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综合丨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联络官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藏象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也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一是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二是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泻;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正因为它们的功能特点不同,才分成了脏和腑两类脏器。而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居于体内,但各有外候。五脏与形体诸窍各有其特定的联系,这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又一具体体现。
因此,《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等,并不是否认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的分类,并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五脏的生理功能,虽各有专司,但却存在着共同的生理特点,其一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主藏,藏而不泄,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其二为藏神。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应。但在藏象学说中,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根据藏象学说的理论,五脏的精气可以布散到五体与官窍之中,从而维持各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五脏与五体、官窍各有其相应的配合。
1.心的生理功能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所谓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脏、脉和血液循行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的独立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脏所主,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如果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皆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而出现异常现象。
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其中心对于血液的生成还有化赤的作用。因此,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全身血脉充盈。如果血液不足,可见心悸、脉数等症。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即是指心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主要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和振奋作用。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血虚、血热等,常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心神不安,也可引起血行不畅。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由于心包能保护心脏,所以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称为心包代心受邪。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病症,称之为“热入心包”。
2.肺的生理功能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主气,司呼吸 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肺主气不仅能辅心行血,而且主持和调节了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2)主宣发与肃降肺 主宣发,即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指肺具有排出肺内各种异物,使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从而保持肺脏清虚之性的功能。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能宣能降,则使气能出能入,能升能降。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能相互影响。如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即可出现“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等病变,临床可见胸闷、咳嗽及喘息等病症。
(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气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使汗液的排出正常。二是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这就是肺在调节津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又有“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等说法。
(4)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说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内,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所以,血液的正常循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正常敷布和调节。
3.脾的生理功能
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与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而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故脾和胃相为表里。
(1)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饮食物受纳入胃之后,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借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主升 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为其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脾主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经吸收后,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二是脾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内脏组织器官,存在于腹腔内,都有各自的固定位置而不下陷,主要依赖于脾气的升提作用。
(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4.肝的生理功能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并且与筋、目等有密切联系。肝与胆,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且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互为表里。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所谓“气机”,即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可以说是对人体脏腑、经络、器官的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肝的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是神的表现之一。除被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精神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能疏通气机,故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则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才能正常。反之,若肝的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于调畅,则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所以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暴怒伤肝”等理论。
②促进消化吸收 脾胃是具有消化功能的主要脏器,而肝的疏泄功能与脾胃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调畅脾胃气机,使脾胃之气维持正常的升清降浊功能。另外,肝又能促进胆液的生成与排泄。胆液由肝之余气积聚而成,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排入肠道,以助消化。
③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的运行通利,既能使血行通畅和利;又能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此外,肝的藏血功能,还包含着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当机体活动量增减及情绪发生变化,或外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刺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亦随之而有所改变。一般情况下,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在人体安静、休息或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活动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相对减少,则部分血液回流于肝而藏之。
