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疗反复口腔溃疡效方-泻黄散
反复口腔溃疡多因脾胃内伤,外邪入侵,入里化火;或过吃辛辣肥甘酒肉,使脾胃失健,火热毒邪蕴结化火,阴火枭张,循经上攻,发为热盛为主的口疮。临床上脾胃湿热、肺胃蕴热的口疮可见口疮溃疡数量较多,甚则成块成片,疼痛明显等口唇的局部症状;伴胃脘实火可见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溲黄便干,脉滑数等。
治疗上,对于脾胃湿热、肺胃蕴热的口疮多采用清泻脾胃伏火的治疗方法,以解伏积脾胃之火,多以钱乙的泻黄散。
一、组成:藿香21克,栀子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二、方解:泻黄散方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之意,体现了《黄帝内经》“火郁发之”治则;石膏、栀子苦寒以泻中焦实火,并与防风同用,升散与清泻并进,既不伤脾胃之阳,又解伏积之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升散而解伏积之火,清中有散,清泻与升发并用;藿香芳香醒脾和中,既振中焦气机,又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甘草和中,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笺正)目黄是脾胃蕴湿积热之徵,法当理湿清热而通利小水。泻黄散防风为君,古人盖谓风行地上,则燥胜而湿除,然湿热为病,而概以风燥之药助其鼓动,必有流弊,此必不可尽信古书者也。”
《小儿药证直诀·弄舌》记载:“脾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
临床上泻黄散最善清泻脾胃伏火。如《医方考》:“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泻黄散主之”,又如《医学传心录》指出:“脾火上行则口内生疮,泻黄散治之”。
《寿世保元》:“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太平圣惠方》:“夫热病,发汗吐下之后,表里俱虚,毒气未除,伏热在脏,热毒乘虚攻于心脾,上焦烦壅,头痛咽干,故口舌生疮也”“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肿也”。

三、医案举例
李某,女,32岁。初诊日期:2004年6月20日。
主诉:唇内侧、舌下溃疡反复发作7年,加重7天。
病史:唇内侧、舌下溃疡反复发作7年,每年发作3~5次,每年3~7月时常发作,每次持续2~4周,发作时患处灼痛,流口水,影响进食,多年不愈,苦不堪言。7天前唇内侧、舌下出现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屡服西药无效(具体用药不详)。为进一步诊治来诊。刻下:唇内侧、舌下见淡黄色类圆形溃疡,周围有红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滑。平素嗜食辛辣。
中医诊断:口疮(脾胃伏热)。
治法:清泻脾火。
方宗:泻黄散。
处方:藿香10g,栀子5g,石膏30g,防风10g,荆芥穗10g,竹叶6g,泽泻15g,白术10g,生甘草10g。7剂,水煎服。青黛外敷溃疡面。
二诊:2004年6月27日。服上药7剂后,溃疡面缩小,局部灼热疼痛减轻。上方再服10剂。青黛外敷溃疡面。
后患者口腔溃疡愈合,随访4年未复发。
患者以唇内侧、舌下溃疡反复发作7年,加重7天为主症,中医诊断“口疮”。唇内侧、舌下见淡黄色类圆形溃疡,周围有红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辨证“脾胃伏热”。该患者平素嗜食辛辣,长此以往,脾运失健,火热毒邪蕴结化火,循经上攻,发为热盛为主的口疮。治以泻黄散,清泻脾火。加用荆芥穗、竹叶,加强清泻与升发;白术、泽泻健脾祛湿浊。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外用治湿疹、热疮、口疮等。《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厥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腔溃疡反复无常,看中医有何妙方!
让难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不再难!
口腔溃疡周期性复发的规律 治以清胃降火
口腔溃疡了,吃什么都不香?分清虚火实火再治疗
鸡内金外治口疮
年纪轻轻就有十多年顽固口疮病史,反复发作,详解中医导赤散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