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易医学研究会牛晋桂: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牛晋桂
摘要:协调疗法以协调人体内外气血,阴阳,整体与局部的平衡,使机体达到自我调节治疗的一种方法.协调疗法应用于针灸临床,指导临床.根据协调基础方组方原理,选取相应的穴位作为针灸治疗基础方.根据溢脉,紊脉,韧脉,聚脉定五脏治疗穴.提高临床疗效,补充了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协调疗法; 针灸;选穴
协调基础方介绍
协调疗法由著名中医学家先生提出,是三部六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调基处方: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柴胡主升,苏子主降,黄芩主清,川椒主温,柴胡主疏泄,党参、甘草、大枣主补益。七药相互制约,协调共济,共同组成和解大法。
协调疗法基础方具有寒热,补泻,升降,收散并用内含阴阳八卦之理《周易·说卦传》:“乾以君之柴胡,坤以藏之大枣,震以动之党参,巽以散之柴胡,坎以润之黄芩,离以烜之川椒,艮以止之苏子,兑以说之甘草,.八卦周流则阴阳合,病自愈,天地气机的升降收散,升少阳春之气,可化寒冬,,降少阴金秋肃杀之气可制炎暑,冬寒聚四气五味可化阴成形补虚之不足,夏可阳散化气,散阴形之实.则万物生机可生生不息.人与天地相参,人体气机同样如此.协调疗法协调机体的阴阳,气血,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动静,寒热,虚实,表里,整体与局部,使之趋向平衡.从而治愈疾病.具有执简驭繁,统领四制八法之优点
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1.基础方的组成
在临床中,遵循针药并用,优化组合的原则,把协调疗法应运于指导针灸临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协调针灸基础方:
阳池 内关 外关 丘墟 公孙 临泣 天枢 脐周 三里 中都
协调基础方由小柴胡变化而来,小柴胡又为少阳之主方. 能达三焦通,气机畅,营卫调,阴阳和,从而达到整体协调.六经与六气又有密切联系,经络中少阳包括手足少阳三焦和胆.少阳为相火,足少阳胆内寄相火,手少阳三焦为相火流行之地,胆为中正之官,司决断,为十一脏所取决.胆气升,则诸脏之气升.三焦起于肾系,原气之别使,主决渎,为枢纽,内连脏腑,外达皮毛,全身上下内外皆为其所行,五脏六腑之总领,司诸经之气化,三焦经与胆经上下衔接,协调并用,共同调节水火气机的升降.所以选穴在手足少阳经为主,取足临泣外关,八法相配,临泣为胆经之输,通于带脉,带脉主约束诸脉,故应运范围广泛.外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心包,通于阳维脉,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主阳主表主气.取外关助少阳之枢,疏通三焦气机,调节心包之郁,两穴相配上下表里无所不达.临泣外关相配可治:头,目,耳,颈,肩,肋,胸腹部之病.是少阳半表半里的基本配穴.,丘墟为胆经原穴清少阳之郁,公孙,内关八法相配,健脾益气通脉调滞,除胸,腹之疾,公孙,脾经之络穴,别走胃经,可调表里两经,通冲脉,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总统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治疗心,胸,腹,头,胃,之疾.有理中降逆,宽胸利膈补脾益胃,调养气血,内关心包络穴,别走三焦,通阴维脉,统络诸阴脉,主阴主里主血,调心胸肋脘腹之疾,两穴相配和血调气,疗五脏六腑之疾.天枢,为人体上下肢枢纽,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天枢为界,它是大肠募穴,又肾经冲脉之会.有升清降浊,调节人体上下气血之功.丘墟为胆经原穴,具有疏经散结开泻的功效.足三里,胃之合穴,健脾和胃调畅气机升降.中都肝经之郄穴,具有疏肝解郁,条畅全身气血之功能.阳池三焦经原穴,通调上,中,下三焦,温阳启阴.疏筋利节.全方升降相配:临泣,内关,公孙降,脐周,外关升,中都,丘墟主散,内关,公孙,临泣,三里主收,阳池,脐周主温,临泣,丘墟主寒,三里,脐周,为补,天枢,丘墟,临泣为泻.脐周穴,脐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取脐周可调节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配合八卦原理则为:乾以君之临泣,外关,坤以藏之三里,脐周,震以动之阳池,外关,巽以散之中都,丘墟,坎以润之临泣,天枢,离以烜之脐周,阳池,艮以止之内关,公孙兑以说之天枢.全方配伍可达调节人体三焦阴阳气血,内可疗五脏六腑,外可治四肢百节.