肝的调节血量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只有血量的储备充足,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将贮藏于肝内之血输布于外周,实际上是肝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方面的一种表现。
5.肾的生理功能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腰为肾之府。肾在脏腑系统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器,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说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所谓“先天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并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所谓“后天之精”,则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即是出生之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主要分布于五脏六腑而成为脏腑之精气,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而脏腑之精气经过代谢平衡后所剩余的部分,则亦被输注于肾成为肾精的组成部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而构成精气。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肾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力。现分述如下:
①主生长、发育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幼年时期,肾中精气开始充盛,人体生长发育迅速,更换乳牙,头发亦逐渐茂盛;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逐步旺盛,身体日益健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肌肉强壮,牙齿坚固,头发黑亮;待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减,人体逐渐衰老,不但生殖机能丧失,而且头发斑白,牙齿动摇,耳聋失聪,面憔无华。
②主生殖 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与肾有关。一方面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乃是一种能够促使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随“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机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2)主水液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的气化作用有赖于肾阳和肾气,肾之阳气的蒸腾气化,使水液中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者上升,是指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在肾阳的蒸腾作用下,经三焦水道而上升复归于肺,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则指经过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注于膀胱而为尿。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说肾主水液。
(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因此,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肾的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保证呼吸均匀和调。
(4)濡养温煦脏腑 肾中除藏有精气外,还有肾阴、肾阳。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襦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所以,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主气,具促进心行血之作用。因此,肺气正常则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调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2.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血液的生成: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化血液。脾气旺盛,则血之生化功能正常,血液充盛心有所主。而脾的转输精微,化生血液之功能,又赖心之协助。心之阳气可以温养脾土,使脾阳不衰,保证了脾生化血液之正常。
血液的运行:心气能够推动血液循环流行,脾气可以统摄血液,使之在脉管内运行而不溢出于外。
3.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肝藏血。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故心、肝病变亦都可表现为神志活动的异常。
4.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古人称这种关系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精化为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体现了心肾之间的相关性。
5.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6.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理表现,称之为“肝火犯肺”。
7.肺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津液代谢:肾为主水之脏,具有气化的功能,能升清降浊,主持水液的蒸腾气化,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肺为水之上源,具有寅发肃降功能,能使水道通调,可使上焦之水液下输于肾,变为尿液排出体外。呼吸运动: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须在肺气肃降的作用下,下归于肾,由肾摄纳,才能为人体所用。若肾中精气充盛,摄纳功能正常,则可见呼吸深沉平稳。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此外,肺肾之阴液亦相互资生,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之阴液具有滋养作用。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反之,肾阴虚亦无以上滋肺阴。
8.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饮食物的消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调节。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饮食方能正常消化。脾气健运,水谷之精微化源充盛,方能滋养肝体,肝木得养,疏泄功能方能正常发挥。
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肝能藏血,又能调节血量,脾能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9.肝与肾的关系肝肾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于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
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藏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由于肝肾同源,故肝肾阴阳之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常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则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亏虚,从而导致相火上亢。另外,肝火太盛亦可下劫肾阴,从而形成肾阴不足病证。
10.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的健运,须借助于肾中阳气的温煦,而肾脏精气的不断充盈和成熟,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因此,在生理上,脾与肾,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相互滋助和相互促进。
此外,在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密切配合,方能使津液代谢正常进行。

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形体官窍,是躯干、四肢、头面等组织器官的统称,亦指除脏腑、经络之外的一些组织器官。它们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从总的方面来说,任何一种组织器官都与各个内脏有关。
五志,是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活动。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故将五志分属于五脏。
五液,是指汗、涕、涎、泪和唾液。这些是人体不同部位分泌的液状物,中医学认为与特定的脏腑相关。
五体,是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中医学认为任何一个内脏虽都与五体有关,但却有主次不同。就其主要联系而言,它们分别与相关内脏互为联系,称为“五脏所主”,即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华,是指面、发、毛、爪、唇,明润光泽。华,光彩的意思。中医学认为五脏虽深居体内,而其光彩,即正常色泽,可显露于体表的某些部位或组织。体表的这些部位或组织的色泽变化,称为五脏的外华,简称五华。
