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闭关

    在这里,我们不只要学习禅修的方法,也要做禅修的练习。但一开始,我要先跟各位介绍一下「闭关」的意义。

        三种状况,让你的心抓狂

        闭关,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三种状况,会让我们产生各种恶行,或者说让我们的心变得疯狂。所以在「阿毗达摩」(对法)的经典中说,有三种原因,会让我们造作恶业:

第一种是跟散乱的对境非常靠近;
第二个是不舍弃烦恼;
第三个就是非理作意。

这三种情况,会让我们的心变得疯狂,当然也会制造恶业。所以一切烦恼跟恶业,它的根本跟原因,就是刚刚说的这三个。

一、离散乱对境太近: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生起瞋心的这个对境或原因呢,它就是一种「敌人」。所以如果说我们跟敌人很接近,你就很难停止瞋恨心。听到敌人骂一句:“你跟猪一样笨!”你就火冒三丈,就会想:“超想扁他!”如果这个「敌人」不在你的面前,没有人说你的坏话,当面煽风点火,刺激你的瞋心,这个瞋心就不会展现、不会显现出来。所以散乱的对境,是第一个造作恶业的因。此外,贪欲或者迷惑、我慢、忌妒等等的对境,跟你很靠近的时候,就会让你的烦恼暴涨,烦恼一炽盛,我们的各种恶行就会像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了。

二、不舍弃烦恼的根:

如果你没有舍弃烦恼的根,就还会有「敌人」,还会因为无明而造作各种大小恶行。但像阿罗汉,他们已经舍弃烦恼的根,所以敌人在面前也没有问题。如果有一个敌人跟阿罗汉说:“你像猪一样”,这对阿罗汉来讲也没有问题。因为阿罗汉已经完全斩断了烦恼的根。

三、非理作意:

也就是我们的动机不对。当有敌人在你面前,你也没有完全斩断烦恼的这个根,但是呢,你会想说:“如果当我有烦恼跟各种困难生起的时候,我就要运用禅修的方法,我要将它转化成禅修。我要控制我的这些烦恼跟困难。” 如果你能够这样去想的话呢,就没有问题。也许只会有一点点问题,但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但如果你想说:“如果有机会能够打敌人,我就这么做。”这就是非理作意的心。“如果我有机会杀了敌人,我就要去杀了他。”如果这么想,就是非理作意。

如果你有这三种状况的话,那你麻烦就大了,问题就大了。

闭关,暂时远离三种抓狂的因
闭关,有助于我们解决掉第一个因。

因为我们来到这里。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你离开你的家,你远离了每天繁忙的工作。我也希望你们在这里不会碰到敌人(仁波切笑),因为这里都是你的法友。你就想呢:“这是我法教的师兄弟们。”所以平时我们会到一些特别的地方去闭关,比如说像山上等等。但其实这里也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个中心。所以闭关有助我们远离烦恼以及恶行。

再加上如果我们的心知道如何去运用禅修的方法,能够去对治念头跟情绪的话,那我们也可以断绝第三个因,也就是非理作意。这就是闭关为什么很重要。

外、内、密,三种闭关

接下来我要讲有多少种不同的闭关。有三种:第一种是睡觉的闭关,第二种是跳舞的闭关…。不不不(仁波切跟大家都笑了),是「外、内、密」这三种闭关。

外闭关:

什么是外在的闭关呢?就是断除第一个因,也就是远离使心散乱的对境,远离烦恼与恶业的因。举个例子,我曾经做过三年的闭关,在这三年中,就要跟关房外的人断绝关系,不能去听或者见到外面的人。闭关中心常常是方形的,有一个门,三年内你都不能出这个门。早上三点要起来,然后大概九点半的时候入睡。晚上九点会完成整天的修持,然后半个小时准备入睡。对各位来说,现在这种闭关是非常容易的了。在西藏,许多人喜欢闭更严谨的关,他们会到山上去,跑到森林或到山洞去闭关。这些都是外的闭关。

内闭关:

