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意境:映射心灵境界,化实景为虚景

什么是艺术意境?以人生为对象,赏其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心灵具体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学者宗白华认为,中国绘画的整个精萃都在这几句话里。

清代方士庶国画山水艺术作品(局部)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艺术境界主于美,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清代画家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清代石涛国画山水艺术作品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比如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象,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元代杨载《景阳宫望月》:“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

明代画家沈周《写怀寄僧》:“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

明代画家沈周国画山水艺术作品(局部)

清代盛青嵝咏《白莲》:“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杨载诗写涵盖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气概,沈周诗写迥绝尘世的幽人境界,盛青嵝诗写风流蕴藉,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一主气象,一主幽思,一主情致。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们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宋代名画《秋山萧寺图》局部

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主观情思的象征。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人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于是,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歌,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

宋末元初赵孟頫画作(局部)

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成就。

元代画家黄子久说:“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

在这种心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自然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

艺术家凭借深静的心襟,发现深沉的境地,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

米芾拜石图《米芾集》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尤其是山川景物,烟云变灭,不可临摹,须凭胸臆的创构,才能把握全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图)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关福元的山水画
你的境界,决定了你以后过的生活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