五官,是指耳、目、口、鼻、舌五种器官。耳、目、鼻各有两窍,口、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窍,即孔窍的意思。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也各有相互联属的特性。
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1)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2)在液为汗 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的液体。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4)在窍为舌 窍,即孔窍。在窍,即是开窍(下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心的经脉上通于舌,舌的功能要靠心的精气之充养才能维持。
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1)在志为忧 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悲、忧同属于肺。悲哀和忧伤,虽属不良性情志刺激,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都导致人体发病。
(2)在液为涕 涕,具有润泽鼻窍的功能,并能防御外邪,有利于肺的呼吸。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合,即配合、通应的意思。皮肤是一身之表,被覆在人体的表面,直接和外界环境相接触,包括汗腺、毫毛等皮肤的附属器,所以又称为“皮毛”,具有保护、感觉、排泄等功能。毛,指附于皮肤上的毫毛。
肺主皮毛,是说毫毛的色泽与肺相关。肺与皮肤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肺具有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肤的作用。二是汗孔排泄汗液有协助肺排泄废物的作用。
(4)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鼻与喉相通,喉下连气管以至于肺。肺司呼吸,其气与鼻、喉息息相通。
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1)在志为思 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虑过度,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而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
(2)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保护、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帮助消化。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肌肉,是指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胃的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充盈,肌肉丰满、壮实。
此外,脾又主四肢。四肢与躯干相对,又叫“四末”。四肢是肌肉比较集中的部位,脾主运化与升清,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其活动亦强劲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则可见四肢倦怠无力,甚则瘦弱不用。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口,指口腔,是消化管的起端,食物由此下咽以至食道,具有咀嚼、初步消化,并参与吞咽等功能。脾开窍于口,说明脾运强健,则口味正常,食欲良好,脾失健运,则不仅可见食欲不振,还可见到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唇,口唇。“唇四白”,即指唇四周的自肉。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与否,可反映于口唇。如脾运强健,口唇见色泽红润,脾运失健,口唇见萎黄不泽。
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1)在志为怒 怒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
(2)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具有润泽和保护眼睛的功能。泪与肝的关系密切,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的分泌异常。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组织,包括胍腱、韧带等。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中医认为,爪乃筋之延伸到体外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也就可以反映肝血的盛衰。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甚则变形脆裂。
(4)在窍为目 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具有视物的功能。在结构上,肝的经脉联系到目。肝之藏血与疏泄功能,与目的视觉与生理密切相关。如肝火上炎,则两目红肿热痛;肝阴虚而阳亢,则头目眩晕。
还应指出,不但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观察眼睛的变化,即可了解全身机能的盛衰。如“五轮学说”把眼睛各部分与五藏相属,黑睛为风轮,属肝;两眦血络为血轮,属心;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白睛为气轮,属肺;瞳孔为水轮,属肾。
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1)在志为恐 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意外而受惊吓;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与恐,均为不良的刺激。惊恐虽然属肾,但总与心主神志相关。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
(2)在液为唾 唾为肾精所化,是唾液中较黏稠的部分,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唾多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所以,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
(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骨,即骨骼。骨对人体主要起着支架的作用,还有保护内脏等作用。肾主骨,是说骨的生长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中医根据肾主骨的理论,在治疗骨折时,常用一些补肾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
另外,“齿为骨之余”,人的牙齿是全身最硬的骨组织,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所以牙齿与骨同属肾所主。
髓,分为骨髓和脑髓。中医认为,脑为髓聚之处,故称“脑为髓之海”。脑髓也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髓海满盈,则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精神饱满。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在小儿可见智力低下,甚则痴呆,在成人可见思维缓慢,记忆衰减,耳聋目花。
发,即头发,中医称“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精能生血,血能生发。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但生机根本在肾。青壮年肾精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肾精虚弱,头发多花白或脱落。所以临床上对于头发枯槁或过早花白脱落,中医往往责之于肾,从肾而治。
(4)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减,髓海空虚,每多见耳呜、耳聋。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指外生殖器(包括尿道),后阴指肛门。前阴与排尿和生殖功能有关,后阴与排便功能有关。肾开窍于二阴,说明了小便的排泄,有赖于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外生殖器的功能也直接与肾气强弱相关。大便的排泄,与脾胃和大小肠的功能直接相关,而肾阴肾阳的盛衰直接影响其他脏腑的阴阳盛衰,所以肾的阴阳不足,均能影响到大便。因此说肾开窍于二阴。

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生理功能,亦有专司,但其共同的生理特点则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这里所说的“传化”,有传导变化之意。所以,六腑主要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并排泄食物的糟粕。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1.胆的生理功能 胆与肝直接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内贮胆汁。胆与肝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胆汁,为清净之液。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水谷之纳化,故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2.胃的生理功能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部分;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部分。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胃与脾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