什么是内的闭关呢?也就是透过身跟语来断除恶行以及无意义的繁忙。

所谓身体的内闭关呢,是指断除各种杀生、偷盗、邪淫等行为,或者无意义的走来走去、忙来忙去。这里就是指「不杀、不盗、不淫」,断除这三种负面行为,然后让我们的身体放松,让我们的五根都一起放松。别任何时候都这样忙来忙去(仁波切示范),头转来转去,到后来就头晕了。

语的内闭关,也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以及不绮语。

不妄语:首先是不说谎。

不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使和睦的人变成不和,例如说,你到某个人的面前,说:“你很好,我喜欢你,但是另外那个人说你的坏话,那个人不好。”到另一个人面前,也说同样的话。他们两个本来很要好,后来感觉开始怪怪的,到最后就吵起来了,这都因为你。这就是两舌,是很不好的。

不恶口:也就是不说坏话,说:“你像猪狗不如,你真笨!”但是比起两舌来说,这个恶口看起来还好一点,因为它更直接。两舌的意思是,你在人前说他说好,却在背后说他笨得像猪一样,这就很不好。你在那个人的面前说:“你真是像仙女一样啊!”当那个人一旦不在跟前,你就说:“那个人其实像鬼一样呢!”这就是很不好了。但是如果你直接告诉那个人:“你猪狗不如!”虽然真难听,但至少比起两舌好一点。

不绮语:有些人就是特别爱讲话,叭啦叭啦讲个不停。那个人也会因为这样不断讲着呢,制造了很多问题。因为话语里面都带着意义,所以你会让有些人听到了觉得喜欢或者是不喜欢,或是觉得:“他到底在说什么啊!”甚至可能话里面也带着谎话,可能一半都是谎话。也许那些话,都属于跟贪欲、跟瞋恨、跟忌妒等等有关的一些话。但当然佛法上的话,就跟这些就没有关了。

所以在这里三天闭关里,我们会禁语,就是不讲话。但并不表示说你就不能问问题了,你还是可以问问题,你可以微笑,你会想:“我该笑还是不该笑呢?”(大家笑。)所以,不用担心:“也许我什么问题都不能问了。”你还是可以问问题。但这里面没有例外的情况,也就是说好像中餐、晚餐的时候可以讲话,是没有的,所有的时候都要禁语的,所以也要关掉我们的手机。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说话的话,那你可以到屋顶上去。

密闭关:

再讲到「密」的闭关,这有点难了,因为要「闭关」的是你的心。这是一个「练习」的修持,也就是说,实际去行持的一个修持,也许会成功,也许不成功,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我们不但要有意愿去禅修跟修持,更要实际去「练习」禅修与修持。如果你能够百分之百地禅修、修持,这很好;只有百分之五十,也也没关系;只有百分之十或百分五、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更少,是负十、负五,也没有关系,但是要练习,真正去练习、去行持这个禅修,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要尽力去做,但不要担心禅修的结果。如果我抓得住禅修要领,非常好;也许我的禅修错了,那也没关系。如果我去净土,那很好;到了地狱,那也没关系,管它发生什么呢,就让它去!就这么安住着!这才是重点。

忆持菩提心,为利众生而禅修

当我们不在座上的时候,也就是下座的时间、平时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目标。什么是我们的目标呢?也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我们想:为什么我们要做禅修呢?那是因为要利益一切的众生,让一切的众生远离痛苦,而且让一切的众生都能成就佛果。为了这个目的,所以我要禅修。于是,我们就有了这个目标。然而当你在做禅修时,我们在这里讲的是,「止」跟「观」的修持。所以就不要想,不要担心这些了。成佛也可以,下地狱也可以,不管发生什么事,只是安住你的心。有「有所缘」的或「无所缘」的,去安住你的心。于是这就是有机的禅修。所以这「密」的闭关呢,就是有一个要去修持的意愿。这就是我们有关于闭关的一些介绍。