加减:在具体应用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落脏后选取相应的经验穴,五输穴,等.
2.加减配穴
基础方所选穴位都在人体四肢关节周围,和人体脐周,四肢关节为人体经络气血汇集交通的枢纽,是重要的针灸部位,选择远端取穴,治疗效果要更好.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前有病治其后,后有病治其前,四隅有病治其中,中间有病治其四隅.内病外治,三部六病三分体系在针灸临床中可用九宫格来描述,如下九宫格
四隅
四隅
四隅
四隅
只要其中三格能连成直线的都可以互相治疗.三分体系受古典哲学周易>三才思想影响下产生,按照三分原理,人体一切部位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内中外都属于其原理范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任何部位出问题都可以通过调节整体和其他局部来达到治疗,不能脚痛医脚,要整体协调治疗,从而使人体气血阴阳协调,其病自愈.故协调疗法的调节整体,治疗局部的原则在针灸临床中应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案例:赵**,14岁,2014年3月就诊,三年前发现左眼外斜视,今年加重,曾在河南眼科医院药物治疗不佳,建议手术,因年幼,家长恐有后遗症,故来求诊,现患者左眼不经意间会发生外斜视,体瘦长面黄,心烦易怒,舌淡苔白,脉弦滑.问之,能否吃中药,回答说.已经吃过上百付,不想再吃,闻到药味就恶心.遂改针灸,按斜视,偏向一侧,取协调疗法,协调整体阴阳平衡之理,选方:右外关,右内关,双公孙,右临泣,双阳池,脐周,双中都,双太阳(刺络),每日针灸一次,5次后休息三天在治疗,刺络7天一次,治疗两周即恢复很多,后继续治疗7天即痊愈,而且体重增加了不少.小孩为初中学生,本想报考军校,现经中医治疗痊愈后,立志学习中医.
3.协调针灸五输选穴
表一协调针灸五输选穴表
四季
气机
四性
四脉
部位
寸口
五输
五行
五脏
主治
表现
溢脉
头,颈
寸(上)
心下满
热性,急性,肝郁,肝阳,上亢,神志
紊脉
心胸,上肢,肩背
身热
心邪.热,血行不畅
聚脉
胸膈,上腹,胁肋
经,输
咳喘 寒热
上逆,,寒,热,成形,体重,节痛,脾胃
韧脉
下腹,腰,下肢
尺(下)
逆气而泄
上逆,成形,肠胃,慢性,六腑
十二经脉五输穴临床中选择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可以以一经而统之的呢, 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如何?”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 ,又《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等等.从以上可看出心在人体的主导地位,既然心有主导作用那么心经的穴位也相应的具有此作用.故而选取心经五输穴来统领五脏六腑是可行的.手少阴心经的井木少冲,荥火穴少府,输土神门,经金灵道,合水少海,依次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唯一特殊者就是阴经五原,用输代,即神门.实者泻之,
表二协调针灸五脏寒热虚实选穴表
补少海,泻灵道
补少冲,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冲,
补神门,泻少府
补灵道,泻神门
补灵道,泻少府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冲,泻灵道
补少府,泻少海
补神门,泻少冲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例如:肝为木,金克木,水生木.木生火,如果肝木虚则泻金补水,金为五输经灵道穴,水为五输合穴少海.即补母泻克我,泻灵道,补少海.如果肝木实,则补克我,泻其子.即补灵道泻少府,肝寒则补火泻水,即补少府泻少海,肝热则补水泻土,即补少海,泻神门.
结语
最近几年,三部六病协调疗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刘绍武老师的三部六病精义>>,刘惠生老师的三部六病师承>>记,马文辉老师的三部六病传讲录>>,等等.都是经典著作.详细的讲解了三部六病的临床应用经验.论述精辟,实用易懂.为了更好地使三部六病这一瑰宝在临床中发挥其更广泛的指导作用,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三部六病学说,逐步将其引用到针灸学科中来,针药并用,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临床综合疗效.也弥补了三部六病这一理论体系在针灸临床应用中的空白,更加完善了三部六病学说体系.为三部六病的发扬提供了新的方向.
主要参考书目
刘绍武著三部六病精义>>人民军医出版社
刘惠生著三部六病师承记>>人民军医出版社
马文辉著三部六病传讲录>>科学出版社
邱茂良著针灸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冒后久咳当用小柴胡汤
加味小柴胡颗粒治疗经气不利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一种艾灸眼镜架的设计与使用_邓杰方
也谈感冒针灸的速效疗法(兼解析) - 中医针推外治版 -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 医学专...
中医公开课
疑难治症解答三(针灸7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