(1)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部分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又常概括称为“胃气”。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人胃后,经过胃的腐熟,必须下行而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3.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与心有经脉相互络届,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又称“小肠主液”。
4.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居于下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故又有“大肠主津”之说。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膀胱与肾相为表里。
6.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亦为六腑之一。因为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三焦的生理功能,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理解。
(1)在整体方面 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之通路。
①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指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但通过三焦而充沛布达于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②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是说全身的津液代谢,虽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因此,三焦的功能正常,则水道通调,津液代谢方能维持正常。
(2)在局部方面 三焦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等部位,各部位又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①上焦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即包括了心、肺两脏。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组织。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②中焦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内。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③下焦下焦的部位是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
对于三焦的概念,历来有许多争论,直至目前,中医界尚未能取得一致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无形”与“有形”方面。所谓“无形”,即是说三焦并不是单一的形态器官,而是一个功能单位。主张三焦“有形”的医家,试图在形态结构上找到根据,于是就出现了胸腹腔说、肾下脂膜说、网油说、淋巴系统说、自主神经系统说等等。其结果是:任何一种组织器官或系统,都不能概括三焦的全部概念。
因此,对待三焦一腑,也应该像对待其他脏腑一样,作为一个功能单位来认识,而不要把它看成是单一的形态器官。实质上,它是对人体某些部位和内脏等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综合概括。

奇恒之腑

在脏腑之中,除上述五脏六腑之外,另有奇恒之腑一类。“奇”,作异字解;“恒”,是常的意思。奇恒之腑,包括六个器官组织,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个器官组织,虽名为腑,但其功能有异于上述的六腑,其功能特点是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同时,这类组织器官还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正是由于其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因而称之为“奇恒之腑。”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奇恒之腑中的脑和女子胞。
1.脑
(1)脑的生理功能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诸如呼吸、心跳、吞咽等。
脑主管精神活动。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故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记忆力亦为脑所主。
(2)脑与五脏的关系 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器官,但中医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也称为“五神脏”,还提出“五脏藏神”的理论观点。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将脑的病变多分属于这些脏器的功能失常之中。
2.女子胞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女性从14岁左右开始,生殖器官渐渐发育成熟,子宫等器官发生周期性变化。子宫的周期性出血,叫做月经。如果阴阳和合而怀孕,则子宫就担负着养育胎儿的职能。子宫的周期性出血直到49岁左右(绝经期)才停止。
(2)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女性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①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肾中具有精、气、阴、阳,它们能促进天癸的生成,天癸生成以后,又促进了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女性子宫等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了,就有月经来潮,并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当人们进入老年,则肾中精气阴阳就逐渐减少,而天癸亦随之衰少以至衰竭,女性则进入绝经期,月经停止来潮,也就不能受孕了。
②肝气肝血的作用 肝在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肝主疏泄,能使气机调畅,这与女性的月经通调和排卵功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这与女性月经量的多少和养育胎儿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又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论说。这是说“肾为先天之本”,不论男女都是一样的,而在女性特殊生理活动中,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女性又以肝为先天。
③冲任二脉的作用冲脉和任脉同起于胞中。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因此,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子宫,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
另外,将男性生殖器官叫精室,又名精宫,它的功能是产生和贮存精液。精室的这种功能,其根源在肾。肾所主的生殖功能,实质上是概括了这些生殖器官在内的,所以中医称睾丸为外肾。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相属,或脏腑相合。
1.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
在病理上,心与小肠互相影响传变,如心火炽盛,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引起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或尿血等症,此即谓之“心火移热于小肠”。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扰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
2.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3.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的相互配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在生理上,胃主受纳,饮食物进入胃腑之后,由胃进行腐熟,即初步消化,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布散水谷精微,则又为胃的再一次受纳创造条件。
在病理上,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胃之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中医称为“脾胃不和”。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在生理上,脾气上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下降,则饮食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升胃降,气机调畅,方能维持饮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相互影响。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3)燥湿相合。在生理上,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相互为用而协调共济,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腐熟和运化过程。
在病理上脾阳易损,而导致水湿不运;胃阴易伤,而致消化异常。在临床上亦应注意保护脾阳、胃阴。
4.肝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因而构成表里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五脏注腑之间关系
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
五脏的生理功能:心肺脾肝肾 主藏精气 以藏为主 藏而不泄
藏象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背诵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