再来,也就是要找到平衡。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对我们禅修好,也对我们日常生活也好,对一切都好。什么是平衡呢?不太紧,也不太松,这就是平衡。什么是太紧呢?比如说,在这里我要用禅修来做个例子。你想:“我现在在这里要禅修了,这是闭关呢,很特别的,有三天喔,等着瞧,我要很完美地做禅修!要放松!要专心!”(仁波切示范很紧的禅修表情。)“要放空!我的心一定要变空!不可以有任何念头!要专注!喔,又有一个念头来了!不好!你走啦,我不喜欢你!”(仁波切又示范一个很紧张的禅修表情)

接着,你可能会出现几种状况:也许你就睡觉了;你可能会变得呆滞、变得笨笨的;一禅修你反而想更多,念头变得更多,烦恼变得更汹涌,没办法停止,头脑一直在那里叽哩聒啦吵个不停,你根本无法好好禅修。

为什么呢?因为你太紧了!

而另一种相反的状况是:你太放松了。

什么叫太松了呢?“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这里干嘛?有人跟我说要来这里。为了那个人,所以才来的。其实我也不想来这里,这么无聊的地方,到哪都要安静。我在这干嘛啊!什么时候上课会结束呢?肚子饿了!我想吃臭豆腐!想去喝咖啡!珍珠奶茶!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甚至要人家不要笑呢!”像这样,就是太松了。你没做任何努力,也没有任何兴趣,所以也不会有结果。

还有种状况是,一开始,也许你还算有兴趣,但才过了一会,就冒出问题──腿痛、腰酸、时间太长了…。才刚禅修了五分钟,就觉得像一小时一样长,你会想:“来这里似乎不是个好主意。”当然,不管做什么事,一开始总会有些问题或困难,没有任何事是不经努力,就可以得到好结果的。你可以什么事都没做这么躺下、睡着,然后就成为大富翁吗?你可以什都没修,就忽然证悟了,得到佛果吗?那有这么便宜的事,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因缘条件,就不会有结果,这就是一切现象的规则。

所以说「果」呢,一定要从因跟缘而产生的。所以当你一开始还没努力就想要有结果,当然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努力,尽你所能,要运用你的知识、你的智能、你的能力、你的力量,尽可能地,但不要对那个果太过紧绷!一开始也许成功,也许没有,但只要你不放弃继续做,未来自然会成功。禅修这件事,正是这样。

我会用喝这杯水来举个例子(仁波切作势要拿法座旁边的水)。有杯水在这里,我的目标就是要喝这杯水。但要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呢?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我一定要喝这杯水,没有这个的话就非常糟!我一定要!”然后你紧绷了手:“我要喝这杯水!”(仁波切做出全身紧绷状)因为你的手紧绷了,所以很难把手伸直,对不对?所以要很努力才能喝到水,也许伸到一半你就累了(大家笑);然后再试,也许你能摸到杯子,也许还把水溅出来了,也许勉强能拿到嘴边,总之都很辛苦、都很难。(仁波切笑)

第二种方法。“天啊!我要喝那杯水。什么时间喝好呢?也许明天吧!现在我要喝了(仁波切做出打哈欠状)。也许明天吧!”到了第二天,你又想到:“再明天吧!”于是就变成下个礼拜,又变成下个月,下个月变成明年,明年也许变成下一辈子。谁知道?

现在讲到第三种。你放松你的手,去拿这个杯子,然后拉近你的嘴,喝了水,再把它放回去。这是第三种。

哪一种方法你喜欢?三种都喜欢吗?(仁波切大笑)最后一种?

仁波切:你们喜欢哪一种?
大家:第三种!(大家同声回答)
仁波切:第三种?各位都很聪明。为什么呢?
学生:平衡。
仁波切:因为这有平衡──不太紧,也不太松。不太紧是你没有很紧绷你的手,于是就不会有多余的问题;不太松,也就是你不是完全不努力,于是放松你的手,拿起杯子。这也不太松,对不对?但也不是太紧。

这不太紧不太松的方法,不光只是在喝水上。你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在你生活中的任何情况,譬如开车、做生意或者人际关系互动──尤其是在禅修上。

