人与自然是冲突着的。这两个人都找到了自我,都得到了解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中三场最著名的'夜雨',哪一场你最喜欢?
《夜雨寄北》 赏析
[转载]那些唐朝的诗人们
历史那么久 你该去看看唐诗中的重庆
唐诗最偏爱的地方,你去过几个?
唐诗,宋词,元曲,你最喜欢其中哪一首诗,词,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