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郁症”的病因病机,“郁症”中医辨证论治

“郁症”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综上可知,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的郁,即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明代以后的医籍中记载的郁证,多单指情志之郁而言。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紊乱、神经衰弱、癔症、抑郁症、失眠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郁证的病因比较明确,即情志所伤是导致郁证的病因。而其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

涉及心、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是郁证的主要病机所在。

一、病因: (一)情志失调

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

若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血郁;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久郁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食郁、湿郁、痰郁、热郁。

(二)体质因素

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百度复加情志刺激,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泛源,日久必气血不足,

心脾失养,或郁火暗耗营血,阴虚火旺,心病及肾,而致心肾阴虚。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说: “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二、病机:

(一)症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

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

但可涉及心、脾、肾。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土,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肝郁化火,可致心火偏亢。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既可导致气郁生痰,又可因生化无源,气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更有甚者,肝郁化火,火郁伤阴,心失所养,肾阴被耗,还可出现阴虚火旺或心肾阴虚之证。

(二)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 

由于本病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气郁则湿不化,湿郁则生痰,

而致痰气郁结;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而致血郁,又可进而化火等,但均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

(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本病虽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

但病延日久则易由实转虚,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如《类证治裁·郁证》说: “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综上所述,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

阳气血失调。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如《类证治裁·郁证》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郁证?中医是这么认识治疗的
第169天---血证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好医生最新电子书(中西医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辨证论治并非“全能”
甲状腺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