如果你用很紧的心去开车,一路不停的想:“现在几点了?前面那个车不好,我要超过那台车…。”这样反而容易出车祸,或者超速被照相,被照了相,你就得去缴罚款;或者开错路,你没看到路标,不该停的时候你停了,不该转弯的时候转弯了,你就走丢了。所以你应该放松地开车,但也不能太放松,那也会有很多的问题。

所以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于是你反而能做更多、更成功。你也会变得更有力量,也能够更快地达到你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会太紧的原因,是执着那个禅修的结果。但在这里还有一个会让我们变得太紧的原因,也就是现在太担心你的股票了:“我的股票现在怎么样了?”或“我的工作怎么样了?”或者太担心你的朋友、家庭。你既然已经来到这里了,担心也没什么用,因为你在这儿,什么都不能做。担心太多,会制造多余的问题,只会让你的心变得更紧,就没有办法看清楚真正的情况。你的心会变得太敏感,就好像婴儿的心一样,看什么小问题,都觉得很大,反而没办法看到真正的大问题。

举例来说:比如说你的人生,发生了一些问题,譬如家庭、工作或生意上的问题,不要太过担心。因为担心,是在问题上再加一层问题,你反而有了双重问题!但我并没有说不去找解决的方法,试着去找解决的方法,尽你所能,但要带着放松的心,不用担心或紧绷你的心。但如果这个担心又回来了,那你要怎么去处理它呢?这有别的禅修方法,我从明天开始会教。(编按:指仁波切教授的「无所缘禅修」,及以眼、耳、鼻、舌、身为专注参考点的五种「有所缘禅修」)

今天我先教各位一些小方法,但非常有力量。这个方法就是,你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有解决的方法吗?”如果有,我何必烦恼?
二、“没有解决的方法吗?”如果没有,烦恼也没用,我何必烦恼?

你可以自己想答案。

如果你的问题有办法解决,那你就不用担心了,为什么?因为你知道解决的方法啊,那又何必沮丧难过?又有什么好担心呢?因为这会解决,没问题的!

如果说你的问题没办法解决,那你也不必担心了,因为担心也没用啊,它要发生就会发生了,你也做不了什么!担心,不会让事情变更好。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股票下跌,“现在我的股票下跌了!”你会担心、哭泣,拔自己头发,捶自己的胸口。但是做这些,如果能有助你的股票回升一块钱的话,那很好,就做吧,你就可以尽量哭、拚命担心,但事实上,这没有任何用,连一块钱都哭不回来。而且这样做,反而会制造更多问题。对你的身体、心灵还有生活都不好!

所以要让自己学习「接受」。要尽你所能,去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要放弃;但同样地,也不要对那个结果太紧。这就是「找到平衡」。

闭关的三种动机

接下来要讲的是「闭关的动机」。

我们来这里闭关,需要的动机是什么呢?也就是菩提心。闭关有三种动机:有负面的、正面的,还有中间的。

一、正面动机:

什么是正面的动机呢?也就是跟慈悲有关。你会想:“我来这里闭关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要利益到一切的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为了这个目的、原因,所以我要修行,我要在这里闭关。”

二、负面动机:

什么是负面的闭关动机?大约有四种:

由贪而生:第一个是跟贪欲有关,“我要来参加这个闭关,为了什么呢?为了要股票上涨!我来参加闭关,就能变得更有力量,就可以让股票变好。”这种想要为了股票好来闭关,就是跟贪欲有关的一种动机。

由嗔而生:有人闭关是为了打败敌人:“我来闭关呢,就想跟佛还有护法更接近,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杀掉我那敌人了!”像这些就是坏动机。这是跟嗔恨有关。

由妒而生:再来是跟忌妒有关。你想:“我跟某人其实条件差不多啊,现在他变得比我还好了,真不是好消息。我该怎么办呢?也许我去闭个关,我就会比他还要好了。”所以这就是因为忌妒而来闭关。

由慢而生:另外一种是我慢:“你看,我可在这边闭关,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闭关呢!我可要好好炫耀给他们看。因为我很特别,我在闭关,我要证明我在这边闭关。”这就是以我慢心来闭关。这些都是不好的动机。

三、无记的动机:

还有介于善与恶中间的一种动机,称为「无记」的动机:“我也不知道闭关是什么,只是来看看,看看怎么样,也许没准很好呢。”“我朋友叫我来的,很多人都说闭关不错啊,我就来了。”这样的动机没有不好、也没有好,它是在中间的。但是这种中间的动机,是能够转为好动机的。

你真的了解「菩提心」吗?

