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董建华“通降论”治胃病学术经验

董建华教授“通降论”学术思想,是其治疗脾胃病证乃至内科杂病经验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通降论学术思想,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1)胃病认识上的三要素,即以降为顺,因滞而病,以通祛疾;

(2)胃病治则上的二点论,即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

(3)胃病治法上的一轴线,即治胃必调气血,以此贯穿其它治法。

分而论之:

胃,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治疗上以通祛疾,三位一体,以胃为中心,由胃及脾,由脾胃联系其他脏腑及气血阴阳,纲目分明。

胃的生理功能(1)主容纳,为“水谷之海”;(2)腐熟水谷,为后天之本;(3)胃和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灵枢·平人绝谷》指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这种胃肠“更虚更满”的特点就是一个“降”字,只有胃气和降,才能腑气通畅,发挥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通是降的结果和表现,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

病理上因滞而病,胃为水谷之腑,“传化物而不藏”,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方能奏其功,其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

《灵枢·胀论》有云:“胃胀者,腹满,胃脱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这是胃病典型表现,突出的特点就是失去了胃肠“更虚更实”,从上而下通降的正常生理状态,亦即胃气不降,不降则胃肠不能通畅,胃腑失去了受纳、腐熟水谷及与脾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的功能,导致胃气郁滞,产生一系列病变。它包括胃腑自病(通降异常)和胃病及脾(脾升异常)。

胃的通降异常主要有胃气不降和不降反升两种情况。

胃气不降,则糟粕不得往下传递,其在上者则为噎隔,其在中者则见院腹胀痛,其在下者则致便秘;不降反升则发生呕吐、暖气、呢逆、反胃等病证。

此外,胃气郁滞日久必致脾升异常,出现脾气不升或不升反降两种情况。不升则不能运化精微和化生气血,从而出现院闷、食后思睡、腹胀腹泻、疲弱无力、精神倦怠等症;不升反降则出现中气下陷而发生内脏下垂、脱肛、大便滑脱不禁及崩漏等证。

胃气郁滞日久,还可因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病及血而导致“湿阻”、“食积”、“痰结”、“血癖”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从而加重病情,使病机复杂化。

治疗上以通祛疾,强调一个“通”字,擅用通降之法。胃主纳,胃病产生的疼痛、胀满、暖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均由胃气郁滞,失于通降所致,因而临床治疗以通降为主,通降方能使上下畅通无阻,而恢复正常的脾胃功能。

治胃以通降为大法,并非一味单纯地通降攻泄,病位单纯在胃,则重点治胃,复其通降;若胃病及脾,升降反作,则降胃理脾,二者兼顾。

临床治疗胃病的通降方法概括为10法:理气通降、化瘀通络、通腑泄热、降胃导滞、滋阴通降、辛甘通阳、升清降浊、辛开苦降、平肝降逆、散寒通阳。

胃病治则上主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

脾胃合治

中医学通常是把脾胃作为一个功能实体来认识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虞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仓糜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等等。胃与脾的联系如同唇齿相依,密不可分。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司水谷的受纳、运化及化生营卫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病理方面,胃病脾病每多互传,最后形成脾胃同病的转归。

临床治疗胃病、脾病、脾胃合病时,理应根据脾胃纳化、升降、燥湿、阴阳等不同特点,综合考虑脾、胃病机而制定治法方药,通过“脾胃合治”而使治法方药更切合胃宜降、以通为补,脾宜升、以运为健的生理特性,利于祛邪愈疾。而不是胃病只知治胃,脾病一味治脾。

脾胃分治

胃与脾合为“后天之本”;对于脾胃系统,胃主纳,属阳,脾主化,属阴。无纳则无所以化,无阳则无所谓阴,缺一不可。可见胃腑虽小,却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的生命活动的枢理纽,解剖、生理、病理上自成体系,在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胃与脾,二者同中有异。脾属湿土,而胃属燥土;胃主纳,脾主化;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宜;饮食损胃,劳倦伤脾……。清代叶天士遥承东垣之学,又不囿于其说,倡言“脾胃当分析而论”,“脾胃分治”,擅长“养胃阴”治法,其“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血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等论述,既是脾胃经典理论的发展,又是“脾胃分治”的理论精华,对后世的脾胃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胃之病理结果及表现为通降失常,甚至及脾,故治疗总以复其通降之性为最终目的。

然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所以胃病多由气机阻滞、血络失调所致。一般气滞在先,血瘀在后;气滞病浅而较轻,未及络脉;血瘀病深而较重,病在络脉。气血两者相互影响。胃腑受邪,而致胃气郁滞,通降失常,久之血瘀之患亦常伴随。

归结一点,仍是胃病及脾,脾胃合病,导致升降失常致瘀、化源异常致瘀、血溢脉外致瘀、久病入络致瘀。

胃内气血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胃的强盛衰弱,凡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冷热失常、劳倦过度等内外因素,均能使胃的气血功能异常而导致气滞血瘀。因此,治疗胃病必须调理气血。

调理气血治疗胃病,须分清脏腑经络气血,而不应笼统含混。气滞不通是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无论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均可先致胃气郁滞,而血络郁滞、血络瘀阻与痰湿、食积、寒凝、热郁等则多在气滞基础之上产生,因而临床非常注重调畅气机,复其通降,它既能使气滞消而免生血瘀之变,又可因气行则血行而有助血瘀消散。另外,在调理气血上,视证情而决定调气与活血的孰轻孰重,或调气以和血,或调血以和气。

胃为阳土,主纳主降,喜润恶燥,以及脾为阴土,主运主升,喜燥恶湿的特点,结合患者胃病具体证候,在调理气血的前提下,或伍温阳刚燥之品,存其温通之性,取其助气药行气散寒、助血药活血通络之用;或配清热化湿之剂,以祛热毒灼络之源,解湿阻气滞之因,或佐养阴滋润之味,益胃阴而使润降,和阴血而通络脉;或辅消食化积之药,助运祛结而畅气机,使食积血瘀并消而和胃络。从而通过清热、散寒、消食、化湿、温阳、养阴而切实达到调和中焦气机、胃腑血络的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常用治法及其药物

(1)理气和胃法。适用于胃气阻滞之证,方选加味香苏饮,常用药物有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香椽皮、佛手等。

(2)清热化湿法。适用于湿热中阻之证,热偏甚者,用加味左金丸或黄芩滑石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川连、吴茱萸、黄芩、山桅、滑石、厚朴、荷梗等;湿偏盛者,以藿朴夏苓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霍香、佩兰、厚朴、清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

(3)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证,以金铃子散加味,常用药物有金铃子、延胡索、香附、柴胡、青皮、陈皮、枳壳、大腹皮、绿尊梅、八月札等。

(4)活血理气法。适用于血瘀阻络之证,以失笑散合金铃子散加味,常用药物有炒五灵脂、生蒲黄、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刺猜皮、炒九香虫、香附、佛手等。

(5)养阴益胃法。适用于胃阴不足之证,用加减益胃汤,常用药物有北沙参、麦冬、石解、乌梅、白芍、香附、芦根、丹参、甘草等。

(6)甘平养胃法。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证,用四君子汤加味,常用药物有太子参、土炒白术、茯苓、百合、乌药、当归、白芍、甘草。

(7)补气温中法。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证,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良姜、大枣、金铃子、延胡索、陈皮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平安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二)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唐旭东:传承脾胃通降论,创立辨证新八纲
董建华
老中医论治胃病
【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董建华经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