各位了解菩提心吗?认为自己知道菩提心的,请举手。(有一些学生举手)

仁波切:这并不表示你已经生起菩提心了,你还是要去练习。这里的意思是说,你在知识性上能够了解什么是「菩提心」的,请举手。(有一些学生举手)

仁波切:确定吗(仁波切笑)?那我要考你们啰(仁波切大笑),不要害怕失败,没考过也没关系。一开始失败或没考过,是好的;反而是通过、通过、通过,一路都过关的,也不一定好。所以一开始一再失败,是不错的!请问各位,什么是菩提心呢?

有人说:“因为是众生的利益,所以我要修持。”
有人说:“空性。”
有人说:“不产生忌妒和害人的心。”
有人说:“知母念恩。”
有人说:“是慈悲喜舍。”
有人说:“愿众生证得佛性。”
有人说:“慈悲跟智慧是两个翅膀,帮助我们证得佛性。”
有人说:“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发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行菩提心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去修持。”(仁波切说:这个很好。)
有人说:“就是为了让有情成佛,帮助有情成佛是自己的责任。”

仁波切:那现在我要再问各位另一个问题:我在这里闭关,是为了要利益一切的众生。那么这是菩提心吗?觉得这就是菩提心的,请举手。(现场有部分学生举手)

仁波切:多少人觉得这不是菩提心?请举手。(现场也有部分学生举手)

仁波切:OK!再问另一个问题:我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远离痛苦,并且成佛。这是菩提心吗?觉得这是菩提心的,起举手。(现场有部分学生举手。)

仁波切:认为不是菩提心的,请举手。(现场也有部分学生举手。)

仁波切:认为这不是菩提心的,为什么呢?

有人说: 那只是「希望」而已,并没有真正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

仁波切:我来这里闭关,是「希望」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这不是菩提心。这只是无量的慈心跟悲心,但还不到菩提心。而我「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远离痛苦、并且成佛,这也不是菩提心。为什么呢?为了要有真正的菩提心,你要想:“我要『帮助』一切的众生都能够离苦,并且引导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这个动机,就是你要想去「帮助到」他们。

所以现在我再问你们另外一个问题:「愿」一切众生都离苦跟苦因,「愿」他们成就佛果。这是菩提心吗?有多少人认为不是的?(现场有部分学生举手)

仁波切:有多少人认为是的?(现场有部分学生举手)

仁波切:其实它不是!因为这种「愿」一切众生,它只是一种祈愿,但不是一个真正的动机。菩提心更是一种动机,你要想:“我要去帮助众生!”在这里就有两个焦点。为了要有菩提心,我们要有两种焦点:

第一个焦点,是「众生」,你要想:“我要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得到快乐。”那这是无量的慈悲;

第二个焦点,是「成佛」,也就是要帮助这些众生成佛。

所以如果你没有想:“我要帮助他们成就佛果。”而只是想:“我要帮助一切众生”,那么这就只能够算是无量的慈悲心,但并不是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一切的禅修、一切的修持,都不会成为成佛的因。但对初学者来说,很难有百分之百的菩提心生起。但这里重要的是,你要有生起菩提心的意愿,所以要试、要练习。因为很多人他们虽然是佛教徒,也学习过很多大部头的经典,但他们仍然不懂得什么是菩提心。他们得到很多的灌顶、很多的教授,但是仍然不懂什么是菩提心。很多人认为菩提心只是慈悲心而已,或者认为菩提心只是无量的慈心跟悲心,其实不是。

生起菩提心,有三个步骤:

1、是「基本的慈悲」;
2、再进阶到「无量的慈悲」;
3、最后才是「菩提心」

在菩提心里面,有两个部分:愿跟行

1、愿菩提心:你想:“我要帮助一切的众生,领导他们成佛。”
2、行菩提心:“为了这个目标、目的,所以我要在这里闭关修持。”

所以,只要你能生起一剎那的菩提心,在经典当中说,从此以后,你就出了轮回的牢笼,并且成为一切诸佛菩萨都称赞、一切人天所礼敬的对象。因此这个菩提心,有无量利益。一旦你的内心中,生起一剎那的菩提心,你的人生就变得有意义了。

走路的禅修

现在我要教各位一个禅修的方法。也就是「行走的禅修」。因为各位从明天开始,就要坐很久,所以最好能够学一下这行走的禅修。当你的妄念太多时,行走的禅修也有助于让你的心更平静。
至于要怎么练习这「行走的禅修」呢?以下几个地方要注意:

1、让你的全身肌肉放松;
2、让你的脊椎保持挺直;
3、让你的喉咙稍微往下收;
4、让你头的重量,就这么自然地安住、放在脖子上;
5、让你的手自然下垂或轻松交握:手的姿势有两种,采用哪种都没关系,你可以双手自然下垂,在身前轻松交握,另一种是双手就这么自然垂在身体两侧;
6、让你的心轻松地专注在脚上: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脚上,于是我们的心,也会往下沉,这有助让我们掉举的心专注;
7、然后就开始走路了。第一种方法是慢慢地走,只是把专注力放在脚上。

要怎么把我们的专注力,放在脚上呢?就是不要太紧绷,是很放松的,只是知道自己在走着路。现在是右脚,碰到地上了;现在左脚抬起来了,又碰到地上了。就像这样。只是知道,不是很强烈地去专注。(仁波切装出很紧绷专注的表情与语调)“现在我要很专注的在我右脚上,现在我的右脚要碰到地上了!现在是左脚!喔,我想到了101大楼,这不好!喔,我脚在这里呢!再踏出左脚!”不要这样想,这样就太紧绷了。只要知道,只是非常基础地把觉知放在你的脚上。
第二个方法,就是快步走,像没有肌肉一样地走着。在西藏就有很多修行者,他们是眼睛看着天空这么走着,他们只是这样走着。这有助于无所缘的禅修。你也可以在你走路的时候保持觉知,觉知你身体的运动。

现在我想邀请阿尼衮嘎来这里。阿尼衮嘎在哪里?

仁波切(对阿尼衮嘎):你可以用一个非常放松的方法,从这里走到那一头吗?就好像在祈愿法会时那样,很放松地走。(阿尼衮嘎在仁波切和学生面前走着

仁波切(对阿尼衮嘎):可能再慢一点。很好!再一次。(阿尼衮嘎听了指示,又在仁波切和学生面前走着)

仁波切:再慢一点。OK!很好!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脚上,放松的。很好!(大家为阿尼衮嘎的示范鼓掌)

仁波切:现在是快走,这样的快走,是好像没有肌肉地快走。试试看!(阿尼衮嘎在仁波切和学生面前练习快走)

仁波切:脚踏下去的时候,像把你的脚扔下去一样。就像这样,好像没有肌肉一样。你可以走更快一点。很好!(全体学生练习行走的禅修)

OK!各位觉得怎么样?以初学者来说,你看到很多的念头了吗?如果你觉得有很多念头的话,这是很好的征兆,因为你已经开始认识到你的念头了;如果你觉得很平静、很放松的话,那也是很好的征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念头是比以前更多,也是一个好的征兆,这些都是好的征兆。但不要太过专注。如果你的念头太过专注,这就和有机的禅修相违背

就让念头自然的流动。只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脚上,其他的都好像你平时那样子。只是知道自己在走路着。不是这样的(仁波切示范走得很紧绷),然后还要试着保持微笑,你想禅修就是要平静,但你的眉毛却变成这样了(仁波切的眉头紧紧地皱着,大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走上中道》(三)
若要走上中道,无需做什么,只要不断训练让觉性多起来
【光明之旅】* 觉知的艺术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心如镜面即成佛
决定不受烦恼习气的干扰,这叫成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